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少言政令、少扰民、少征民脂民膏、少统一思想(私有化)于“某某1人”,那才是合乎自然的。狂风乱刮也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乱下也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们这样的呢?天地(自然界)。天地(自然界)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体道、悟道、得道和行道的人就能与道溶为一体,从事于体德、悟德、积德和行德的人就能与德溶为一体,从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等同于失道和缺德。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和接受;同于失道和缺德的人,就会失去道德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惩罚)。诚信不足的人,人们自然就不会相信他。
[感悟] 本章一开始老子就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能持久的事实作比喻,来阐述“希言自然”的道理。揭示出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强征民脂民膏,意识形态“一言堂”(统一思想于“某某1人”,某某1人的思想垄断所有人的思想,某某1人的思想自由就会剥夺其他任何人的思想自由,某某1人就会把人类的无限精神财富给霸占,迫使人们不得不成为无思想、无理性、无灵性、无意识的低等动物“白猫黑猫”),徒然会使百姓“畏之避之”。这与前面几章已多次阐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等类似“言”的基础上,继续提出了“希‘言’自然”,“言”按字面解释,是说话。在这里,它既包含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政令、法令和统一思想等,又包含了物质形态领域的民脂民膏、苛捐杂税等。老子告诫执政者不要施行暴政,不要强征民脂民膏、不要统一思想(私有化)于“某某1人”,不要施行“单色(红色)教育”那才是合乎自然的。要行清静无为、无为而为、无争而争之政,才符合于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自然规律,才能使百姓安然畅适。倘若以法令戒律强制百姓,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用自以为是的思想统一百姓,用唯物(单一的红色)统治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以背戾抗拒的行动对待执政者,最终,暴政一定会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一样不能持久,并被百姓所唾弃。
在这一章里,老子进一步深入阐述,只要相信道,顺着道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只要相信德,积德行德,就自然会得到德。反之,就会失道,失德并因此受到人们的唾弃。这也从另一侧面阐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告诫执政者要遵循道的原则,履行德的义务,暴政(独裁、专制)是长久不了的,执政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执政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百姓就会抗拒他;执政者如果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百姓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当今,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和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被相继推翻何尝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公民的反抗,最后被其反对派所取代?!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的是执政者清静无为,不对百姓们发号施令,强制百姓缴粮纳税,那么这个社会就比较符合自然,就比较清明纯朴、执政者与百姓相安无事,执政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凡遵循“从道到德,从德归道’(新的道)”,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良性循环,就一定能实现在规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个自由,就一定能实现光明世界、和谐世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