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学·精华本》前言
《老子新学·精华本》是“中国传统经典新学丛书”之《老子新学·全集本》的“精华本”,有关“老子”的图书,按照“由浅入深”的思路,除了这本《老子新学·精华本》(20万字),还有《老子字经·提高本》(30万字)、《老子新学·全集本》(60万字),将依次出版。
《老子新学·精华本》由《老子新学·全集本》之“传统本”《老子》原文(“原典”、“白话”、“帛书”)、“老子字经”原文、“老子字典”全文等部分组成,是《老子新学·全集本》的学术基础和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经典新学丛书”以“继承和创新”为基本原则,逐步对《易经》、《老子》、《鬼谷子》、《黄帝阴符经》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成熟一种,出版一种,不断推广。
《老子新学·全集本》以“开拓思路”为中心,以“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为基本点,《老子》神妙之处在于其思维之术,神奇之处在于其“修身养性”之法,神圣之处在于其“治国安民”之道,能够把这三者融为一体的,除了《易经》,《老子》独占鳌头!
“中国传统经典丛书编委会”是基本组织机构,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爱好者参与其中,地不分东西,人不分男女,有意者参与之,有力者执行之。我们将以洛阳老子学会、西安老子学会、青岛国学会、北京大学国学社、西安交通大学国学社、厦门大学老子文化传播中心等作为基本力量,以河南老君山、陕西楼观台等为主要基地,组建“老子”研究队伍,推广队伍,开创“老子”的推广平台,把“老子”的思想具象化,形象化,开发出各种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的教材、产品。
我们的规划是,在媒体上有声音,在学校里有学生,在社会上有读者。从《老子新学·精华本》开始,我们将在网站、博客、微博等地方为大家提供有关的视频和音频,在卫视举办有关的讲座,在报刊开设有关的专栏,在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开设有关的诵读课、选修课、必修课,在社会上举办有关的培训班、研究班,把老子思想推广开去。
我们的愿望是,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为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精神文明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做出贡献。
在《老子新学·精华本》出版之之际,感谢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感谢各位编委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出谋划策,衷心感谢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题写书名!
没有大家的孜孜以求,没有大家的同心协力,过去的事情没法做好,将来的事情没法去做。但愿读者能够跟我们一道,去落实,去践行;这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需要咱们在“大道和谐”的旗帜下凝聚在一起——归根两千年,老子道不争!无限风光在险峰,千里之行足下行!
“中国传统经典新学丛书”编委会主任 刘洪海
2011年11月于北京
《老子新学·精华本》前言
《老子新学·精华本》是“中国传统经典新学丛书”之《老子新学·全集本》的“精华本”,有关“老子”的图书,按照“由浅入深”的思路,除了这本《老子新学·精华本》(20万字),还有《老子字经·提高本》(30万字)、《老子新学·全集本》(60万字),将依次出版。
《老子新学·精华本》由《老子新学·全集本》之“传统本”《老子》原文(“原典”、“白话”、“帛书”)、“老子字经”原文、“老子字典”全文等部分组成,是《老子新学·全集本》的学术基础和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经典新学丛书”以“继承和创新”为基本原则,逐步对《易经》、《老子》、《鬼谷子》、《黄帝阴符经》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成熟一种,出版一种,不断推广。
《老子新学·全集本》以“开拓思路”为中心,以“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为基本点,《老子》神妙之处在于其思维之术,神奇之处在于其“修身养性”之法,神圣之处在于其“治国安民”之道,能够把这三者融为一体的,除了《易经》,《老子》独占鳌头!
“中国传统经典丛书编委会”是基本组织机构,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爱好者参与其中,地不分东西,人不分男女,有意者参与之,有力者执行之。我们将以洛阳老子学会、西安老子学会、青岛国学会、北京大学国学社、西安交通大学国学社等作为基本力量,以河南老君山、陕西楼观台等为主要基地,组建“老子”研究队伍,推广队伍,开创“老子”的推广平台,把“老子”的思想具象化,形象化,开发出各种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的教材、产品。
我们的规划是,在媒体上有声音,在学校里有学生,在社会上有读者。从《老子新学·精华本》开始,我们将在网站、博客、微薄等地方为大家提供有关的视频和音频,在卫视举办有关的讲座,在报刊开设有关的专栏,在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开设有关的诵读课、选修课、必修课,在社会上举办有关的培训班、研究班,把老子思想推广开去。
我们的愿望是,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为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文明、精神文明出谋划策,尽职尽责,做出贡献。
在《老子新学·精华本》出版之之际,感谢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感谢各位编委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出谋划策,衷心感谢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题写书名!
没有大家的孜孜以求,没有大家的同心协力,过去的事情没法做好,将来的事情没法去做。但愿读者能够跟我们一道,去落实,去践行;这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需要咱们在“大道和谐”的旗帜下凝聚在一起——归根两千年,老子道不争!无限风光在险峰,千里之行足下行!
“中国传统经典新学丛书”编委会主任 刘洪海
2011年11月于北京
《中国传统经典新学丛书》
编委名单
顾问
任法融詹石窗 杨植森
编委会主任
刘洪海
副主任
杨懿楠
主编
毛佩琦
执行主编
黎荔
副主编 宿岿岚 谢清果
编委:刘洪海 黎 荔 宿岿岚 谢清果
吴宝玉 陈永利
李明强刘文远 唐 萍 王先华 刘明华
王 珊 陈 晨 王小岩 张轶西 李瑾华 吴 俊 孙 博
杨兹举 罗中昌 杨金祥 盖丽娜 张玲玲
肖起国李法福 黄玲 杨凡刚 张绪晃
骆光华贺永龙 温学民 徐进 李静 杨凡强刘兆久 成泉 李立刚 苏羚 洪官军 谢丽娟 张荣冠 刘先录 袁光智 赵莉莉
张忠业 张前华 赵小丽
传统本《老子》
道经
第一节 体道论:玄同无有,众妙之门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jiǎo。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道”可以说出来的,是“非常道”;“名”可以用说出来的,是“非常名”。“无名”,象征浑沌未开之前的宇宙状态;而“有名”则象征宇宙产生万物之后的状态。因此通过“常无”,能够领悟“道”之“无”的玄妙所在;通过“常有”,能够观察“道”之“有”的神奇端倪。“常无”和“常有”两者都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而两者都可以“同”称之为“玄”;“玄”而又“玄”,是打开“大道”全部奥妙的大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帛书〗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节 无为论:全局重于局部,长远重于眼前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译〗如果天下的统治者都执着于“美”之所以为“美”,那么“美”就会因为刻意“有为”而变为“丑”;如果天下的统治者都执着于“善”之所以为“善”,那么“善”就会因为刻意“有为”而变为“恶”。所以“有”跟“无”相互对立,“难”跟“易”相互转化,“长”跟“短” 相互对照,“高”跟 “下”相互映衬,“音”跟“声”互相谐和,“前”跟“后”相互跟随。所以圣人按照“无为”的观念做事,用“不言”的观念化人。听任万物出生而不指手画脚,听任万物成长而不据为己有,听任万物壮大而不横加干涉,听任万物成熟而不居功自傲。只有不贪天之功,才不会前功尽弃。
〖帛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辞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译〗统治者不要片面地推崇世俗的贤良俊才,以免老百姓因此出现名利之心;统治者不能处心积虑搜罗奇珍异宝,以免老百姓因此产生觊觎之心;统治者不应该炫耀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老百姓因此诱发贪婪之心。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杜绝自己及百姓产生心机,保证自己及百姓衣食无忧;降低自己及百姓的非分之想,增强自己及百姓的健康体魄。长久地教化老百姓无诈少欲,长期地杜绝奸诈者妄为滋事。秉持“无为”原则,而天下无不太平。
〖帛书〗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三节 无中论:战略上决策正确,战术上落实到位
04.道:冲用之不盈,渊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常存。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
〖直译〗道:像盅一样虚中而能量源源不断,跟渊一样深远而似万物之宗。消磨道的锋锐,解除道的纷扰,调和道的光辉,混同道于尘垢,湛然永久存在。我不明白“道”像谁,似乎出现在天帝的之先。
〖帛书〗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钥yuè?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直译〗天地因“无为”没有慈善和仁爱,因而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效法天地“无为”而也不显示仁爱,因而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样一视同仁。神秘的天地之间,难道像风箱那样?空灵而不枯竭,越鼓动风量越大——多说话总会理屈词穷,不如持中守虚保静。
〖帛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四节 无私论:无身而身存,无私而大私
06.谷神不死,是为玄牝pìn。玄牝门,天地根。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
〖直译〗谷神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是因为玄牝的神奇。玄牝之门,是生化天地的根本。大道看起来连绵不绝,用起来无穷无尽,因此能够大道天长地久。
〖帛书〗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07.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直译〗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的根本,是因为天地施恩不望报而自然运行,所以能够长久拥有。因此圣人后退无争反而在众人之中独得先机,不顾自身反而在众人之中独占鳌头。圣人因为能够大公无私,所以能成就自己的大私。
〖帛书〗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第五节 无取论:无怨于天,无争于地,无傲于人
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直译〗上等的善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喜欢停留在一般东西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的本性。上等的善行善择居所,上等的善行心胸深沉,上等的善行仁爱慈祥,上等的善行诚实守信,上等的善行精兵简政,上等的善行扬长避短,上等的善行把握时机。上等善行的从来都是不争而善争,所以无过失少怨咎。
〖帛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直译〗执盈而握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锋而露芒,势必难以持久;金玉满堂,没人能长久把持;富贵而骄横,自己留下祸根——功德圆满而全身而退,天道就是如此啊。
第六节 无我论:身心合一,超越自我
10.营魄pò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dí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国治民,能无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译〗魂魄跟形体合为一体,能不能不分开呢?聚结精气而致柔和且温顺,能不能像婴儿那样呢?清除杂念而洞察心灵,能不能没有瑕疵呢?治理国家而慈爱百姓,能不能不用心机呢?开闭感官洞察天下,能不能守弱持静呢?明白四方而通达八面,能不能自然无为呢?生育而蓄养万物,生育而不占有万物,蓄养而不傲视万物,兴旺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所说的“玄德”。
〖帛书〗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邦,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第七节 无用论:有无相生,有利无用
11.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挻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直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毂孔洞之中:当“有”(实物·辐条)跟“无”(虚空·车毂孔洞)恰到好处,就有了车辆的功能;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当“有”(实物·挻埴)跟“无”(虚空·器皿空处)各得其所,就有了器皿的功能;开门凿窗而建造房屋,当“有”(实物·户牖)跟“无”(虚空·房屋空间)合理配搭,就有了房屋的功能——所以,“有”(实物)给人类以利用之便,“无”(虚空)给人类以使用之便。
〖帛书〗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捻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而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八节 无身论:宠辱不惊,大成无身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chí骋chěng田猎,令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直译〗五色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嘈杂,使人听觉失聪;五味麻辣,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神情癫狂;珍贵物品,使人为财伤身。圣人但求温饱而不追逐奢侈,因而摒弃过度的物欲而追求精神的安宁。
〖帛书〗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直译〗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感到惊恐,这是因为把荣辱这样的祸患看得跟自身一样贵重。什么叫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感到惊恐?这是因为虽然得宠的时候在上,受辱的时候在下,所以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令人惊恐不安,丢掉宠爱或离开侮辱也会令人惊恐不安,这就叫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感到惊恐。什么叫把荣辱这样的祸患看得跟自身一样贵重呢?一个人之所以有大祸患,就是因为这个人过分关注自身的得失;如果一个人不过分关注自身的得失,这个人哪里还有什么大祸患呢?所以如果一个人珍爱自身是为了治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这个人;如果一个人爱惜自身是为了天下太平,就可以把天下交给这个人。
〖帛书〗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上也,辱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第九节 无定论:无中窥有,玄中取实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á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hū恍huǎng。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直译〗想看却看不见,所以给取名“夷”; 想听却听不到,所以给取名“希”;想摸摸不到,所以给取名“微”。这三者(“夷”无像、“希”无声、“微”无体)不可寻根问底,所以把她的名字浑而为一。在上面她光明而不刺眼;在下面她阴暗而不晦涩;纷乱延绵而无法称名,一切都又归根到“无”(“夷”无像、“希”无声、“微”无体)状态。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就是所谓“惚恍”。迎着看不见她的头,跟着望不见她的尾。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以描绘现实存在的事物;能认识和了解古代的初始,这就是所谓“道纪”(道的基础)。
〖帛书〗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揗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漻,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节 归根论:不盈不满,归根复命
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夫唯不可测,故强为之容:豫yù兮若冬涉川,犹yóu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huàn兮其冰释,敦dūn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动之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以徐生?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蔽bì而复成。
〖直译〗古代善于为道者,微妙玄远而通达,玄幽深远而莫测。正因为这种人玄幽深远,所以只能勉强地这样来形容他们:这种人时时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薄冰过河;这种人处处非常警觉,好像防着邻国的进攻;这种人恭敬郑重,好像贵宾参加宴会;这种人行为洒脱,好像冰消雪化;这种人纯朴厚道,好像没有过加工的木料;这种人旷远豁达,好像幽静的山谷;这种人浑厚宽容,好像浑浊的流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使安静而长生久视,慢慢地显出生机?善为道者,不会自满。正因为善为道者不自满,所以能够吐故纳新。
〖帛书〗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旷呵其若谷,湷呵其若浊。孰能浊以久?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dài。
〖直译〗让心境虚寂到极点,使心情清静到笃实。万物蓬勃生长,我从中考察复归的途径。那万物纷繁茂盛,各自返归本根。返归本根叫作清静,清静叫作复归生命,复归生命叫作恒常,认识恒常叫作明白。不明白恒常,妄动出凶险。明白恒常者能包容万物,能包容万物者坦荡公正,坦荡公正者德宜为王,德宜为王者道行天下,道行天下者尊道贵德,尊道贵德者天长地久,终身都不会出现危险。
〖帛书〗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傍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一节 诚信论:功德和事业的牝母,为学和为道的关键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直译〗最好的统治者,老百姓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们;再次的统治者,老百姓畏惧他们;更次的统治者,老百姓轻蔑他们。统治者如果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们,悠远啊,好的统治者的重信用。事情大获成功,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啊”。
〖帛书〗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之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也。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直译〗因为大道被废弃,所以大力提倡仁义;因为巧智得到重视,所以伪诈四处流行;因为家庭出现纠纷,所以积极表彰孝慈;因为国家陷于混乱,所以渴望出现忠臣。
〖帛书〗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wèi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译〗杜绝所谓圣明言教人为之痕而抛弃凡夫智诈之用,巧伪不行则百姓获百倍之利;杜绝兼爱之仁而抛弃非攻之义,百姓归根复命则大孝大慈;杜绝偏能之利而抛弃巧夺之益,盗贼因而遁形:仅仅绝弃所谓圣智、仁义、巧利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有为法则显然不够,所以还必须使百姓的观念归属正道——归根朴实而回归本性,减少杂念而杜绝贪欲,杜绝浮学而无忧无虑。
〖帛书〗绝智弃利,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其未央!众人熙xī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léi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沌dùn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已,而我独似鄙bǐ;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直译〗“应诺”之于“阿谀”的声音,语气相距有多远?美好之于丑恶,情貌相差有多少?凡众人所畏惧的,个人也不能不畏惧。世道慌乱啊没有尽头啊。众人熙熙攘攘,如同出席太牢盛宴,如同春天登台观景;而“我”则心无旁骛而淡泊宁静,如同婴儿般混混沌沌,好似疲倦闲散啊,就像浪人无家可归。众人都官高财足而志满意得,而“我”无欲无为而若有所失。我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混沌沌。众人居功自傲,唯我糊糊迷迷;众人斤斤计较,唯我朴厚宽宏。荡荡啊,像大海那样波涛汹涌;飘飘啊,像飓风那样无边无际。众人都那样精明而灵巧恣意妄为,唯独我鄙俗愚昧而无所作为。我独与众人卓而不同,这是因为我找到了大道的根本。
〖帛书〗绝学无忧。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独泊焉,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咳。儽儽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十二节 虚谦论:虚心低调,感恩自然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huǎng惟惚hū。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ǔ。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直译〗大德的容量,一切决定于大道。“道”的作为物象,似乎只有恍恍惚惚(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道”似乎恍恍惚惚啊,可其中却有法象;“道”似乎惚惚恍恍啊,可其中却有实物。“道”似乎深远暗昧啊,可其中却有精质;精质之中最为真实,精质之中能够信验。从当今上溯到古代,“道”的名字永不能废,因为依“道”才能追索万物之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的初始情况呢?就凭这个“道”啊。
〖帛书〗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呵望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直译〗委曲则能保全,屈枉便会伸直,低洼自然充盈,陈旧有望更新;少取可以获多,贪婪令人迷惑,所以圣人坚守大道的“一”,而形成天下范式。不自我陶醉,所以显示明白;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本质;不自己夸耀,所以成就功业;不得意忘形,所以得以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古时所说“委曲便能保全”,岂能说是空话呢?确实能够保全啊!
〖帛书〗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示,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
〖直译〗希言合乎于自然之道: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降不了一个整天。谁能主宰这样的事呢?只有天和地。天和地尚且不能长久地刮疾风降骤雨,更何况人类呢?所以,应该尊道贵德:从事于于道的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与德相同,从事于失的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德也乐于得到他;与失相同,失也乐于得到他。
〖帛书〗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直译〗踮起脚跟渴望站得更高,可反而站不稳;迈起大步想要跑得更快,可反而跑不快;固执己见反而不能显示自己的明白,自以为是反而不能彰显自己的才能,自我夸耀反而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反而不能博采众长。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在“道”看来,就像残羹赘瘤一样,即使普通人也都感到厌恶,所以得道者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帛书〗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示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第十三节 人本论:尊天地而和鬼神,守卑弱而反本根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jì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译〗有一种物象混然而成,先于天地形成之前出现;寂静虚空而无声无形,独立长存而永不变更,周而复始而永不衰竭,可作为万事无物的本源。“我”不知这种物象的名字,只好勉强取名为“道”,勉强为之取名为“大”;物象巨大无边无际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消逝远方,消逝远方而回归根本。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间有四大,而人占有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即自然。
〖帛书〗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潇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直译〗厚重是轻率的本根,静定是躁动的主君。君子终日行走,离不开装载行李的车辆。即使有殿堂美食胜景,也应按照规矩避而不处。为何万乘大 国 君主还如此轻率而急躁地治理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君。
〖帛书〗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直译〗善于行动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出现瑕疵;善于计算的,用不着使用筹码;善于造锁的,没有锁钥不能打开;善于结绳的,没有绳约不能解码。因此,圣人善于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才;圣人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是所说的“隐藏着的聪明和智慧”。所以,行善者,可当作恶者的老师;而作恶人者,也可当行善者的借鉴。不情愿给作恶者当老师,不愿意把作恶者当借鉴,即使自以为聪明而实际上却很糊涂——这就是所说的“精深而微妙的智慧”。
〖帛书〗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 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而大迷,是谓妙要。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xī;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直译〗洞察天下的雄强,安守天下的雌柔,甘为卑下的溪涧;能够甘为卑下的溪涧,恒久的德性就不会丢失,就能回归婴儿般的状态。深知世间的明亮,安心世间的暗昧,甘守天下的规则;能够甘守天下的规则,恒久的德性就不会变质,就会逐步回归无极的圣境。明白人间的荣耀,忍受人间的卑辱,甘做谦卑的川谷;能够甘做谦卑的川谷,恒久的德性就会不断充实,就会回归到自然素朴的状态。原始而朴素的人才经过制作而成器物,有道者加以重用,则被拔擢为百官之长,所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个人及天下的未来就不会出现任何瑕疵。
〖帛书〗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第十四节 善悲论:不为不执,大悲大善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堕du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shē、去泰。
〖直译〗企图用强制的手段夺取天下并统治天下,“我”看这样不可能够达到目的。治理天下是神圣的,不可能以强力违背天心民意;用强力统治天下最终必然失败,用强力维持天下最终必然失去。天道人心的规则是有前行就有随后,有轻嘘有急吹,有刚强就有赢弱,有安全就有危殆,因此,圣人除去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和法度。
〖帛书〗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jīn,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直译〗以“道”作为指导思想的君主,不会以武力逞强于天下。有道者做事必定返还“无为”:军队所到之处,田园荒芜而荆棘丛生;一场大战之后,必定出现大荒之年。善用兵者适可而止,不恃强乃至逞勇斗狠。达到了目的不自满,达到目了的不夸耀,达到目了的不骄傲,达到目的出于万不得已,达到了目的更不逞强——事物到了极点就会走向衰朽,这说明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合乎“大道”,不合乎“大道”就会很快灭亡。
〖帛书〗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lì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直译〗喜好战争,是不善之兆,即使“物”也厌恶(何况人啊),所以有道者不轻易发动战争。君子平时居处以左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却以右为贵。兵器,是不吉祥的工具,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工具,只有万不得已才能使用。使用武力以淡然作为上佳境界,即使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鸣得意,那就是嗜好杀人。凡嗜好杀人者,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不主管杀伐的偏将军居于左边,主管杀伐的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用兵打仗。战争中杀人众多,丧事时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用丧礼的仪式去对待胜利。
〖帛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十五节 顺天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之与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直译〗“道”从本质本不可能有恒久单一的名称:“朴”只是其中之一,“朴”虽然很小且不可见,可天下谁也不能够臣服。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治理天下,天下万物就会自然归从。天地阴阳协调,就会普降甘露,人类不用命令就自然而均匀。名称的建立是人类主观意识(管理)的开始,名称既然已经确定,官长就必须按照职责制约自己,知道制约就不会出现危险——就像“大道”与天下的关系一样,就像河川与江海的关系一样:天下自然归于“大道”,河川自然归于江海。
〖帛书〗道恒无名,曰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与江海也。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直译〗能洞察他人的只能叫智慧,能明察自己的才算得上聪明;能战胜他人优势的只能叫能力,能克制自己弱点的才算得上刚强;知道满足的就能富有,不懈为道的就有志向;不失根本的就可长盛不衰,身死而“道”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帛书〗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第十六章 大用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直译〗大道广为流行,周遍无所不到:万物依赖“道”生长,而“道”不辞辛劳,万物功成而“道”不沽名钓誉;“道”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道”因无为无欲,可称其为“小”;万物归附“道”,而“道”不自为主宰,可称其为“大”。正因为“道”始终不自以为强大,所以才能成就并完成其至大。
〖帛书〗道泛泛呵,其可左右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衣养万物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出口,淡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直译〗掌握着“道”的大象,逐渐推广往天下,往天下而不会出现祸害,大家因此和平而安泰;就像用音乐和美食来欢迎驻足的客人。用言语来表述出来的“大道”,似乎平淡而无味儿;因为“大道”眼睛看不见,“大道”耳朵听不见,可“大道”使用却用不尽。
〖帛书〗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36.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直译〗渴望闭合它,必先扩张它;渴望削弱它,必先强大它;渴望废除它,必先兴旺它;想要占有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微明”。柔胜过刚,弱胜过强;鱼儿不可脱离深水池,国家的政教刑法不可轻易用来吓唬人。
〖帛书〗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直译〗“道”恒久“无为”而“无所不为”,王侯如果能尊“道”而为政,万物必将自我化育而发展。如果自我化育而产生贪欲,“我”就用天地之始的“朴”来加以控制。天地之始的“朴”,贪欲全无;万事无欲,天下自然而稳定。
〖帛书〗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德经
第十七节 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rǎng臂而扔rēng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huā,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直译〗“上德”在“常道”上表现为“无得”,因而实质上是“有得”;“下德”在“非常道”上表现为“不失得”,因而实质上却是“无得”。“上德”顺应“常道”而“无为”乃至“无不为,“下德”顺应“非常道”而“无为”实际上“有所作为”:“上仁”顺应“非常道”而“有为”却似乎“无所作为”,“上义”顺应“非常道”而“有为”却似乎“大有作为”,“上礼”顺应“非常道”而“有为”却无人响应,于是伸出胳膊去引导人们遵守“礼仪”。所以失去了“道”之后才会出现“德”,失去了“德”之后才会出现“仁”,失去了“仁”之后才会出现“义”,失去了“义”之后才会出现“礼”。出现“礼”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忠信不足且祸乱的开始;所谓“先知”,不过是“非常道”的浮华表象,是背离“常道”“愚”(朴实而敦厚)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该立身在朴实的地方,不应该立身在浅薄之地;大丈夫应该立身敦厚的地方,不应该停留在浮华之处;所以大丈夫舍弃浅薄、浮华而获取朴实、敦厚。
〖帛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邪 yé?故致数舆yú无舆,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直译〗往昔得到“一”的:苍天得到“一”就清明;大地得到“一”就宁静;神圣得到“一”就英明;河谷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生长;侯王得到“一”就天下就公正。这六者如果失去“一”:天不得清明,唯恐崩裂;地不得安宁,唯恐震溃;神圣不能持英明,唯恐虚假;河谷不能保流水,唯恐干涸;万物不能继续生长,唯恐被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的公正,唯恐倾覆。所以贵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根基,因为这个原因,侯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就是以贱作为根本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称誉——不希望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帛书〗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基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第十八节 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直译〗对立统一而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化规律;守弱持柔而以弱胜强是“道”的运用智慧。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有质的天地,有形有质的天地产生于无形无质的大道。
〖帛书〗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直译〗上士听了“道”理,马上就会身体力行;中士听了“道”理,半信半疑而犹犹豫豫;下士听了“道”理,一脸不屑而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这样嘲笑就不足以证明“道”何以为“道”。因此《建言》这本古书这样说:光明之“道”好似很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在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太崎岖。崇高之“德”好似深谷,就像大白似乎有污;广大之“德”好像不足,刚健之“德”好似怠惰,质朴之“德”似乎混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似乎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似乎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似乎没有形象。大道幽隐而无法称名——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而善终。
〖帛书〗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十九节 和合论:负阴而抱阳,无有入无间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gǔ,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直译〗道(无极)生化出“一”(太极),“一”生化出“二”(阴阳),“二”生化出“三”(和合),“三”生化出“万物”。万物背怀阴而面抱阳,“阴气”、“阳气”激荡而生化“和合”。人类最厌恶的唯有“孤”、“寡”、“不毂”,可王公却用这些来作为“自称”。因为这样,事物或因减损反而被增加,或因增加反而被减损。众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开始。
〖帛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我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chí骋chěng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直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水),能够腾越穿行在最坚硬的东西之中;无形的力量能够进入没有间隙的地方——“我”凭借这些发现了“无为”的巨大益处。“不言”的教诲,“无为”的奇妙,天下统治者很少有人能够明白。
〖帛书〗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二十节 清静论:清静无为,知止不殆
44.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dài,可以长久。
〖直译〗名利跟生命哪样更亲近?生命跟财富哪样更贵重?获得跟失去哪样更有害?因此,过度追名必定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度逐利最终必然遭致更惨的损失。懂得满足就不会遭遇屈辱,懂得自律就不会出现危险,这样就能维持长生久视。
〖帛书〗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bì;大盈若冲zhōng,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大赢yíng如绌chù,大辩若讷nè。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直译〗最完满的东西似乎都有所残缺,可其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东西似乎都比较空虚,可其作用永不穷尽。最笔直的东西似都有弯曲,最巧灵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口拙。清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能够让天下走上正道。
〖帛书〗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赢若绌,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第二十一节 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6.天下有道,却què走马以粪fèn;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直译〗治理天下如果有道,战马没用而只好用来运输肥料;治理天下如果无道,被迫上战场的母马在郊外生驹。最大的祸害没有超过不知满足的,最大的过失没有超过贪心不足的。所以知道到了什么地步是满足,这才是永远的满足。
〖帛书〗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47.不出户hù,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mí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直译〗不出家门,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窥窗外,就可发现自然的规律;走得越远,所必须亲为的就应越少。所以圣人不出家门就能推知人事,不窥窗外而能明白天道,不妄为而能无所不成。
〖帛书〗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第二十二节 益损论:为学为道,以百姓心为心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直译〗为学则情欲文饰每天都在增加,为道则情欲文饰每天都在减少;情欲减少而又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界,通过“无为”的手段而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取天下恒久的方法就是不滋事,如果滋事,就不可能取得天下。
〖帛书〗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chù怵;为天下,浑浑hún。百姓皆瞩zhǔ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直译〗圣人没有成见,百姓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心愿。行善的“我”善待,不行善的“我”也善待,这样“我”就得到了“善”;守信的“我”信任;不守信的“我”也信任,这样“我”就得到了“信”。圣人君临天下,收敛个人的欲望;圣人治理天下,回归浑朴的心境。百姓尊敬地按照圣人的意愿去做,圣人如婴儿般跟百姓相处。
〖帛书〗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瞩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第二十三节 生死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sì,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措cuò其刃rèn。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直译〗出生和死亡:属于生的途径,有十分之三;属于死的途径,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些,可有人却往死地里走,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失度的缘故啊。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参加战争不会被刀枪剑戟伤害。犀牛对这种人无处投角,老虎对这种人无处伸爪,刀剑对对这种人无处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种人不会进入死亡之地。
〖帛书〗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jué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
〖直译〗“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道”给万物以形态,“德”给万物以成长。因此万物莫不尊崇并珍贵“道”和“德”。 “道”和“德”之所以被尊崇和被珍贵,不是为之加官进爵而是顺其自然。因此“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道”、“德”使万物生长发展,“道”、“德”使万物壮大成熟,“道”、“德”使万物受到抚养保护。
〖帛书〗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mò身不殆。塞其兑duì,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直译〗天地万物起始于“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既然找到了“道”这个总的根源,就能明白天地万物的本质;既然能够明白天地万物的本质,就能回归天地万物的根本“道”,这样终身就都不会出现危险。塞住五色的欲望,抵制五音的诱惑,终身都不会劳烦。企图打开欲望的大门,竭力寻找刺激的享受,终身就不可救药了。能够察见细微的叫“明”,能够持柔守弱的叫“强”。运用道的光芒,回归内在的“光明”;这样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灾难,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常道”啊。
〖帛书〗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阅,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阅,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第二十四节 为政论:善建而善抱,无信无不信
53.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wú,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餍yàn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直译〗假如有一天“我”名正言顺地执掌政权,“我”必定信心百倍地施行大道,而“我”最感到恐惧的就是“有为”而治。施行大道的道路本来非常平坦,可统治者总是偏爱歪门邪道。朝中宫室林立,国家田园荒芜,府库入不敷出;而统治者仍旧穿着锦绣,佩带宝剑,美食难下咽,财货绰绰有余,这就好像劫盗抢了东西在那样炫耀一样。“无道”到了极点啊呀!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直译〗善于创业的不可能被拔除,善于守成的不可能被推翻,因此祖祖孙孙的祭祀就不会中断。一个人能够把“道”理付诸本身,这个人的“德”就会真实而纯正;一个人能够把“道”理付诸本家,这个人的“德”就会丰盈而有余;一个人能够把“道”理付诸本乡,这个人的“德”就会不断增加;一个人能够把“道”理付诸本国,这个人的“德”就会丰盛而硕大,一个人能够把“道”理付诸天下,这个人的“德”就会普及而广大。所以,用本身的修为来观察他人,以本家的修为来观察他家;以本乡的修为来观察照他乡,以本国的修为来观察他国,以现在天下的修为观察未来天下的修为。“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道理和方法。
〖帛书〗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也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zhē,猛兽不攫jué,鸷zhì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直译〗道德涵养浑厚的得道者,等同于初生的婴孩:毒虫不会螫,猛兽不会伤,凶鸟不会搏。初生婴孩筋骨柔弱而拳头却攥得很紧,虽然不明白男女交合之事而小生殖器却能经常勃起,这是因精气充沛所致;初生婴孩整天啼哭而嗓子不会沙哑,这是因和气纯厚所致。明白淳和的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能够促进养生的叫做“祥”,意气用事的叫做“强”。
〖帛书〗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直译〗智者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不可能是智者,这就是所说的“智者”与天地同道(玄同)。因此,“玄同”不可因得而亲,也不可因失而疏;不可因得而利,也不可因失而害;不可因得而贵,也不可因失而贱——所以“玄同”能够获得天下的尊重。
〖帛书〗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五节 无事论:自化而自正,自富而自朴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mí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zhāng,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直译〗用“为无为”(正)之道管理国家,用“为不为”(奇)之道指导用兵,用“无所事”(无为)之道安定天下。“我”凭什么知道所以如此呢?根据就在于此:统治者的清规戒律越多老百姓就会越陷入贫穷;老百姓权变的手段越增多,国家就会越陷于混乱;人君的奇谋巧智越多,歪风邪气就会越严重;统治者的法令越是严苛,盗贼就会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无为),而老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好静”,老百姓就会自我归正;我“无事”,而老百姓就会自然而富足;我“无欲”,老百姓就会自然淳朴。
〖帛书〗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58.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yǐ;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直译〗政治如果宽大而清明,老百姓就会淳朴而忠诚;政治如果严苛而黑暗,老百姓就会抱怨而狡黠。灾祸啊,幸福依存在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里面。谁知道灾祸或幸福的奇点呢?灾祸或幸福就是没有“正”(没有标准)。“正”可能转化为“邪”,“善”可能转化为“恶”。统治者对此迷惑不解,时间由来已久。正因为如此,圣人严守规矩而不削足适履,清廉刚直而不伤天害理,天真直率而不肆意妄为,光亮明朗而不炫目刺眼。
〖帛书〗其政闷闷,其邦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第二十六节 积德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59.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道。早服道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dǐ、长生久视之道。
〖直译〗管理百姓而顺天道四时,没有超过爱惜民财民力;爱惜民财民力,这就所谓“先得天道(早服)”。“先得天道”谓之“积德至厚”,“积德至厚”就无所不能,无所不能就会无往不胜,无不克胜,就能拥有国家。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祗固、长生久视之道。
〖帛书〗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60.治大国,若烹pēng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直译〗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那样不要频繁翻动而导致破碎。用“道”治理天下,神鬼起不了坏作用,不仅神鬼不起坏作用,而且神鬼也伤不了人。并非神鬼伤害不了人,圣人也不会伤害人;因为圣人、神鬼互不相伤;所以神圣合道而德汇在这里。
〖帛书〗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民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ìn。牝常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jiān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直译〗大国要像江河那样居于下游,处在百川交汇之地,处在天下雌柔之位。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居静守柔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而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拥护;小国对大国谦下而忍让,就可以得到大国的庇护。所以或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拥护,或小国对大国谦让而得到大国的庇护;大国不过希望兼畜小国,小国不过希望得到大国的庇护。大国小国各得所求,所以大国特别应该学会谦下而忍让。
〖帛书〗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第二十七节 贵道论:穷物理,尽人性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珙gǒng璧以先驷sì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直译〗“大道”是荫庇万物的宝库,“善人”以之作为宝贝,“不善人”以之作为庇护。美言可以换来尊重,美行能够提高影响。人的不善,何以舍弃?所以古代虽然树立天子,设置三公,拱壁之后跟着驷马,可效果还不如用“道”来加以劝化。古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道”为何?不是说“‘道’能够给‘善人’以满足,给‘不善人’以庇护”吗?,因此“道”获得了天下人的珍视。
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有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八节 难易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直译〗以无为的方法去大有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成就大事,以无味的习惯去品味天下;把小看大而把大看小;把多看少而把少看多;小怨不别报,大怨天必报。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开始。解决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简明的地方着手;成就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微细的部分开始。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圣人始终都不贪大求洋,所以最终能够成就大事。轻易许诺必定难以守信,看轻事情必定遭受困难。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圣人总是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所以最终能够克服困难。
〖帛书〗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直译〗局面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的漏洞还未出现的时候容易修补;危机很小的时候容易消解,征兆细微的时候容易化散。做事要在尚未发生错误之前妥当处理,治国要在大乱没有形成之前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累积于每一筐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的每一步。妄为将招致失败,固执将遭受损害。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不固执,所以不会遭受损害。一般人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快要成功的时候还像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就不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因此,圣人追求的是一般人不追求的,不看重稀奇的货物;圣人学习的是一般人不学的东西(正道),纠正一般人舍本求末的过失,以此加持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胡作非为。
〖帛书〗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第二十九节 淳朴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直译〗古代善于为道者,不是鼓励老百姓投机取巧,而是引导老百姓返璞归真。老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就是因统治者喜欢利用投机管理老百姓诱发了老百姓的取巧。所以用投机取巧管理国家,国家必然遭受危害;不用投机取巧管理国家,国家必然安稳而和谐。明白“智与不智”这两种治国法则,可以作为一个法式。恒久地遵守这个法式,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随着万事万物复归真朴,这以后乃至达到大顺的境界。
〖帛书〗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多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直译〗江河湖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万溪百川都向往的地方,就是因为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因而成为万溪百川之王。因此,圣人希望统治老百姓,就必须言辞谦下;希望率领老百姓,就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老百姓的后面。因此,圣人虽然位居老百姓之上而老百姓却不会感到有负担,率领老百姓而老百姓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老百姓就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恶。因为圣人不与老百姓争名夺利,所以天下诸侯没有能够跟这样的圣人相抗衡。
〖帛书〗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十节 三宝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直译〗天下人(诸侯等)都说“道”宏大而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道”的“宏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时间一长,“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一直执守而保全着:第一件叫“慈”,第二件叫“俭”,第三件叫“不敢为天下先”(后)。有了“慈”所以能“勇于忠孝”,有了“俭”所以能“民日用广”,有了“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得道人”的首领。今世之人丢弃慈仁而崇尚于武勇,丢弃啬俭而迷恋于奢靡,舍弃谦卑而执著于争夺——这样的所作所为,必然走向死亡。用慈仁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慈仁来守卫就能巩固。天道救助善人,必然给善人以慈仁之性使之自营自助。
〖帛书〗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三十一节 适度论:用人之力,配天之极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直译〗善于为帅者不逞勇武,善于为将者不易激怒,善于临阵者不赤膊上阵,善于用人者谦卑守雌:这就是不争的上德,这就是用人的能力,这就是天道的至理。
〖帛书〗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直译〗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举兵而倡议和平,不敢冒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种“为客”而“退一尺”的做法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虽然奋臂而像没有臂膀,虽然临敌而像没有敌人,虽然手握兵器而像没有兵器。祸患没有大于轻敌的,轻敌差点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对阵而实力相当的,则善于“以慈为本”者容易获胜啊。
〖帛书〗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第三十二节 不病论:有知为无知,大知为小知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5。是以圣被褐hè怀玉。
〖直译〗“我”的话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施行;可是天下人(诸侯等)竟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愿推行。这是因为言论各有主旨,行事各有根据。正因为天下人不能理解我的“道”,因此才不会理解“我”。能理解“道”的人很少,而能够取法“道”的人更少。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像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揣着美玉的那样(不能被人理解)。
〖帛书〗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矣,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2。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4。
〖直译〗明白不明白的,这是上等的表现;不明白的而认为明白的,这下等的毛病。只有把“不明白的而认为明白的”看成是一种毛病,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毛病。圣人之所以能够避免这种毛病,就是因为“不明白的而认为明白的”真正作为一种毛病,因而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毛病。
〖帛书〗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三节 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直译〗当老百姓不再畏惧统治者威压的时候,在统治者可怕的大难临头了——不要逼迫老百姓不得安居,不要阻塞老百姓谋求生路。只有让老百姓不产生怨恨,老百姓才会拥护统治者。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张扬,有自爱之心也不自以为是。所以统治者应该舍弃自我张扬和自以为是,而秉持自知之明和自爱之心。
〖帛书〗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惟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7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直译〗勇敢而冒险的就可能死,勇敢而谨慎的就可能活——这两种“勇”,或因谨慎得利,或因冒险遭祸。天道的爱恶,谁知其中缘故?因而圣人也感到疑难。天道是这样的:不争强好胜而战无不胜,不滔滔不绝而应对自如;不振臂疾呼而蜂拥而至,悠然自得而多谋善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帛书〗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有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直译〗既然老百姓不畏惧死亡,怎么能用死亡来吓唬老百姓呢?假如让老百姓习惯于畏惧死亡,对为非作歹而罪大恶极的,“我”就可以把这种人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去负责处置犯罪。如果其他人代替有关的机构去处置犯罪,这就如同一般人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木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一般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帛书〗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也。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直译〗老百姓之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所以老百姓才陷于饥饿之中;老百姓之所以难于管理,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所以老百姓才难于统治。老百姓之所以敢于轻生冒死,就是因为统治者追求奢侈的欲望太过分,所以老百姓不得不轻生冒死。不过分追求欲望的统治者,比过分追求欲望的统治者更加难能可贵。
〖帛书〗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第三十四节 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直译〗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僵硬了;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软而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穷兵黩武必遭灭顶之灾,树干粗壮了必为枝叶所荫庇——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帛书〗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yì 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sǔn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shú能有余以奉fèng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邪!
〖直译〗上天之道,就像张弓射箭啊:弦拉高了就压低一点,弦拉低了就举高一点;弦拉得太紧了就放松一点,弦拉得不足了就拉紧一点。上天之道,减少多余的而补给不足的;可人间之道却不是这样,减少不足的而来补给有余的。谁能够减少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圣人!这是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有所作为而不据为己有,能够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这是圣人不愿意炫耀自己的贤能啊。
〖帛书〗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又以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第三十五节 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
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gòu,是谓社稷jì主;受国不祥xiáng,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直译〗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够超越水,因此,攻坚克强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水。弱小超越强大,柔软超越坚硬,普天之下无人不知,可没人能完满地执行。因此圣人这样说:“敢于承担诸侯国的屈辱,就能成为诸侯国的君主;敢于承担天下的祸灾,能够成为天下的君王。”——这本来是正直之言,可世人不理解,以为在说反话:“正言若反,反言若正。”
〖帛书〗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直译〗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遗留残余的怨恨,怎样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虽然保存着借据,但并不以借据强迫别人还债。“有德之君”就像保存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之君”就像课税的人那样苛刻。大道不偏不倚,永远帮助行善的人。
〖帛书〗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第三十六节 不争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80.小国寡民,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zhèn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直译〗使诸侯的封地变小,使诸侯的百姓减少,这样即使发明了功效很高的兵器也无用武之地;使百姓重视生命而不愿迁徙远方:这样即使有船只车辆,也没有乘坐的必要;即使有良好的兵员武备,也没有行军布阵的地方。使百姓回归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让百姓吃得可口,让百姓穿得舒服,让百姓住得安适,让百姓过得快乐。诸侯的封地与诸侯的封地国之间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互相听闻,而百姓从生到死相互之间无所欲求(友好往来)。
〖帛书〗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弗远徙:虽有车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直译〗真实而可信的言辞不浮华不虚饰,浮华而虚饰的言辞不真实不可信;修道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适合修道;明“道”理的人不卖弄自己,卖弄自己的人不明“道”理。圣人积德不积财:越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就越是更加充实;越是尽力施舍别人,自己越是更加富有。自然的大道,只有利于而不损害万事;圣人的准则,只全力以赴而不巧取豪夺万物。
〖帛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老子字经》
说明:《老子字经》选自“传统本”《老子》“三字句、“四字句”,是《老子》精华中的精华,适合朗诵,适合吟唱。《老子字经》按照“三字经”、“四字经”顺序排列,依照《老子》原文并加以必要的组合,形成各个主题,主题的名称跟《老子正易新学》保持一致。熟读和背熟了《老子字经》,整个《老子》的基本内容就掌握了,对进一步阅读和研究《老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三字经》
体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不尚贤,民不争;不见欲,心不乱。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不敢为,为无为,无不治。
挫其锐,解其忿;
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常存。
无私论
玄牝门,天地根。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唯不争,故无尤。
归根论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诚信论
信不足,有不信。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人本论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执大象,天下往,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出口,淡无味。
和合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躁胜寒,静胜热。
不出户hù,知天下;
不窥牖yǒu,见天道。
生死论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之尊,德之贵。
塞其兑duì,闭其门;
开其兑,济其事。
为政论
朝甚除,田甚芜wú,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餍yàn饮食。
不争论
言有宗,事有君;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四字经》
无为论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欲观其徼jiǎo。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中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pìn。
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
无取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无我论
营魄pò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dí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国治民,能无智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无身论
驰chí骋chěng田猎,令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无定论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tuán之不得。
其上不曒jiǎo,其下不昧mèi;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hū恍huǎng。
执古之道,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归根论
微妙玄通,深不可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没mò身不殆dài。
诚信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众人熙xī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虚谦论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huǎng惟惚hū;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之。
人本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善悲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堕duò。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果而勿矜jīn,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顺天论
道常无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用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反本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俗,大白若辱;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善贷且成。
和合论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dài,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bì;大盈若冲zhōng,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大赢yíng如绌chù,大辩若讷nè。
常足论
其出弥mí远,其知弥少;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生死论
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mò身不殆。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为政论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zhē,猛兽不攫jué,鸷zhì鸟不搏。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谓玄同。
无事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zhāng,盗贼多有。
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积德论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难易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淳朴论
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不病论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敢论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兵
强则灭,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高者抑yì 之,下者举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正言若反。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不争论
小国寡民,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zhèn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字典》
5284个 5278
说明:《老子字典》是《老子新学·全集本》的附录,这不仅是我们多年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成果,也是读者继续学习和研究《老子》的工具。“传统本”《老子》共有“字头”792个,共有字数5284个,用得最多的是“之”248次,其次用得最具有特点的“无”241次。《老子字典》》以“传统本”《老子》作为基本材料,所用“字头”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义项和例句以《老子》章节的顺序作为序。“字头”之前的数字为按照音序排列的“字头”在《老子字典》中的顺序(如001.哀),“字头”后面括号内的数字是该“字头”在《老子》中所出现的次数(001.哀(2));“字头”的解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字头”在《老子》中的特殊作用,是《老子字典》基础价值所在(如001.哀(2)āi:“哀”是《老子》三宝“慈”的表现形式之一,慈者即“哀者”)。第二部分则是对“字头”进行常规性解释,并列出全部例句,例句后面括号内的数字为“传统本”《老子》81章所在的“章”(如001.哀(2)āi:“哀”是《老子》三宝“慈”的表现形式之一,慈者即“哀者”。①哀悼:以悲哀莅之(31);②悲哀:哀者胜矣(69))。《老子》博大精深,编撰《老子字典》难度非常,瑕疵在所难免,只能不断完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Aa
001.哀(2)āi:“哀”是《老子》三宝“慈”的表现形式之一,慈者即“哀者”。①哀悼:以悲哀莅之(31);②悲哀:哀者胜矣(69)。
002.爱(5)ài:“爱”是《老子》三宝“俭”的表现形式之一。①关爱:爱国治民(10);②自爱:爱以身为天下(13),自爱不自贵(72);③吝爱,吝啬:不爱其资(27),是故甚爱必大费(44)。
003安(5)ān :“安”是老子“圣人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① 安宁,安静:孰能安以久(15),其安易持(64);安稳:安平泰(35),安其居(80);③哪能,怎可:安可以为善(79)。
004.奥(1)ào:“奥”是显示“道”“玄之又玄”的特征之一。奥妙,玄妙:道者,万物之奥(62)。
B b
005.拔(1)bá:“不拔”是老子“圣人政治”的基本目标之一。倾拔,倾倒:善建者不拔(54)。
006.白(3)bái:“白”与“黑”和“辱”相对,随时随地联系到事物的对立面和转化方向,是老子反正思维模式典型例子。①明白,明晰:明白四达(10);②白色:知其白(28),大白若辱(41)。
007.百(7)bǎi:在《老子》中,“百”象征多数,通过这样的象征,老子把很多事物都纳入“心法”之中,这种方法对于探索“修身养性”和“治国安民”具有重要作用,是老子探索宇宙本源的手段之一。①百:多,众:民利百倍(19);②百姓:众人或民:以百姓为刍狗(05),百姓皆谓我自然(17),以百姓心为心(49),百姓皆瞩其耳目(49); ③百谷:众溪或河: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故能为百谷王(66)。
008.伯(1)bǎi:百倍的功效,指器械效率高: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80)。
009.败(5)bài:“无败”和“无败事”是老子“圣人政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失败,挫败:为者败之(29),为者败之(64),故无败(64),常于几成而败之(64),则无败事(64)。
010.薄(2)báo:薄与厚相对,“处其厚,不居其薄”,是道的基本功能之一。①浅薄,鄙薄: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②单薄:不居其薄(38)。
011.宝(3)bǎo:“宝”是“道”的基本功能之一,为善良人所重视,给不善人以保护。①宝贵而保障: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62);②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宝(67)③指慈:轻敌几丧吾宝(69)。
012.保(3)bǎo:“保”与“失”相对应,老子主张“善保”而“不失”,“保”是“道”的基本功能之一。①保持,保有:不可长保(09),持而保之(67);②保佑,保障:不善人之所保(62)。
013报(1)bào:“报”是“道”基本特征,所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而“报怨以德”具有老子的特色。回报,报答:报怨以德(63)。
014.抱(6)bào:“抱一”象征统一、划一,身心一体,物我一体,反正相成,是《老子》为学、为道的重要方法之一。① 拥抱,怀抱:营魄抱一(10),见素抱朴(1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万物负阴而抱阳(42);②抱持,维持:善抱者不脱(54);③合抱:双手相交:合抱之木(64)。
015.悲(1)bēi:“悲”是老子“慈”的基本内容之一。悲悯:慈悲:以悲哀莅之(31) 。
017.被(2)bèi“被”所描写的“得道者”在行动上“不入死地”,在外表上,特立独行。①遭遇,遭受:入军不被甲兵(50);②被即披,披挂,着装:是以圣人被褐hè怀玉(70)。
018.本(2)běn:“本”是对立面的基础,是对立面耐以存在的依据,是《老子》哲学思辩的重要基础。本根,基础:故贵以贱为本(39),此其以贱为本邪(39)。
019.比(1)bǐ:等同,类似:比于赤子(55)。
020.彼(3)bǐ:在《老子》中,“彼”指代的都是按照“道”应该抛弃的对象,都是“不道”的行为或观点。指代较远的对象,那:故去彼取此(12),故去彼取此(38),故去彼取此(72)。
021.鄙(1)bǐ:“鄙”是老子三宝“俭”的重要特征之一,看起来似乎比较鄙陋,可却顺其自然。鄙陋,浑厚:而我独似鄙(20)。
022.必(14)bì:“必”作为一个表示肯定性的或然推理的常见字眼,是《老子》哲学思辨的重要工具之一,对《老子》的很多结论起到了暗示性的作用。必然,必定:必有凶年(30),必有余怨(79);必固张之(36),必固强之(36),必固兴之(36),必固与之(36);是故甚爱必大费(44),多藏必厚亡(44),夫轻诺必寡信(63),多易必多难(63);必作于易(63),必作于细(63);必以言下之(66)必以身后之(66)。
023.闭(2)bì:“闭”是“无为”的显著特征之一,闭嘴能免祸,闭眼能养神,闭心能聚气。① 闭锁,封闭:善闭(27);②闭嘴,寡言:闭其门(52)。
024.敝(1)bì:“敝”与“新”相对,因“敝”而“新”,因“新”而“敝”,事物总是从一开始就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老子的思维特质之一。破或旧:敝则新(22)。
025.蔽(1)bì:“蔽”则“藏”,“藏”则“显”,因“蔽”而“显”,因“显”而“蔽”,因此能够“蔽而复成”。遮蔽,隐藏:蔽而复成(15)。
026.弊(1)bì:“弊”与“利”相对而言,因“弊”而“利”,因“利”而“弊”,利弊相因,反正相成。弊害,困弊:其用不弊(45)。
027.臂(2)bì:“攘臂”象征“道”的推行不能“坐而论道”,应该“身体力行”;“攘无臂”象征“道”的推行不应该“强人所难”,应该“因势利导”。胳膊,臂膀:则攘臂而扔之(38),攘无臂(69)。
028.璧(1)bì:《尔雅》:“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在《老子》中,“璧”等象征“难得之货”,“人为”的痕迹很重,是老子排斥的对象。平圆中孔的玉,美玉: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
029.辩(3)biàn:“辩”能够“滔滔不绝”,“讷”却似“笨嘴拙舌”,“辩”、“讷”之间,看似两级,实为一体,善于把握,变换神奇。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争辩,争论:大辩若讷(45),善者不辩(81),辩者不善(81)。
030.宾(1)bīn:“自宾”即“自我宾服”,是老子“道法自然”饭特征之一。宾服,服从:万物将自宾(32)。
031.冰(1)bīnɡ :“冰释”像冰那样融化,象征“道”的变化虽然无形无影,却实实在在。像冰那样:涣兮其冰释(15)。
032.兵(12)bīnɡ:《老子》非常反感战争,反对用兵,这是“道法自然”的基本要求,也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①兵力,武力:不以兵强天下(30),用兵则贵右(31),夫佳兵者(31),兵者,不祥之器(31),以奇用兵(57),故抗兵相加(69),用兵有言(69),是以兵强则灭(76),虽有甲兵(80);②兵器,武器:入军不被甲兵(51),兵无所措cuò其刃(51),执无兵(69)。
034.病(9)bǐnɡ :老子把“不懂装懂”作为“病态”最显著的特征给提出来,十分明确地断言,为学、为道应该“知不知,上”。①生病,出错:得与亡孰病(44);“夫唯病病(71)”的第一个“病”;圣人不病(71);“以其病病(71)”的第一个“病”;是以不病(71)。不知知,病(71),②疾病,错误:“夫唯病病(71)”的第二个“病”;“以其病病(71)”的第二个“病”。
035.博(2)bó :在老子看来,“知”与“博”是对立的,这是因为“知者”明“道”,专心致志,而“博者”昧“道”,不能“抱一”——“专一”“修道”的基本原则之一。广博,多见多闻:知者不博(81),博者不知(81)。
036.搏(1)bó:“鸷鸟”象征猛禽,在老子看来,“得道者”不会受到这些东西的侵害,因为“得道者”不会“入死地”。搏杀,伤害:鸷鸟不搏(55)。
037.补(2)bǔ:“补”是象征“道”调节功能的具体字眼,“损有余而补不足”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补充,补足:不足者补之(77),损有余而补不足(77)。
038.不(241)bù:在《老子》中,“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字眼,其使用次数仅次于“之”的“248”次,位居亚军。由“不”所构成的“否定性行为”、“负面性状态”和“非正面名物”,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特征和功能。这是因为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在“有无相生”的背景下之“无中生有”;老子的“哲学本体论”是“以无为本”,“以道为体”,“以德为用”,因而构成了一个以“不”、“无”、“莫”、“未”、“毋”等为主的否定体系,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老子》的基本思路。凡是《老子》所说的“不”都隐含着、“无”、“善”等意义,这是老子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如“不言”就是“无言”,就是“善言”。下面仅简单罗列主要名句,其有关《老子》的独特意义在有关条目中阐述:“不言”、“不辞”、“不有”、“不恃”、“不居”、“不去”、“不争”、“不敢为”、“无不治”、“不盈”、“不屈”、“不死”、“不自生”、“不争”、“不勤”、“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大制不割”、“知止不殆”、“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无为而无不为”、“ 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C c
039.财(1)cái:“财”与老子三宝之一的“俭”相对立,是老子着力排斥的对象。所以在《老子》中经常出现“轻财货”的主张。财宝,财物:财货有余(53)。
040.彩(1)cǎi:“彩”与老子三宝之一的“俭”相对立,是老子着力排斥的对象,因此《老子》经常对奢侈等进行批判。彩色,彩缎:服文彩(53)。
041.仓(1)cānɡ:仓库,库房:仓甚虚(53)。
042..藏(1)cánɡ:“藏”的行为跟“老子三宝之一的“俭”相对立”,在《老子》明确表示反对“聚敛”财富。贮藏,收藏:多藏必厚亡(44)。
043.草(1)cǎo:“草”象征柔弱,象征“生”,“柔弱”、“生”等是“道”的特征之一。草本植物总称:草木之生也柔脆(76)。
044.测(2)cè:“不可测”象征深奥,神秘,是“道”的特征之一。测量,测算:深不可测(15),夫唯不可测(15)。
045.策(1)cè:古代用竹或木片记事等成编的叫“策”,这里指用来筹算的策子:善数不用筹策(27)。
046.层(1)cénɡ:重叠起来的东西的一部分,层次:九层之台(64)。
047.察(4)chá:“察察”是“清楚明白”的意思,是“有为”的典型表现,因而是老子明显反对的作为之一。观察,明察:俗人察察(20),其政察察(58)。
048.长(15)——老子认为:“道”的基本特征是“长chánɡ”,天长地久;“道”的基本功能是“长zhǎng”,生生不息。chánɡ:①与短相对:长短相形(02);②与久相近:天长地久(0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故能长久(07),不可长保(09),不自矜,故长(22),自矜者不长(24),可以长久(44),可以长久(59),其德乃长(54),长生久视之道(59)。Zhǎng:①官长,首领:则为官长(28),故能成器长(67);②生长,成长:长之育之(51),长而不宰(51)。
049.常(31)chánɡ:传统本《老子》中的“常”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而帛书《老子》全用“恒”。“恒”的核心字义是“持久”,在《老子》31个例句中,都可以用“持久”加以诠释。“恒”是“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也老子所追求的天长地久的基本形态之一。①恒久:非常道(01),非常名(01),故常无(01),常有(01),常使民无知无欲(03),湛常存(04),不知常(16),知常容(16),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常善救物(27),常德不离(28),常德不忒(28),常德乃足(28),道常无名(32),常无欲(3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常足矣(46),取天下常以无事(48),夫莫之爵而常自然(51),是为袭常(52),牝常以静胜牡(61),常于几成而败之(64),常知稽式(65),若使民常畏死(74),常有司杀者杀(74),常与善人(79);复命曰常(16),知常曰明,(16)知常曰明,(55)知和曰常(55)。②恒心,成见:圣人无常心(49)。
051.彻(1)chè :有德之君重“心治”,以“自化”为特征,属于“常道”范围;无德之君重“法治”,以“处罚”为特征,属于“非常道”范围。征取,剥取,处罚:无德司彻(79)。
052.尘(1)chén:“尘”象征平凡而普通,这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尘埃,灰尘:同其尘(04)。
053.臣(2)chén:①与君相对,与主相对:有忠臣(18);②臣服,服从:天下莫能臣也(32)。
054.称(2)chēnɡ:①称呼: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②称号:而王公以为称(42)。
055.成(18)chénɡ:“成”象征“道”“不为而成”的基本功能。①促成,形成:难易相成(02),善贷且成(41);②成为,完成:成功不居(02),故能成其私(07),蔽而复成(15),功成事遂(17),功成不有(34),故能成其大(34),大器晚成(41),大成若缺(45),不为而成(47),常于几成而败之(64),故能成器长(67),功成而不处(77)。③合成,组成:有物混成(25),成之孰之(51),势成之(51),故能成其大。
056.诚(1)chénɡ:在为学、为道的过程中,“诚”具有基础性的功能,是《老子》为学、为道“两环节”、“八条目”的“道”、“德”(上德、下德)、“仁”、“义”、“礼”、“智”、“信”中“信”的基本元素——“诚心动天地”,心诚则灵——为学、为道,首先讲信用。信,诚实:诚全而归之(22)。
057.骋(2)chěng:见“驰”:驰骋田猎(12),驰骋天下之至坚(43)。
058.驰(2)chí:“驰骋”,一方面用来描写“田猎”的奢侈,一方面用来描写“水力”的能量,这是老子“尊道贵德”的独特表现手法。奔跑,奔驰:驰骋田猎(12),驰骋天下之至坚(43)。
059.持(3)chí:把持,维持,操持:持而盈之(09),其安易持(64),持而保之(67)。
060.尺(1)chǐ:中国市制长度单位,市尺:不敢进寸而退尺(69)。
061.赤(1)chǐ :“赤子”象征宇宙万物与自然和谐而“道性”完善,是老子最崇拜的象征对象之一。赤,红色;赤子,初生婴儿:比于赤子(55)。
062.冲(3)chōnɡ:“冲”的“比喻义”象征“道”空而不空、虚而大用的基本特征;“冲”的“调和义”象征和而大同、同而大成的基本功能。①冲:盅zhōng,象征空虚而大用:冲用之不盈(04),大盈若冲45);②调和阴阳而发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与阴气、阳气相类,一般称“和气”:冲气以为和(42)。
063.虫(1)chónɡ:“虫”象征能够危害常人而不能危害“有道者”的各种征兆。指无脊椎、节肢门昆虫纲动物,在世界上最为繁盛,已发现100多万种,毒虫不螫(55)。
064.宠(4)chǒng:“宠”与“辱”相对立,而“宠若惊”,“辱若惊”,争“宠”而被“辱”,因“辱”而获“宠”,这不是得道者所为——道所追求的是无宠无辱,无毁无誉。宠爱,宠信:宠辱若惊(13),何谓宠辱若惊(13)宠为上(13),是谓宠辱若惊(13)。
065.筹(1)chóu:筹码,计算,盘算:善数不用筹策(27)。
066.出(7)chū:①出于:两者同出而异名(01),出生入死(50);②出现:动而愈出(05),慧智出(18);③出来:道出口(35),不出户(47);④高出,超出:其出弥远(47)。
067.除(2)chú:①消除,清除:涤除玄览(10)。②堂皇而整洁:朝甚除(53)。
068.绌(1)chù:“绌”与“赢”相对,象征不足而大足,不够而足够,是“道”的特征之一。不足,不够:大赢如绌(45)。
069.刍(2)chú:“万物”等同于“百姓”,“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也对“百姓”为“刍狗”:尊道贵德,一视同仁。草料,割草(割草为“刍”,打柴为“荛”),草把——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以万物为刍狗(05),以百姓为刍狗(05)。
070.处(15)chǔ:“处”是老子对待事物的基本行为方式:哪些事情怎么作为——“处无为之事”;哪些地方怎么居处——“处其厚”、“处其实”;哪些环境该怎么应对——“以丧礼处之”——慈悲之心对待。这是老子区别“道”与“不道”重要标准。①做,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故有道者不处(24),燕处超然(26)。②处在,处于:处众人之所恶(08),师之所处(30),故有道者不处(31),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处其实(38),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处前而民不害(66),强大处下(76),柔弱处上(76),功成而不处(77)。③处置,对待:言以丧礼处之(31),以丧礼处之(31)。
071.怵(1)chù:“怵怵”象征恐惧,圣人治理天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富贵不敢骄奢,得意不会忘形,所以常怀恐惧之心——这是老子“圣人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惧怵,惧恐:圣人在天下,怵怵(49)。
073.(2)川chuān:“川”的两个比喻义分别象征“道”运用的玄妙和“小而不小”的功能。河流:豫兮若冬涉川(15),犹川谷之与江海(32)。
074.吹(1)chuī:“吹”用嘴呼气,“嘘”用鼻孔呼气,这是老子养生运气的基本方法,被后来的道家发挥到了非常复杂的地步。出气,呼气,吹气:或嘘或吹(29)。
075.春(1)chūn:四季之一,春天:如春登台(20)。
076.淳(2)chún:“淳淳朴实”是老子“圣人政治”的特性之一。淳朴,朴实,诚实:其民淳淳(58)。
077.辍(1)chuò:“不辍”象征老子“道”追求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天长地久。中断,停止:子孙以祭祀不辍(54)。
078.疵(1)cī:“疵”象征观察事物的小疏漏,老子要求修道者明察秋毫,心如明镜。小毛病,小缺点,小缺陷:能无疵乎(10)。
079.辞(2)cí:“不辞”象征万物自然生长而壮大,百姓很自然,圣人不居功,这是老子“圣人政治”的特征之一。辞谢,感谢:万物作而不辞(02),生而不辞(34)。
080.雌(2)cí:“雌”象征“柔弱”、“细小”等,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基本功能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与雄相对为雌,与阳相对为阴,与公相对为母:能为雌乎(10),守其雌(28)。
081.慈(7)cí:“慈”是老子三宝之一,“慈”能够用来增加勇气,可以用来指导战争,可以用来护卫天下,是“德”的基本性质之一。仁慈,仁爱:六亲不和,有孝慈(18),民复孝慈(19),一曰慈(67),慈故能勇(67),今舍慈且勇(67),夫慈以战则胜(67),以慈卫之(67)。
082.此(15)cǐ:“此”与“彼”相对,是老子赞成的方面,象征着近便而远难,是“顺应自然”的表现之一。这,近处:故去彼取此(12),此三者不可致诘(14),复此道者(15),此三者(19),以此(21),孰为此者(23),故去彼取此(38),此其以贱为本邪(39),以此(54),以此(57),不如坐进此道(62),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知此两者(65),故去彼取此(72),此两者或利或害(73)。
083.次(3)cì:等第,第二:其次,亲之誉之(17);其次,畏之(17);其次,侮之17)。
084.从(3)cónɡ:跟从,随从,顺从:惟道是从(21),故从事于道(23),民之从事(64)。
085.脆(2)cuì:“脆”象征柔弱,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易碎,柔软:其脆易破(64),草木之生也柔脆(76)。
086.存(4)cún:“存”与“亡”相对,是“道”追求的目标之一,象征长生久视,是道基本特征之一。存在,生存:湛常存(04),绵绵若存(06),外其身而身存(07),若存若亡(41)。
087.寸(1)cùn:中国市制长度单位十分之一尺,象征“短小”:不敢进寸而退尺(69)。
088.挫(2)cuò:挫折,摧折:挫其锐(04),或挫或堕(29)。
089.措(2)cuò:措置,措办:兵无所措其刃(50)。
D d
090.达(1)dá:通达:明白四达(10)。
091.大(59)dà:“大”与“小”相对,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道”之大,至大无外,所以是“至大”、“最大”,而“大”中含“小”,所以不仅有“巨大”、“很大”,还有跟“小”相对的“大”。在战略上“大处着眼”,“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在战术上,“小处着手”,“为大于其细”。①巨大,很大:贵大患若身(13),何谓贵大患若身(13),吾所以有大患者(13),有大伪(18),虽智大迷(27),可名为大(34),以其终不自为大(34)故能成其大(34)执大象(35),是故甚爱必大费(44),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3),故能成其大(63),然后乃至大顺(65),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夫唯大(67)。②至大,最大:大道废(18),强为之名曰大(25),大曰逝(25),故道大(25),故大制不割(28),大道泛兮(34),大白若辱(41),大方无隅(41),大器晚成(41),大音希声(41),大象无形(41),大成若缺(45),大盈若冲(45),大直若屈(45),大巧若拙(45),大赢如绌(45),大辩若讷(45),行于大道(52),大道甚夷(52)。③与小相对:天大(25),地大(25),王亦大(25),域中有四大(25),大军之后(30),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大笑之(41),祸莫大于不知足(46),咎莫大于欲得(46),治大国(60),大国者下流(61),故大国以下小国(61),小国以下大国(61),则取大国(61),大国不过欲兼畜人(61),大者宜为下(61),大小多少(63),为大于其细(63),天下大事(63),祸莫大于轻敌(69),则大威至(72),是谓代大匠斫(74),夫代大匠斫者(74),强大处下(76),和大怨(79)。
092.代(3)dài:老子明确主张不能“越俎代庖”,必须“在其位谋其政”,“名正言顺”,否则必“伤其手”,这跟《易经》“当位”为最先选项一脉相承。代替,替换:夫代有司杀者杀(74),是谓代大匠斫(74),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74)。
093.殆(93)dài:“不殆”象征不危险,“不入死地”,这是“道”追求的目标之一。危殆,危险:没身不殆(16),周行而不殆(25),知止不殆(32),知止不殆(44),殁身不殆(52)。
094.贷(1)dài:“善贷”足够供乏,为“道”的基本功能之一,“善贷”而“不贷”,所以“善始善终”。财物,财货——“帛书本”《老子》作“善始且善成”,所以“贷”相当于“善”:夫惟道,善贷且成(41)。
095.带(1)dà :佩戴,携带:带利剑(53)。
096.澹(1)dàn:“澹”象征“道”恬淡而广阔的特征。澹泊,恬静:澹兮其若海(20)。
097.淡(2)dàn:“淡”象征“道”自然“无味”的特征。清淡,淡泊:恬淡为上(31),淡无味(35)。
098.当(3)dāng:恰当,正当,相当,相配: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
099.盗(4)dào:偷盗,偷窃:使民不为盗(03),盗贼无有(19),是谓盗夸(53),盗贼多有(57)。
100.道(77)dào:“道”在《老子》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含义,“特殊含义”具体表现在:第一、“道之主名”和“道之辅名”:在《老子》中,老子把“道”作为主名,而从不同的角度,老子选择了不同的字来称呼“道”,象征“道”不同的特征或功能,这即“道之辅名”。从“道之主名”和“道之辅名”两个方面认真辨析“道”,才能最终发现“道”,认识“道”,从而“为学”而“为道”。第二、“常道”和“非常道”:老子用一个“道”字来统帅《老子》全书。不可说“道”之“道”是“常道”,可以“说道”之“道”是“非常道”;“常道”位于“绝对时空”,不生不死,生生不息;“非常道”位于“相对时空”,有生有死,有存有灭。“常道”决定“非常道”,为学、为道的目的是为了“得道”,是一个从“非常道”走向“常道”的必然过程。在阅读《老子》原文的时候,首先必须分清楚老子是在“常道”角度说话还是在“非常道”的角度下说话:在“常道”的角度说话,老子认为唯有“道”完美无缺,其余的都有待改进,因而“绝仁弃义”;在“非常道”的角度说话,老子主张为学、为道,讲仁义,守道德,学习圣人,诚实守信,争当大丈夫,归根大自然。第三、“道”为体,“德”为用,无道无德,有道有德,“道”、“德”不能分离。“道”的特征和功能都是通过“德”而实现的,“大道”一统“人道”、“地道”、“天道”等“三道”,而实际上是通过“人德”、“地德”、“天德”的“三德”而实现的。“道”的先后而大小层级分为“道”、“德”;“德”分为“上德”、“下德”;“下德”分为“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智”、“信”又分为“上”、“中”、“下”。老子认为,为学、为道的开始是从“信”开始,逐渐向“智”、“礼”、“义”、“仁”乃至“下德”而“上德”。这不仅是修身养性之法,也是治国安邦之道。第四、“道”为父,“一”为子,所谓“道生一”,“一”为“德”。“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出现在宇宙之前;“德”以“一”作为基本特征而按照“道”的规律而运化宇宙万物——宇宙万物运化即按照这种方式运作。根据这些特征,“道”可以叙述为“力”,细分为阴力“弱作用”和阳力“强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五行力“电磁力”,在生命体为生命力,在风为风力,在雷为电力,在水为水力等,正是这些特征,构成“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下面根据《老子》全书有关77条用例,按照“道”的“特殊含义”分为“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1.“基本特征”:“道可道(01)”的第一个“道”、“非常道(01)、“道:冲用之不盈(04)”、“复此道者(15)”、“道隐无名(41)”,象征“道”的“不盈”特征;“古之善为道者(15)”、“道常无名(32)”、“上士闻道(41)”、“中士闻道(41)”、“下士闻道(41)”、“不笑之不足以为道(41)”,象征“道”“微妙玄通,深不可测”的特征;“道之为物(21)”、“明道若昧(41)”、“进道若退(41)”、“夷道若类(41)”,象征“道”的“惟恍惟惚”特征;“其在道也(24)”、“故有道者不处(24)”、“强字之曰道(25)”、“以道佐人主者(30)”、“故有道者不处(31)”、“天道无亲(79)”,象征“道”的“自善”特征;“譬道之与天下(32)”象征“道”的“天地相合”特征;“道出口,淡无味(35)”、“道之华(38)”,象征“道”的“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特征;“天下有道(46)”、“天下无道(46)”象征“道”的“常足”特征;“故几于道(08)”象征“道”“上善若水”的特征;“天之道哉(09)”象征“道”“功遂身退”的特征。2.基本功能:“执古之道(14)”象征“道”“以御今之有”的功能;“是谓道纪(14)”象征“道”“能知古始”的功能;“天乃道(16)”、“道乃久(16)”象征“道”“没身不殆”的功能;“大道废(18)”、“是谓不道(30)”、“不道早已(30)”、“故失道而后德(38)”、“大道甚夷(53)”、“非道也哉(53)”、“是谓早服道(59)”、“早服道谓之重积德(59)”、“长生久视之道(59)”、古之善为道者(65),象征“道”的管理功能;“故从事于道(23)”、“道者同于道(23)”、“同于道者(23)”、“道亦乐得之(23)”,象征“道”的“信用”功能;“惟道是从(21)”、“故道大(25)”、“天法道(25)”、“道法自然(25)”、“大道泛兮(34)”、“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道之尊(51)”、“故道生之(51)”、“以道莅天下(60)”,象征“道”的统御功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为道日损(48)”、“行于大道(53)”,象征“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功能;“反者道之动(40)”、“弱者道之用(40)”、“道生之(51)”,象征“道”“有无相生”的运化功能;“夫唯道(41)”、“道生一(42)”象征“道”的本源功能;“见天道(47)”象征“道”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功能;“道者,万物之奥(62)”、“不如坐进此道(62)”、“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象征“道”的“不弃人”“不弃物”功能;“天之道(73)”象征“道”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功能;“天之道,其犹张弓与(7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7)”、“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77)”、“唯有道者(77)”象征“道”的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的功能;“天之道,利而不害(8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象征“道”的和谐功能。
101.得(35)dé:“得”是《老子》“得道”和“失道”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基本条件是,所“得”合乎“道”就“得道”,如“得一”;否则就“失道”,如“不得其死”。①得到,获得:不贵难得之货(03),难得之货(12),得之若惊(13),少则得(22),德亦乐得之(23),失于乐得之(23),昔之得一者(39),天得一以清(39),地得一以宁(39),神得一以灵(39),谷得一以盈(39),万物得一以生(39),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得与亡孰病(44),咎莫大于欲得(46),得善(49),得信(49),既得其母(52),故不可得而亲(56),亦不可得而疏(56),不可得而利(56),亦不可得而害(56),不可得而贵(56),亦不可得而贱(56),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2),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62),不贵难得之货(64),吾得执而杀之(74)。②得当,适合:抟之不得(14),道亦乐得之(23)吾见其不得已(29),果而不得已(30),不得已而用之(31),不得其死(42)。③完成,实现: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
102.德(41)dé:“道”为体,“德”为用,因而“德”是“道”运化于宇宙万物的具体象征,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跟“道”同源,具备“道”的基本性质,是“无为”之德,在《老子》中被称为“孔德”、“广德”、“建德”、“玄德”;“下德”是“德”的延伸,属于“有为”之德,包括仁、义、礼、智、信。第二、修德要以“道”为指导,要从自我开始,从早开始,从内心开始,由我及人、家、乡、国乃至天下,把修身跟治国集合起来。第三、治身治国的起点都是“信”,从“信”开始,逐步向智、礼、义、仁,即“先有诚信,其次智能,其次义而仁,完成下德,而后上德而道——这是修德修道的路线图,也是老子大道实施的基本过程。①德行,品行:孔德之容(21),德者同于德(23),同于德者(23),德亦乐得之(23),常德不离(28),常德不忒(28),常德乃足(28),上德不德(38)的第一个“德”,下德不失德(38)的第一个“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故失道而后德(38),失德而后仁(38),上德若俗(41),广德若不足(41),建德若偷(41),德畜之(51),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德之贵(51),德畜之(51),是谓玄德(51),其德乃真(54),其德乃余(54),其德乃长(54),其德乃丰(54),其德乃普(54),含德之厚(55),早服道谓之重积德(59),重积德则无不克(59),故德交归焉(60),报怨以德(63),是谓玄德(65),玄德深矣、远矣(65),是谓不争之德(68),有德司契(79),无德司彻(79)。②获得,得到:上德不德(38)的第二个“德”,是以有德(38),下德不失德(38)的第二个“德”,是以无德(38)。
104.敌(4)dí:敌对,对手:善胜敌者不与(68),扔无敌(69),祸莫大于轻敌(69),轻敌几丧吾宝(69)。
105.涤(1)dí:“涤”是老子干净彻底地清除私心杂念的一种显著手段,是修身治国的一项有效措施。涤荡,涤除,清除:涤dí除玄览(10)。
106.地(18)dì:“地”为四大之一,象征“阴”、“母”,是“道”的一个基本载体。“地”生万物而“不有”、“不居”等,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①与天相对:无名天地之始(01),天地不仁(05),天地之间(05),天地根(06),天长地久(0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天地(23),天地尚不能久(23),先天地生(25),地大(25),王法地(25),地法天(25),天地相合(32),地得一以宁(39),地无以宁(39)。②地点、地域:居善地(08),动之于死地(50),以其无死地(50)。
107.蒂(1)dǐ:花或瓜果等跟枝茎相连的部分:是谓深根固蒂(59)。
108.帝(1)dì:老子是中外历史上第一个用“道”代替“上帝”的哲学家,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帝”上帝,天帝:像帝之先(04)。
109.定(1)dìng:“自定”是《老子》顺其自然的基本特征,也是老子追求的目标之一。安定,安稳:天下自定(37)。
110冬(1)dōng:“冬涉川”象征“善为道者”小心谨慎的心态,“谨慎”是“道”的特征之一。四季之一,冬季:豫兮若冬涉川(15)。
111.动(6)dòng:“动”象征“道”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基本特征和功能。运动,行动:动而愈出(05),动善时(08),动之以徐清(15),动之以徐生(15),动之于死地(50)。
112.毒(1)dú:“毒”象征“邪恶”的征兆。毒害,伤害:毒虫不螫(55)。
113.独(7)dú:“独”象征“道”及“有道者”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特征。单独,独立,独自:我独怕兮其未兆(20),而我独若遗(20),我独昏昏(20),我独闷闷(20),而我独似鄙(20),我独异于人(20),独立而不改(25)。
114.笃(1)dǔ:“笃”象征“德”以诚为本的基本特征。笃实,诚实:守静笃(16)。
115.短(1)duǎn:“短”跟“长”相比较而存在,无短无长,反正相成,这是“道”运化的基本方式,也是老子思维的基本模式。与长相对,短小:长短相形(02)。
116.兑(2)duì:《易经》八卦之一的兑卦,象征嘴的功能:说话和吃东西。“塞其兑”即“善兑”,合乎“道”的运化功能;而“开其兑”就是“不善兑”,不合乎“道”的运化功能。象征嘴、口:塞其兑duì(52),开其兑(52)。
117.敦(1)dūn:“敦”是“有道者”的特征之一:敦厚而朴实,诚实待人。敦厚,朴实:敦兮其若朴(15)。
118.沌(1)dùn:“沌沌”是老子“圣人政治”的特征之一,主张不折腾、不滋事。混沌,浑厚:我愚人之心,沌沌兮(20)。
119.多(14)duō:“多”与“少”相对。在老子看来,“多”属于“有为”范围,所以“多言数穷”、“多则惑”、“多藏必厚亡”、“多易必多难”,所以,老子对“多”一般持否定态度。①有余,过分:多言数穷(05),多则惑(22),多藏必厚亡(44),多易必多难(63),以其智多(65)。②跟少、寡等相对:身与货孰多(44),天下多忌讳而民弥mí贫(57),民多利器(57),人多技巧(57),盗贼多有(57),大小多少(63),以其上食税之多(75),己愈多(81)。
120.堕(1)duò:堕落,坠落:或挫或堕(29)。
E e
121.阿(1)ē :应诺的声音,象征阿谀:唯之与阿(20)。
122.恶(7)——“恶”与“善”相对,“常道”的基本观点是“无善无恶”,而“德”(非常道)的基本特征则是为学、为道,“去恶扬善”,回归大道。è:丑恶,丑陋:斯恶矣(02),善之与恶(20)。Wù厌恶,讨厌:处众人之所恶(08),物或恶之(24),物或恶之(31),人之所恶(42),天之所恶(72)。
123.儿(3)ér:能婴儿乎(10),如婴儿之未孩(20),复归于婴儿(28)。参看“婴”。
124而(113)ér:在传统本《老子》中,“而”使用频率很高,除了“善者果而已(30)”一例“而已”连用,其余122例都用作连接,分别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因果等关系,把老子的哲学思辨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叙述方法和思维模式。①并列关系:动而愈出(05),持而盈之(09),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上仁为之而无以为(38),上义为之而有以为(38),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38),故失道而后德(38),失德而后仁(38),失仁而后义(38),失义而后礼(38),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不得已而用之(31),化而欲作(37),则攘臂而扔之(38),而民自化(57),而民自正(57),而民自富(57),而民自朴(57),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勤而行之(41),万物负阴而抱阳(4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骨弱筋柔而握固(55),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55),故不可得而亲(56),亦不可得而疏(56),不可得而利(56),亦不可得而害(56),不可得而贵(56),亦不可得而贱(56),或下而取(61),常于几成而败之(64),持而保之(67),吾不敢为主而为客(69),不敢进寸而退尺(69),疏而不失(73),吾得执而杀之(74),损有余而补不足(77),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80),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②顺承关系:万物作而不辞(02),生而不有(02),为而不恃(02),虚而不屈(0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08),独立而不改(25),周行而不殆(25),无关键而不可开(27),无绳约而不可解(27),果而勿矜(30),果而勿伐(30),果而勿骄(30),果而不得已(30),果而勿强(30),胜而不美(31),生而不辞(34),而不为主(34),而不为主(34),往而不害(35),死而不妄者寿(33),生而不有(51),为而不恃(51),长而不宰(51),民莫之令而自均(3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是以圣人不行而知(47),无为而无不为(48),夫莫之爵而常自然(51),终日号而不嗄(55),是以圣人方而不割(58),廉而不害(58),直而不肆(58),光而不耀(58),是以圣人为而不恃(77),功成而不处(77),利而不害(81),为而不争(81)。③转折关系:两者同出而异名(01),而我独若遗(20),而我独似鄙(20),不见而明(47),不为而成(47),而美之者(31),而愚之始(38),而王公以为称(42),故物或损之而益(42),或益之而损(42),而人好径(53),而不敢为(64),不争而善胜(73),不言而善应(73),不召而自来(73),坦然而善谋(73),而为奇者(74)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而不责于人(79)。④ 因果关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外其身而身存(07),富贵而骄(09),故混而为一(14),蔽而复成(15),诚全而归之(22),而况于人乎(23),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处前而民不害(66),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
125耳(2)ěr:“耳”是人类的听觉器官,象征玄妙的“道”虽然不能被“耳朵”听到,可能够被人类体悟到。五官之一:耳朵:五音令人耳聋(12),百姓皆瞩其耳目(49)。
126.饵(1)ěr:“饵”象征能够引诱俗人的东西。糕饼,饵料:乐与饵(35)。
127.二(3)èr:“一生二”的“二”是老子用来说明“道”创生宇宙的特殊字眼,可以指天,地,也可以指阴、阳,也相对应“易”的两仪,一般理解为“阴阳二气”,也相当于内因、外因,而“二生三”的“三”(和合),为“本因”,这就是所谓“一元三因”。①指天、地,阴气、阳气:一生二(42),二生三(42)。②序数第二:二曰俭(67)。
F f
128.发(1)fā:“发”是老子用来象征人类的心智被邪恶的东西扰乱所出现的状态。引发,爆发:令心发狂(12)。
129.伐(3)fá:在《老子》中,“伐”只有一个意义“自夸”,象征老子不赞成的行为。老子对人类的说话有不少限制,“伐”即其中之一。伐善,自夸,夸耀:不自伐(22),自伐者无功(24),果而勿伐(30)。
130.法(5)fǎ:“法”是老子取法自然、“尊道贵德”的一个基本顺序顺序。①取法,效法:王法地(25),地法天(25),天法道(25),道法自然(25)。②法度,法律,规则:法令滋彰(57)。
131.反(4)fǎn:在传统本《老子》中,“反”具有两个方面的主要特殊意义:第一、“反”是“道”的运化规则,从道出发到万物为止,而周而复始,不断运化,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第二,“反”是宇宙的基本规则,合则为一,散则为万,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因而构成了“抱一而天下式”的运化规律。①返回,往返,循环:远曰反(25),反者道之动(40)。②相反,对立:与物反矣(65),正言若反(78)。
132.泛(1)fàn:“泛”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无边无际,广袤无垠,象征“道”的广大。广泛,广大:大道泛兮(34)。
133.方(2)fānɡ:“方”本能“割”,可“大道”至顺,成大功于无形,所以“大方无隅”,“方而不方”。“方而不割”。方正,正直:正大:大方无隅(41),以圣人方而不割(58)。
134.妨(1)fánɡ:“妨”跟“发”一样,是诱使人类心智混乱的不良行为。妨碍,障碍:令人行妨(12)。
135.非(7)fēi:“非”在传统本《老子》中除了用作否定名物性结构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引出了《老子》有关“非常道”、“非常名”两个核心词语。区别“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这对理解老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是:非常道(01),非常名(01),非君子之器(31),非道也哉(53),非其鬼不神(60),非其神不伤人(60),非以明民(65)。
136.费(1)fèi:“费”象征奢侈,是老子三宝“俭”反对的主要现象之一。破费,浪费:是故甚爱必大费(44)。
137.废(3)fèi:“废”跟“兴”相对,有道则兴,无道则废,是“圣人政治”所竭力避免的后果之一。荒废,废除:大道废(18),将欲废之(36),将恐废(39)。
138.忿(1)fèn:“忿”是心态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老子主张通过“解其忿”来平衡心态。忿怒,忿恨,生气:解其忿(04)。
139.粪(1)fèn:粪便,肥料:却走马以粪(47)。
140.风(1)fēnɡ:空气流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故飘风不终朝(23)。
141.丰(1)fēnɡ:“丰”是老子修德的一个层次,这种“德”足以治理一个大地方,相当于诸侯。丰厚,丰满:其德乃丰(54)。
142.奉(2)fènɡ:“损不足以奉有余”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老子“圣人政治”的基本表现形式。奉献,给予:损不足以奉有余(77),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
143.夫(28)fū :在《老子》含有“夫”28例中,“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的“大丈夫”表示名物和“其细也夫(67)”表达语气之外,都是位于言语单位的前面起所谓“引发”的作用。“夫唯”的配搭除了“引发”的功能,还具有一种“唯其如此”的推论意味,是为《老子》推论的一大特色。①“夫唯”,唯独:夫唯弗居(02),夫唯不争(08),夫唯不可测(15),夫唯不盈(15),夫唯不争(22),夫唯道(41),夫唯大(67),夫唯无知(70),夫唯病病(71),夫唯不厌(72),夫唯无以生为者(75)。②引发:夫物芸芸(16),夫物或行或随(29),夫佳兵者(31),夫乐杀人者(31),夫将知止(32),夫何故(50),夫何故(50),夫莫之爵而常自然(51),夫两不相伤(60),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1),夫轻诺必寡信(63),夫慈以战则胜(67),夫代有司杀者杀(74),夫代大匠斫者(74)。
144.弗(1)fú:在“帛书本”《老子》中,相当数量的“弗”在“传统本”《老子》中都变成了“不”,因此,“不”、“弗”的“亲缘关系”不言而喻。不:夫唯弗居(02)。
145.伏(1)fú :“福”与“祸”相对立,可福中有祸,祸中有福,祸福相因,“伏”这是老子洞察事物发展方向的一种基本方法。隐伏,隐藏:福兮,祸之所伏(58)。
146.服(3)fú:“早服道”即“早得道”。“得道早”才能积累大德,才能和谐天下。①:着装,穿上:服文彩(53)。②获得,得道:是谓早服道(59),早服道谓之重积德(59)。③服饰:美其服(80)。
148.福(3)fú:“福”、“祸”对立,福祸相依,老子希望的是“避祸求福”,逢凶化吉。福分,福气,运气:祸兮,福之所倚(58),福兮,祸之所伏,(58)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
149.甫(2)fǔ:“众甫”象征万物之始,是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基本观点。开始,初始:以阅众甫(21),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
150.辅(1)fǔ: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顺其自然还必须“辅”,还必须“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还必须“慎终如始”,这就是“不敢为”。这是老子的基本观点:“无为”即“不敢为”,不乱为,不是无所事事。辅助,协助:以辅万物之自然(64)。
151.父(1)fù:第一课,开始:吾将以为教父(42)。
152.负(1)fù:抱负,怀抱: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
153.复(16)fù :“复”是老子重要的“得道”方法——通过“万物”而“吾以观复”,通过“静”而“复命”,“复命”就会“恒久”,就能够“复孝慈”,“复归于”“婴儿”、“无极”、“朴”、“明”而“复守其母”。复返,回归:复归于无物(14),复此道者(15),蔽bì而复成(15),吾以观复(16),静曰复命(16),复命曰常(16),民复孝慈(19),复归于婴儿(28),复归于无极(28),复归于朴(28),复守其母(52),复归其明(52),正复为奇(58),善复为妖(58),复众人之所过(64),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
154.富(3)fù:“富”是老子追求的目标之一,老子不仇富,不忌富,可老子反对“富贵而骄”,主张知足而富,主张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富”。富裕,富贵,富足:富贵而骄(09),知足者富(32),而民自富(57)。
155.腹(2)fù:“腹”与“心”、“目”的象征角度相对:“腹”象征“实”,“心”象征“虚”,“目”象征“明”,不同的事物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心”应“虚”,“腹”应“实”,“目”应“明”。腹部,胃口,吃饭:实其腹(03),圣人为腹不为目(12)。
156. 覆(1)fù:“覆”是“道生”而“德畜”万物的方式之一。庇护,保护:养之覆之(51)。
G g
157.改(1)gǎi:“不改”就是“不变”,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以不变应万变”。改变,变化:独立而不改(25)。
158.盖(1)gài:推测,据传:盖闻善摄生者(50)。
159.甘(2)ɡãn:①甘甜:以降甘露(32);②认为甘甜:甘其食(80)。
160.敢(10)gǎn:老子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后),因而老子把“不敢”当成“修道”一种基本态度。果敢,勇敢:使智者不敢为(03),不敢以取强(30),而不敢为(64),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不敢为天下先(67),吾不敢为主而为客(69),不敢进寸而退尺(69),勇于敢则杀(73),勇于不敢则活(73),孰敢(74)。
1601.刚(2)gāng:“刚”是老子主张可以克服的品性之一,因为老子认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与“柔”相对,刚强,刚硬,坚强:柔胜刚(36),柔之胜刚(78)。
162.高(3)gāo:由下到上之间的距离,与“低”相对:高下相倾(02),高以下为基(39),高者抑之(77)。
163. 槁(1)gǎo:老子用“槁”象征失去生命。枯干,枯槁,干枯:其死也枯槁(76)。
164.割(2)gē:“不割”象征“圣人政治”顺其自然,不违不逆,成功于“无为”。切割,改变:故大制不割(28),是以圣人方而不割(58)。
165.各(1)gè :各个,每个,自个:各归其根(16),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1)。
166.根(6)gēn:“根”是老子所认为的“本”,因此不能失“失根”,应该扎实根基,这样才能“深根固蒂”。根本,根由:天地根(06),各归其根(16),归根曰静(16),重为轻根(26),轻则失根(26),是谓深根固蒂(59)。
167.弓(1)gōng:弓,弯弓,弯曲:其犹张弓与(77)。
168.公(4)gōng:“公”即公正,公平,是道的一种基本特征,是“圣人政治”形态之一。①公正,公平:容乃公(16),公乃王(16)。②公卿,公侯:而王公以为称(42),置三公(62)。
169.功(7)gōng:“功”是“道”追求的目标之一,可“道”的特点在于成功而不居功,成功而不夸功,追求长久之功,而不贪眼前之功。成功,成就:成功不居(02),功遂身退(09),功成事遂(17),故有功(22),自伐者无功(24),功成不有(34),功成而不处(77)。
170. 攻(1)gōng:攻占,攻克: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
171.珙(1)gǒng:“珙”是“难得之货”等的代表,“人为”痕迹的太重,是老子排斥的对象之一。大璧: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
172.共(2)gòng:①总共,一起:三十幅共一毂gǔ(11)。②指树木的枝叶等:木强则共(76)。
173.狗(2)gǒu:“狗”象征“低贱”的事物,《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刍狗指草扎的狗:以万物为刍狗(05),百姓为刍狗(05)。
174. 垢(1)gòu:“垢”即污垢,污秽,而老子用来象征“道”能够不拒污浊而包容万物。污垢,污秽:受国之垢(78)。
175. 孤(2)gū:帝王的谦称: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唯孤、寡、不毂(42)。
176.毂(3)gǔ:①车轮中心可插轴的部分:三十幅共一毂(11)。②不毂:帝王的谦称: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唯孤、寡、不毂(42)。
177.古(7)gǔ:“古”即古代,是老子所崇拜的“圣人政治”时代,是老子“以天道比人道”的以“道德”治理天下的基本出发点。古代,古时:执古之道(14),能知古始(14),古之善为道者(15),自今及古(21),古之所谓“曲则全”者(22),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古之善为道者(65)。
178.谷(9)gǔ:“谷”即“山谷”、“溪流”,主要象征“道”“卑下”、“虚空”、“至虚”“蓄养”等特征和功能。山谷,溪流,低处,谦虚,虚空,:谷神不死(06),旷兮其若谷(15),为天下谷(28),为天下谷(28),犹川谷之与江海(32),谷得一以盈(39),谷无以盈(3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故能为百谷王(66)。
179.骨(2)gǔ :骨头,骨骼:强其骨(03),骨弱筋柔而握固(55)。
180.固(8)gù:在《老子》,“固”的基本作用是用作推演,特别是细节方面的推演,这足以说明老子不仅重视战略,也重视战术,重视细节。①:原本,固有:必固张之(36),必固强之(36),必固兴之(36),必固与之(36)。②稳固,结实,牢靠:,骨弱筋柔而握固(55),其日固久(58),是谓深根固蒂(59),以守则固(67)。
181.故(61)gù:“故”在《老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关于推演的字眼,在多达58次的使用实例中,老子从很多方面叙述了“大道”的特征和功能,因此,“故”是理解《老子》的重要视窗。①所以,因此:故常无(01),故有无相生(02),故能长久(07),故能成其私(07),故几于道(08),故无尤(08),故有之以为利(11),故去彼取此(12),故贵以身为天下(13),故混而为一(14),故强为之容(15),故令有所属(19),故明(22),故彰(22),故有功(22),故长(22),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故飘风不终朝(23),故从事于道(23)故有道者不处(24),故道大(24),故无弃人(27),故无弃物(27),故善人者(27),故大制不割(28),故有道者不处(31),故能成其大(34),故失道而后德(38),故去彼取此(38),故贵以贱为本(39),故致数舆无舆(39),故物或损之而益(42),故甚爱必大费(44),故知足之足(46),故道生之(51),故以身观身(54),故不可得而亲(56),故为天下贵(56),故圣人云(57),故德交归焉(60),,故大国以下小国(61),故或下以取(61),故立天子(62),故为天下贵(62),故能成其大(63),故终无难矣(63),故无败(64),故无失(64),故以智治国(65),故能为百谷王(66),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故不肖(67),慈故能勇(67),俭故能广(67),故能成器长(67),故抗兵相加(68),故去彼取此(72),故坚强者(76)。②缘故,原因:夫何故(50),夫何故(50),孰知其故(72)。
182.寡(5)guǎ:“寡欲”是老子的重要主张,是修身养性和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①减少,稀少:少私寡欲(19),夫轻诺必寡信(63),小国寡民(80)。②帝王等谦称: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42)。
183.关(1)guān:开关:无关键而不可开(27)。
184.观(9)guān:“观”即“观察,洞察”,老子探索宇宙和人类的基本方法:从范围上有“观其妙”和“观其徼”之分,从过程上看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之分,其目的就是“观复”。①观察,洞察:欲观其妙(01),欲观其徼(01),吾以观复(16),故以身观身(54),以家观家(54),以乡观乡(54),以国观国(54),以天下观天下(54)。②宫殿,台榭:虽有荣观(26)。
185.官(1)guān:官阶,官员:则为官长(28)。
186.光(3)guāng:“光”即“光明,明亮”,是“道”是一种特征,即“光而不耀”。光明,明亮:和其光(04),用其光(52),光而不耀(58)。
187. 广(3)guǎng:“广”即“广大”、“堂皇”是“道”的一种特征,即“俭故能广”。①广大,宽广:广德若不足(41),俭故能广(67);②富丽,堂皇:舍俭且广(67)。
188. 归(11)guī:“归”跟“复”、“反”一样,是老子为学、为道的重要行为之一。回归,归根:复归于无物(14),各归其根(16),归根曰静(16),若无所归(20),诚全而归之(22),复归于婴儿(28),复归于无极(28),复归于朴(28),万物归焉(33),复归其明(52),故德交归焉(60)。
189. 鬼(2)guǐ:鬼神,鬼怪,诡异:其鬼不神(60),非其鬼不神(60)。
190. 贵(21)guì:“贵”是关于老子评价体系的一个基本字眼,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很明确,对阅读《老子》有很好的指示性功能。①看重,器重:不贵难得之货(03),贵大患若身(13),何谓贵大患若身(13),故贵以身为天下(13),悠兮其贵言(17),而贵食母(20),不贵其师(27),君子居则贵左(31),用兵则贵右(31),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德之贵(51),不可得而贵(56),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不贵难得之货(64),则我者贵(70),自爱不自贵(72),是贤于贵生(75)。②贵重,宝贵:富贵而骄(09),故贵以贱为本(39),故为天下贵(56),故为天下贵(62)。
191. 国(28)guó:老子时代的“国”跟今天“国”是不同的,是一个比较大的行政范围,“帛书本”《老子》一律都是“邦”,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对“国”的有关叙述,是老子“圣人政治”的一种设想。国家,邦国、地区:爱国治民(10),国家昏乱(18),国之利器(36),修之于国(54),以国观国(54),以正治国(57),国家滋昏(57),可以有国(59),有国之母(59),治大国(60),大国者下流(61),故大国以下小国(61),则取小国(61),小国以下大国(61),则取大国(61),大国不过欲兼畜人(61),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1),故以智治国(65),国之贼(65),不以智治国(65),国之福(65),受国之垢(78),受国不祥(78),小国寡民(80),邻国相望(80)。
192. 果(6)guǒ:“果”即“果断,果敢”,是老子用来指导“用兵”的基本方针:万不得已才能用兵,老子因而给出了“5个”方面的限制。果断,果敢:善者果而已(30),果而勿矜(30),果而勿伐(30),果而勿骄(30),果而不得已(30),果而勿强(30)。
193. 过(4)guò:过往,不过,经过:过客止(35),大国不过欲兼畜人(61),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1),复众人之所过(64)。
H h
194. 孩(2) hái:“孩”、“婴儿”等字眼老子是最推崇的本真和谐的典型代表。孩子,当作婴儿看待:如婴儿之未孩(20),圣人皆孩之(49)。
195.海(3)hǎi:“海”用来象征“道”的宽广而深远。海洋,广大:澹dàn兮其若海(20),犹川谷之与江海(2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
196.害(6)hài:“不害”是“道”运化的基本特征。利害,有害:往而不害(35),亦不可得而害(56),廉而不害(58),处前而民不害(66),此两者或利或害(73),利而不害(81)。
197.含(1)hán:蕴含,包涵:含德之厚(55)。
198.寒(1)hán:寒冷,冰冷:躁胜寒(45)。
199.毫(1)háo :毫厘,细微:生于毫末(64)。
200.好(3):①hǎo:美好,友好:其事好还(30)。②hào:喜好,喜欢:而人好径(53),我好静(57)。
201.号(1)hào:哭号,号叫:终日号而不嗄(55)。
202.和(7):“和”即“和谐”、“和睦”,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天人合一”具体体现。①hè:应和:响应:音声相和(02),②hé:协调,和解: 和其光(04),六亲不和(18),冲气以为和(42),和之至也(55),知和曰常(55),和大怨(79)。
203.合(3)hé:相交,汇合,媾合:天地相合(32),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55),合抱之木(64)。
204.阖(1)hé:闭合,关闭:天门开阖(10)。
205.何(14)hé:“何”是《老子》推演事理的一个重要字眼,用来追问各种有关“道”的问题。什么,因何,为何,奈何:何谓宠辱若惊(13),何谓贵大患若身(13),吾有何患(13),相去几何(19),相去若何(19),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夫何故(50),夫何故(50),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吾何以知其然哉(57),何弃之有(62),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奈何以死惧之(74)。
206.褐(1)hè:粗布或粗布衣服:是以圣人被褐hè怀玉(70)。
207.黑(1)hēi:黑色,黑暗:守其黑(28)。
208.侯(5)hóu:诸侯,王侯:侯王若能守之(32),王侯若能守之(37),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侯王无以正(39),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
209.后(11)hòu:在《老子》中,“后”除了表示“空间”或“时间”跟“前”相对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表示“圣人政治”的“后其身”,也是老子三宝“不敢王天下先”的同义字。与前相对,在后:前后相随(0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随之不见其后(14),大军之后(30),故失道而后德(38),失德而后仁(38),失仁而后义(38),失义而后礼(38),然后乃至大顺(65),必以身后之(66),舍后且先(67)。
210.厚(5)hòu :深厚,厚重,过深: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多藏必厚亡(44),以其生生之厚(50),含德之厚(55),以其求生之厚(75)。
211.乎(7)hū:表示询问的语气,其作用是推测:能无离乎(10),能婴儿乎(10),能无疵乎(10),能无智乎(10),能为雌乎(10),能无知乎(10),而况于人乎(23)。
212.惚(4)hū:“惚恍”象征“道”的特征,恍恍惚惚,含含混混,似无实用,也是道的名字之一。含糊,恍惚:是谓惚恍(14),惟恍惟惚(21),惚兮恍兮(21),恍兮惚兮(21)。
213.虎(2)hǔ :在《老子》中,“虎”是凶险的象征,而“有道者”能够不被“虎”伤害。猫科动物,老虎:陆行不遇虎兕(50),虎无所用其爪(50)。
214.户(2)hù:“不出户”象征依靠心法能够洞察宇宙奥秘。门户,房门:凿户牖以为室(11),不出户,知天下(47)。
215.华(2)huá:外表,浮华:道之华(38),不居其华(38)。
216.化(3)huà:“自化”是“道”之于万物的“自然”,是“道”生化万物的显著特征,是“无为”的基本表现形式。化生,变化:万物将自化(37),化而欲作(37),而民自化(57)。
217.怀(1)huái:“怀玉”象征圣人的道行高深。胸怀,怀抱:是以圣人被褐hè怀玉(70)。
218.还(1)huán :回返,返还:其事好还(30)。
219.患(4)huàn:“患”跟“害”等一样,是《老子》全力避让的一种可能。祸患,祸害,灾难:贵大患若身(13),何谓贵大患若身(13),吾所以有大患者(13),吾有何患(13)。
220.涣(1)huàn:散开,溶解,明亮:涣兮其冰释(15)。
221.荒(1)huānɡ:荒凉,荒芜:荒其未央(20)。
222.恍(4)huǎng:见“惚”:是谓惚恍(14),惟恍惟惚(21),惚兮恍兮(21),恍兮惚兮(21)。
223.恢(2)huī:“恢恢”象征“道”宽阔而广大特征。恢弘,宽阔:天网恢恢(73)。
224.讳(1)huì:忌讳,避忌: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
225.慧(1)huì:“慧”与“谋”类似,在《老子》中含有欺诈的意思。智慧,计谋:慧智出(18)。
226.昏(4)hūn:“昏昏”是“圣人政治”的一种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自自然然,象征无为的境界。昏乱,混乱,混沌:国家昏乱(18),我独昏昏(20),国家滋昏(57)。
227.浑(3)hún:“浑浑”是老子“圣人政治”的一种形态,看起来似乎混混沌沌,而实际上正好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混沌,浑浊:浑兮其若浊(15),为天下,浑浑(49)。
228.混(2)hùn:“混”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含含混混,模模糊糊,可大可小,不生不灭。含混,混合:故混而为一(14),有物混成(25)。
229.活(1)huó:“活”即“生活,生存”,是《老子》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可以当成“养生”或“治国”的最低要求。生活,活命:勇于不敢则活(73)。
230.或(16)huò:“或”主要功能是不定性推测,或相反,或相近,是《老子》推演天道、人道的基本字眼之一。又,或,或者:物或恶之(24),夫物或行或随(29),或嘘或吹(29),或强或羸(29),或挫或堕(29),物或恶之(31),故物或损之而益(42),或益之而损(42),故或下以取(61),或下而取(61),此两者或利或害(73)。
231.货(5)huò :货物,财物,宝物:不贵难得之货(03),难得之货(12),身与货孰多(44),财货有余(53),不贵难得之货(64)。
232.惑(1)huò:“惑”即“困惑”,是老子力求避免的现象之一困惑,疑惑:多则惑(22)。
233.祸(4)huò:“祸”即“祸害”是老子非常注意避免的现象之一。祸害,灾祸,祸水:祸莫大于不知足(46),祸兮,福之所倚(58),福兮,祸之所伏(58),祸莫大于轻敌(69)。
Jj
234.鸡(1)jī:人类饲养最普遍的鸟禽:鸡犬之声相闻(81)。
235.积(3)jī:“积德”是“修道”的基本方法,不断低积累,不断地修炼,才能养生才能治国。积累,集聚:早服道谓之重积德(59),重积德则无不克(59),圣人不积(81)。
236.基(1)jī:基础,根基:高以下为基(39)。
237.稽(2)jī:模式,准则,法式:此两者亦稽式(65),常知稽式(65)。
238.几(4)①jī:几乎,几至,接近:故几于道(08),常于几成而败之(64),轻敌几丧吾宝(69)。②jǐ:几多,什么:相去几何(20)。
239.饥(2)jī:饥饿,饥荒:民之饥(75),是以饥(75)。
240.及(4)jí:①如果,假设:及吾无身(13),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②:到达,达到:自今及古(21),天下希及之(43)。
241.吉(1)jí:吉利,有利:吉事尚左(31)。
242.棘(1)jí:参看“荆”:荆棘生焉(30)。
243.极(6)jí:“极”是《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寻找极点,回归无极,就是整个“道”的基本任务和过程。极端,顶端,极点,极致:致虚极(16),复归于无极(28),孰知其极(58),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莫知其极(59),是谓配天之极(68)。
244.纪(1)jì:“道纪”是老子给宇宙生成论所起的名字——以人为中心点而用道来观察和理解今天的存在乃至宇宙及万物的初始:关心天堂和地狱在哪儿的是宗教;关心宇宙事物先后顺序的是哲学(伽利略、牛顿);以绝对光速和不确定原理为背景的来理解宇宙的是“道纪”(爱因斯坦、霍金)。规则,纲领:是谓道纪(14)。
245.忌(1)jì:忌讳,禁忌: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
246.技(2)jì:技术,技能:人多技巧(57)。
247.稷(1)jì:粟或黍,谷神,社稷,国家:是谓社稷主(78)。
248.既(6)jì:完成,已经:名亦既有(32),用之不足既(35),既得其母(52),既知其子(52),既以为人(81),既以与人(81)。
249.济(1)jì:周济,接济:济其事(52)。
252.祭(1)jì:祭祀,祭奠:子孙以祭祀不辍(54)。
253.寂(1)jì:寂寞,寂静:寂兮寥兮(25)。
254加(2)jiā:增加,增多,强加:美行可以加人(62),故抗兵相加(69)。
255.佳(1)jiā:佳美,美好:夫佳兵者(31)。
256.家(5)jiā:家庭:国家昏乱(18),修之于家(54),以家观家(54),国家滋昏(57)。
257.甲(2)jiǎ:盔甲,兵马:入军不被甲兵(50),虽有甲兵(80)。
258.坚(1)jiān:坚强,坚硬,强大:驰骋天下之至坚(43),其死也坚强(76),故坚强者(76),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
259.间(2)jiān:中间,之内,间隙:天地之间(05),无有入无间(43)。
260.兼(1)jiān:兼并,合并:大国不过欲兼畜人(61)。
261.俭(3)jiǎn:“俭”是老子三宝之一,是老子反奢侈,反过度的基本出发点。俭朴,勤俭:二曰俭(67),俭故能广(67),舍俭且广(67)。
262见(13):“不见”、“不自见”、“不足见”等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认识和运用“道”的基本途径。①jiàn:看见,发现:视之不见(14),迎之不见其首(14),随之不见其后(14),见素抱朴(19),吾见其不得已(29),见天道(47),不见而明(47),见小曰明(5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72)。②xiàn:显现,呈现:不见可欲(03),不自见22),自见者不明(24),视之不足见(35),其不欲见贤邪(77)。
263.建(3)jiàn:“建”是“道”的一种基本特征,“善建而建”,是“立”的基本标识。建设,建立:是以《建言》有之曰(41),建德若偷(41),善建者不拔(54)。
264.键(1)jiàn:关键,门闩,密钥:无关键而不可开(27)。
265.剑(1)jiàn:古代短兵器之一,有“百兵之君”之称,宝剑:带利剑(53)。
266.贱(3)jiàn:“贱”是“道”的基本特征,这是因为“道”本来是“无中生有”,因而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所以“贱”是“道”起点之一。与“贵”相对,低贱,卑贱:故贵以贱为本(39),此其以贱为本邪(39),亦不可得而贱(56)。
267.江(2)jiāng:“江”古代曾经特指鲁西地区的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一线的河湖系统(《史记·殷本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等),后来曾经主要指长江,现在泛指江河。“江”象征广大的事物,象征“道”的博大而浩淼。江河,大河:犹川谷之与江海(3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
268.将(21)jiāng :在《老子》中,“将”主要用来进行推测,老子的不少结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的。①将要,就要,希望: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万物将自宾(32),夫将知止(32),将欲翕xī之(32),将欲弱之(32),将欲废之(32),将欲取之(32),万物将自化(37),吾将镇之无名之朴(37),亦将不欲(37),将恐裂(39),将恐废(39),将恐歇(39),将恐竭(39),将恐灭(39),将恐蹶(39),吾将以为教父(42),将以愚之(65),天将救之(67)。 ②将军,将领:偏将军居左(31),上将军居右(31)。
269匠(1)jiàng:工匠,能工巧匠:是谓代大匠斫(74),夫代大匠斫者(74)。
270降(1)jiàng:降临,下降:以降甘露(32)。
271.交(2)jiāo:交汇,相交:故德交归焉(60),天下之交(61)。
272.郊(1)jiāo:市郊,郊外:戎马生于郊(46)。
273.骄(2)jiāo:壮健,自满,自大:富贵而骄(09),果而勿骄(30)。
274.教(5):“教”是老子推广“道”的一种基本方法。老子虽然大力主张“无为”,可老子却积极推广“不言之教”——在老子看来,“道”必须推广才能施行,这一点务必引起足够重视!①jiāo:传授,教授:人之所教(42),我亦教之(42)。②:jiào:教化,训诲:行不言之教(02),吾将以为教父(42),不言之教(43)。
275.徼(1)jiǎo:“徼”是老子宇宙“物质”的各种特征,包括形状、性质等。边界,范围:常有,欲观其徼(01)。
276.曒(1)jiǎo:“曒”由“日”、“敫jiǎo ”构成;“日”指白日、日光;“敫”从白,从方,从攵:“白”指“天下”或“空域”;“方”指“地方”、“地点”;“攵”指“执行”和落实:“敫”象征“从一个地方扩大到全天下”。“曒”象征“白日放光”,“天色大白”。“曒”是“道”的特征之一。与“昧”相对,光明:其上不曒(14)。
277.皆(8)jiē:在《老子》中,“皆”用来象征“道”的周遍性,意味着“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都,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2),皆知善之为善(02),百姓皆谓我自然(17),众人皆有余(20),众人皆有已(20),百姓皆瞩其耳目(49),圣人皆孩之(49),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
278.结(2)jiē:打结,系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27),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
279.诘(1)jié:辩诘,辩解,辨别:不可致诘jié(14)。
280.竭(1)jié:竭尽,耗尽:将恐竭(39)。
281.解(2)jiě:解开,解除:解其忿(04),无绳约而不可解(27)。
282.介(1)jiè:介然:坚定而自信的样子:使我介然有知(53)。
283.今(3)jīn:今天,现在,目前:以御今之有(14),自今及古(31),今舍慈且勇(67)。
284.矜(3)jīn:“矜”是老子反对的一种行为不合“道”的行为。矜恃,自夸:不自矜(22),自矜者不长(24),果而勿矜(30)。
285.金(1)jīn:金银,财宝:金玉满堂(09)。
286筋(1)jīn:韧带,筋骨:骨弱筋柔而握固(55)。
287.进(3)jìn:前进,进修:进道若退(41),不如坐进此道(62),不敢进寸而退尺(69)。
288.惊(5)jīng:惊慌,惊吓:宠辱若惊(13),何谓宠辱若惊(13),得之若惊(13),失之若惊(13),是谓宠辱若惊(13)。
289.精(3)jīng:精华,精神:其中有精(21),其精甚真(21),精之至也(55)。
290.荆(1)jīng:荆条,无刺;棘即酸枣,有刺;荆棘: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荆棘生焉(30)。
291.径(1)jìng:路径:捷径,小路:而人好径(53)。
292.静(11)jìng:“静”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养生、治国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是“无为”的具体表现。安静,清静,冷静:孰能浊以静(15),守静笃(16),归根曰静(16),静曰复命(16),静为躁君(26),不欲以静(37),静胜热(45),清静为天下正(45),我好静(57),牝常以静胜牡(61),以静为下(61)。
293.九(1)jiǔ:数目字,象征最大,最高,最多:九层之台(64)。
294久(12)jiǔ:“久”的“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无声无息而地久天长。长久,久远:天长地久(0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故能长久(07),孰能安以久(15),道乃久(16),天地尚不能久(23),不失其所者久(33),可以长久(44),其日固久(58),可以长久(59),长生久视之道(59),若肖久矣(67)。
295咎(2)jiù:过错,罪过:自遗其咎(09),咎莫大于欲得(46)。
296.救(4)jiù:“救”的“圣人政治”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目标是“无弃人”、“无弃物”。拯救,挽救,救助: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常善救物(27),终身不救(52),天将救之(67)。
297.居(11)jū:居留,保留,位居,居住:成功不居(02),夫唯弗居(02),居善地(08),王居其一(25),君子居则贵左(31),偏将军居左(31),上将军居右(31),不居其薄(38),不居其华(38),无狎其所居(72),安其居(80)。
298.举(1)jǔ:举起,抬高:下者举之(77)。
299.惧(1)jù :惧怕,恐惧:奈何以死惧之(74)。
300.攫(1)jué:攫取,夺取:猛兽不攫(55)。
301.绝(4)jué:①断绝,抛弃,剔除:绝圣弃智(19),绝仁弃义(19),绝巧弃利(19),②绝妙,奇妙:绝学无忧(19)。
302.爵(1)jué:爵位,位置:夫莫之爵而常自然(51)。
303蹶(1)jué:跌倒,挫折:将恐蹶(39)。
304军(4)jūn:①军队,队伍:大军之后(30),入军不被甲兵(50)。②见“将军”:偏将军居左(31),上将军居右(31)。
305.君(6)jūn:“君子”是“圣人政治”的重要人物形象,在《老子》中,与“圣人”、大丈夫等为同类人物。①君主,主宰:静为躁君(26),躁则失君(26),事有君(70)。②:君子,有道有德的人:君子终日行(26),君子居则贵左(31),非君子之器(31)。
306.均(1)jūn:平均,均匀:民莫之令而自均(32)。
Kk
307.开(3)kāi:打开,开启:天门开阖(10),无关键而不可开(27),开其兑(52)。
308.抗(1)kànɡ:对抗,抵抗:故抗兵相加(69)。
309.可(33)kě:在《老子》中,“可”是一个用来表示可能性的字眼,基本分为“可以”和“不可”两种组合。“可以”象征事物的“相对性”,“不可”象征事物的“绝对性”。可以,能够:道可道(01),名可名(01),不见可欲(03),不可长保(09),若可寄天下(13),若可托天下(13),此三者不可致诘(14),绳绳不可名(14),深不可测(15),夫唯不可测(15),不可不畏(20),可为天下母(25),无关键而不可开(27),无绳约而不可解(27),不可为也(29),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其可左右(34),可名于小(34),可名为大(34),鱼不可脱于渊(36),不可示人(36),可以长久(44),故不可得而亲(56),亦不可得而疏(56),不可得而利(56),亦不可得而害(56),不可得而贵(56),亦不可得而贱(56),可以有国(59),可以长久(59),美言可以市尊(62),美行可以加人(62),安可以为善(79)。
310.克(2)kè:克服,攻克:重积德则无不克(59),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
311.客(3)kè:“客”是象征“不争”、“不敢为天下先”的基本字眼。宾客,客位:俨兮其若客(15),过客止(35),吾不敢为主而为客(69)。
312孔(1)kǒnɡ:大,博,广,宏:孔德之容(21)。
313.恐(6)kǒnɡ:“恐”是“圣人政治”的一种基本心态。唯恐,恐惧:将恐裂(39),将恐废(39),将恐歇(39),将恐竭(39),将恐灭(39),将恐蹶(39)。
314.口(2)kǒu:口味,嘴巴:五味令人口爽(12),道出口(35)。
315.枯(2)kū :干枯,枯燥:其死也枯槁(76)。
316.夸(1)kuā:夸耀,炫耀:是谓盗夸(53)。
317.跨(1)kuà:跨步,迈过:跨者不行(24)。
318.狂(1)kuánɡ:疯狂,癫狂:令心发狂(12)。
319.况(1)kuànɡ:何况,况且:而况于人乎(23)。
320.旷(1)kuànɡ:空旷,旷达:旷兮其若谷(15)。
321.窥(1)kuī:窥视,探视:不窥牖(47)。
Ll
322.来(2)lái:到来,返回:不召而自来(73),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
323览(1)lǎn:阅览,观览:涤除玄览(10)。
324.牢(1)láo:见“太牢”:如享太牢(20)。
325.老(2)lǎo:衰老,垂老:物壮则老(30),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
326.乐(8)lè:快乐,喜好,嗜好:道亦乐得之(23),德亦乐得之(23),失于乐得之(23),是乐杀人(31),夫乐杀人者(31),乐与饵(35),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乐其俗(80)。
327.儽(2)léi:疲惫,混沌:儽儽兮(20)。
329类(1)lèi:陡峭,与夷(平)相对:夷道若类(41)。
330.累(1)lèi:累:同蔂léi,藤制筐子,从每一筐子土开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4)。
331.离(3)lí:背离,离开:能无离乎(10),不离辎zī重(26),常德不离(28)。
332.礼(5)lǐ:“礼”是老子修道的一个主要环节,具有上承仁义、下启智信的作用。礼节,礼法,礼貌:言以丧礼处之(31),以丧礼处之(31),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38),失义而后礼(38),失礼者(38)。
333.里(1)lǐ:千里”象征遥远,“足下”象征临近。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 500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
334.力(2)lì:力量,力气:胜人者有力(33),是谓用人之力(68)。
335.立(3)lì:建立,独立,站立:企者不立(24),独立而不改(25),故立天子(62)。
336.利(10)lì:①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08)。②利用:故有之以为利(11),不可得而利(56)。③利益:绝巧弃利(19),民利百倍(19),民多利(57),此两者或利或害(73),利而不害(81)。④锋利:国之利器(36),带利剑(55)。
337.莅(2)lì:莅视,治理,管理:以悲哀莅之(31),以道莅天下(60)。
338.廉(1)lián:“廉”是老子三宝“俭”的表现形式之一。廉洁,廉正:廉而不害(58)。
339.梁(1)liáng:见“强梁”:强梁者(42)。
340.两(5)liǎng:两方,双方:两者同出而异名(01),夫两不相伤(60),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1),知此两者(65),此两者或利或害(73)。
341.寥(1)liáo:“寥”即“空旷而广大”,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寥落,寥廓,空旷:寂兮寥兮(25)。
342猎(1)liè :狩猎,打猎:驰骋田猎(12)。
343.裂(1)liè:裂开,离开:将恐裂(39)。
344.邻(2)lín:邻近,邻居,附近:犹兮若畏四邻(15)、邻国相望(80)。
345.灵(2)líng:灵气,灵巧,灵验:神得一以灵(39),神无以灵(39)。
34 6.令(8)lìng:①使令,使让:五色令人目盲(12),五音令人耳聋(12),五味令人口爽(12),令心发狂(12),令人行妨(12),民莫之令而自均(32)。②法令,法规:故令有所属(19),法令滋彰(57)。
347.流(1)liú:见“下流”:大国者下流(61)。
348.飂(1)liù:高风,大风,飙风:飂兮若无止。
349.六(1)liù:“六”数目字,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六亲不和(18)。
350.聋(1)lóng:耳朵听不见声音,聋子:发五音令人耳聋(12)。
351.陆(1)lù:陆地,陆行不遇虎兕(50)。
352.琭(2)lù:湛蓝色,有光泽:不欲琭琭如玉(39)。
354.乱(4)luàn:慌乱,混乱,杂乱:使心不乱(03),国家昏乱(18),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治之于未乱(64)。
355.珞(1)luò:石如玉之声:珞珞如石(39)。
M m
356.马(1)mǎ:草食性家畜,六畜之一:却走马以粪(47),戎马生于郊(47),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
358.没(1)méi:无,亡:没身不殆(16)。
359.美(9)měi:老子“非常道”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修道的一种基本要求。跟“丑”相对:美丽,美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2),胜而不美(31)而美之者(31)美言可以市尊(62)美行可以加人(62)美其服(80),信言不美(81)美言不信(81)。
360.昧(2)mèi:“昧”象征“道”混混沌沌的特征。幽昧,昏暗:其下不昧(14),明道若昧(41)。
361.闷(4)mèn:“闷闷”是“圣人政治”的特征之一,其特点是不声不响,其效果成大功于无形。“闷闷”:混混沌沌,自自然然:我独闷闷(20),其政闷闷(58)。
362.门(4)mén:“门”在《老子》中具有很典型的象征意义:体悟“道”的是“众妙之门”,产生“道”的是“玄牝之门”,修身养性的是“天门”,齐家治国的是“兑门”。门道,门径,关键:众妙之门(01),玄牝门(06),天门开阖(10),塞其兑duì,闭其门,终身不勤(52)。
363.猛(1)měng:凶猛,凶恶:猛兽不攫(55)。
364.迷(1)mí:在《老子》,“迷”用来象征误区——不明道、不悟道。迷茫,迷途:虽智大迷(27),人之迷(58)。
365.弥(3)mí:弥满,弥补,更加,越:其出弥远(47),其知弥少(47),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
366.绵(2)mián:“绵绵”是“道”的特征之一,象征天长地久。绵长,久长:绵绵若存(06)。
367.免(1)miǎn:免除,避免: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2)。
368.妙(4)miào:“妙”是“道”运化功能的显著特点:“道”之灵和巧都在一个“妙”——因为妙,深不可测;因为妙,明白如话。奥妙,玄妙,巧妙:欲观其妙(01),众妙之门(01),微妙玄通(15),是谓要妙(27)。
369.灭(2)miè:灭亡,消灭:将恐灭(39),是以兵强则灭(76)。
370.民(32)mín:“民”是“圣人政治”管理的基本对象,与“人”(圣人)、君子、侯王等构成一个社会体系,认真理解这些字眼的区别和联系,对理解《老子》的整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民众,人民,普通人:使民不争(03),使民不为盗(03),常使民无知无欲(03),爱国治民(10),民利百倍(19),民复孝慈(19),民莫之令而自均(32),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民多利器(57),而民自化(57),而民自正(57),而民自富(57),而民自朴(57),其民淳淳(58),其民缺缺(58),民之从事(64),非以明民(65),民之难治(65),是以圣人欲上民(66),欲先民(66),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处前而民不害(66),民不畏威(72),民不畏死(74),若使民常畏死(74),民之饥(75),民之难治(75),民之轻死(75),小国寡民(80),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
371.名(22)míng:“名”是《老子》说明“道”的一个重要字眼:通过“道”不同的名字,象征“道”各种不同的特征;通过“无名”、“有名”的比较,更容易深入理解“道”的功能。①名称,名声:“名可名(01)”的第一个“名”;非常名(01),无名天地之始(01),有名万物之母(01),两者同出而异名(01),名曰夷(14),名曰希(14),名曰微(14),绳绳不可名(14),其名不去(21),吾不知其名(25),道常无名(32),始制有名(32),吾将镇之无名之朴(37),无名之朴(37),道隐无名(41),名与身孰亲(44)。②取名,命名:“名可名(01)”的第二个“名”;强为之名曰大(25),名亦既有(32),可名于小(34),可名为大(34)。
372.明(13)míng:“明”是老子“悟道”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明”知“天道”,通过“明”见“人道”;通过“明”而修身,通过“明”而治国。明亮,明白,清明:明白四达(10),知常曰明(16),不自见,故明(22),自见者不明(24),是谓袭明(27),自知者明(33),是谓微明(36),明道若昧(41),不见而明(47),见小曰明(52),复归其明(52),知常曰明(55),非以明民(65)。
373.冥(1)míng:“冥”象征“道”深奥的特征。朦胧,深沉:窈兮冥兮(21)。
374.命(2)mìng:“复命”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从“道”化万物到“万物”归“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就是“复命”,这就是“常”(恒久)。命运,运气:静曰复命(16),复命曰常(16)。
375.末(1)mò:微末,末小,微小:生于毫末(64)。
376.莫(20)mò:“莫”跟“不”、“无”等构成了《老子》的“无中生有”而“有无相生”的宇宙生成论和“以无为本”、“以德为用”的哲学本体论“否定系统”;“莫”以无指代的特点,排出了一切不存在的可能性,对推演老子的基本观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没有谁,没有什么:莫之能守(09),民莫之令而自均(32),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38),夫莫之爵而常自然(51)。②不能,没有,不如: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天下莫能臣也(32),祸莫大于不知足(46),天下莫能知(70),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莫知其极(59),咎莫大于欲得(46),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莫若啬(59),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祸莫大于轻敌(69),莫能行(70),天下莫柔弱于水(78),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天下莫不知(78),莫能行(78)。
377.殁(1)mò:死亡:殁身不殆(52)。
378.谋(2)móu:谋划,规划:其未兆易谋(64),坦然而善谋(73)。
379.母(7)mǔ:“母”是老子象征“万物”出现,是“以无为本”的基本字眼,同类的文字有“雌”、“牝”等。母亲,根源,起源:万物之母(01),而贵食母(20),可为天下母(25),以为天下母(52),既得其母(52),复守其母(52),有国之母(59)。
380.木(3)mù:“木”跟“草”一样,象征生命之力。树木,苗木:合抱之木(64),草木之生也柔脆(76),木强则共(76)。
381.目(3)mù:眼睛:五色令人目盲(12),圣人为腹不为目(12),百姓皆瞩其耳目(49)。
382牡(2)mǔ:雄性的动物或植物的雄株,与“牝”相对: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55),牝常以静胜牡(61)。
N n
383.乃(12)nǎi:“乃”是《老子》用来推演事理一个基本字眼,通过一步步的推演,把基本思想凸显出来。才,就,于是:容乃公(16),公乃王(16),王乃天(16),天乃道(16),道乃久(16),常德乃足(28),其德乃真(54),其德乃余(54),其德乃长(54),其德乃丰(54),其德乃普(54),然后乃至大顺(65)。
384.奈(2)nài:奈何,如何,怎样: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奈何以死惧之(74)。
385.难(13)nán:困难,艰难,为难:难易相成(02),不贵难得之货(03),难得之货(12),图难于其易(63),天下难事(63),多易必多难(63),是以圣人犹难之(63),故终无难矣(63),不贵难得之货(64),民之难治(65),是以圣人犹难之(73),民之难治(75),是以难治(75)。
386.讷(1)nè:“辩”跟“讷”相对立,而“大辩若讷”,是“道”的特征之一。木讷,迟钝:大辩若讷(45)。
387.能(32)nénɡ:“能”是一个表示愿望的字眼,在《老子》中,通过“能”把各种本来推测的东西都很合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①能够,可能: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故能长久(07),故能成其私(07),莫之能守(09),能无离乎(10),能婴儿乎(10),能无疵乎(10),能无智乎(10),能为雌乎(10),能无知乎(10),能知古始(14),孰能浊以静(15),孰能安以久(15),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天地尚不能久(23),天下莫能臣也(32),侯王若能守之(32),故能成其大(34),王侯若能守之(37),故能成其大(6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故能为百谷王(66),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慈故能勇(67),俭故能广(67),故能成器长(67),天下莫能知(70),莫能行(70),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莫能行(78)。②能力,能量:事善能(08)。
388.年(1)nián:年岁,年景:必有凶年(30)。
389.鸟(1)niǎo :见“鸷鸟”:鸷鸟不搏(55)。
390.宁(2)nínɡ:“宁”即“安静”、“安宁”,是“道”追求的目标之一。安定,安宁:地得一以宁(39),地无以宁(39)。
391.怒(1)nù:发怒,愤怒:善战者不怒(68)。
392.诺(1)nuò:应诺,许诺:夫轻诺必寡信(63)。
P p
393.怕(1)pà:“怕”即畏惧心理,“道”的特点之一。害,惧怕,害怕,惧怕:我独怕兮其未兆(20)。
394.配(1)pèi:搭配,配合:是谓配天之极(68)。
395.烹(1)pēng:烹炸,烹调:治大国,若烹小鲜(60)。
396.譬(1)pì:譬如,比如:譬道之与天下(32)。
397.偏(1)piān:副:偏将军居左(31)。
398.飘(1)piāo:大风,飙风:故飘风不终朝(23)。
399.贫 (1)pín: 贫困,贫穷: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
400.牝(5)pìn:跟“母”一样,“牝”被老子当成“道”的特征。雌,阴:是为玄牝(06),玄牝门(06),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55),天下之牝(61),牝常以静胜牡(61)。
401.平(1)píng:平安,平和:安平泰(35)。
402破(1)pò:破碎,破坏:其脆易破(64)。
403.魄(1)pò:魂魄,灵魂:营魄抱一(10)。
404.朴(8)pǔ:“朴”是“道”的名字之一,主要象征“道”“朴实无华”、“返璞归真”的本质特征。“朴”因为“妙本精一”,“应用匠成,则至大也”,因此老子非常推崇。木素,朴素,朴实:敦兮其若朴(15),见素抱朴(19),复归于朴(28),朴散则为器(28),朴虽小(32),吾将镇之无名之朴(37),无名之朴(37),而民自朴(57)。
405.普(1)pǔ :普遍,普及:其德乃普(54)。
406.其(137)qí:①指代名物,相当于他(她、它)的:欲观其妙(01),欲观其徼(01),虚其心(02),实其腹(02),弱其志(02),强其骨(02),挫其锐(04),解其忿(04),和其光(04),同其尘(0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故能成其私(07),自遗其咎(09),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其上不曒(14),其下不昧(14),迎之不见其首(14),随之不见其后(14),各归其根(16),其次(17),其次(17),其次(17),其中有象(21),其中有物(21),其中有精(21),其精甚真(21),其中有信(21),其名不去(21),吾不知其名(25),王居其一(25),不贵其师(27),不爱其资(27),知其雄(28),守其雌(28),知其白(28),守其黑(28),知其荣(28),守其辱(28),其事好还(30),故能成其大(34),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不居其薄(38),处其实(38),不居其华(38),其用不弊(45),其用不穷(45),其出弥远(47),其知弥少(47),百姓皆瞩其耳目(49),兕无所投其角(50),兵无所措其刃(50),以其无死地(50),既得其母(52),以知其子(52),既知其子(52),复守其母(52),塞其兑(52),闭其门(52),开其兑(52),济其事(52),用其光(52),复归其明(52),其德乃真(54),其德乃余(54),其德乃长(54),其德乃丰(54),其德乃普(54),其政闷闷(58),其民淳淳(58),其政察察(58),其民缺缺(58),孰知其极(58),其日固久(58),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莫知其极(59),其鬼不神(60),非其鬼不神(60),其神不伤人(60),非其神不伤人(60),图难于其易(63),为大于其细(63),故能成其大(63),其安易持(64),其未兆易谋(64),其脆易破(64),其微易散(64),以其智多(65),以其善下之(66),以其不争(66),无狎其所居(72),无厌其所生(72),孰知其故(73),希有不伤其手矣(74),以其上食税之多(75),以其上之有为(75),以其求生之厚(75),其死也坚强(76),其死也枯槁(76),甘其食(80),美其服(80),安其居(80),乐其俗(80)。②强化语气:其犹橐钥(05),不如其已(08),俨兮其若客(15),涣兮其冰释(15),敦兮其若朴(15),旷兮其若谷(15),浑兮其若浊(15),悠兮其贵言(17),荒其未央(20),澹兮其若海(20),此其以贱为本邪(39),其无正(58),其细也夫(67),其犹张弓与(77)。③,此,这,那:以其不自生(07),以其无私(07),我独怕兮其未兆(20),其在道也(24),吾见其不得已(29)其可左右(34),以其终不自为大(34),其致之(39),及其有事(48),以其生生之厚(50),吾何以知其然哉(57),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2),以其病病(71),其不欲见贤邪(77),以其无以易之(78)。④合适的位置:不失其所者久(33),不得其死(42)。
407. 奇(4)qí:奇怪,奇妙,奇特:奇物滋起(57),正复为奇(58),而为奇者(74)。
408.岂(1)qǐ:难道:岂虚言哉(22)。
409.企(1)qǐ:踮脚站立:企者不立(24)。
410.起(2)qǐ:兴起,源起,出现:奇物滋起(57),起于累土(64)。
411.气(3)qì:气运,气数,气魄:专气致柔(10),冲气以为和(42),心使气曰强(55)。
412.弃(6)qì:抛弃,放弃,丢掉:绝圣弃智(19),绝仁弃义(19),绝巧弃利(19),故无弃人(27),故无弃物(27),何弃之有(62)。
413.契(2)qì:契约,约订,契据:是以圣人执左契(79),有德司契(79)。
414.器(12)qì:器械,器皿,器具:挻埴以为器(11),当其无有,器之用(11),朴散则为器(28),天下神器(29),不祥之器(31),不祥之器(31),非君子之器(31),国之利器(36),大器晚成(41),民多利器(57),故能成器长(67),使有什 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80)。
415.千(1)qiān:十个一百,象征很多:千里之行(64)。
416.前(3)qián: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后”相对:前后相随(02),前识者(38),处前而民不害(66)。
417.强(22):①qiáng:与“弱”相对,强壮,健壮:强其骨(03),或强或羸(29),不以兵强天下(30),不敢以取强(30),果而勿强(30),自胜者强(33),强行者有志(33),必固强之(36),弱胜强(36),强梁者(42),守柔曰强(52),心使气曰强(55),其死也坚强(76),故坚强者(76),是以兵强则灭(76),木强则共(76),强大处下(76),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弱之胜强(78)。②qiǎng:勉强,硬要:故强为之容(15),强字之曰道(27),强为之名曰大(27)。
418.巧(3)qiǎo:巧妙,技巧,诀窍:绝巧弃利(19),大巧若拙(45),人多技巧(57)。
419.且(5)qiě:既,又,而且,并且: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善贷且成(41),今舍慈且勇(67),舍俭且广(67),舍后且先(67)。
420.亲(5)qīn:亲属,亲善,亲和:亲之誉之(17),六亲不和(18),名与身孰亲(44),故不可得而亲(56),天道无亲(79)。
421.勤(3)qín:勤劳,辛勤,艰辛:用之不勤(06),勤而行之(41),终身不勤(52)。
422.轻(8)qīng:与重相对,轻松,轻视,轻信:重为轻根(26),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轻则失根(26),夫轻诺必寡信(63),祸莫大于轻敌(69),轻敌几丧吾宝(69),民之轻死(75),是以轻死(75)。
423.倾(1)qīng:倾斜,倾向:高下相倾(02)。
424.清(4)qīng:“清静”是“道”的特征之一,是“无为”的基本表现形态——“清静”则身心健康,“清静”则国泰民安。清静,清新,安静:动之以徐清(15),天得一以清(39),天无以清(39),清静为天下正(45)。
425.穷(2)qióng :“不穷”是“道”的特征之一,象征“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贫穷,穷尽:多言数穷(05),其用不穷(45)。
426.求(2)qiú:请求,渴求: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2),以其求生之厚(75)。
427.曲(2)qū:“曲则全”等语言表达方式是《老子》反正相成思维模式的典型样式之一,老子以此作为引子,深入地阐述了事物总是朝着对立面转化的宇宙根本法则。跟“直”相对,弯曲:曲则全(22),古之所谓“曲则全”者(22)。
428.屈(2)qū:“不屈”而“若屈”,“若屈”而“真屈”,就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伸”相对,弯曲:虚而不屈(05),大直若屈(45)。
429.取(13)qǔ:老子向来主张“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02)”,可在说到“取”的时候却不断地“去彼取此(12)”,“取天下常以无事(48)”等,“取”是老子“获取”的手段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夺取,争取,选取:故去彼取此(12),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不敢以取强(30),将欲取之(36),故去彼取此(38),取天下常以无事(48),不足以取天下(48),以无事取天下(57),则取小国(61),则取大国(61),故或下以取(61),或下而取(61),故去彼取此(72)。
430.去(10)qù:“去”是老子抛弃不合乎道德行为的基本方法之一。离去,离开,去掉:夫唯弗居,是以不去(02),故去彼取此(12),相去几何(20),相去若何(20),其名不去(21),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故去彼取此(38),故去彼取此(72)。
431.全(3)quán:“诚全”即以“全诚”而“取”天下,“诚”是“信”的基础,也是“修道”的起点。完全,完备,齐备,完整:曲则全(22),古之所谓“曲则全”者(22),诚全而归之(22)。
432.犬(1)quǎn:狗:鸡犬之声相闻(80)。
433.缺(2)quē:“缺缺”是“圣人政治”一种典型形态,看起来若有所缺,而事实上完美无缺,因为这一切都是顺应自然的结果。缺陷,不足:大成若缺(45),其民缺缺(58)。
434.却(1)què:退却,后退:却走马以粪(47)。
R r
435.然(12)rán:①见“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17),希言自然(23),道法自然(25),夫莫之爵而常自然(51),以辅万物之自然(64),②:跟前一字构成跟描写性的字组,相当于样子或状态:燕处超然(26),使我介然有知(53),坦然而善谋(73)。③如此,这样: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吾何以知其然哉(57),人之道则不然(77)。④然后,之后;然后乃至大顺(65)。
436.攘(2)rǎng:推攘,排斥,挥舞:则攘臂而扔之(38),攘无臂(69)。
437.热(1)rè:跟“冷”相对,热烈:静胜热(45)。
438.人(83)rén:在《老子》中,“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83次“人”的例子中,含有“圣人”的高达“32次”,足见“圣人”在《老子》中的地位,由此也最简单地就能证明老子不反对“仁义礼智信”,所以我们认为老子主张的是“圣人政治”。在另外的50次用例中,“人”除了跟“民”大致相同的意义外,还不时表现出“当权者”的含义。认真辨析这些,对理解《老子》的“道德”具有很重要的价值。①见“圣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是以圣人之治(03),圣人不仁(0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圣人为腹不为目(1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的“圣人”,圣人用之(28),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以圣人不行而知(47),圣人无常心(49),圣人在天下(49),圣人皆孩之(49),故圣人云(57),是以圣人方而不割(58),圣人亦不伤人(60)中的“圣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3),是以圣人犹难之(63),是以圣人无为(64),是以圣人欲不欲(64),是以圣人欲上民(66),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0),圣人不病(71),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72),是以圣人犹难之(7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77),是以圣人云(78),是以圣人执左契(79),圣人不积(81),圣人之道(81)。②一般人,普通人及当权者:处众人之所恶(08),五色令人目盲(12),五音令人耳聋(12),五味令人口爽(12),令人行妨(12),人之所畏(20),众人熙熙(20),众人皆有余(20),我愚人之心(20),俗人昭昭(20),俗人察察(20),众人皆有已(20),我独异于人(20),而况于人乎(23),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的最后一个“人”,故无弃人(27),故善人者(27),不善人之师(27),不善人者(27),善人之资(27),以道佐人主者(30),是乐杀人(31),夫乐杀人者(31),杀人之众(31),知人者智(33),胜人者有力(33),不可示人(36),人之所恶(42),人之所教(42),是人之生(50),而人好径(52),人多技巧(57),人之迷(58),治人事天(59),圣人亦不伤人(60)中的最后一个“人”,其神不伤人(60),非其神不伤人(60),大国不过欲兼畜人(61),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1),善人之宝(62),不善人之所保(62),美行可以加人(62),人之不善(62),复众人之所过(64),善用人者为之下(68),是谓用人之力(68),人之生也柔弱(76),人之道则不然(77),而不责于人(79),常与善人(79),既以为人(81),既以与人(81)。
439.仁(8)rén:“仁”属于“非常道”之下的“下德”范围,具有很强的“有为”特点,从“常道”的角度看,是老子排斥的对象,随时随地弄清楚老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仁”,对于正确理解《老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仁爱,仁善:天地不仁(05),圣人不仁(05),与善仁(08),有仁义(18),绝仁弃义(19),上仁为之而无以为(38),失德而后仁(38),失仁而后义(38)。
441.扔(2)rēng:抛掷,丢弃:则攘臂而扔之(38),扔无敌(69)。
442.日(6)rì:日子,日期,每天:骤雨不终日(23),君子终日行(26),为学日益(48),为道日损(48),终日号而不嗄(55),其日固久(58)。
443荣(2)róng:光荣,荣耀:虽有荣观(26),知其荣(28)。
444.容(4)róng :①形容,比拟:故强为之容(15)。②容量,包容:知常容(16),容乃公(16),孔德之容(21)。
445.戎(1)róng:兵戎,军事:戎马生于郊(46)。
446.柔(11)róu :“柔”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柔而能久”、“柔能克刚”,把握住“道”的特征,就能发挥“道”柔的功能。柔弱,柔软,柔韧:专气致柔(10),柔胜刚(36),天下之至柔(43),守柔曰强(52),骨弱筋柔而握固(55),人之生也柔弱(76),草木之生也柔脆(76),柔弱者(76),柔弱处上(76),天下莫柔弱于水(78),柔之胜刚(78)。
447.如(10)rǘ:“如”是《老子》用来打比方的常见字眼,通过打比方是这种方法,比较形象地阐述了老子的观点。①等于,等同:不如守中(05),不如其已(09),不如坐进此道(62)。②好像,就像:如享太牢(20),如春登台(20),如婴儿之未孩(20),不欲琭琭如玉(39),珞珞如石(39),大赢如绌(45),慎终如始(64)。
448.辱(7)rǔ :“辱”与“宠”相对,所以分属于“非常道”、“常道”或范围,希望获得“宠辱不惊”的结果,最简明的方法就是离开“非常道”范围,回归“常道”范围:不争而争,顺其自然。①羞辱,耻辱:宠辱若惊(13),何谓宠辱若惊(13),辱为下(13),是谓宠辱若惊(13),守其辱(28),知足不辱(44)。②黑色,《玉篇》“垢黑”:大白若辱(41)。
449.入(4)rù:进入,深入,加入:无有入无间(43),出生入死(50),入军不被甲兵(50),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1)。
450.锐(2)ruì:尖锐,锐利,锋利:挫其锐(04),揣而锐之(09)。
451.若(44)ruò:“若”是《老子》中一个经常用来打比方的字眼,通过“若”作为介质,把老子的很多思考成果变成了形象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中国文化及汉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正言若反,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治大国若烹小鲜等。①好像,就像: 绵绵若存(06),上善若水(08),宠辱若惊(13),贵大患若身(13),何谓宠辱若惊(13),得之若惊(13),失之若惊(13),是谓宠辱若惊(13),何谓贵大患若身(13),豫yù兮若冬涉川(15),犹兮若畏四邻(15),俨兮其若客(15),敦兮其若朴(15),旷兮其若谷(15),浑兮其若浊(15),若无所归(20),而我独若遗(20),澹兮其若海(20),飂兮若无止(20),若存若亡(41),明道若昧(41),进道若退(41),夷道若类(41),上德若俗(41),大白若辱(41),广德若不足(41),建德若偷(41),质真若渝(41),大成若缺(45),大盈若冲(45),大直若屈(45),大巧若拙(45),大辩若讷(45),莫若啬(59),治大国,若烹小鲜(60),正言若反(78)。②:则,就:若可寄天下(13),若可托天下(13)。③若干ɡān ,约计:相去若何(20)。④假若,如果:侯王若能守之(32),王侯若能守之(37),若肖久矣(67),若使民常畏死(74)。
452.弱(10)ruò:“弱”是“道”基本特征,也是“道”的基本功能,所以老子称“弱者道之用”:“道”由“无”而“有”,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弱小,柔弱,变弱:弱其志(03),将欲弱之(35),弱胜强(36),弱者道之用(40),骨弱筋柔而握固(55),人之生也柔弱(76),柔弱者(76),柔弱处上(76),天下莫柔弱于水(78),弱之胜强(78)。
S s
453.塞(1)sāi:闭塞,闭住:塞其兑(52)。
454.三(11)sān:在《老子》中,“三”除了代表数目字的意思之外,重点还在于“二生三”、“三生万物”、“十有三”等句子中的特殊含义。“二生三”、“三生万物”里面的“三”,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基本立足点。“三”是协调阴阳的机制,我们称为“和合”或“本因”。数字,象征多:三十幅共一毂(11),此三者(14),此三者(19),二生三(42),三生万物(42),十有三(50),十有三(50),亦十有三(50),置三公(62),我有三宝(67),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
455.散(2)sàn:“散”是“道”的特征之一,“道”形散而神不散,形离而神不离,“朴散为器”,“器用而道”,周流宇宙。离散,分散:朴散则为器(28),其微易散(64)。
456.丧(3)sàng:“丧”是老子三宝“慈”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天有不仁之大意,人有慈悲的胸怀”。丧事,哀悼:言以丧礼处之(31),以丧礼处之(31),轻敌几丧吾宝(69)。
457.色(1)sè:见“五色”:五色令人目盲(12)。
458.啬(2)sè:“啬”是老子三宝“俭”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无为”的一种具体手段。
459.杀(9)shā:“杀”的《老子》“替天行道”而处罚“离经叛道”者的一种手段,是老子推行“道”的一种必须策略。杀戮,征伐,处罚:是乐杀人(31),夫乐杀人者(31),杀人之众(31),勇于敢则杀(73),吾得执而杀之(74),常有司杀者杀(74),夫代有司杀者杀(74)。
460.嗄(1)shà:沙哑,嘶哑:终日号而不嗄(55)。
461.挻(1)shān:揉和,搅合:挻埴以为器(11)。
462.善(52)shàn:“善”是《老子》判断“非常道”范围内“是非”的基本标准。在“非常道”范围之内,老子判断“是非”的标准至少有“真”、“善”、“美”三条,老子没有把“真”或“美”放在第一条,而是把“善”放在第一条:这是因为,“真”与“假”是相对的,属于真假判断的范围,“真”有“真实”与“真诚”之分,不可能真“真”,也不可能假“假”,而“道”本身不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所以老子没有把“真”放在第一的位置;“美”与“丑”是相对的,属于艺术判断的范围,艺术太具有主观色彩了,因此老子没有把“美”放在第一的位置;“善”与“恶”,属于定性判断的范围,真不真姑且不说,美不美,暂且不言,善不善必须首先确定——因此老子把“善”作为“非常道”范围内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在“非常道”范围内,但凡对事物进行判断,首先要问的是“善不善”,接着要问的是“真不真”,第三要问的是“美不美”。“善”作为《老子》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比如“善建”即“无建”,“无建”即“无无建”;“善抱”即“无抱”,“无抱”即“无不抱”;“善为”即“无为”,“无为”即“无不为”;“善行”即“无行”,“无行”即“无不行”等。以此类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①善良,淳厚: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02),上善若水(08),居善地(08),心善渊(08),与善仁(08),言善信(08),政善治(08),事善能(08),动善时(08),善之与恶(20),善者吾善之(49),不善者吾亦善之(49),得善(49),人之不善(62),古之善为道者(65),善者不辩(81),辩者不善(81)。②善于,擅长:水善利万物而不争(08),古之善为道者(15),善行无辙迹(27),善言无瑕谪(27),善数不用筹策(27),善闭(27),善结(27),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常善救物(27),故善人者(27),不善人之师(27),不善人者(27),善人之资(27),善者果而已(30),善贷且成(41),盖闻善摄生者(50),善建者不拔(54),善抱者不脱(54),善复为妖(58),善人之宝(62),不善人之所保(62),以其善下之(66),善为士者不武(68),善战者不怒(68),善胜敌者不与(68),善用人者为之下(68),不争而善胜(73),不言而善应(73),坦然而善谋(73),安可以为善(79),常与善人(79)。
463.伤(5)shāng:“不伤人”是“圣人政治”的特征之一,是和谐管理的基本要求。伤害,损害:其神不伤人(60),非其神不伤人(60),圣人亦不伤人(60),夫两不相伤(60),希有不伤其手矣(74)。
464.上(19) shàng:“上”是《老子》象征“等级”的字眼,凡在“上”的即等级高,所包涵的“道”性也高,其典型的说法就是“上德”、“太上”等。①上面,上级,在上:上善若水(08),宠为上(13),其上不曒(14),太上(17),恬淡为上(31),上德不德(38),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上仁为之而无以为(38),上义为之而有以为(38),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38),上士闻道(41),上德若俗(41),是以圣人欲上民(66),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知不知,上(71),以其上食税之多(75),以其上之有为(75),柔弱处上(76)。②中国古代武将官名:上将军居右(31)。
465.尚(4)shàng:①崇尚,推崇,不尚贤(03)吉事尚左(31),凶事尚右(31)。②尚且,况且:天地尚不能久(23)。
466.少(4)shǎo:“少”是“道”的功能之一,因“少”而“多”,因“小”而“大”,因“失”而“得”。跟“多”相对,减少,少私寡欲(19),少则得(22),其知弥少(47),大小多少(63)。
467.奢(1)shē:“奢”是老子三宝“俭”的对立面,是老子反对的主要社会现象之一。奢侈,奢靡,荒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
468.舍(3)shè:舍弃,抛弃,放弃:今舍慈且勇(67),舍俭且广(67),舍后且先(67)。
469.社(1)shè: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指国家:是谓社稷主(78)
470.涉(1)shè:跋涉,涉历:豫兮若冬涉川(15)。
471.摄(1)shè:调养,保养,调节:盖闻善摄生者(50)。
472.身(23)shēn:“身”是老子修道的起点,由身而心,由心而神,心领神会,归于大道。身躯,人身,生命,亲身: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外其身而身存(07),功遂身退(09),贵大患若身(09),何谓贵大患若身(13),为吾有身(13),及吾无身(13),故贵以身为天下(13),爱以身为天下(13),没身不殆(16),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名与身孰亲(44),身与货孰多(44),殁身不殆(52),终身不勤(52),终身不救(52),无遗身殃(52),修之于身(54),故以身观身(54),必以身后之(66)。
473.深(3)shēn:深奥,深刻,加深:深不可测(15),是谓深根固蒂(56),玄德深矣、远矣(65)。
474.神(8)shén: 神秘,神奇,神灵:谷神不死(06),天下神器(29),神得一以灵(39),神无以灵(39),其鬼不神(60),非其鬼不神(60),其神不伤人(60),非其神不伤人(60)。
475.甚(9)shèn:①很,非常,过分:其精甚真(21)是故甚爱必大费(44),大道甚夷(53),朝甚除(53),田甚芜(53),仓甚虚(53),甚易知(70),甚易行(70)。 ②过分的东西: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
476.慎(1)shèn:“慎”是“道”基本特征,小心谨慎,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慎终如始,这是“道”功能的具体体现。谨慎,慎重:慎终如始(64)。
477.生(36)shēng:“生”不仅是“道”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是“道”生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开拓思路、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基本行为,也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哲学本体论推演的重要途径。化生,生养,生存,出生,生长,故有无相生(02),生而不有(02),以其不自生(07),生之畜之(10),动之以徐生(15),先天地生(25),荆棘生焉(30),生而不辞(34),万物得一以生(39),万物无以生(39),天下万物生于有(40),有生于无(40),道生一(42),一生二(42),二生三(42),三生万物(42),戎马生于郊(46),出生入死(50),生之徒(50),人之生(50),以其生生之厚(50),盖闻善摄生者(50),道生之(51),故道生之(51),生而不有(51),益生曰祥(55),长生久视之道(59),生于毫末(64),无厌其所生(72),以其求生之厚(75),唯无以生为者(75),是贤于贵生(75),人之生也柔弱(76),草木之生也柔脆(76),生之徒(76)。
478.声(3)shēng:声音,音讯:音声相和(02),大音希声(41),鸡犬之声相闻(80)。
479.绳(4)shéng:①“绳绳”:小心谨慎:绳绳不可名(14)。②绳约:结绳所用的秘诀:无绳约而不可解(27)。③绳索: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
480.胜(16)shèng:取胜,超过,超越:胜而不美(31),战胜,以丧礼处之(31),胜人者有力(33),自胜者强(33),柔胜刚(36),弱胜强(36),躁胜寒(45),静胜热(45),牝常以静胜牡(61),夫慈以战则胜(67),善胜敌者不与(68),哀者胜矣(69),不争而善胜(73),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弱之胜强(78),柔之胜刚(78)。
481.圣(32)shèng:“圣人政治”是老子刻意追求的社会理想,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包括“处无为之事”、“后其身而身先”、“无常心”等。“圣人政治”属于“常道”的范围,因此无是无非,道法自然。神圣,圣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03),圣人不仁(0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圣人为腹不为目(12),绝圣弃智(1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圣人用之(28),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是以圣人不行而知(47),圣人无常心(49),圣人在天下(49),圣人皆孩之(49),故圣人云(57),是以圣人方而不割(58),圣人亦不伤人(60),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3),是以圣人犹难之(63),是以圣人无为(64),是以圣人欲不欲(64),是以圣人欲上民(66),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0),圣人不病(71),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72),是以圣人犹难之(7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77),是以圣人云(78),是以圣人执左契(79),圣人不积(81),圣人之道(81)。
482.乘(2)①shèng:中国古代一车驷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②chéng]:乘坐:无所乘之(80)。
483.失(18)shī:“失”是老子竭力预防的行为之一,老子对“失”的危害,引起“失”根源,预防“失”的方法都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失去,丢失,丢掉:失之若惊(13),失者同于失(23),同于失者(23),失于乐得之(23),轻则失根(26),躁则失君(26),执者失之(29),不失其所者久(33),下德不失德(38),故失道而后德(38),失德而后仁(38),失仁而后义(38),失义而后礼(38),失礼者(38),执者失之(64),故无失(64),疏而不失(73)。
484.师(3)shī:①老师:师傅:不善人之师(27),不贵其师(27),②军队,队伍:师之所处(30)。
485.施(1)shī:“唯施是畏”是老子推崇“无为”反对“有为”最典型的主张。施行,实行:唯施是畏(53)。
486.十(4)shí:数目字,象征多:三十幅共一毂(11),十有三(50),十有三(50),亦十有三(50)。
487.什(1)shí:十倍,多倍: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80)。
488.时(1)shí:时间,时机:动善时(08)。
490.实(2)shí:充实,实在:实其腹(03),处其实(38)。
491.食(5)shí:饮食,征收,使用:而贵食母(20),余食赘形(24),餍饮食(53),以其上食税之多(75),甘其食(80)。
492.使(11)shǐ:①让,令:使民不争(03),使民不为盗(03),使心不乱(03),常使民无知无欲(03),使智者不敢为(03),心使气曰强(55),若使民常畏死(7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80),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②即使,假设:使我介然有知(53)。
493.始(7)shǐ:开始,开端,初始:无名天地之始(01),能知古始(14),始制有名(32),而愚之始(38),天下有始(52),始于足下(62),慎终如始(62)。
494.士(4),shì:士子,士人:上士闻道(41),中士闻道(41),下士闻道(41),善为士者不武(68)。
495.市(1)shì:购买,换取:美言可以市尊(62)。
496.示(1)shì:显示,出示:不可示人(36)。
497.式(4)shì:模式,范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为天下式(28),知此两者亦稽式(65),常知稽式(65)。
498.事(21)shì :“圣人处无为之事”、“取天下常以无事”、“事无事”等是“圣人政治”的基本内容,按照老子的观点,就能成大功于无形。事物,事务,做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事善能(08),功成事遂(17),故从事于道(23),其事好还(30),吉事尚左(31),凶事尚右(31),取天下常以无事(48),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济其事(52),以无事取天下(57),我无事(57),治人事天(59),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1),事无事(63),天下难事(63),天下大事(63),民之从事(64),则无败事(64),事有君(70)。
499.恃(4)shì:倚仗,恃强:为而不恃(02),万物恃之(34),为而不恃(51),为而不恃(77)。
500.室(2)shì:居室,房间:凿户牖以为室(11),室之用(11)。
501.视(3)shì:视察,看望:视之不见(14),视之不足见(35),长生久视之道(59)。
502.是(66)shì:由“是”所构成的“是以”、“是故”和“是为”、“是谓”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的推理体系和确认概念的认证体系,什么东西因为是什么,什么东西所以是什么,构成老子思维的重要特色,形成了老子思想的完成体系。①是以,是故,因此: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是以不去(02),是以圣人之治(0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是以圣人抱一(2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是以有德(38),是以无德(3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是以《建言》有之曰(41),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是以圣人不行而知(47),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是以圣人方而不割(58),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3),是以圣人犹难之(63),是以圣人无为(64),是以圣人欲不欲(64),是以圣人欲上民(66),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是以不我知(70),是以圣被褐怀玉(70),是以不病(71),是以不病(71),是以不厌(7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72),是以圣人犹难之(73),是以饥(75),是以难治(75),是以轻死(75),是以兵强则灭(7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77),是以圣人云(78),是以圣人执左契(79);是故甚爱必大费(44)。②是为,是谓,这就叫,这就是:是为玄牝(06),是为袭常(52);是谓宠辱若惊(13),是谓惚恍(14),是谓道纪(14),是谓袭明(27),是谓要妙(27),是谓不道(30),是谓微明(36),是谓玄德(51),是谓盗夸(53),是谓玄同(56),是谓早服道(59),是谓深根固蒂(59),是谓玄德(65),是谓不争之德(68),是谓用人之力(68),是谓配天之极(68),是谓行无行(69),是谓代大匠斫(74),是谓社稷主(78)。③这,此:惟道是从(21),唯施是畏(53);是乐杀人(31),是贤于贵生(75),是为天下王(78)。④:跟“非”相对,正确:不自是(22),自是者不彰(24)。
503.逝(2)shì:消逝,消失:大曰逝(25),逝曰远(25)。
504.释(1)shì:消融,化解:涣兮其冰释(15)。
506.手(1)shǒu:上肢,象征重要因素:希有不伤其手矣(74)。
507.守(11)shǒu:“守”即“坚守”、“保守”,是老子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基本方法:“守中”则不会偏离,“守静”则可心平气和,“守雌”则能以弱胜强,所以“守柔曰强”。持守,坚守,保守:不如守中(05),莫之能守(09),守静笃(16),守其雌(28),守其黑(28),守其辱(28),侯王若能守之(32),王侯若能守之(37),复守其母(52),守柔曰强(52),以守则固(67)。
508.首(2)shǒu:脑袋,首领:迎之不见其首(14),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
509.寿(1)shòu:寿命,寿缘:死而不妄者寿(33)。
510.受(2)shòu:接受,遭受:受国之垢(78),受国不祥(78)。
511.兽(1)shòu:通体生毛哺乳动物总称,野兽,鸟兽:猛兽不攫(55)。
512.疏(2)shū :疏漏,疏失:亦不可得而疏(56),疏而不失(73)。
513.孰(11)shú:谁,哪一个:孰能浊以静(15),孰能安以久(15),孰为此者(23),名与身孰亲(44),身与货孰多(44),得与亡孰病(44),成之孰之(55),孰知其极(58),孰知其故(73),孰敢(74),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
514.属(1)shǔ:归属,管辖:故令有所属(19)。
515.爽(1)shuǎng:爽快,舒服:五味令人口爽(12)。
517.水(3)shuǐ:“水”是老子最崇拜的自然现象之一,是“不争”而“善争”、“善争”而“无不争”的典型代表,象征“道”的基本特征,体现“德”的基本功能,象征“上善”而“不争”,象征“柔弱”而无坚不摧——水性即“大道”之性,水性即“大德”之性。最常见的液体,如天然水,人工制水:上善若水(08),水善利万物而不争(08),天下莫柔弱于水(78)。
518.税(1)shuì:税收,税款:以其上食税之多(75)。
519.顺(1)shùn:顺利,通畅:然后乃至大顺(65)。
520.司(4)sī:①见“有司”:常有司杀者杀(74),夫代有司杀者杀(74)。②:执掌,负责:有德司契(79),无德司彻(79)。
521.私(3)sī:“以其无私”而“能成其私”,是老子最为著名的观点,也是老子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道”,是为天为地为人为己的直观表现。老子不是神仙,老子的“遵道贵德”是为了修身养性、治国安民,老子无私无公,大公而大私,大私而大公——成就天下而成就自己!私心,私欲,私利:以其无私(07),故能成其私(07),少私寡欲(19)。
522.斯(2)sī:这个,以至于,就:斯恶矣(02),斯不善已(02)。
523.死(18)sǐ:“死”跟“生”对立,老子虽然主张“求生”而“避死”,可只要生的“尊道德”,死的“得其所”,生死不可畏。老子的“生死观”是“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死亡,灭亡,消亡:谷神不死(06),死而不妄者寿(33),不得其死(42),出生入死(50),死之徒(50),动之于死地(50),以其无死地(50),死矣(67),民不畏死(74),奈何以死惧之(74),若使民常畏死(74),民之轻死(75),是以轻死(75),其死也坚强(76),其死也枯槁(76),死之徒(76),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
524.四(3)sì:数目字,四面,八方,周围:明白四达(10),犹兮若畏四邻(15),域中有四大(25)。
525.驷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
526.兕(1)sì:《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又:“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雌性犀牛或与犀牛相当类似的生物:陆行不遇虎兕(50),兕无所投其角(50)。
527.似(2)sì:相似,好像:渊似万物之宗(04),而我独似鄙(20)。
528.祀(1)sì:祭祀,祭奠:子孙以祭祀不辍(54)。
529.肆(1)sì:放肆,放任:直而不肆(58)。
530.俗(4)sú:风俗,风尚,习俗:俗人昭昭(20),俗人察察(20),上德若俗(41),乐其俗(80)。
531.素(1)sù:“素”是没有染过色的丝,跟“朴”类似,是老子所推崇的有关“道”性的象征物,保持本色,坚守本性,这是“道”的基本规则。本色,白色:见素抱朴(19)。
532.虽(6)suī:虽然,即使:虽有荣观(26),虽智大迷(27),朴虽小(32),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虽有舟舆(80),虽有甲兵(80)。
533.随(3)suí:伴随,跟随,相伴:前后相随(02),随之不见其后(14),夫物或行或随(29)。
534.遂(2)suì:“功遂身退”是“圣人政治”的典型形态,“圣人”之所以能够称为“圣人”,就是他们能够“功遂身退”——不居功,不自傲,因而能够长生久视。顺心,完成,完备:功遂身退(09),功成事遂(17)。
535.孙 (1)sūn:下一辈的儿女,象征后代:子孙以祭祀不辍(54)。
536.损(8)sǔn:“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圣人政治”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依天道推人道”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管理上的“均衡论”。减损,减少:故物或损之而益(42),或益之而损(42),为道日损(48),损之又损(48),有余者损sǔn之(77),损有余而补不足(77),损不足以奉有余(77)。
537.所(31)suǒ:由“所”构成言语单位主要功能是推演老子所思考出来的结论,与《老子》全书中的其他有关字眼,构成了一个推理系统。①“所以”连用:之所以,因此: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吾所以有大患者(13),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②跟后面的动作性字眼构成一个名物性的言语单位:处众人之所恶(08),故令有所属(19),人之所畏(20),若无所归(20),古之所谓“曲则全”者(22),师之所处(30),人之所恶(42),人之所教(42),兕无所投其角(50),虎无所用其爪(50),兵无所措其刃(50),福之所倚(58),祸之所伏(58),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1),不善人之所保(62),复众人之所过(64),无狎其所居(72),无厌其所生(72),天之所恶(73),无所乘之(80),无所陈之(80)。③所在,处所;不失其所者久(33)。
T t
538.台(2)tái:高出地面方圆形建筑物:亭台,台子:如春登台(20),九层之台(64)。
539.太(2)tài:①最,至:太上(17)。②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的被称为“太牢”,象征最丰盛的宴席:如享太牢(20)。
540.泰(2)tài:平安,骄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安平泰(35)。
541.坦(1)tǎn:坦白,安泰:坦然坦然而善谋(73)。
543.忒(1)tè:差错:常德不忒(28)。
544.天(91)tiān:在《老子》中,很多时候“天”具有“道”的功能:“天”不仅象征着自然之道,也象征着人类之道,以天道推人道的类比推理思维模式,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中有“人”,“人”中也有“天”:“天中”之“人”是“贵人”,是“天子”,是“圣人”,是诸侯,是有话语权的人,是能够褒贬天下、制定规则的人,不是全部人——这点务必清楚,不可能是“民”;“人中”之“天”是天道,天理,是“道”理,大道之理就存在于“人中”,因此“人”在天地之中是“一大”,并且是关键的“一大”——“天中”之“人”希望长治久安,基础就是“人中”之“天”——民可载舟也可覆舟!①自然之天,人类之天,象征至高无尚:天之道哉(09),王乃天(16),天大(25),地法天(25),天法道(25),天得一以清(39),天无以清(39),见天道(47),治人事天(59),天将救之(67),是谓配天之极(68),天之所恶(73),天之道(73),天网恢恢(73),天之道(77),天之道(77),天道无亲(79),天之道(81)。②“天地”,主要象征自然之天:无名天地之始(01),天地不仁(05),天地之间(05),天地根(06),天长地久(0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孰为此者?天地(23),天地尚不能久(23),先天地生(25),天地相合(32)。③“天下”连用。主要象征人类之天: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2),故贵以身为天下(13),若可寄天下(13),爱以身为天下(13),若可托天下(13),为天下式(22),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可为天下母(25),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为天下溪(28),为天下溪(28),为天下式(28),为天下谷(28),为天下谷(28),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天下神器(29),不以兵强天下(30),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天下莫能臣也(32),譬道之与天下(32),天下往(35),天下自定(37),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天下万物生于有(40),天下之至柔(43),天下之至坚(43),天下希及之(43),清静为天下正(45),天下有道(46),天下无道(46),知天下(47),取天下常以无事(48),不足以取天下(48),圣人在天下,怵怵(49),为天下,浑浑(49),天下有始(52),以为天下母(52),修之于天下(54),以天下观天下(54),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故为天下贵(56),以无事取天下(57),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天下之交(61),天下之牝(61),故为天下贵(62),天下难事(63),天下大事(63),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不敢为天下先(67),天下莫能知(70),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天下莫柔弱于水(78),天下莫不知(78),是为天下王(78)。④:或天地之门或人体之穴:天门开阖(10)。⑤:指诸侯王等:故立天子(62)。
545.田(2)tián:①田猎,狩猎:驰骋田猎(12);②田地,耕地:田甚芜(53)。
546.恬(1)tián:“恬”即“安静”,是“道”的特征之一。恬静,安静:恬淡为上(31)。
547.听(2)tīng:用耳朵接受声音,听觉,听从:听之不闻(14),听之不足闻(35)。
548.通(1)tōng:“通”即“豁达”、“圆通”,是“道”的特征之一。通达,豁达:微妙玄通(15)。
549.同(10)tóng:“同”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正因为有“同”的这个特征和功能,万物才能在“道”的旗帜下下“顺其自然”,才能充分利用宇宙的同一性来统率事物的差异性。相同,混同,共同:两者同出而异名(01),同谓之玄(01),同其尘(04),道者同于道(23),德者同于德(23),失者同于失(23),同于道者(23),同于德者(23),同于失者(23),是谓玄同(56)。
550.偷(1)tōu:偷安,苟且:建德若偷(41)。
551.投(1)tóu:投掷,投入,插入:兕无所投其角(50)。
552.图(1)tú:图谋,谋划:图难于其易(63)。
553.徒(4)tú:路径:生之徒,十有三(50);死之徒,十有三(50);故坚强者,死之徒(76);柔弱者,生之徒(76)。
554.土(1)tǔ:泥土,土块:起于累土(64)。
555.抟(1)tuán:抟弄,揉弄:抟之不得(14)。
556.推(1)tuī:推举,拥戴: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
557.退(3)tuì:“退”是老子三宝“不敢王天下先”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道”的基本特征。功遂身退(09),进道若退(41),不敢进寸而退尺(69)。
559脱(2)tuō:“不脱”即“长久”,是“道”的特征之一。脱离,脱落:鱼不可脱于渊(36),善抱者不脱(54)。
560.橐(1)tuó:鼓风的吹火器:其犹橐钥(05)。
W w
561.洼(1)wā:“洼”象征低下,是“道”的特征之一。低洼,低下:洼则盈(22)。
562.外(1) wài:在外,外面:外其身而身存(07)。
563.晚(1)wǎn:晚期,后期:大器晚成(41)。
564.万(20)wàn:在《老子》之中,“万”象征的是“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数目字,象征多而大:万物之母(01),万物作而不辞(02),渊似万物之宗(04),以万物为刍狗(0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08),万物并作(16),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万物将自宾(32),万物恃之(34),衣养万物(34),万物归焉(34),万物将自化(37),万物得一以生(39),万物无以生(39),天下万物生于有(40),三生万物(42),万物负阴而抱阳(4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万物之奥(62),以辅万物之自然(64)。
565.王(14)wáng:王侯,诸侯:公乃王(16),王乃天(16),王亦大(22),王居其一(22),王法地(22),侯王若能守之(32),王侯若能守之(37),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侯王无以正(39),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而王公以为称(4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故能为百谷王(66),是为天下王(79)。
566.亡(3)wáng:无,没有,丢失:若存若亡(41),得与亡孰病(44),多藏必厚亡(44)。
567.网(1)wǎng:“网”即“网络”、“广布”,象征“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古代捕鸟兽为“网”,捕鱼虾叫“罟”:网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3)。
568.枉(1)wǎng:弯曲,违背:枉则直(22)。
569.往(3)wǎng:“往”是“道”行天下的基本特征,“往而不害”,所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前往,前去:执大象,天下往(35),往而不害(35),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
570.妄(2)wàng:“不妄”即“不乱为”、“不滋事”,是“圣人政治”的一条基本原则。胡,乱:妄作凶(16),死而不妄者寿(33)。
571.望(1)wàng:眺望,远看:邻国相望(81)。
572.威(2)wēi:“民不畏威”是“圣人政治”一条主要警讯。威吓,威胁,危险:民不畏威(72) 则大威至(72)。
573.微(4)wēi:微弱,微小,微妙:抟之不得,名曰微(14),微妙玄通(15),是谓微明(36),其微易散(64)。
574.未(7)wéi:“未”主要用来表述尚未发生的事情,是《老子》中“否定性”思维基本成员之一,任务是“防患于未然”!未曾,尚未,不曾:荒其未央(20),我独怕兮其未兆(20),如婴儿之未孩(20),未知牡之合而朘作(55),其未兆易谋(64),为之于未有(64),治之于未乱(64)。
575.为(114):“为”是《老子》用来表示行为动作的重要字眼,涉及到有关“道”的特征和功能等方方面面,比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有无”妙用,“恬淡为上”、“以贱为本”、“为大于其细”的“为”之妙招,令人目不暇给。“有为”,“无为”,推动着整部《老子》不断向前推演。①wéi:作为,成为,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2),皆知善之为善(0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为而不恃(02),使民不为盗(03),使智者不敢为(03),为无为(03),以万物为刍狗(05),以百姓为刍狗(05),是为玄牝(06),能为雌乎(10),挻埴以为器(11),凿户牖以为室(11),故有之以为利(11),无之以为用(11),宠为上(13),辱为下(13),故混而为一(14),古之善为道者(15),故强为之容(15),道之为物(21),为天下式(22),孰为此者(23),可为天下母(25),强为之名曰大(25),重为轻根(26),静为躁君(26),为天下溪(28),为天下溪(28),为天下式(28),为天下谷(28),为天下谷(28),朴散则为器(28),则为官长(28),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不可为也(29),为者败之(29),恬淡为上(31),而不为主(34),而不为主(34),可名为大(34),以其终不自为(3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上仁为之而无以为(38),上义为之而有以为(38),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38),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故贵以贱为本(39),高以下为基(39),此其以贱为本邪(39),不笑之不足以为道(41),冲气以为和(42),而王公以为称(42),吾将以为教父(4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无为之益(43),清静为天下正(45),不为而成(47),为学日益(48),为道日损(48),以至于无为(48),无为而无不为(48),以百姓心为心(49),为天下,浑浑(49),为而不恃(51),以为天下母(52),是为袭常(52),故为天下贵(56),我无为(57),正复为奇(58),善复为妖(58),以静为下(61),大者宜为下(61),故为天下贵(62),为无为(63),为大于其细(63),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3),为之于未有(64),为者败之(64),是以圣人无为(64),而不敢为(64),古之善为道者(6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故能为百谷王(66),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不敢为天下先(67),善为士者不武(68),善用人者为之下(68),吾不敢为主而为客(69),而为奇者(74),以其上之有为(75),夫唯无以生为者(7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77),是为天下王(78),安可以为善(79),既以为人(81),为而不争(81)。②wèi:为了,为此:圣人为腹不为目(12),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13),故贵以身为天下(13),爱以身为天下(13),为文不足(19)。
576.唯(16)wéi:“唯”、“夫唯”跟同类的字眼构成一个推演的系统,论述了“道”“不争”、“不盈”、“不厌”等基本特征。①唯一,单一:夫唯弗居(02),夫唯不争(08),夫唯不可测(15),夫唯不盈(15),夫唯不争(22),夫唯道(41),唯孤、寡、不毂(42),唯施是畏(53),夫唯啬(59),夫唯大(67),夫唯无知(70),夫唯病病(71),夫唯不厌(72),夫唯无以生为者(75),唯有道者(77)。②恭逊的应辞:唯之与阿(20)。
577.惟(3) wéi:“惟”与“唯”在“惟一”、“独一”这个意义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有,唯独:惟道是从(21),惟恍惟惚(21)。
578.伪(1)wěi:“伪”即“虚伪”、“虚假”,具有很明显的“人为”的痕迹,所以是“道”竭力排斥的对象。虚伪,虚假:有大伪(18)。
579.卫(1)wèi:保卫,护卫:以慈卫之(67)。
580.味(4)wèi:“无味”是“道”一个基本特征,是体验“道”是一种基本方法。味道,口味,滋味:五味令人口爽(12),道出口,淡无味(35),事无事,味无味(63)。
581.谓(26)wèi:“谓”及所构成“是谓”,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名物进行解释。《老子》中很普遍地使用“为”、“谓”、“曰”等,说明老子在不断地推出新的词语。比如这里的
惚恍、道纪、袭明、要妙、不道、微明、玄德、盗夸、玄同、早服道、重积德、不争之德、用人之力、配天之极等,构成了《老子》所独有“术语”体系。这值得特别注意。告诉,称呼,叫作:同谓之玄(01),何谓宠辱若惊(13),是谓宠辱若惊(13),何谓贵大患若身(13),是谓惚恍(14),是谓道纪(14),百姓皆谓我自然(17),古之所谓“曲则全”者(22),是谓袭明(27),是谓要妙(27),是谓不道(30),是谓微明(36),是谓玄德(51),是谓盗夸(53),是谓玄同(56),是谓早服道(59),早服道谓之重积德(59),是谓深根固蒂(59),是谓玄德(65),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是谓不争之德(68),是谓用人之力(68),是谓配天之极(68),是谓行无行(69),是谓代大匠斫(74),是谓社稷主(78)。
582.畏(8)wèi:“畏”是“圣人政治”的一种基本形态。畏惧,恐惧,害怕:犹兮若畏四邻(15),畏之(17),人之所畏(20),不可不畏(20),唯施是畏(53),民不畏威(72),民不畏死(74),若使民常畏死(74)。
583.文(2)wén:文章,文采,为文不足(19),服文彩(53)。
584.闻(7)wén:听闻,听说:听之不闻(14),听之不足闻(35),上士闻道(41),中士闻道(41),下士闻道(41),盖闻善摄生者(50),鸡犬之声相闻(80)。
585.我(18)wǒ:“我”在《老子》中地地位很特别,但凡遇到“布道难”、“行道难”的时候,老子就让“我”出面大声疾呼,比如“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我无为”,“我好静”,“我愚人之心”,“知我者希”等。与“吾”相比,“我”可以称之为“小我”,是“道”的实践者,因而对“道之不行”,感同身受,疾首痛心。“我”的基本功能在于具有躯体感或经验性,并以此跟“吾”相区别。主要象征得道之人,自称,自我:百姓皆谓我自然(17),我独怕兮其未兆(20),而我独若遗(20),我独昏昏(20),我独闷闷(20),而我独似鄙(20),我独异于人(20),我愚人之心(20),我亦教之(42),使我介然有知(53),我无为(57),我好静(57),我无事(57),我无欲(57),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我有三宝(67),是以不我知(70),知我者希(70),则我者贵(70)。
586.握(1) wò:把握,握紧:骨弱筋柔而握固(55)。
587.无(101)wú:“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哲学本体论的“基点”和“极点”。“无”是“常道”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常道”本身;“无”是跟“有”相对待的存在,而不是“虚无”;“无”是“有”得以存在的依据;按照“道生一”的说法,“无”跟“一”有交结的地方,可不是“一”,其根本的区别是“无”具有双向性,而“一”象征的是“太极”,是“矢量”(单向性)。《老子》中“无”构成的字句所表现出的“道”的特征和功能最为充分:“无名”、“有名”的相继出现,象征宇宙生成、先后相济的两个阶段;“常无”、“常有”的相对存在,象征从无到有、不可逆转的生化过程;“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象征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完备、最简约、最高效、最和谐的治国安民“帝王术”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无知”、“无欲”、“无私”、“无尤”、“无身”、“无物”、“无忧”、“无名”、“无味”,是“圣人政治”自我修炼的基本方法;“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以无事取天下”,是“圣人政治”安邦定国的施政原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圣人政治”天下大治的道德蓝图。从“无”,老子发现了宇宙的奥秘,从“无”老子得出了“虚极”的大用,所以说,找对了“无”的路,就把握好了“道”的途。象征宇宙之始,象征万物之源,与“有”相对,而“有生于无”。无,空,没有:无名天地之始(01),故常无(01),故有无相生(0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常使民无知无欲(03),为无为(03),则无不治(03),以其无私(07),故无尤(08),能无离乎(10),能无疵乎(10),能无智乎(10),能无知乎(10),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无之以为用(11),及吾无身(13),复归于无物(14),无状之状(14),无象之象(14),盗贼无有(19),绝学无忧(19),若无所归(20),飂兮若无止(20),自伐者无功(24),善行无辙迹(27),善言无瑕谪(27),无关键而不可开(27),无绳约而不可解(27),故无弃人(27)故无弃物(27),复归于无极(28),道常无名(32),常无欲(34),淡无味(3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吾将镇之无名之朴(37),无名之朴(37),是以无德(38),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上仁为之而无以为(38),天无以清(39),地无以宁(39),神无以灵(39),谷无以盈(39),万物无以生(39),侯王无以正(39),故致数舆无舆(39),有生于无(40),大方无隅(41),大象无形(41),道隐无名(41),无有入无间(4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无为之益(43),天下无道(46),以至于无为(48),无为而无不为(48),取天下常以无事(48),圣人无常心(49),兕无所投其角(50),虎无所用其爪(50),兵无所措其刃(50),以其无死地(50),无遗身殃(52),以无事取天下(57),我无为(57),我无事(57),我无欲(57),其无正(58),重积德则无不克(59),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为无为(63),事无事(63),味无味(63),故终无难矣(63),是以圣人无为(64),故无败(64),无执,故无失(6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64),是谓行无行(69),攘无臂(69),扔无敌(69),执无兵(69),夫唯无知(70),无狎其所居(72),无厌其所生(72),夫唯无以生为者(75),以其无以易之(78),无德司彻(79),天道无亲(79),无所乘之(80),无所陈之(80)。
588.吾(22)wú:“吾”在《老子》中的地位也很特别,主要用来对“道”来源的探索,“道”功能的运用,每当这种时候,老子就让“吾”出门“天问”,例如“吾不知谁子”(我不知“道”像谁),“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何名)等。与“我”相比,“吾”是个人对自我的意识,是“道”的践行者,可以称之为“大我”,是“道”的探索者,因而面对“道之神奇”,“吾”总是心驰神往,信心百倍。象征大道的探索者,象征大道的施行者。自我,自己:吾不知谁子(04),吾所以有大患者(13),为吾有身(13),及吾无身(13),吾有何患(13),吾以观复(16),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吾不知其名(25),吾见其不得已(29),吾将镇之无名之朴(37),吾将以为教父(4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善者吾善之(49),不善者吾亦善之(49),信者吾信之(49),不信者吾亦信之(49),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吾何以知其然哉(57),吾不敢为主而为客(69),轻敌几丧吾宝(69),吾言甚易知(70),吾得执而杀之(74)。
589.芜(1)wú:荒芜,荒疏:田甚芜(53)。
590.五(3)wǔ:数目字,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五色令人目盲(12),五音令人耳聋(12),五味令人口爽(12)。
591.武(3)wǔ:“不武”、“不智”是“圣人政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即对外“不以兵强天下”,对内“不以智治国”。武力,强权:善为士者不武(68)。
592.侮(1)wǔ:侮辱,轻视:侮之(17)。
593.物(34)wù:“物”是《老子》整个理论系统中的操作层面基本要素:按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物”为“三”所生,“三”为“有”,为“和合”,调节“阴阳”;“阴阳”为“二”,合二而一,“一”为“太极”,“太极”“混无于有”,静则道之“无极”,动则道之“太极”。从“无极”·“太极”·“阴阳”到“三”或“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到由此可见,得道必须依靠“物”,可又不能泥于“物”。“物”是为学、为道的基本依靠。没有“物”,“道”无所依托,无“得道”可言;泥于“物”,“道”为“物”所限,“道”难以升华。“道”深不可测,在玄天,在九地,在人心——“道”“浅显易懂”,在红尘,在身边,在人的心中。象征有形、有体、有声,象征“悟道”的起点。物质:万物之母(01),万物作而不辞(02),渊似万物之宗(4),以万物为刍狗(0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08),复归于无物(14),万物并作(16),夫物芸芸(16),道之为物(21),其中有物(21),物或恶之(24),有物混成(25),常善救物(27),故无弃物(27),夫物或行或随(29),物壮则老(30),物或恶之(31),万物将自宾(32),万物恃之(34),衣养万物(34),万物归焉(34),万物将自化(37),万物得一以生(39),万物无以生(39),天下万物生于有(40),三生万物(42),万物负阴而抱阳(42),故物或损之而益(42),物形之(51),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奇物滋起(57),万物之奥(62),以辅万物之自然(64),与物反矣(65)。
594.勿(4)wù:“勿矜”、“勿伐”、“勿骄”、“勿强”不仅是是“圣人政治”指导用兵的基本原则,也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思想,是“道”具体功能的表现形式。不,无,别:果而勿矜(30),果而勿伐(30),果而勿骄(30),果而勿强(30)。
X x
595.熙(2)xī:光明,和乐,喧闹,熙熙攘攘:众人熙熙(20)。
596.翕(1)xī:和顺,关闭,限制:将欲翕之(36)。
597.希(6)xī:“希”即“寂静”、“空静”是“道”基本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听之不闻”,似乎虚空而寂静,无声又无色,可“大音希声”,至高的和谐,至大的通灵,至美的旋律。稀少,寂静,空静,虚极:听之不闻,名曰希(14),希言自然(23),大音希声(41),天下希及之(43),知我者希(70),希有不伤其手矣(74)。
598.兮(24)xī:衬字,具有鲜明特色的楚风楚韵,用来不足音节,相当于“啊”、“呀”等。豫兮若冬涉川(15),犹兮若畏四邻(15),俨兮其若客(15),涣兮其冰释(15),敦兮其若朴(15),旷兮其若谷(15),浑兮其若浊(15),悠兮其贵言(17),我独怕兮其未兆(20),儽儽兮(20),沌沌兮(20),澹兮其若海(20),飂兮若无止(20),惚兮恍兮(21),恍兮惚兮(21),窈兮冥兮(21),寂兮寥兮(25),大道泛兮(34),祸兮(58),福兮(58)。
599.昔(1)xī:过去,原先:昔之得一者(39)。
600.溪(2)xī:雄以喻尊,雌以喻卑,溪象征谦卑,溪水:为天下溪(28),为天下溪(28)。
601.袭(2)xí:“袭明”、“袭常”是“圣人政治”的重要行政技巧:为人“无影无形”就是“袭明”;处世“了无痕迹”就是“袭常”。“为学”、“为道”,看大处,也看小处,大处要看清,小处要落实。重复,密用,暗用:是谓袭明(27),是为袭常(52)。
602.徙(1)xǐ:迁徙,迁移: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
603.细(3)xì:“细”是“圣人政治”行政手段的要求之一,任何大事都是必须从细处着手——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细密,细致:为大于其细(6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其细也夫(67)。
604.瑕(1)xiá:瑕垢,瑕疵,缺点:善言无瑕谪(27)。
605.狎(1)xiá:狎侮,侵占:无狎其所居(72)。
606.下(80)xià:“下”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基础功能——处下,居下,安下,由下而上,这就是“道”理!①见“天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2),故贵以身为天下(13),若可寄天下(13),爱以身为天下(13),若可托天下(13),为天下式(22),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可为天下母(25),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为天下溪(28),为天下溪(28),为天下式(28),为天下谷(28),为天下谷(28),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天下神器(29),不以兵强天下(30),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天下莫能臣也(32),譬道之与天下(32),天下往(35),天下自定(37),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天下万物生于有(40),天下之至柔(43),天下之至坚(43),天下希及之(43),清静为天下正(45),天下有道(46),天下无道(46),知天下(47),取天下常以无事(48),不足以取天下(48),圣人在天下(49),为天下(49),天下有始(52),以为天下母(52),修之于天下(54),以天下观天下(54),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故为天下贵(56),以无事取天下(57),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以道莅天下(60),天下之交(61),天下之牝(61),故为天下贵(62),天下难事(63),天下大事(63),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不敢为天下先(67),天下莫能知(70),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下者举之,(77)天下莫柔弱于水(78),天下莫不知(78),是为天下王(78)。②与“高”或“上”或“上”、“中”相对:高下相倾(02),宠为上,辱为下(13),其下不昧(14),下德不失德(38),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高以下为基(39),下士闻道(41),大国者下流(61),以静为下(61),大者宜为下(61),始于足下(64)。③处下,在下,获取:故大国以下小国(61),小国以下大国(61),故或下以取(61),或下而取(61),以其善下之(66),必以言下之(66),善用人者为之下(68),强大处下(76)。
607.先(8)xiān:“先”是“圣人政治”的一种行为方式:先民而后己,先公而后私。在先,先于,像帝之先(0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先天地生(25),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不敢为天下先(67),舍后且先(67)。
608.鲜xiān:“烹小鲜”象征不乱为,不胡为。鱼儿,小鱼:治大国,若烹小鲜(60)。
609.贤(3)xián:贤才,贤德,贤善:不尚贤(03),是贤于贵生(75),其不欲见贤邪(77)。
610.乡(3)xiāng:乡村,乡镇,乡邻:修之于乡(54),以乡观乡(54)。
611.相(14)xiāng:“相”是“道”的基本功能,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同一性的指导下同归于道,在差异性的协调下各为其物。相交,交互:故有无相生(02),难易相成(02),长短相形(02),高下相倾(02),音声相和(02),前后相随(02),相去几何(20),相去若何(20),天地相合(32),夫两不相伤(60),故抗兵相加(69),邻国相望(80),鸡犬之声相闻(80),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
612.祥(4),xiáng:善,吉,利:不祥之器(31),不祥之器(31),益生曰祥(55),受国不祥(78)。
613.享(1)xiǎng:享受,受用:如享太牢(20)。
614.象(5)xiàng:“象”是“道”的基本形象,通过不同的名,显示不同的象,把“道”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不断地展示给人类。现象,形象,法象:无象之象(14),执大象(35),其中有象(21),大象无形(41)。
615.像(1)xiàng:好像,相似:像帝之先(04)。
616.肖(3)xiāo:相似,类似:天下皆谓我道大不肖(67),故不肖(67),若肖久矣(67)。
617.小(10)xiǎo:“小”是“道”的特征之一,可小可大,由小而大,“大小多少”,“见小曰明”。跟“大”相对,微小,细微:朴虽小(32),可名于小(34),见小曰明(52),治大国,若烹小鲜(60),故大国以下小国(61),则取小国(61),小国以下大国(61),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1),大小多少(63),小国寡民(80)。
618.孝(2)Xiào:“孝”是“圣人政治”在“非常道”范围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孝顺,顺从,恭顺:有孝慈(18),民复孝慈(19)。
619.笑(2)xiào:狂笑,嘲笑:大笑之——不笑之不足以为道(41)。
620.歇(1)xiē:歇憩,歇止,停止:将恐歇(39)。
621.心(9)xīn:心情,心态,心胸:使心不乱(03),虚其心(03),心善渊(08),令心发狂(12),我愚人之心(20),圣人无常心(49),以百姓心为心(49),心使气曰强(55)。
622.新(1)xīn:与“旧”相对,新鲜,更新,敝则新(22)。
623.信(15)xìn:在“非常道”范围内,“信”是“为学”、“悟道”的起点,真诚而诚信,因诚信而产生信心,因信心而树立信仰——老子曾经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话,而起点就在这里。诚信,信用,相信:言善信(08),信不足(17),有不信(17),其中有信(21),信不足焉(23),有不信焉(23),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信者吾信之(49),不信者吾亦信之(49),得信(49),夫轻诺必寡信(63),信言不美(81),美言不信(81)。
624.兴(1)xīng:“兴”是“圣人政治”在“非常道”范围内所努力的目标之一。与“废”相对,兴盛,兴旺:必固兴之(36)。
625.行(19)xíng:“行”是“道”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能“行不言之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会“不行而知”,“行无行”,“善行无辙迹”,“周行而不殆”。行动,行为,实践,实现:行不言之教(02),令人行妨(12),跨者不行(24),周行而不殆(25),君子终日行(26),善行无辙迹(27),夫物或行或随(29),强行者有志(33),勤而行之(4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47),陆行不遇虎兕(50),行于大道(53),美行可以加人(6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是谓行无行(69),甚易行(70),莫能行(70),莫能行(78)。
626.形(4)xíng:“形”是“物”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学、为道的过程是“长短相形”,而“物形之”,从有形到物象,最终实现“大象无形”的目标。形态,比较,形成,规范:长短相形(02),余食赘形(24),大象无形(41),物形之(51)。
627.姓(4)xìng:见“百姓”:以百姓为刍狗(05),百姓皆谓我自然(17),以百姓心为心(49),百姓皆瞩其耳目(49)。
628.凶(3)xiōng:“凶”是“圣人政治”竭力避免的现象之一,老子的核心目标就是怎样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凶险,危险,饥荒:妄作凶(16),必有凶年(30),凶事尚右(31)。
629.雄(1)xióng:与“雌”相对,阳刚,象征雄浑,雄伟:知其雄(28)。
630.修(5)xiū“修”是老子“得道”基本方法,从“我”的“身”开始,进而推演到“我”的家、乡、国乃至天下。这跟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完全一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修养,修为,修炼:修之于身(54),修之于家(54),修之于乡(54),修之于国(54),修之于天下(54)。
631.虚(5)xū:“虚”是“得道”的主要方法,心胸要虚空而博大,虚而又虚,虚而不屈,乃“至虚极,守静笃”。①虚空,谦虚:虚其心(03),虚而不屈(05),致虚极(16),②虚假,空虚:岂虚言哉(22),仓甚虚(53)。
632.嘘(1)xū:呵气,叹气:或嘘或吹(29)。
633.徐(2)xú:“徐”是“道”有关事物发展的一种持久状态,即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缓慢,逐步:动之以徐清(15),动之以徐生(15)。
634.畜(4)xù:“畜”是“圣人政治”一种施政策略。畜养,抚养,积累:生之畜之(010),德畜之(51),德畜之(51),大国不过欲兼畜人(61)。
635.玄(11)xuán:“玄”的“道”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功能;“道”通过各种玄妙的方法协调万物,和谐社会。①玄妙,玄机:同谓之玄(01),玄之又玄(01),是为玄牝(05),玄牝门(05),涤除玄览(10),微妙玄通(15)。②“玄德”即上德,大德:是谓玄德(51),是谓玄同(56),是谓玄德(65),玄德深矣(65)。
636. 学(4)xué:“学”是修道的基础环节,没有“为学”环节,不可能“为道”;“为学日益”,“学不学”,目的在于穷理。学习,研习:绝学无忧(19),为学日益(48),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64)。
Y y
637.焉(5)yān:①补足语气,相当于“然”,乎:信不足焉(23),有不信焉(23)。②在此,于此:荆棘生焉(30),万物归焉(34),故德交归焉(60)。
638.言(21)yán:“言”是“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老子对“言”的分类较为丰富:“不言”、“希言”与“多言”,“信言”与“美言”、“虚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推崇“善言无瑕谪”,“不言而善应”,提防“多言数穷”。说话,言辞,言论:行不言之教(02),多言数穷(05),言善信(08),悠兮其贵言(17),岂虚言哉(22),希言自然(23),善言无瑕谪(27),言以丧礼处之(31),《建言》有之曰(41),不言之教(43),知者不言(56),言者不知(56),美言可以市尊(62),必以言下之(66),用兵有言(69),吾言甚易知(70),言有宗(70),不言而善应(73),正言若反(78),信言不美(81),美言不信(81)。
639.俨(1)yǎn:恭敬,庄重,俨然:俨兮其若客(15)。
640.厌(4)yàn:“不厌”(不满足,不自满)是“圣人政治”的基本特征。满足,自满: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无厌其所生(72),夫唯不厌(72),是以不厌(72)。
641.餍(1)yàn:饱食,对饮食感到饱:餍饮食(53)。
642.燕(1)yàn:后妃所居之地为燕处:燕处超然(26)。
643.央(1)yāng:没有止境,无尽头:荒其未央(20)。
644.殃(1)yāng:“殃”是“圣人政治”所竭力避免的祸害之一。祸殃,灾难:无遗身殃(52)。
645.阳(1)yáng:阳”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二”阴阳二气中的阳气:一阴一阳谓之道,因此“阳”是统率《老子》全文的方面军司令,时时用“阴阳”的观来阅读《老子》,刻刻都可能有新的发现。阳刚,阳气:万物负阴而抱阳(42)。
646.养(2)yǎng:“养”是“圣人政治”的一种基本方法。养育,抚育:衣养万物(34),养之覆之(51)。
647.妖(1)yāo:妖邪,不善:善复为妖(58)。
648.窈(1)yǎo:“窈”的“道”的特征之一。窈窕,静美:窈兮冥兮(21)
649.要(1)yào“要妙”是“圣人政治”的基本用人策略:以善人为师,以不善人为资,否则就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重要,玄妙,关键:是谓要妙(27)。
650.耀(1)yào:“不耀”是“圣人政治”的特点之一,不声不响,顺其自然。耀眼,刺眼:光而不耀(58)。
0651.邪(3)yé: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此其以贱为本邪(39),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2),其不欲见xiàn贤邪(77)。
652.也(11)yě :表示判断、舒缓、赞叹等语气:其在道也(24),不可为也(29),天下莫能臣也(32),非道也哉(53),精之至也(55),和之至也(55),其细也夫(67),人之生也柔弱(76),其死也坚强(76),草木之生也柔脆(76),其死也枯槁(76)。
653.一(15)yī:“一”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对“一”理解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对“道”或“德”的理解。有关“一”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抱一”或“抱一为天下式”。能够“抱一”,实际上就是能够“尊道贵德”,实际上就是能够用“道”来指导自己,用“德”加持自己。①道之子,相当于“太极”,象征力学的矢量:营魄抱一(10),故混而为一(1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昔之得一者(39),天得一以清(39),地得一以宁(39),神得一以灵(39),谷得一以盈(39),万物得一以生(39),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道生一(42),一生二(42)。②数目字:三十幅共一毂(11),王居其一(25),一曰慈(67)。
654.衣(1)yī:“衣养”是“圣人政治”的一种施政方法。爱护,庇护,呵护:衣养万物(34)。
655.亦(14)yì:又,既,或舒缓语气:道亦乐得之(23),德亦乐得之(23),王亦大(25),名亦既有(32),亦将不欲(37),我亦教之(42),不善者吾亦善之(49),不信者吾亦信之(49),亦十有三(50),亦不可得而疏(56),亦不可得而害(56),亦不可得而贱(56),圣人亦不伤人(60),知此两者亦稽式(65)。
656.宜(1)yí:“宜为下”是在“圣人政治”中“大者”应该拥有的一种基本态度。适宜,应该:大者宜为下(61)。
657.夷(3)yí:平坦,顺畅:视之不见,名曰夷(14),夷道若类(41),大道甚夷(53)。
658.遗(3) yí:遗留,留下:自遗其咎(09),而我独若遗(20),无遗身殃(52)。
659.已(8)yǐ:①表示完成的语气,矣:斯不善已(02),不如其已(08),众人皆有已(19),善者果而已(30),不道早已(30)。②见“不得已”:吾见其不得已(29),果而不得已(30),不得已而用之(31)。
660.以(156)yǐ :在《老子》中,“以”作为一个表示推理、动作的虚实具备的字,为老子的哲学体系的建立和各种观点的表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①“是以”连用,因此: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02),是以不去(02),是以圣人之治(0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07),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27),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是以有德(38),是以无德(3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是以《建言》有之曰(41),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是以圣人不行而知(47),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是以圣人方而不割(58),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3),是以圣人犹难之(63),是以圣人无为(64),是以圣人欲不欲(64),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是以圣人欲上民(66),是以不我知(70),是以圣被褐怀玉(70),是以不病(71),是以不病(71),是以不厌(7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72),是以圣人犹难之(73),是以饥(75),是以难治(75),是以轻死(75),是以兵强则灭(7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77),是以圣人云(78),是以圣人执左契(79)。②用,拿:以万物为刍狗(05),以百姓为刍狗(05),以其不自生(07),以其无私(07),故贵以身为天下(13),爱以身为天下(13),以御今之有(14),吾以观复(16),以阅众甫(21),以此(21),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以道佐人主者(30),不以兵强天下(30),不敢以取强(30),言以丧礼处之(31),以悲哀莅之(31),以丧礼处之(31),故贵以贱为本(39),高以下为基(39),此其以贱为本邪(39),却走马以粪(46),取天下常以无事(48),不足以取天下(48),以百姓心为心(49),故以身观身(54),以家观家(54),以乡观乡(54),以国观国(54),以天下观天下(54),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以此(54),以正治国(57),以奇用兵(57),以无事取天下(57),吾何以知其然哉(57),以此(57),以道莅天下(60),牝常以静胜牡(61),以静为下(61),故大国以下小国(61),小国以下大国(61),报怨以德(63),非以明民(65),将以愚之(65),故以智治国(65),不以智治国(65),必以言下之(66),必以身后之(66),以慈卫之(67),夫慈以战则胜(67),以守则固(67),奈何以死惧之(74),既以为人(81),既以与人(81)。③“所以”连用,相当于“之所以”,推因溯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吾所以有大患者(13),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夫唯无以生为者(75)。④“以为”连用,作为,用作,当成:挻埴以为器(07),凿户牖以为室(07),故有之以为利(07),无之以为用(07),不笑之不足以为道(41),冲气以为和(42),而王公以为称(42),吾将以为教父(42)。⑤连接作用,相当于“而”或“所”:孰能浊以静(15),动之以徐清(15),孰能安以久(15),动之以徐生(15),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以降甘露(32),不欲以静(37),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上仁为之而无以为(38),上义为之而有以为(38),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38),天得一以清(39),地得一以宁(39),神得一以灵(39),谷得一以盈(39),万物得一以生(39),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天无以清(39),地无以宁(39),神无以灵(39),谷无以盈(39),万物无以生(39),侯王无以正(39),以至于无为(48),以知其子(52),故或下以取(61),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2),以辅万物之自然(64),损不足以奉有余(77),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⑥因此,因而,能够:以其终不自为大(34),可以长久(44),以其生生之厚(50),以其无死地(50),子孙以祭祀不辍(54),可以有国(59),可以长久(59),美言可以市尊(62),美行可以加人(62),以其智多(65),以其善下之(66),以其不争(66),以其病病(71),以其无以易之(78),安可以为善(79)。
661.矣(11)yǐ:相当于“了”,表示完成的语气:斯恶矣(02),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常足矣(46),故终无难矣(63),玄德深矣(65),远矣(65),与物反矣(65),若肖久矣(67),死矣(67),哀者胜矣(67),希有不伤其手矣(74)。
662.倚(1)yǐ:倚靠,依靠,依存:福之所倚(58)。
663.义(5)yì :“义”是下德的一个修炼环节,在“仁”之下、“礼”之前。“有礼”才能“有义”,“有义”才能“有仁”,进而进入“上德”乃至“道”的境界。公正、适宜的言行举止,正义:大道废,有仁义(18),绝仁弃义(19),上义为之而有以为(38),失仁而后义(38),失义而后礼(38)。
664.异(2)yì:差异,差别:两者同出而异名(01),我独异于人(20)。
665.抑(1)yì:压抑,抑制:高者抑之(77)。
666.易(11)yì:容易,轻易,难易相成(02),图难于其易(63),必作于易(63),多易必多难(63),其安易持(64),其未兆易谋(64),其脆易破(64),其微易散(64),吾言甚易知(70),甚易行(70),以其无以易之(78)。
667.益(1) yì:增加,利益,好处:故物或损之而益(42),或益之而损(4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无为之益(43),为学日益(48),益生曰祥(55)。
668.阴(1)yīn:“阴”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二”阴阳二气中的阴气:一阴一阳谓之道,因此“阴”是统率《老子》全文的方面军司令,时时用“阴阳”的观来阅读《老子》,刻刻都可能有新的发现。阴柔,阴气:万物负阴而抱阳(42)。
669.音(3)yīn:声音,音乐:音声相和(02),五音令人耳聋(12),大音希声(41)。
670.饮(1)yǐn:饮食,食品:餍饮食(53)。
671.隐(1)yǐn:“隐”是“道”是特征之一。隐藏,隐蔽:道隐无名(41)。
672.应(2)yīng:回应,答应,对应: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38),不言而善应(73)。
673.婴(3)yīng:“婴儿”是老子用来象征“精之至”、“和之至”的物象,是老子立论的观察对象。“婴儿”的本性也是“道性”的外显。1周岁之内的孩子,年龄很小的孩子:能婴儿乎(10),如婴儿之未孩(20),复归于婴儿(28)。
674.迎(1)yíng:迎着,对着:迎之不见其首(14)。
675.盈(8)yíng:“不盈”而“大盈”是“道”的基本功能,是“无为”的必然结果。充盈,盈满,充满:冲用之不盈(04),持而盈之(09),不欲盈(15),夫唯不盈(15),洼则盈(22),谷得一以盈(39),谷无以盈(39),大盈若冲(45)。
676.赢(1)yíng:赢余,盈余,富余:大赢如绌(45)。
677.营(1)yíng:魂魄:营魄抱一(10)。
678.勇(4) yǒng:勇敢,勇于,敢于:慈故能勇(67),今舍慈且勇(67),勇于敢则杀(73),勇于不敢则活(73)。
679.用(22)yòng:“用”是“道”最基本的特征和功能,“其用不弊”,“其用不穷”,“用之不盈”,“弱者道之用”。使用,采用,运用,利用,作用:冲用之不盈(04),用之不勤(06)车之用(11),器之用(11),室之用(11),无之以为用(11),善数不用筹策(27),圣人用之(28),用兵则贵右(31),不得已而用之(31),用之不足既(35),弱者道之用(40),其用不弊(45),其用不穷(45)虎无所用其爪(50)。用其光(52),以奇用兵(57),善用人者为之下(68),是谓用人之力(68),用兵有言(6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80),使民复结绳而用之(80)。
680.忧(1)yōu :忧虑,忧愁,忧患:绝学无忧(19)。
681.悠(1)yōu:悠长,悠远:悠兮其贵言(17)。
682.尤(1) yóu:“不争”而“无尤”是“无为”的具体体现。过失,过错:夫唯不争,故无尤(08)。
683.犹(6)yóu:“犹豫,徘徊”是“道”基本特征之一。①好像,好似:其犹橐钥(05),,犹川谷之与江海(32,是以圣人犹难之(63),是以圣人犹难之(63),其犹张弓与(77)。②犹豫,徘徊:犹兮若畏四邻(15)。
684.有(80)yǒu:在《老子》中,“有”是一个基本的字眼,其范围起于“太极”(一),经过“阴阳”(二),“和合”(三)直到“万物”。“有”是“为学”对象,是“为道”的基础。“无为”基于“有为”,“有为”才能“无为”。在《老子》中,“有为”只出现在“以其上之有为”之中,而“无为”出现12次,可见老子对“无为”的“重视”和“有为”的“轻视”。这是因为,“无为”虽然基于“有为”,可“有为”难免出现违背“大道”的地方,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反对“有为”。可“道”之所以要“修而得之”,就是“得道”的过程就不断地去掉“有为”不足的过程,这样才能逐渐走向大道的境界。所以对“有”必须足够重视。①跟“无”相对:拥有,占有,保有:有名(01),常有(01),故有无相生(02),生而不有(02),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当其无有(11),故有之以为利(11),吾所以有大患者(13),为吾有身(13),吾有何患(13),以御今之有(14),不知有之(17),有不信(17),有仁义(18),有大伪(18),有孝慈(18),有忠臣(18),盗贼无有(19),故令有所属(19),众人皆有余(20),众人皆有已(20),其中有象(21),其中有物(21),其中有精(21),其中有信(21),故有功(22),有不信焉(23),故有道者不处(24),有物混成(25),域中有四大(25),虽有荣观(26),必有凶年(30),故有道者不处(31),始制有名(32),名亦既有(32),胜人者有力(33),强行者有志(33),功成不有(34),是以有德(38),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上义为之而有以为(38),天下万物生于有(40),是以《建言》有之曰(41),无有入无间(4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天下有道(46),及其有事(48),十有三(50),十有三(50),亦十有三(50),生而不有(51),天下有始(52),使我介然有知(53),财货有余(53),盗贼多有(57),可以有国(59),有国之母(59),何弃之有(62),虽有珙璧以先驷马(62),有罪以免(62),为之于未有(64),我有三宝(67),用兵有言(69),言有宗(70),事有君(70),希有不伤其手矣(74),以其上之有为(75),有余者损之(77),损有余而补不足(77),损不足以奉有余(77),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唯有道者(77),必有余怨(79),有德司契(7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80),虽有舟舆(80),虽有甲兵(80),己愈有(81)。②:有司指有关官员和部门:常有司杀者杀(74)。
685.牖(2)yǒu:窗户,窗子:凿户牖以为室(11),不窥牖,见天道(47)。
686.又(2)yòu:表示重复或继续,再,接着:玄之又玄(01),损之又损(48)。
687.右(4)yòu:象征善良,右面:用兵则贵右(31),凶事尚右(31),上将军居右(31),其可左右(34)。
688.于(48)yú:用在表示名物、动作、状态等实字之间,表示对象、时间、地点、结果等关系:故几于道(08),复归于无物(14),我独异于人(20),而况于人乎(23),故从事于道(23),道者同于道(23),德者同于德(23),失者同于失(23),同于道者(23),同于德者(23),同于失者(23),失于乐得之(23),复归于婴儿(28),复归于无极(28),复归于朴(28),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可名于小(34),鱼不可脱于渊(36),天下万物生于有(40),有生于无(40),戎马生于郊(46),祸莫大于不知足(46),咎莫大于欲得(46),以至于无为(48),动之于死地(50),行于大道(53),修之于身(54),修之于家(54),修之于乡(54),修之于国(54),修之于天下(54),比于赤子(55),图难于其易(63),为大于其细(63),必作于易(63),必作于细(63),为之于未有(64),治之于未乱(64),生于毫末(64),起于累土(64),始于足下(64),常于几成而败之(64),祸莫大于轻敌(69),勇于敢则杀(73),勇于不敢则活(73),是贤于贵生(75),天下莫柔弱于水(78),而不责于人(79)。
689.余(9)yú:剩余,多余,富余:众人皆有余(20),余食赘形(24),财货有余(53),其德乃余(54),有余者损之(77),损有余而补不足(77),损不足以奉有余(77),孰能有余以奉天下(77),必有余怨(79)。
690.鱼(1)yú:最古老脊椎水生动物,鱼类:鱼不可脱于渊(36)。
691.愚(3)yú:“愚”是“道”基本特征之一,象征质朴归真,大智若愚。混沌,质朴,守真:我愚人之心(20),而愚之始(38),将以愚之(65)。
692.舆(3)yú:①名誉,信誉:故致数舆无舆(39),②车,马车:虽有舟舆(80)。
693.渝(1)yú:渝变,违背:质真若渝(41)。
694.与(17)yǔ:①跟,和,把同类的事物结合起来:与善仁(08),唯之与阿(20),善之与恶(20),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譬道之与天下(32),犹川谷之与江海(32),乐与饵(35),名与身孰亲(44),身与货孰多(44),得与亡孰病(44),与物反矣(65),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②接触,给予:善胜敌者不与(68),必固与之(35),常与善人(80),既以与人(81)。③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欤”:其犹张弓与(77)。
695.隅(1)yú:边角,角落:大方无隅(41)。
696.雨(1)yǔ:自然界降落的水滴,下雨:骤雨不终日(23)。
697.玉(3)yù:自然界一种很有价值是石头,象征典雅高洁,金钱,财宝:金玉满堂(09),不欲琭,琭如玉(39),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0)。
698.育(1)yù:“道”是基本功能之一。哺育,抚育:长之育之(51)。
699.域(1) yù:地域,区域,地盘:域中有四大(25)。
700.欲(26)yù:“欲”的“欲望”或“私欲”是“ 道”竭力避免出现的心态,是为学、为道的障碍。①欲想欲观其妙(01),欲观其徼(01),不欲盈(15),不欲琭琭如玉(39),咎莫大于欲得(46),大国不过欲兼畜人(61),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1),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1)圣人欲不欲(64)的第一个“欲”,其不欲见贤邪(77)。②欲望不见可欲(02),常使民无知无欲(02),少私寡欲(19),常无欲(34),化而欲作(37),我无欲(57),圣人欲不欲(64)的第二个“欲”。③欲将将欲取天下而为之(29),将欲翕之(36),将欲弱之(36),将欲废之(36),将欲取之(36),亦将不欲(37),不欲以静(37),是以圣人欲上民(66),欲先民(66)。
701.豫(1)yù:犹豫,徘徊:豫兮若冬涉川(15)。
702.御(1)yù:驾御,驾驭:以御今之有(14)。
703.遇(1)yù:遭遇,碰上:陆行不遇虎兕(50)。
704.愈(3)yù:愈加,愈发,越益:动而愈出(05),己愈有(81),己愈多(81)。
705.誉(1)yù:赞誉,推崇:亲之誉之(17)。
706.渊(3)yuān:“渊”是“道”基本象征物象之一。象征“道”高深莫测,渊薮,渊潭:似万物之宗(04),心善渊(08),鱼不可脱于渊(36)。
707.远(5)yuǎn:“远”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遥远,幽远,远方:逝曰远(25),远曰反(25),其出弥远(47),玄德深矣、远矣(6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
708.怨(3)yuàn:怨恨,仇恨:报怨以德(63),和大怨(79),必有余怨(79)。
709.约(1)yuē :见“绳约”:无绳约而不可解(27)。
710.曰(23)yuē:“曰”的基本功能是确定名称,《老子》用这种方法索取的名称有“夷”、“希”、“微”、“静”、“复命”、“常”、“明”、“道”、“大”、“逝”、“远”、“反”、“强”、“慈”、“俭”等,可见,老子所建立的这个体系是自完而自洽的,按照老子本身的体系去阅读《老子》,自然就很容易,而以常规的或自己的理解去阅读《老子》,自然容易出现“郢书燕说(yǐng shū yān yuè)”的情况,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读者,这是不行注意的。名叫,说,是:名曰夷(14),名曰希(14),名曰微(14),归根曰静(16),静曰复命(16),复命曰常(16),知常曰明(16),强字之曰道(25),强为之名曰大(25),大曰逝(25),逝曰远(25),远曰反(25),是以《建言》有之曰(41),见小曰明(52),守柔曰强(52),知和曰常(55),知常曰明(55),益生曰祥(55),心使气曰强(55),不曰“求以得(62),一曰慈(67),二曰俭(67),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
711.钥(1)Yuè :锁钥,关键:其犹橐钥(05)。
712.阅(1)yuè:阅览,察看:以阅众甫(21)。
713.云(2)yún:说,曰:故圣人云(57),是以圣人云(78)。
714.芸(2) y ún:芸芸:众多,很多:夫物芸芸(15)。
Z z
715.哉(6)zāi:表示或疑问或反诘或感叹:天之道哉(09),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岂虚言哉(22),非道也哉(53),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吾何以知其然哉(57)。
716.宰(1)zǎi:“不宰”是“圣人政治”的特点之一。主宰,把持:长而不宰(51)。
717.在(2)zài“在道”是“圣人政治”的特点之一。处在,位于:其在道也(24),圣人在天下(49)。
718.凿(1)záo:开凿:凿户牖以为室(11)。
719.早(3)zǎo:早先,原先:不道早已(30),是谓早服道(59),早服道谓之重积德(59)。
720.躁(3)zào:急躁,干燥,想、燥热:静为躁君(26),躁则失君(26),躁胜寒(45)。
721.则(31)zé:“则”有31例是用来进行推理的,通过“则”,很多本来对立的事物都统一起来了,比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物壮则老”等,把天道跟人事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了《老子》推理的又一道风景线。①就,乃:则无不治(03),曲则全(22),枉则直(22),洼则盈(22),敝则新(22),少则得(22),多则惑(22),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22),轻则失根(26),躁则失君(26),朴散则为器(28),则为官长(28),物壮则老(30),君子居则贵左(31),用兵则贵右(31),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则攘臂而扔之(38),重积德则无不克(59),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则取小国(61),则取大国(61),则无败事(64),夫慈以战则胜(67),以守则固(67),则大威至(72),勇于敢则杀(73),勇于不敢则活(73),是以兵强则灭(76),木强则共(75),人之道则不然(77)。②作为规则或规范:则我者贵(70)。
722.责(1)zé:责备,责罚:而不责于人(79)。
723.贼(3)zéi :强贼,劫贼,祸害:盗贼无有(19),盗贼多有(19),国之贼(65)。
724.战(3)zhàn:战争,战斗,交战:战胜(31),夫慈以战则胜(67),善战者不怒(68)。
725.湛(1)Zhàn:“湛”象征“道”恒久不变,幽深莫测。湛蓝,深蓝,清澈:湛常存(04)。
726.张(2)zhāng:开弓,张开:必固张之(36),其犹张弓与(77)。
727.彰(3)zhāng:“不自是”是“圣人政治”的人格修养之一。彰显,显达,显摆:不自是,故彰(22),自是者不彰(24),法令滋彰(57)。
728.丈(1)zhàng:见“大丈夫”:是以大丈夫处其厚(38)。
729.朝(2)zhāo:①与“夕”相对,早晨,早上:故飘风不终朝(23)。②cháo:朝堂,朝廷:朝甚除(53)
730. 昭(2)zhāo:“昭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俗人昭昭(20)。
731.召(1)zhào:召唤,号召:不召而自来(73)。
732.兆(2)zhào:征兆,兆头,预兆:我独怕兮其未兆(20),其未兆易谋(20)。
733.螫(1)zhē:螫咬,咬刺:毒虫不螫(55)。
734.辙(1)zhé:车辙,痕迹:善行无辙(27)。
735.谪(1)zhé:缺漏,毛病:善言无瑕谪(27)。
736.者(94)“者”字跟实字组合起来,构成了大批的名物,比如“智者”、“道者”、“德者”、“失者”、“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善人者”、“不善人者”、“为者”、“执者”、“以道佐人主者”、“有道者”、“善者”、“夫佳兵者”、“乐杀人者”、“知人者”、“自知者”、“胜人者”、“自胜者”、“知足者”、“强行者”、“死而不妄者”、“失礼者”、“前识者”、“,强梁者”、“信者”、“不信者”、“善摄生者”、“善建者”、“善抱者”、“知者”、“言者”、“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哀者”、“则我者”等,只要行文需要,都可以用“者”构造出一种新的名物,这形成老子的一大特色。zhě:①在实字后面构成名物性的结构:两者同出而异名(01),使智者不敢为(03),此三者不可致诘(14),复此道者(15),此三者(19),古之所谓“曲则全”者(22),孰为此者(23),道者同于道(23),德者同于德(23),失者同于失(23),同于道者(23),同于德者(23),同于失者(23),企者不立(24),跨者不行(24),自见者不明(24),自是者不彰(24),自伐者无功(24),自矜者不长(24),故有道者不处(24),故善人者(27),不善人者(27),为者败之(29),执者失之(29),以道佐人主者(30),善者果而已(30),夫佳兵者(31),故有道者不处(31),兵者(31),而美之者(31),夫乐杀人者(31),知人者智(33),自知者明(33),胜人者有力(33),自胜者强(33),知足者富(33),强行者有志(33),不失其所者久(33),死而不妄者寿(33),失礼者(38),前识者(38),昔之得一者(39),反者道之动(40),弱者道之用(40),强梁者(43),善者吾善之(49),不善者吾亦善之49),信者吾信之(49),不信者吾亦信之(49),盖闻善摄生者(50),善建者不拔(54),善抱者不脱(54),知者不言(56),言者不知(56),大国者下流(61),夫两者各得其所欲(61),大者宜为下(61),道者(62),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62),为者败之(64),执者失之(64),古之善为道者(65),知此两者(6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6),善为士者不武(68),善战者不怒(68),善胜敌者不与(68),善用人者为之下(68),哀者胜矣(70),则我者贵(70),此两者或利或害(73),而为奇者(74),常有司杀者杀(74),夫代有司杀者杀(74),夫代大匠斫者(74),夫唯无以生为者(75),故坚强者(75),柔弱者(75),高者抑之(77),下者举之(77),有余者损之(77),不足者补之(77),唯有道者(77),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善者不辩(81),辩者不善(81),知者不博(81),博者不知(81)。②在两个小句子之间引出条件,表示因果关系: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7),吾所以有大患者(13),古之善为道者(15)。
737.真(3)zhēn:“真”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真实,真切,真诚:其精甚真(21),质真若渝(41),其德乃真(54)。
738.镇(1)zhèn:镇住,压阵:吾将镇之无名之朴(37)。
739.陈(1)zhèn:同“阵”,布阵:无所陈之(80)。
740.争(10)Zhēng:《老子》的第一句话是“道可道”,而《老子》的最后一句话则是“为而不争”。不管是刻意而为,还是神差所致,可“道”之“道”是“非常道”,“非常道”必然“为”,可“为而不争”,即可回归“常道”。“为而不争”就是“不争而善胜”,“不争”而“无不争”。“不争”而“无不争”跟“无为而无不为”,机构相同,意义相近,有巧夺天工之奇,有异曲同工之妙!“为而不争”,“不争而善胜”,“是谓不争之德”。“不争之德”就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不争”是“无为”的基本形态之一,“不争”是“大道”的基本特征。争执,争夺,争论:使民不争(0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08),夫唯不争(08),夫唯不争(22),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以其不争(66),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是谓不争之德(68),不争而善胜(73),为而不争(81)。
741.正(7)zhèng:在“常道”的范围内,老子并没有“正”与“不正”的区别,而在“非常道”的范围内,老子则竭力主张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民自正”是“圣人政治”的基本追求,是“无为而治”表现形式。正面,正当,公正,公平,正义: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39),侯王无以正(39),清静为天下正(45),以正治国(57),我好静,而民自正(57),其无正(58),正复为奇(58),正言若反(78)。
742.政(3)zhèng:“政善治”、“其政闷闷”是“圣人政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表现形式。“政善治”则天下安宁;“其政闷闷”则百姓淳朴。政治,政府,执政:政善治(08),其政闷闷(58),其政察察(58)。
743.之(248)zhī:在“传统本”《老子》中,“之”字的用例高达248次,这在作为韵文的文言文中,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按照精细的统计学分析发现,“之”的最基本用法是: ①相当于“的”,如“无名,天地之始(01)”、“有名,万物之母(0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2)”;②指代前后文出现事物:“生之畜之(10)”、“视之不见,名曰夷(14)”、“听之不闻,名曰希(14)”;“抟之不得,名曰微(14)”。“之”就凭这样两个最基本的用法,《老子》中各种名物的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为了节约篇幅,例句从略。
744.知(57)zhī:“知”是《老子》认识论、实践论和道德论的重要工具,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大道”的本质特征、基本功能和人格修为。第一、“大道”的本质特征:“吾言甚易知”实际上就是“大道”“甚易知”——知“道”易,易知“道”,这是老子一贯的观点,也是“道”的本质。可“道”被神秘化(进入巫术),被边缘化(走向宗教),非“道”之过,实在是“不善为道者”之过。第二、“大道”基本功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非常道”范围,人为地推崇某种不合道的价值观(偏执的价值观),有如“三寸金莲”、“贞节牌坊”、“楚王好细腰”,所以最终必然走向反面。在“常道”的范围内,没有“美丑”、“善恶”之分,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不“善知”所引起的。“大道”的基本功能就是“善知”——“能知古始(14)”、“知常曰明(16)”、“知常容(16)”、“知其雄(28)”、“知其白(28)”、“知其荣(28)”……善于把握“知”的基本功能,就能逐渐深入运用“道”的基本功能。第三、“大道”人格修为:“知”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在认知客观对象的同时,更应该修炼主观世界。这主要表现在:“知止不殆(32)”、“知足者富(33)”、“知足不辱(44)”、“知和曰常(55)”、“知常曰明(55)”——这是以“知”养性;“知人者智(33)”、“自知者明(33)”、“不行而知(47)”、“知者不言(56)”、“言者不知(56)”——这是以“知”养智。“知不知,上(71)”,“不知知,病(71)”——这是以“知”养德。①知道,推知,明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02),皆知善之为善(02),吾不知谁子(04),能知古始(14),知常曰明(16),不知常(16),知常容(16),太上,不知有之(17),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吾不知其名(25),知其雄(28),知其白(28),知其荣(28),夫将知止(32),知止不殆(32),知人者智(33),自知者明(33),知足者富(3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知足不辱(44),知止不殆(44),祸莫大于不知足(46),故知足之足(46),知天下(47),其知弥少(47),是以圣人不行而知(47),以知其子(52),既知其子(52),使我介然有知(53),吾何以知天下然哉(54),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55),知和曰常(55),知常曰明(55),吾何以知其然哉(57),孰知其极(58),无不克则莫知其极(59),莫知其极(59),知此两者(65),常知稽式(65),吾言甚易知(70),天下莫能知(70),夫唯无知(70),是以不我知(70),知我者希(70),知不知,上(71),不知知,病(71),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72),孰知其故(73)天下莫不知(78)。②同“智”:智慧,谋略,心机:常使民无知无欲(03),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知者不言(56),言者不知(56),知者不博(81),博者不知(81)。
745.执(8)zhí:“执”是“圣人政治”有关施政的基本手段,其特征就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35)”。执掌,掌握,持拿,主持:执古之道(14),执者失之(29),执大象(35),执者失之(64),无执,故无失(64),扔无敌,执无兵(69),吾得执而杀之(74),是以圣人执左契(79)。
746.直(3)zhi:“直”与“枉”、“屈”,“直”与“肆”的对立,是“道”运化的一种基本方式。①伸直:枉则直(22),大直若屈(45)。②直白,直接:直而不肆(58)。
747.埴(1)zhí :黏土:挻埴以为器(11)。
748.止(5)zhǐ:“止”是“修身养性”和“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知止不殆”。停止,止步,停下:飂兮若无止(20),夫将知止(32),知止不殆(32),过客止(35),知止不殆(44)。
749.至(8)zhì:“至”是“道”所追求的永恒目标,善之又善,至于至善。①最,极;顶点,端点:天下之至柔(43),驰骋天下之至坚(43),精之至也(55),和之至也(55),②到,抵达:以至于无为(48),然后乃至大顺(65),则大威至(72),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
750.志(3)zhì:志趣,志向,理想,欲望:弱其志(03),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强行者有志(33)。
751.制(2)zhì:“大制不割(28)”和“始制有名(32)”是“圣人政治”的理想形态和管理程序。“大制不割”中的“大制”就是“以百姓心为心(49章)”,从道的角度把握事物,顺从自然,无形无声无迹,没有人为痕迹,所以,圣人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割(河上公注)”,圣人以大道“制御情欲,不害精神(河上公注)”。“始制有名”中“始制”的意思是:“道”在经历了“无名”阶段之后,必然进入“有名”阶段,“始”即“道”的天地之“始”,“有名”即“万物”;“无名”之“道”产生“有名”之“道”,“无形”之“道”制约“有形”之“道”,这就是“始制有名”。①设想,规划,蓝图:故大制不割(28),②制约,受制于:始制有名(32)。
752.治(13)zhì:在老子的心目中:“治”的对象是“治国”、“治民”、“治人”;“治”的时机是“治之于未乱(64)”;“治”的难点是“民之难治(65、75)”;“治”的误区是“以智治国”“治”是理想是“圣人之治”,“政善治(08)”则“则无不治(03)”。认真研究老子的“治”,对有效理解《老子》和运用老子的大智慧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治理,统治,管理:是以圣人之治(03),则无不治(03),政善治(08),爱国治民(10),以正治国(57),治人事天(59),治大国(60),治之于未乱(64),民之难治(65),故以智治国(65),不以智治国(65),民之难治(75),是以难治(75)。
753.质(1)zhì:“质”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本质,实质,本性:质真若渝(41)。
754.致(5)zhì::“致”是“道”的基本功能之一。导致,抵达,达到:专气致柔(10),此三者不可致诘(14),致虚极(16),其致之(39),故致数舆无舆(39)。
755.智(9)zhì:“智”与“愚”对立:“愚”属于“常道”范围,所谓“大智若愚”,是“无为”的典型状态;“智”属于“非常道”,所谓“机关算尽”,是“有为”的典型状态。从本质上看,老子并不反对所谓的“智”,可从实践上看,老子对“以智治国”,对“奇谋巧智”是坚决反对的。无论是在老子看来,还是几千年文明的实践,“智”都是必须的,可“智”必须按照“道”的指引行事,否则“智”的破坏力犹如“洪水猛兽”。没有“智”不能很好地“穷理”,可如果不用“道”来规范“智”,就不可能“尽性”,就会“礼崩乐坏”,天下大乱,饰伪横行,“老实人吃亏”,“投机者获利”。智慧,谋略,心机:使智者不敢为(03),能无智乎(10),慧智出(18),绝圣弃智(19),虽智大迷(27),知人者智(33),以其智多(65),故以智治国(65),不以智治国(65)。
756.置(1)zhì:设置,设立:置三公(62)。
757.鸷(1)zhì:象征凶恶的事物,猛禽,如鹰、雕、枭等:鸷鸟不搏(55)。
758.中(7)zhōng:“中”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和,中庸,中间,其中:不如守中(05),其中有象(21),其中有物(21),其中有精(21),其中有信(21),域中有四大(25),中士闻道(41)。
759.忠(2)zhōng:在“非常道”范围内,老子是大力提倡“忠”的。“忠”位于老子“修道”的两环节(为学、为道)八条目(道,德——上德、下德——仁,义,礼,智,信)中“信”的下位细目。“信”的下位细目第一层是“诚”——“诚全而归之”:诚心动天地,诚心即道心——没有诚心,学道难成。“信”的下位细目第二层是“忠”——国家昏乱,有忠臣:忠诚无私,竭力尽心,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事情,忠心通大道,忠心即道心——没有忠心,学道无终。“信”的下位细目第三层是“心”,第四层是“仰”,即由“信心”到“信仰”。有“信仰”,无事不成。这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一脉相承。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曾经这样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这与我们所说的一脉相承。忠诚,忠心:有忠臣(18),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
760.终(10)zhōng:“慎终如始”、“终不自为大”是“圣人政治”的基本原则。最后,终点,终极:故飘风不终朝(23),骤雨不终日(23),君子终日行(26),以其终不自为大(34),终身不勤(52),终身不救(52),终日号而不嗄(55),是以圣人终不为大(63),故终无难矣(63),慎终如始(64)。
761.重(6)zhòng:“重”是“圣人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如河上公所说:“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持重,稳重,保重:重为轻根(26),不离辎重(26),早服道谓之重积德(59),重积德则无不克(59),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66),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
762.众(9)zhòng:跟“寡”相对,众多,很多:众妙之门(01),处众人之所恶(08),众人熙熙(20),众人皆有余(20),众人皆有已(20),以阅众甫(21),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杀人之众(31),复众人之所过(64)。
763.舟(1)zhōu:象征沟通的途径,船:虽有舟舆(81)
764.周(1)zhōu:“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道”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圆周,环形:周行而不殆(25)。
765.骤(1)zhòu:疾,快,迅速,突然:骤雨不终日(23)。
766. 主(6)zhǔ:“不为主”是“圣人政治”的一种基本态度。主人,主子,做主: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26),以道佐人主者(30),而不为主(34),而不为主(34),吾不敢为主而为客(69),是谓社稷主(78)。
767.瞩(1)zhǔ:瞩目,注视,期望:百姓皆瞩其耳目(49)。
768.爪(1)zhuǎ:鸟兽脚指,爪子:虎无所用其爪(50)。
769.专(1)zhuān:“专气致柔”是老子“修身养性”的主要手段:经过心灵的活动以实现精神跟元气相合,明察世间百态,顺应自然本性。专心,集气,抟气: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
770.壮(1)zhuàng:强壮,壮实,强盛:物壮则老(30)。
771.状(3)zhuàng :“状”是“物”的表现形式,通过“状”认识物,认识物,回归道。形状,形态,样子:无状之状(14),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21)。
772.赘(1)zhuì:累赘,多余:余食赘形(24)。
773.拙(1)zhuō:“拙”与“巧”反正相成——老子思维特点之一。拙劣,拙笨,不灵巧:大巧若拙(45)。
774.斫(2)zhuó:老子反对“代大匠斫”,是“圣人政治”的基本原则:不能越粗代庖。砍伐,用刀砍:是谓代大匠斫(74),夫代大匠斫者(74)。
775.浊(2)zhuó:“浊”与“清”反正相成——老子思维特点之一。与“清”相对,浑浊,污浊,浑兮其若浊(15),孰能浊以静(15)。
776.辎(1)zī:“辎”为车,“重”为所载之物——圣人终日行“道”,从不脱离“静”与“重”。行军时携带古代一种有盖的车: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26)。
777.资(2)zī:取,用;资源,资本:善人之资(27),不爱其资(27)。
778.滋(3)zī:“滋”是“圣人政治”所必须预防的一种现象。滋生,滋事,滋扰:国家滋昏(57),奇物滋起(57),法令滋彰(57)。
779.子(9)zǐ:①相似:吾不知谁子(04)。②见“君子”:君子终日行(26),君子居则贵左(31),非君子之器(31)。③儿子:以知其子(52),既知其子(52),子孙以祭祀不辍(54)。④见“赤子”:比于赤子(55)。⑤见“天子”:故立天子(62)。
780.字(1)zì:取名,起名:强字之曰道(25)。
781.自(33)zì:“自”是《老子》用来自称的常用字,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第一、大“道”的本质特征:《老子》不断地出现“自然”,因为“自然”是“道”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功能。第二、“圣人政治”的人格修为:“不自见”、“自见者不明”,“不自是”、“自是者不彰”,“不自伐”、“自伐者无功”,“不自矜”、“自矜者不长”,“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万物将自化”、“天下自定”、“而民自化”,“而民自正”,“而民自富”,“而民自朴”,“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不召而自来”等。本人,己身,自己:以其不自生(07),自遗其咎(09),百姓皆谓我自然(17),自今及古(21),不自见(22),不自是(22),不自伐(22),不自矜(22),希言自然(23),自见者不明(24),自是者不彰(24),自伐者无功(24),自矜者不长(24),道法自然(25),万物将自宾(32),民莫之令而自均(32),自知者明(33),自胜者强(33),以其终不自为大(34),万物将自化(37),天下自定(37),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39),夫莫之爵而常自然(51),而民自化(57),而民自正(57),而民自富(57),而民自朴(57),以辅万物之自然(6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72),自爱不自贵(72),不召而自来(73)。
782.宗(2)zōng:“宗”象征“道”是万物之宗,为万物所效法。宗派,祖宗,宗法:渊似万物之宗(04),言有宗(70)。
783.走(1)zǒu:“走”,跑;“走马”快马,骏马:却走马以粪(47)。
784.足(20)zú:“足”是“道”的基本特征之一。①足够,能够:信不足(17),为文不足(19),信不足焉(23),常德乃足(28),知足者富(33),视之不足见(35),听之不足闻(35),用之不足既(35),笑之不足以为道(41),广德若不足(41),知足不辱(44),祸莫大于不知足(46),故知足之足(46),常足矣(46),不足以取天下(48),不足者补之(77),损有余而补不足(77),损不足以奉有余(77)。② 脚,象征从近处开始:始于足下(64)。
785.朘(1)zuī:男婴的生殖器: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55)。
786.罪(1)zuì:罪过,过错: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62)
787.尊(3)zūn:尊重,尊贵,贵重: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道之尊(51),美言可以市尊(62)。
789.左(5)zuǒ:象征慈悲,左面,左边:君子居则贵左(31),吉事尚左(31),偏将军居左(31),其可左右(34),是以圣人执左契(79)。
790.佐(1)zuǒ:辅佐,辅助:以道佐人主者(30)。
791.作(7)zuò:“作”是《老子》用来叙述万物生长的基本文字,象征“道”生生不息的特征和功能。振作,生长,兴起,从事,举行:万物作而不辞(02),万物并作(16),妄作凶(16),化而欲作(37),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55),必作于易(63),必作于细(63)。
792.坐(1)zuò:“坐”是一种稳定状态,是“道” 的基本特征之一。坐地,稳步,安稳:不如坐进此道(62)。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