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华夏,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古文明;华夏,曾经万国魂牵的梦幻之地;华夏,那属于我们先人的荣光。
每一个文明,都由他所在的地域孕育。大约纪元前3000年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邻近的恒河流域都在萌芽她们的文明时,世界的东方,一群平凡的人也在开创他们注定不平凡的历史。他们自认是龙的传人,又因尚服章之丽、礼仪之大,所以号为华夏。
华夏的外部条件并不算好,母亲黄河是千年的眷恋,却更是千年的伤痛。适于生存的土地并不广袤,惊涛无垠的太平洋,直摩云天的帕米尔,冰封千里的霜雪,飞鸟难渡的沙漠,围裹着中间宁静的农田。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是那条窄如襟带的河西走廊,还须时时忍受北方游牧骑士的侵袭。
古老的文明就如荒漠上燃起的篝火,星星之光总会引来无数饿狼。从八狄到五胡,从突厥到鞑靼,华夏不止一次命悬一线。在此期间,传说中光荣伟大的希腊—罗马消亡于日耳曼蛮族的入侵,有无所不能安拉保佑的伊斯兰也遭突厥人打击而一蹶不振,更不用说早已烟消云散的埃及、苏美尔。唯有华夏人,凭着母亲河教与的倔强,始终守护着他们的土地,他们的文明。
无比荣耀的背后,是我们民族伤痕累累却仍倔强傲立的身躯,是他永远笔直的脊梁,是那永恒的进行曲——前进前进前进,复兴复兴复兴。
追溯
如果不太讲究宿命,近代的惨痛应可溯至第三帝国——明清。
明朝,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撇开那些千秋功业帝王将相,也不管所谓资本主义是否萌芽,至少在他的中后期,出现了某种近代现实性世俗性与已腐朽庸俗的传统意识的渗透交错混合之迹象。王守仁致良知的心学横空出世,李贽承继阳明学,在反虚伪反道学上产生巨大影响。此哲学思想上的突破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下层平淡无奇又五花八门的市井文艺兴盛的反映。以《金瓶梅》《三言》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也许充满了小市民的低俗浅薄,却极富生命力地描绘了商业繁荣下的新生意识对封建秩序的冲击,一如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十日谈》。三国水浒西游相继出现,及至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为本,将情理对立,用还魂的爱情故事主题,深刻地折射出整个社会要求变革的时代之声,堪称晚明的浪漫主义风潮下绽放的典雅奇葩。
明亡清兴,看似中华重又拥有了开拓世界的朝气,但所谓康乾盛世,却是以扼杀那呼唤自由的风气为代价。曾有的浪漫一变而为感伤,从《桃花扇》因巨大而实在的社会内容加入,产生的对家国兴亡的空漠感,到纳兰词“不知何事萦怀抱”却仍“风雨凄凉,不如还睡”的那种对生活的哀伤厌倦百无聊赖。种种感伤至《红楼梦》终于升华为每一字都写满绝望的古典文学之永恒。
回光返照的盛世,毫无生气的社会,恰逢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好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地滑向深渊。也许这都是因为华夏一直都缺少悲剧意识,所以上苍才要我们在进入新千年之前将这一课补足吧——用那一个世纪的伤痛,从1840到1945。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惧苦难。匈奴寇边,我们回应的是强汉兵锋,五胡乱华,我们却造就了盛世大唐。黄金家族的不败传说在《正气歌》前黯然失色,横行欧亚的鞑靼铁骑终被逐出中原。那么,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转折点——华夏的脊梁
曾经有那么一群人,当民族陷入最大危机之时,凭着无比坚定的信仰,无比凝重的民族责任感,为投入力挽狂澜的抗争中完成了一段艰苦万分的征程。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而这一人类军事史上伟大的奇迹被后世称作长征。
长征本来只是战略撤退,或者直说就是流窜。但是跨越11个省份二万五千里的空间长度,连续行军作战1年的时间延伸(只算红一军的话)却赋予了它一种不一样的东西——长征精神。红军军纪严明,深获好评,争取到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一支不劫掠反而一心为人民的军队实在太少,往往被民众当作王师欢迎);他们平等对待少数民族,使各族人民兄弟相亲成为可能;他们沿途宣传了共产主义信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但我以为,那长征精神才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没有补给的后方,充满未知的前途,跋山涉水的艰辛,百万敌军的围堵,覆灭似乎只剩下时间的悬念,历史上曾有先例无数,但是没有人放弃。巍峨高耸的雪山横亘,沼泽无垠的草地当道,也没人放弃。哪怕最后人员已从八万减至八千,都只是坚定着存者的步履。这不单是求生欲可以解释的,那样的欲望只须放下枪即可实现。这是共产主义的信仰,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是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我们要建立新中国,让劳苦大众不再受饥寒,我们要自由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要让自己的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长征让世人更让我们自己意识到,当一群人的精神信念被唤起,他们爆发的能量将是何等的壮观。在后来党领导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长征精神就一直陪伴着鼓励着我们充满勇气地去开创一个无人能够预知的未来。
长征的胜利结束,使全国抗日情绪不断高涨。国民政府被迫妥协,《庐山讲话》标识着全面抗战即将展开。这是一场赌上国运的抗争——中华民族是从此消亡还是振作奋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先辈修筑的万里长城已然坍弛,我们将用血肉筑起一道新的长城。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那段时光的记忆只有南京大屠杀的凄惨,游击战的五花八门。他们不再知道平津、淞沪、太原、徐州、武汉、长沙、衡阳……不知道中华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她英雄儿女的鲜血浇灌,每一处熊熊燃烧的烽火都映照着不屈的身影;不知道那里没有党争,没有派系,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保卫华夏、守护家园。甚至对于敌后战场也只道地雷地道战打得鬼子满地跑的热闹。他们无法想像沦陷区的军民是以怎样巨大的牺牲来促成敌我均势的打破,是以怎样的艰忍,才度过这八年乃至14年的苦难。
我更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没有必要去了解那些尘封历史的细节。似乎只要在周年时知道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而非8月15就很对得起前人了。65年,不过65年,烈士的英灵还没走远!中国之悲哀莫过于此。
铭记,不是因为仇恨,也无须去控诉。铭记,只是为了不负先辈的嘱托。将他们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英雄魂魄,长留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直面历史,你就能听到那悲壮的歌声,就能够感悟到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激情就能看到英雄们依然努力向前的身影。所以那场战争根本不是现在大多数人想的是什么屈辱。当整个中国风雨飘摇之时,无数的知识分子开始了他们的文化长征向大后方迁移;侨居海外的游子纷纷归来,同赴国难;民众踊跃参军,省吃节用支援前线……广袤的山区、简易的茅屋、质朴的窑洞到处都撒播着民族强盛的种子。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用理想、用深情、用血肉身躯里的全部精血诠释着“爱国”的真谛,是他们前仆后继的牺牲才终于扭转中华之国运。仔细看看吧,那样才会知道先辈将甚么样的民族梦交付在我们身上;仔细看看吧,是先辈的牺牲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史的否定之否定——升华灵魂
继承了那么多的精神财富,在摸索中前进的新中国逐步走上正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社会各界都开出了喜人的求真之花;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又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如今国际化大都市的巨变就是这30年最好的诠释。世界都在惊叹东方巨龙正腾身而起,其直上云霄之势不可阻挡。但我们知道,这还不够,经济上的成就远不是我们的目标。为了那真正的崛起,还是要回到文化这个源点。
两千多年前,自郁郁乎文哉的周王室衰微,华夏之地诸侯专征,混战不休。外族乘间袭入,“南夷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线。”种种尖锐的社会民族矛盾中,士这一阶层开始活跃,诸子百家争鸣,探寻华夏的出路。其后始皇并天下,第一帝国秦汉以儒学为本纳先秦之多元走上强盛之路。
秦汉没落,三国纷争,五胡并起,永嘉南渡终成南北朝分裂之势。军阀混战,民族杂糅,思想混乱,第二帝国(隋唐宋)却能利用其客观上带来的社会结构巨变,同时思想上也回归传统之儒学进而三教合流,兼容并蓄成就第二次崛起。
如今中华经历过传统文化带来的辉煌,也经历了因最终没能解决基础的社会问题如农业经济商业化转型而走向衰落。中国人被迫反思,与那被扭曲的文化决裂。长期的社会斗争,各种思想交锋,我们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都提供了指导。照唯物辩证法来看,前一阶段是肯定,后一阶段是否定,那么有理由相信完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完美契合,应为那个否定之否定。无疑那将造就中华民族一直为之奋斗的第三个盛世。
既然要融合,那么必然要有主体。否则即为折中调和,最后只能折腾出一种四不象的文化,一个无根的民族。那主体是什么?这是一个须要追问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民族?是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居住在那里的人独立创造了或者最终认同于一种文化,并非最初人种的不同。
而文化就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使自己一定程度上合乎他感受到的自然规律而又通过自身的富于想象的劳动改造外物的过程的产物。其自然形式不断积淀为社会内容,感性自然中不断积淀着理性,最终将原始混沌的经验秩序化,给人类生存生活意识以符号的形式。这一文化积淀从原始部落就已开始,渐渐发展为巫术礼仪,图腾歌舞,在中国最终形成华夏所特有的礼乐传统。这一传统经过儒家的阐释,被纳入了实践理性的范畴,舍弃了狂热激昂急烈震荡的情感宣泄感官痛快,着重于和平节度以服务于当时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其特质表现为强调情理结合,隐智慧于情感,来实现人生的和谐满足,而非西方非理性的迷狂超世;强调情感性的优美壮美(即阴阳之美)而非西方的宿命恐惧、悲剧崇高。天人系统的出现更是将社会政治生活个体生命的理想现实统统纳入齐整的图式,突出自然感官愉快享受与社会文化功能作用交融统一。所以,华夏在源点便与西方十分之不同,这不论从文学、绘画、音乐还是雕塑、建筑都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存在孰优孰劣,而是说不论是地缘还是文化起了更大的作用,我们都必须清楚,这传统来自儒学出现之前,已有万年。是它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结构,本体意识,换言之那就是我们的民族魂。这不是通过一代两代的撕裂就可以断绝的。如果真的断开,那我想,所谓华夏,所谓中华,都可以进博物馆了。
其实从一开始先辈革命者思想家就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思想界为中国探寻出路而进行的各派论战,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晚年对自身信仰的反思,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也许方向不同,也许着重点不一样,但以中华魂为核心而博采众长最后在有识之士中几乎达成共识。打倒儒家也好,扫除封建残余也罢,对中国的改造遵从的都应是一个传统,即华夏以亲亲为基础的仁爱,是重现世、重社会的礼乐,是以人为本与天地和谐的光辉人性。
在当代已见识到缺失传统缺失民族精神会带来什么样的危机,我们应该也必须期待,以传统为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克服自身缺陷而诞生的全新的民族精神意识。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即为中国特色的崛起之途。那样的华夏必将复兴乃至超越先辈的荣耀。
收尾
我们不属于谁家王朝,我们不属于哪个时代。万国来朝的中华,我们为之骄傲,衰颓贫弱的中华,我们依然不忘那份自豪。因为,我们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因为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相信自己的民族,相信自己。凭借先人早已传承给我们的精神,勇往直前吧。天行健,华夏当自强不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