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 由“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孔)往内窥探“德”的容貌,唯有“道”决定。“道”为何物,唯有以“恍惚”来形容。惚惚恍恍啊,其中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实物;这个“道”是那样地深远又奥妙啊,其中有“精华”,这个“精华”是极为“真诚”的,因为其中有“信用”,从古到今,这个“道”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都在领引“众甫”(万物的起始)。我怎么会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就是因为这个“道”。
[感悟]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德”,德的容貌能从修“道”、悟“道”、体“道”和行“道”中得来,所以也必然遵循“道”的规律。遵循了“道”去为人处事,便会有“德”。从这里,我们能感悟到:“道”是定性的,它决定着德的精(华)、真(诚)、信(用);“德”是定量的,我们常说为人处事要积德行善,通过行德、积德,就能体现道的精(华)、真(诚)和信(用),也就能从量变升华为质的飞跃,即遵循“道”的运行规律,懂得遵循并自觉运用自然规律,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为人处事,真正做到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在这里,老子把“道”与“德”合称之为“道德”,并把他的书,命名为《道德经》。其目的是要人们从“无”开始入手修道、悟道、体道、行道,再从“有”开始修德、体德、行德、积德,从而使“道”与“德”辩证地合二为一。
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本章中,老子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描述了“道”的精(华)、真(诚)、信(用)的特点。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主张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以能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性,即“道”体现为“德”,“德”又反映出“道”,不断实现“从道到德,从德归道*(新的“道”)”,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从这里给人以启迪,即:为人处事要遵循“道德”,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为人,要做到“上善若水”,因为水德近于“道德”。滴水,在阳光下可折射一个太阳,在月光下可折射一个月亮,两者合二为明,这就“滴水可包容日月(虚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滴水”,眼睛(瞳孔)是人心灵的窗口,在阳光下可折射一个太阳,在月光下可折射一个月亮,两者合二为明,这就使人的心灵能包容日月(虚空),心中就会充满光明,在光明面前就会有“道”,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照亮别人。其实对每个人来说名利、钱财和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对待这一切,都要做到“心若止水”,在看淡一切名利、钱财和地位同时,要象水一样的为人处事:有水一样地滴水见日月(包容),有水一样地端平(公平),有水一样地滋润万物而无所求(无私),有水一样地无色无味(透明),有水一样地折射出彩虹(非凡),有水一样地低调(谦逊),有水一样地深不可测(学问),有水一样地滴水穿石(恒心),有水一样地排山倒海(能量),有水一样地化作云海(自由),有水一样地化作江河湖海(动力),有水一样地有水一样地化作氢氧燃烧为水(能源),有水一样地冰出于水又寒于水(升华),··· ···
为人处事,真正做到“上善若水”,真正把自己当作“滴水”才是真正遵循“道”与“德”的良性循环,才是真正遵循了客观规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