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商道:“一鸣惊人”说楚庄
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曰:前文《国学商道:“江湖风月”说范蠡》提到,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等级礼教的王道“文化霸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就彻底改编了中国的历史。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样的历史修编,其实从孔子修正“五经”和修篡《春秋》时就已经开始了。所谓“诸子百家”之说,也是自汉代以后才逐渐成形。本来,易理大道是中华文化之根,也是“国学”之基。但这里却将“道”与“术”齐观,把“道家”与法兵儒墨等“百家”并列,并进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便等于掏空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如果说“儒术”的确比其他“百家”之“术”高明,恐怕就在于其以“等级礼教”捆绑搭售文化,以篡改历史而迷惑现实误导未来,并借“王道”强权之手实现“唯我独尊”的文化专制与垄断。“孔子之术”的原旨初衷,就是“克己复礼”,即复辟周朝诸侯分封的君臣等级礼制。其所谓的“仁义道德礼智信”,便是用以衡量人们遵守“等级礼制”行为规范的修养标准。若不承认这个等级秩序,不遵守这个等级规范,就是“不仁不义”,就是“无道无德无礼无智无信”。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正史,便是一部儒家学士“为尊者讳”和“一字针贬”的帝王将相史。这一文化指挥棒下产生的中国文艺作品,除了“非主流”的志怪神话,便主要是帝王将相的叱咤风云和儒家学士的自我感怀,以及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江湖风月。鉴于“诸侯争霸”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惊天动地,越国上将军范蠡便成了帝王将相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由于他“仕而优则商”,作为臣子竟“炒”了君主的“鱿鱼”,故此“上将军范蠡”就又成了帝王将相故事中的“叛逆”或“另类”。而“末业”之“末”求财逐利的“商人范蠡”,就更难入中国“主流”儒家文士的“法眼”了。于是,在民间“非主流”的文学作品与传说里,“上将军范蠡”与“商人范蠡”的故事,便夹杂演绎出了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花边插曲。这里的“财富英雄”就是当年的“上将军范蠡”。此处的“绝代美女”,便是当年越王勾践进贡送给吴王夫差的西施。当然,这与现代街市流行的“傍大款”与“养小三”绝对不是一码事。
至此,对于计然及其门生范蠡无缘问津“诸子百家”榜单,我们就可以找到源头的答案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位计然似有“中国经济学鼻祖”之嫌,这自然便与“末业”之“末”的“商”脱不了干系。
“吴越争霸”与“中国文化板块”的碰撞和漂移
如前所述,公元前482年,在相继打败楚国、越国和齐国之后,吴王夫差与晋、鲁等诸侯国君在黄池会盟,争得霸主地位。紧接着,便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兔死狗烹”的故事。仔细观察一下这段诸侯争霸史,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这场吴越争霸大戏的几位主角,都具有明显的中华世界“国际公民”身份背景。
且说吴王夫差,乃西岐周王室宗族后裔。吴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诸国视为“蛮族”,经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交融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国地区的文化,亦便衍生发展为今天也所称为“吴文化”。据史料载,殷商时期,在今天陕西省的关中地区西部,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吴国存国期间,国境经过多次调整,早期的主要范围在今天太湖地区西部、皖南丘陵、江苏省中南部的南京、扬州及宁镇一带。到后期吴王阖闾时代,中心扩展到苏州一带,而“姑苏城”作为吴国国都的时间则长达110年左右。
越王勾践,乃夏朝王室宗族后裔。越国又称于越,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早期活动于太湖一带,后发展到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东南部分、广东东北部以及福建北部。至前473年灭吴后,势力范围一度北盖江苏、南及粤海、东涉闽台、西达皖南赣东。《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帝时,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越国之称,即始于此。历夏商周三代,亡而复立。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同吴国一样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至越王允常时,开始与吴国发生冲突,并相互攻伐。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卧薪尝胆”二十年后,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发兵北渡黄河,在徐州与齐、晋等诸侯会盟。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封他为“侯伯”。诸侯致贺,越王勾践始称“霸王”。至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所灭。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楚的字义,原义是指同一种山地灌木的名称。荆楚作为地名,先是称荆,后才称楚。商代,荆州之地的楚,作为方国列入商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周朝封楚国先君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据清人宋翔凤《过庭录》卷九“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楚鬻熊始居丹阳应在汉水流域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一带。后来迁至丹、淅二水入汉水处,仍称“丹阳”。楚国辖地大致为今天的湖北全部、湖南、四川、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后扩展至吴越故地全境,为战国时代疆域最大之国。据载,楚人始祖为祝融。楚国先君熊绎,乃周文王之师鬻熊的曾孙。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意即楚地的“子爵”。《史记》称:“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自熊绎传至第五代熊渠时,他趁周夷王时期中原动乱之机,自行开疆拓土,扫荡兼并周围诸侯蛮夷。《史记》记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周天子姬姓同宗诸候随国,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便自立为“王”,世称“楚武王”,成为第一个擅自“称王”的诸侯国君。接着,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至楚成王时,楚国“结旧好于诸侯”,迫使周天子“赐胙”,允许楚国拥有镇抚“南方夷越之乱”的权力。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率领诸侯联军伐楚,并数列楚国两大罪状,即“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尔贡包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纳贡,已有很长时间了。楚国迫于压力,只得答应纳贡,并忍气吞声与齐议和结盟。
齐桓公“称霸”时代结束后,从前一直紧跟“尊王攘夷”大旗的宋襄公,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国际舞台。他大讲仁义礼制天下和谐,并企图以新“霸主”自居召集诸侯会盟,楚成王也满口答应按时赴会。可到了会上,楚国却早埋伏好了军队,并把“会盟主席国”的宋襄公囚禁起来。最后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国才释放了本想当霸主却成了囚徒的宋襄公。郑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骑墙的国家,摇摆于楚和中原国家之间,这时又见风使舵与楚亲近。宋襄公就联合卫、许、滕几个小国去进攻郑国,楚国自然起兵救援郑国。宋襄公正想报上次会盟被囚之耻辱,就准备同楚国交战。结果泓水之战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楚军一支毒箭。不久,宋襄公就因伤毒发作而亡命,宋国从此一蹶不振。在有些史籍和中学课本教材里,把宋襄公也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实,在当时春秋战国弱肉强食的“国际惯例”下,空讲仁义沽名钓誉的宋襄公,恰恰是最可悲的历史笑料。
公元前633年,楚国虽在城濮之战中败于晋国,但却未伤元气。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至于洛阳,在东周的王都郊外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公然探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公元前597年,楚围郑,迫郑降,晋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公元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秦、晋、齐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蔡、曹、许、邾、滕等十四国召开弭兵大会,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其余10个小国均须既朝晋又朝楚,霸权乃由晋楚二强平分,史称‘向戌弭兵’。
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车战。吴国与晋国交好后,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寿梦便自号吴王,与楚国争夺江淮地区的霸权。吴王阖闾继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经“柏举之战”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楚人申包胥跋山涉水,跑到秦国求救。“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史称“秦庭之哭”。申包胥对国家的赤诚忠心,终于感动了秦人。秦哀公怜悯地叹道:“楚虽无道,有臣如此,可无存乎!”并慷慨许诺“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与子同仇!”于是,“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秦军败吴军于沂,并帮楚军灭掉了吴的属国唐国,吴王阖闾被迫退出了楚地。楚国复兴之后,很快就从失败的创伤中走出来,楚昭王相继灭顿、灭胡,楚惠王先后灭陈、蔡、杞,“东侵,广地至泗上”。后来,也一直是“战国七雄”中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直至公元前223年,楚最终才被秦所灭。
如前所述,在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用“计然之计”实现了复仇灭吴的夙愿。这里涉及的三个关键人物,就是计然、范蠡和文种。这位计然是游走江湖的晋国公子,也是一位承传“黄老之学”的隐士。范蠡为楚之宛人,文种为楚之郢人,他俩都因不满当时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的社会不公,便一起投奔越国施展个人才干。而曾给吴国效力的伍子胥,也是楚国人。给吴国操练军队的孙子,却又是齐国人。从齐桓公“春秋首霸”,到晋文公效管子变法“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作内政而寄军令”,再到“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诸侯混战攻城略地的背后,其实也是中华文化板块的激烈碰撞与交融。所谓“华州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东夷文化”、“齐鲁文化”、“楚湘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闽台文化”及“粤海文化”的地域板块雏形,就已经隐约乍现了。而沿着“周原文化”的共同主脉,我们又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炎黄文化”、“伏羲文化”乃至“华胥文化”。渭河流域,“华胥之州”,那个天荒地老的故事,原来并不仅仅是一个魔幻神奇的传说。
“荆蛮”莫名:楚人的祖源究竟在哪?
楚人始祖为祝融,这是中国史学界和民间普遍认同的说法。近年来在湖北荆门等地出土的竹简也记载证实,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和媸酓。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名字就是祝融。但若要问,祝融又究竟是何许人也?答案便会莫衷一是。如此以来,楚人的历史就难免有些云山雾水了。
司马迁的《史记》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由此可见,在上古时代,火正是掌管火的官职,功勋卓著的火正才会被表彰称“祝融”。否则,帝颛顼之曾孙重黎,被称为“祝融”。而重黎之弟吴回继任火正后,怎么也称为“祝融”呢?
另据《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而《山海经》同时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由此可见,炎帝的后代有“祝融”,黄帝的后代也有“祝融”。也就是说,不光帝喾时代有“祝融”,黄帝时代有“祝融”,神农时代和伏羲时代也会有“祝融”。正如《汉书》所云:“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路史》亦云:“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而“居火正,甚有功”,即谓之曰“祝融”。那么,楚人始祖“祝融”,又会是哪一代的哪一位“祝融”呢?
再查阅《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屈原的《天问》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这里的“烛龙”与“祝融”为谐音词,或亦为传说记载的同名异写。不过如此神话故事般的描述,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人类最早发明和学习用火的情景。同时,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个古老而熟悉的名字“燧人氏”。“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便是在讲述一个善于取火和掌管用火的部族起源,这就是燧人氏部落。
据说,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燧人氏部族与弇兹氏联姻结盟后,即称为燧人弇兹氏。后来,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的主要分布范围,西起今甘肃省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渭水下游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观测星象和祭天的活动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
华胥氏部族主要分布在华山脚下的“华胥之州”,即渭水流域的关中东部。古本《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疱牺(伏羲)氏,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观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以类万物之情。”东晋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有关类似记载,以及“华胥古国”与中国文化“西兴东衰”的震荡循环周期规律,本《国学商道》系列文章已有详细论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从燧人氏部族,到华胥氏部族,再到女娲氏和伏羲氏部族,再到少昊氏部族和神农氏部族,直到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及蚩尤部族,中华民族都是一脉相承并分支多元的大家庭。汉语言文字的音形意会,也很容易让我们把火、风、鸟、凤凰、飞龙及水龙等信息联系到一起。而这些渗透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承传,要比弄清楚人始祖祝融究竟属于燧人氏部族或炎黄部族哪一个支系更重要。且不说,祝融原本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负责掌火的职业或官职名称。自古以来,楚人尊奉祝融为始祖,楚人尊奉祝融为火神,也尊奉祝融为山神和海神,而且也喜凤好龙,这些浓郁的楚风楚韵楚文化,能说是有别于中华文化的“蛮夷文化”吗?
应该说,自燧人氏“钻木取火”后,就有了负责保留和使用火种的“火正”,以及“居火正甚有功”的祝融。自伏羲“始画八卦”后,中国人依“阴阳五行”就认为南方属火。而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即为合水火为一身的“南方之神”。据说,当年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后来,祝融被封南方楚地,就成为楚国人的始祖。而南方最高的山,就是南岳衡山。今天衡山的最高峰就叫祝融峰,山顶还有一座祝融殿。
这样,中国南海海神为何叫祝融,大家也就不奇怪了。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这座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曾有重修扩建。现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处于这条航线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海上商旅船队经过这里均会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民间庙会交易呈现一派繁荣兴旺。这座南海神庙,也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先进发达和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历史见证。
从楚人始祖祝融和楚文化的渊源流变轨迹,我们实际上可以触摸到一部活的“山海经”历史。
一鸣惊人:这究竟是一只什么鸟?
由以上记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中华文化独具魅力的一个地域文化板块,楚文化与远自燧人氏时代以来的“华州文化”本源应该是一脉相承。同时,随着部族人口的地理迁移流动,又不断同化并融合吸收着异域土著元素,从而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而所谓的“荆蛮”之称,只是反映了中原各诸侯国的文化保守自大与傲慢偏见。当然,楚人的质朴憨蛮,也同样伴有歌声与眼泪。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中,最能体现楚地民风和楚人的性格的,除了“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便是“痛楚含恨而歌”的屈原。最后,就应是“问鼎中原”和“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楚庄王对周天子的大不敬之语,固然是率真见底。但他在戳穿了周朝兴衰“仁义道德”礼制面纱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对武力强权的法治迷信。不过,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专利,却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样,对后人还是有着永恒的精神启迪。
《韩非子 》云:“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这里所说的“一鸣惊人”,就是指楚庄王。楚庄王熊侣,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是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为“春秋五霸”之一。在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主流圈文化之外,被称为“荆蛮”。公元前614年,一代枭雄楚穆王含恨而终,嫡长子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年轻的楚庄王继位之时,楚国内部正处于一种不祥的状态之中。
据载,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短短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往郢都,各城各地都开始戒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陷崩溃。而那位少不经事的楚庄王,却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宫之中,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政务,朝中之事皆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这让依偎于国君而生存的诸大夫们,个个心急如焚。
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请您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饮酒玩女人。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
楚庄王亲政的当务之急,就是攻伐反叛的庸国。楚庄王撇开令尹斗般,乘坐战车到抗击庸国的前线亲自坐镇指挥,并联络秦国和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敌。庸国不支,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楚庄王亲政灭庸后,统治已趋稳定,遂萌北上图霸之志。公元前608年,郑以晋无信,伐齐、伐宋皆因受齐宋贿赂半途而废,于是叛晋而“受盟于楚”。一些中原国家,也开始看风使舵选择出路。公元前606年,晋发兵攻打郑,郑被迫与晋和,订立了盟约。同年春,楚庄王亲率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至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楚庄王“观兵于周疆”,问鼎轻重,标志着楚国已进入一个空前强盛的时代。
但就在楚庄王与赵宣子的争霸刚刚拉开序幕,楚国国内若敖氏家族就发生火并。时斗般为令尹,子越椒为司马,蒍贾为工正。楚庄王北征,令尹子越攻打蒍氏,将蒍贾囚禁,幽而杀之,驱除蒍氏,并驻兵蒸野。楚庄王大军凯旋,听闻令尹子越发动军变,派人去和谈以此作为缓兵之计,但遭到子越椒的断然拒绝。于是,楚庄王带兵与子越的若敖氏家族亲兵,在皋浒展开决战。
子越椒自小在军营中长大,英勇善战,带领叛军猛攻楚王军。危急时刻,楚庄王亲自击鼓下令反攻,养由基拉弓搭箭,射死了子越椒。若敖氏叛军瞬间树倒猢狲散,军阵大乱。楚庄王趁势反扑,叛军兵败如山倒。自幼饱受若敖氏家族的欺凌与压制,楚庄王对斗氏与成氏二族就此进行了彻底清算。若敖氏曾在楚国国基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出将入相,立下不世之功,其中垄断甚至世袭令尹一职,更使得若敖氏家族长期权倾朝野。楚庄王剿灭若敖氏后,令朝中的军政重心完全集权于其一人之手。楚庄王平定若敖氏家族稳固朝中政局后,再无后顾之忧了。
公元前597年,楚军北伐围郑,迫郑降,晋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邲之战,楚军大破晋军。晋楚争霸,楚庄王终于扬眉吐气。此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