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我坦言,自己读的时候特有感觉,但恐怕说出来就言不及义。大家表示可以包容,让我尽管随便说
那我就随便地说了,反正不是“知者”
老子让咱“塞”,让咱“闭”,咱偏要每个礼拜跟人家去教堂“查经”似的讨论心得,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啊
玄同,与道同,keep your mouth closed, guard your senses. 投入到道之自然,在群众和众多因素的互动里,锐得以挫,纷得以解,光得以柔和,尘得以团聚。
这是破了我执之后的通透和放松。不再执着于我之所见所感,不急于站队和表达。
具体表现上,不会拿一件事就判断利害贵贱,不会看一个人就立判亲疏远近—因为把自我交托于大道之后,就超越超脱了基于自我立场上的亲疏,利害,贵贱,的判断。
———————————展开联想之前的分割线——————-
为了跟同学们交流,我举例一个最长久最近距离的观察:我妈她老人家。
我妈是一个解放前大家庭里面她那一辈里面最小的,5岁就有嫂子过门,亲戚里面七大姑八大姨地来来往往,她自小精明乖巧,把勾心斗角亲疏恩怨等等都看在眼里,炼就了一双透视人心肠的火眼金睛。
我从幼年记事就看她把所有的亲戚朋友同事等等分析得透彻,真是眼里不揉沙子,知识分子成堆的工作环境本来是非就多,她下班后在晚饭桌上跟我爸说起一个个人还带举具体事例的
亲疏贵贱利害,手起刀落,分析得透彻!
问题是,无论她看得多透彻,她还端着从小受到的大家闺秀式的教化,不能为了捍卫和争夺利益而放弃自我形象,所以她的透彻反而让她积累很多的不甘和怨气,长期下去就伤害身体健康。
我大概是从十几岁时候开始试图影响我妈,开始时候只是反叛只是以为自己比她高明,也就没少挨打,后来自己大了,继续劝我妈包容宽厚,就只是出于对她的关心担心,希望她开心和健康。
几十年来,那些亲戚朋友新旧同事等等她还得一直打交道,亲疏利害贵贱,分析得那么清楚有意思吗?
如果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改变不了也消除不了,何不宽厚理解包容?几十年了,回头看看不是就清楚了?每个人都性格决定她的人生,也在生活历练里被塑造。
这几年,老妈能听进我所说的了,也早就不打我了
——————————–割一下,换个人联想———————–
那天蓉儿在文学之城贴了小平.邓同志的12张照片,评讲1980年代以来中美苏三国演义。那些照片上人物神色细节说服了我,在某些原来的判断方面有所动摇。
联想起传说中这位活到90多岁的小个子大人物接受一个后辈的采访:
长征时候你做了什么?
答:跟着走。
文革时候你做了什么?
答:忍耐。
(我不知真假不知出处,有知道者请赐教)
崽崽跟我讲过一个日本战国人物故事,跟我们传说的猴子舔辣椒很相像。
说有一只杜鹃,你咋样能让它叫呢?
织田信长说:不叫的杜鹃要它何用?不叫就杀掉!
丰臣秀吉说:想办法啦,给它好吃好喝,或者饿着它,哪个法子好用就用喽~
德川家康说:等待。它该叫的时候自会叫的。
交给大道去和光同尘,挫锐解纷,是一种很放松的人生态度,对身心康泰有好处。
是不是就不担当,不急公好义呢?
也许,应该说,当把自己也交出去给了大道,该在适当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是适当,也就会自然担当了吧。
————————————-最后,我想到了鲁迅———————
鲁迅的文章,我们从小到大语文课本上学了好多。
百草园,闰土,让我看到他的重情义,他热爱生活里的点滴美好,在这一点上,与他同时代的文化人是一样的。
他有了悟透彻的大智,我毫不怀疑。
他本可以清高地,拿着教授的薪水,过书生的生活,文化人于如何乱的乱世,还是可以就做个文化人的,尤其是大知识分子,毫无问题。
可是他竟然睚眦,竟然“一个都不饶恕”!
这真真地正是活生生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的一个反例!!!
太不文化人了也!
然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这个选择,与他同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相比,恰恰是“为天下贵”的–难能可贵。
我们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大道运行的结果,所以我们只要闭嘴不轻易说三道四,不轻信自己的感官感觉,玄同就好了。
但是,因为没有神仙皇帝,大道是谁来为你运行的呢??!
我们可以说,是时间。时间可以解开一切。
也对。
时间轴向未来延伸,各种矛盾运动,各种因素互动,这是大道之运行,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和信念。
可是这矛盾运动,这因素互动,没有人去做为,行吗?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鲁迅先生的选择,恰恰是把他自己无私地投入到了大道中去,是谓玄同,一个个体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最大化地实现。
———–以上所感所言,矛盾么?纷乱么?随手记下,留待未来继续领悟吧———
2011年11月6日,星期天上午。
林兄敏锐。 这一番商榷不仅点破原兄若即若离地涉及的一些飘忽闪念,甚至补了老子自己言而未尽的无奈。老子开篇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似是对自己无法完整精确表达而发出的遗憾。林兄的几点商榷,虽与老子原文无关,却显示了“细而化之”威力。 受教了。
原兄主题帖里已经涉及了“顺势”还是“反动”的矛盾纷乱。然而放到老子的这一章节背景下,好像倾向于“和光同尘,把自己交与大道去挫锐解纷。”“跟着走”,也能走到新中国不是?我想,无论是原兄自己,还是林兄或我,对这种解读都是万万不从的。我也非常怀疑这会是能够说出“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的老子的本意。很明显,老子很明白道不是不变的,人也不只是道的受体,人可以是道改变的原因。这正是林兄说的““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自己有利时,不妨耐心等待最佳时机,顺势而为;对自己不利时,则要壮士断腕乃至奋起反抗。”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判断和主体立场去选择做“道之用”还是“道之动”也是道演化的自然过程,“是谓玄同”。
对林兄以下一针见血之处,can’t agree more, 也记下以自勉。
“但针对中国人的固有思维方式,强调一下“定量”,或许有“矫枉过正”的作用”(我现在还能记起高中化学老师斩钉截铁的训教:“矫枉必须过正!”当时就觉得这个老师辩证法学得不错,欣然接受 :)
““实践”是思维过于粗略而不通透的最佳解毒药。”(精算不及之处的空缺,确实最好用实践来填上。同时,实践的结果要忠实记录,用以充实training set,改进算法。这是俺们实验科学日复一日的工作。)
p.s. 陈MM是不是到林中深居简出了?问好。
她现在会通过微博发一些短平快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取代客舍的【新闻精编】:志史志异陈郢客 http://www.weibo.com/4chenyingke
与行简兄商榷:毛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1917年醉心攻读并为之惊喜的,到后来未必还会那样推崇。感觉不可能量化,一个判断基于多少计算,多因素分析,西人也无法穷尽。复杂系统内诸多因素互动,非线性。。。我反而觉得现代科学的教育会让人变呆,失去活泼泼的本能。精算所不能及之处,做决断的,是本能,是性格,是使命感。。。
几点看法与兄台讨论:
1.毛的思想成长历程我没有全面把握,所以你说的可能是对的——实际上我想说“你多半是对的”,凭直觉地说。:)
我本意想强调的是思维的精细化,用数学建模这样极端精确的方法也只是为了举例说明。就我对现代科学进展的了解,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至少现阶段对人类思维决策的过程还没法量化,但西方学者一直在努力。
2.“定性”和“定量”有个平衡问题,任何一个都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定量”过头了,就变成“精确但不相关”,这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毛病。
但针对中国人的固有思维方式,强调一下“定量”,或许有“矫枉过正”的作用,本意还是希望国人的思维能够精细起来。吕思勉先生在《为学十六法》里就提倡“做学问要通透”。他讲了一个笑话:两个儒生讨论甲午战争中国为何战败,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的结果是“恐怕还是皇上不修德的缘故”。原兄莫笑,这样大而化之、不触及本质的思维在今天的中国还在大行其道。咂摸一下“国企治理不好就和冰棍在阳光下会融化一样天经地义”,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不通透”?类似的还有,“中国不好,都是体制问题。只要实行西方民主,中国就一切都好了”。还有80年代大名鼎鼎的《河殇》。我当年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觉得TMD说得太有道理了。现在回头,觉得TMD太满嘴跑火车了,坑爹莫过于此。
思维精细化的过程,单纯的思辨多半没用,最有用的锤炼应该还是做事。我引用范老的微博,就是因为无论你的哲学观方法论如何高妙,最后都必须实打实地赚钱,所以方法论必须要落实为路线图、操作策略。主席的革命实践比金融宏大复杂多了,所以他必然有个反复“理论联系实践”的锤炼过程。最后在他大脑中形成的判断决策机制,多半是复杂而难以完全建模的。——所以“实践”是思维过于粗略而不通透的最佳解毒药。
但难以建模,并不是说我们赞一句“主席真乃神人也”就完了。虽然主席的用兵无法为后人完全复制,但不是还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总结嘛。所以我的意思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很多事情,太依赖于聪明人自己的悟性了,很多东西有“人死灯灭”的遗憾;如果我们能够尽量总结、提炼,把很多东西系统化、流程化,使得普通人能按照一定的程序,虽然不能学到十足,但至少能学到三四成,也比从头开始自己摸索强太多了。
3. “现代科学的教育会让人变呆,失去活泼泼的本能”——这句话非常同意。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过来人才有体会。针对这个问题,沃勒斯坦在《开放社会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里面提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276437.html 我个人看法,由于中国人的哲学传统,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使得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更容易地意识到学科过分分割、见树不见林的弊端。
4. “精算所不能及之处,做决断的,是本能,是性格,是使命感。。。”我明白你说的感触,但关键就在于“精算不能及之处”,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在这一点上还有极大提高的余地。
比如你教授崽崽如何读《西游记》、如何解读风魔小次郎,美国20世纪40年代出过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555856.html,做的是和你一样的工作。当然效果肯定不如你精耕细作的好,可人家能够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水平。在文明的竞争中,这是非常可怕的优势,毕竟文明的竞争是全面战争(total war)。
08年反对西媒歪曲报道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西方媒体对读者进行心理暗示的手法。这其实也被西方总结成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技术,阿猫阿狗培训培训,也能上阵,只不过有天赋的人会做得更出色而已。(这方面的文献我现在先不给了,还没到时候。)
其实决策过程也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罗伯特教授(Michael Roberto)就对此有专门研究 http://hbswk.hbs.edu/item/2544.html。
当然,这其中主要是定性研究,但其基础,例如神经生理学的知识,有不少就是定量的结果。——其实说“定量”还是片面,准确的说法还是主席的原话:“若夫西洋则不然,其于一学,有所谓纯正者焉,有所谓应用者焉,又有所谓说明者焉,有所谓规范者焉,界万有之学而立为科。于一科之中,复剖分为界、为门、为纲、为属、为种,秩乎若瀑布之悬岩而振也。”
——发现跑题太远了,就此打住吧。我觉得我们其实没啥分歧,你说的我都同意,上面的话大概就是给你原话的注解了。:)
行简兄的这段讨论,畅快淋漓!
说的就是坚持和担当。
忍无可忍,还要忍吗?!以亿万人的血泪为代价的势,能顺吗?!
什么是势?顺势者乘势者所希望的所努力的那个方向,界定做势以添精神力量:May God be with me之谓也
《基地三部曲》一时没空看,我只想到了《艳电》和《论持久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才是世间真相!
又归到俺这篇笔记里面这句:“可是这矛盾运动,这因素互动,没有人去做为,行吗? ”
“顺势”、“乘势”是最轻松的,可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是什么势?怕是中国人亡国灭种的势吧。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顺势而为”?
我们当然可以说,人类的大势是“人类终究会大同,blah blah blah”。好吧,等到N个世纪之后,人类大同了,可那时还有中华民族吗?
我们不妨穿越回1500年,安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说,“要相信人类的大势,要相信人类终究会大同。不要挣扎,顺势而为就行了”。500年后,人类终于有大同的迹象了,全球化也如火如荼了,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哪儿?
所以我个人理解,“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自己有利时,不妨耐心等待最佳时机,顺势而为;对自己不利时,则要壮士断腕乃至奋起反抗。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审时度势”,要害就在这个“度”字上———股市暴跌,我已经空仓等待抄底,自然可以悠闲等待,不妨等反弹趋势明显之后再出手,“顺势而为”嘛;如果我是满仓,老人看病、孩子上学、老婆添置新衣服的钱都在里面,嘿嘿嘿,还是赶快平仓止损,不要幻想“明天就反弹”。
交易心理学里面对人类心理的几个误区做过甄别,就是试图搞清楚如何“度势”。范老微博有句讽刺说得很妙:@范适安 :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这句话的辩证内涵是对的,关键是如何量化?恐惧到一个什么程度你贪婪;贪婪到一个什么程度你恐惧。就像“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醉到什么程度呢?交警有个仪器可以测一下,你有仪器吗?拿来我瞧瞧。
所以《老子》虽好,可惜不具备操作性,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格物致知”的精神——范老提到的“量化”,一种对应就是统计学里面的“change point detection”。主席年轻时代就一针见血地批评过中国哲学的“务虚”:
“吾国古学之弊,在于混杂而无章,分类则以经、史、子、集,政教合一,玄著不分,此所以累数千年而无进也。若夫西洋则不然,其于一学,有所谓纯正者焉,有所谓应用者焉,又有所谓说明者焉,有所谓规范者焉,界万有之学而立为科。于一科之中,复剖分为界、为门、为纲、为属、为种,秩乎若瀑布之悬岩而振也。”
——毛泽东1917年为萧子升《一切入一》的自学笔记所写序言 http://hero.thn21.com/zzi/now/mzd/mzd022.htm
“一生伏首拜润芝”,嘿嘿嘿。
行简兄,您的评论咋不见了?
我那天极其忙,大略地看了很喜欢,却没想好怎么回。还想仔细地读一下。
还原了,嘿嘿嘿。
老子的这番话,我的理解是“有智不如乘势”、“顺势而为”的意思。这对个人而言,大抵是好的,比如当时的“文化人”,或者现在的布尔乔亚们。但世间的真相是,“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中国人的善良天真,便在于相信天道好还,正义必将获得伸张。真的吗?
“顺势而为”是轻松的事情。可如果那个大势是以亿万人的血泪为代价呢?
“银河帝国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一位数学家却作出惊人预言:帝国即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注定化作一片废墟,黑暗时期将会持续整整三万年!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若想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却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
——百度百科:《基地三部曲》http://baike.baidu.com/view/529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