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中国当代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则主要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信仰什么?如何信仰?
有人说,五千年华夏文明没有为中国人铸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不像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兰教信仰安拉一般,毕竟没有一个物像上的神的产生,因而很难产生一种全民性的宗教信仰。但是为什么作为世界上三大教之一的佛教同样没有神的信仰,却能够有那么强大的能量能够传遍世界呢?因为佛教本身意义上,与另外两个教派是不同的,它的教义是彻底无神论的,它不承认神创论和神的主宰性,看似宗教,但是又好像是哲学。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信仰不一定要是某个具有真正物像意义上的神,信仰本身应该是广泛的,可以引申到文化,一种哲学观,一种处世态度。当让大学生们看清这一点后,信仰教育的第一步就达到了。
纵观中国古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成就,从诸子百家,到经学玄学,再到程朱理学,中华民族的思想先驱者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瑰宝,每一种学说都是无数先贤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我们完全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我们的信仰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由于受到环境与认知方式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是一脉相承的,应该说,东方的文化特征已经在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中,不知不觉地传递到了我们现在几乎每一个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与思考可以更加地深入和整合,也就没有思维模式上的障碍。
因此,如果作为教育者,信仰教育的第二步应该是大力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我们内涵丰富的国学介绍给大学生,因为现行教育体制是重理轻文,很多人对于国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可能存在很多的误解,作为一个教育者和作为一个了解国学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有义务向大学生介绍国学的魅力和精髓,选择与否无关紧要,关键是不要因为不了解,而使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与它走远了。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侵蚀,当所有人都在为圣诞狂欢时,我们有多少人记得清明端午?所以当西方文化进入时,我们更要坚守我们的传统文化阵地,在注重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要保持自我文化的特征和独立,文化是有其独特性,不能功利地比较相互之间的好坏,也不能就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就要把两者分出高下,合理地分析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的不同,包容并且认识到不同文化的魅力,才是理性的科学的严谨的。
当代中国与封建中国不同,因为我们的教育机制可以把文化传递到大多数人身边,而不像古老中国时只是少部分的知识分子。所以当社会大多数都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时,其中的信仰价值也可以被发掘出来。
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不是物像上的神,而是道德。它控制着这个社会的秩序,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灵,这个神灵就是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儒家的自省自律,在反思中不断地自我修正自我提升,就是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人一步一步地从渺小走向弘大,任何一个生灵都可以在灵魂的自觉中,在形而上的思考中,修成一个强大的内心来应对一切的外部事物。人的最终姿态,应该是修成浩然之气,达到天人合一后,表现出洁净、从容、宁静、智慧与无畏。正如孟子宣扬的,人不仅要在内心上足够强大,而且还应该有所作为,内外兼修,立德,就要先立功;要做到内圣,就要推行外王,修身养性,就是为了经世致用。
在传统文化中,另一个值得借鉴的观点就是关于知天达命,磊落潇洒。这个世界上,人的作用是渺小的,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自然,改变自己。想想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而已,看似活得很坚强,但是消亡的时候却如此柔弱,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利用自然规律来生活,而不是去兴风作浪,违背规律。人应该懂得敬畏,懂得事有可为与不可为,在不断运行的大自然里面,之所以如此和谐,正是来自于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成为人追求道德和良心的内在动力。
传统文化尽管在某些方面带有一些迷信封建的色彩,但是在修身做人的部分,是绝对可以作为我们追求和信仰的,正如佛学的教义一样,这种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同样可以成为一种伟大的信仰,成为我们在生活中行走的标杆。只是真正了解它的人还太少,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介绍它传播它,使之在当今社会的文化碰撞中没有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因而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
至此,我们就回答了大学生应该信仰的对象,就是心中的道德律,就是对道德和这个世界的敬畏,以及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的东西。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应该凝聚在这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基础下,因为这才是更加合乎民族性的,如果失去了对自我的肯定和认知,我们就失去了在这个世界的坐标和镇定。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因为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发现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和时代性,它不仅仅是可以存在于古代的中国,它的很大部分也可以作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真理和认识标准,因为在道德逐渐沦陷的今天,对自我的规范和约束,对自然对生命对规律的敬畏,显得如此重要和紧迫。
确立信仰后,我们应当考虑应该如何信仰,也就是信仰的过程。对道德律的信仰不应该就是简单的说说而已,而应该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有所控制,在满足欲望的同时,把道德修养放到首要的位置,这不是佛学中的禁欲主义,而是要求人们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满足良心和道德的最大化。有所敬畏,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扼杀生命,而是要保持谨慎和小心翼翼地接触这个世界,对赐予的东西要有所感念,不要以为是理所当然。
当然,我们在看待传统文化中的长处时,也要明白短处和不足。不是所有的传统价值观都是好的,都是符合当今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一个民族要不断进步,信仰很重要,但是在保证基本核心的不变(因为核心的正确性)时,还应该有其时代性和进步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和信仰的认知态度。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民族的思考者,崇尚为国民进步而不断思考的先驱者,以保持与时俱进的信仰理念。没有任何一种信仰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任何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推陈出新,传承与发展才可以让中华民族的信仰与价值观保持应有的活力。在符合民族性的同时,也符合了时代性。正如儒学从孔子开始,经过两千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甚至说是变异,才有后世的系统性,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也不应该就从我们这里就走向终结和不再有所改变,我们也应该把自己放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我们的来自传统文化的信仰应该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中,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我们的文化与信仰。理论与观念的创新和发展,应该来自我们无数的思考者。
面对当今的世界文化交融,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是积极开放的,尽管当今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理念面对外来文化出现了一些危机,但是我以为这是对我们文化和信仰的考验。追求道德是合理的,懂得敬畏是科学的,如果有一个正确的传播途径和理性的国民思考,这一切都无所畏惧了。因此,就如佛学传入中国,我们能够融会发展其内涵,使之变成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也迅速地被中国化。面对外来文化,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畏惧的,而应该是包容和学习的。批判地吸收和理性地思考,才是正确面对外来信仰和文化的方法。当然,生搬硬套和教条主义是十分错误的,不管是对自己的价值信仰还是对外来的观念。
信仰不是唯一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谁好谁坏是不能比较的,因为信仰不是普世的,而是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信仰。或许现在大学生们对于道德的追求没有提升到一个信仰的高度,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自己在价值观的传承上早已受到传统的影响,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中,对道德的追求早已沉淀到我们的骨子里,只是还欠缺一种途径,来发掘出心中的信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