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说到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它的连续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源远流长——源远,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流长,存活到现在的唯一文明古国。
历史的连续性,使得历史记录异常发达,从最早记言的《尚书》、《国语》,记事的《春秋》、《左传》,到通史《史记》,到朝代史《汉书》等,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成书的已有二十三史。
历史记载的发达,形成了我们的宗教。有人说我们的宗教是儒教,他忘记了儒学典籍就是当时历史记载和对前代的历史总结。儒家的祖先崇拜、礼仪讲究、变易思想等,无不来源于历史。所以,儒教本身就是历史,历史才是中国人的根本宗教。
历史这个不是宗教的宗教,记载着中国人从诞生那天起,一直以来的言行、思想、血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这些记载被后代总结,积淀成我们的思想,凝聚成我们的基因,存在于我们的血液,由历史性经验变成为先验性的指令,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思想和言行。
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些远古传来的影响。
民本思想强悍之谜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一贯教导,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流传久远的李世民经常说的那句“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句话直接来自荀子。荀子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我们注意到,荀子还是在引用前人的话,所以说“传曰”。传是对经典的注疏,所以又是前人读某本书时笔记。前人是谁呢?读的是哪一本经典呢?现在已不能确定。
我们继续往前找,找到了孟子。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孔子。孔子:民足,君孰与不足?民不足,君孰与足?再往前就是上古史书《尚书》。《尚书》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稳定了,国家自然安宁无事。
民本思想的来源如此久远,那么我们要问了:民本思想为什么会如此强悍,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深深影响着统治者、被统治者和思想家?这就不得不说,它是我们连续性历史的活思想。
《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对外作战,祀就是祭祀。对外作战是为了打败敌人,保存自己;祭祀是祈求老天、祖先保佑,赐给风调雨顺,好让百姓有吃有喝,生存绵延下去——也就是,两者都是为了自己群体的生存。
荀子说:人没有什么本事,高大不如猛兽,力量不如狮虎,奔跑不如马匹。但是人有一个大本事,那就是团结合群。团结在一起,力量、智慧就不是一加一的简单相增,而是质的飞跃。
我们想想看,在人类最初状态下,面对着天灾、猛兽、敌人的进攻,团结合群是最好的选择了。团结合群就是本部落的人紧密团结在一起,抵抗外敌,保存自己。他们对内是平等的,没有官职的高低,只有分工的差别,如男的耕种、打猎,女的采桑、摘果子。这种内部人不分彼此的紧密团结,有饭同吃,有酒同喝,有难共担,有福同享,就是民本思想的最初形态。
远古的历史已经不可寻找了。我们来翻翻《史记》。《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当时的三大著名部落:黄帝、炎帝、蚩尤,他们之间相互斗争。为了斗争的胜利,怎么办?黄帝是“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可见,修德就是抚万民,即团结自己部落的人,然后训练军队,制造武器。这样一番整顿,黄帝先后打败了炎帝、蚩尤,其他小部落都来归顺,尊黄帝为天子。
到黄帝的后代帝尧时,运用他的智慧、仁德,“以亲九族”。在部落时代,同一部落的人同姓,所以,所谓“九族”就是指本部落百姓。本部落团结一心,强大起来了,其他的部落也就被征服,过来依附——“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就是指其他很多姓氏的部落。很多部落团结在帝尧部落周围,更大强盛,偏远地方的方国也俯首称臣,表示听从号令——“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种天下一统的局面虽然是松散的,但只要本部落的团结、强大,就可以长久维持下去。
如何去团结本部落呢?这个人首先得德高望重,身先士卒。韩非子在《五蠹》里说:帝尧时,尧和大家一样,睡在很简陋、朴素的房子里,吃着粗茶淡饭,穿着、装饰都没什么差别。大禹时,亲自劳动,带领大家都来努力生产,使得大腿上没肉,小腿上不长毛。在生活上平等一致,在事业上同心同德,在对外上一个声音,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那力量是很大的。那么,作战时,做部落首领的就不是站在部队后面的军官老爷,喊着“给我冲”,而必定带头冲锋,大喝一声“跟我冲”。首领都往前冲了,谁还会怕死后退。这就是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经过不断的部落战争、联合,就有了俘虏、奴隶,就需要管理,就产生了上下等级,就出现了君与民。但由于联盟是松散的,所以还需要内部团结;由于是联盟的兄弟部落了,就不能作敌人看待,就得区别对待。于是,各种官职建立了起来,各种规矩产生了,民本思想也就因“民”而生了。
有了君民之别,大家便不在平等一体,君民之间就有了间隔,即有了两者的联系层——官僚机构。这时,君不再亲自前往一线,而是通过任用官员、使用士人来亲近民众、团结民众、统治民众、指挥民众。士摆到了突出的重要的地位。君的亲民、便民政策通过士去宣传,去施行,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就是这个意思。它不再是君民一体的紧密团结,而是君施惠而民感恩的连锁反应形式。
我们耳熟能详的《国语》中的一篇文章《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召公说了一番如何实行以民为本思想的话:“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从公卿至于庶人,都发挥出积极性,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献计献策,上下团结一心,推行好的政策,防备坏的结果,国家能不强大吗?百姓能不丰衣足食吗?
还有著名的曹刿论战。鲁庄公对曹刿说平时对官员好,经常赐给衣食,祭祀也很恭敬,不敢怠慢。曹刿听了一笑,说道:“这些可促使官员的效忠,但无法得道百姓的拥护。”庄公最后说到:“有啊,我对关于百姓的案子,虽然不能每件都亲自参加审讯,但都告诫官员要顺从民情民意。”曹刿说:“这就是了。可以一战。”于是,经过曹刿的一番得力指挥、调度,打败了齐军。
民本思想在有作为的君主那里能得到执行,等君主昏庸时,官吏就上下其手起来,于是国家也就乱、衰、灭亡了。但在军队,体现民本思想的将士团结一体的原则被作为古之名将的标准被忠实执行。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将,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史记》写道:吴起和最低下的士兵穿相同的衣服,吃相同的食物,不乘马耍威风,不睡好的帐篷,亲自背粮,分担士兵们的劳苦。士兵们伤口烂了化脓,吴起亲自为他们吸脓。士兵们很感动。士兵们的母亲听说后,大哭。人问为什么,她说道:“前年,将军为他们的父亲吸脓,他们的父亲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绝不后退,最后战死沙场。现在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我知道他们也要为了将军不惜性命了。那时,只剩下了我一个老婆子,孤零零的,能不伤心痛哭吗?”
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也是如此。《史记》写道:李广得道赏赐,都拿出来分给部下,吃饭喝酒和士兵们在一起。外出打仗,行军疲惫时,看到水,士兵们有一个没喝,李广不靠近水;士兵们都吃好了,他才吃。爱护下属,下属也尊敬他,愿意为他去死。
与士兵们同吃同睡,同甘共苦,就能上下沟通,紧密团结,使军队像一个人,就像聚光镜,把太阳的光芒集中于一点——用这样的力量去作战,那效果是不可想象的。这里当然不是强调精神意志的重要,有了精神意志,其他什么就会有了,就一定能打胜仗了。打胜仗自然也需要正确的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有了部队的紧密团结,同心同德,才会有藐视敌人的气概。
后来也不乏这样的光辉史例。唐玄宗时的大将王忠嗣镇守边境,以持重为上,不轻开战事。他对人说:“我不能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成就我个人的功名。” 每次出战,他先派人侦察,寻找敌人的空子,出奇制胜,以尽量小的牺牲换来大的胜利。可见他对士兵的爱惜。投桃报李,士兵们给他的回报就是人人都喜欢跟着他打仗,因而士气旺盛,战无不胜。一次,玄宗任命董延光为主将,率领大军攻打吐蕃占领的石堡城,同时,命令王忠嗣接应。王忠嗣觉得石堡坚固,攻下来也是得不偿失,就很勉强地出了兵。手下李光弼一看情形不对,找到王忠嗣说道:“将军这样做会使两军不合,更会招来祸害的。”王忠嗣说:“我怎么能用几万人的性命去换一座不中用的城池呢?皇上责备起来,我一个人担着,大不了被贬官,再不然,发配边城好了。”李光弼听了很感慨,说道:“将军的作风,就像古代的名将啊。”
这就是古代名将的作风,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爱兵如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