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感悟
理平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行无留名;善言无话柄;善数(略)无陷阱;善闭无锁头;善结无绳束。因此遵循道的人常常善于人尽其才,所以无不可用的人;常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无不可用的物。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称得上得“道”的高明。所以善于用人者是不善于用人者的老师,不善于用人者是善于用人者的借鉴。如果不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最大的糊涂,这就是遵循“道”的奥妙。
[感悟]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出日常生活做善事无需留名,讲善言不会留下话柄,谋善略不会有阴谋,关善门无需锁头,束善结无需绳束的事例来说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辩证思想。更进一步阐述了善于用人者是不善于用人者的老师,不善于用人者是善于用人者的借鉴。不尊重别人,不善于向别人学习,自以为是其实是最大糊涂。
本章是对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就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做人如果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就会范“虽智大迷”的错误。联系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人为(伪)地把人分等定级,把己和异对立(恶异灭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从己到己,自私自利,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此恶性循环比比皆是,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而不顾别人、社会、自然、地球、宇宙的利益,甚至干着禽兽者不如的恶事,如生产毒米、毒奶、毒油等等,然作力相等,能量守恒,恶有恶报,其最终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而,做人一定要向天地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做到:把己当异,将心比心,通心乐心;把异当异,尊重理解,人人平等;把异当己,换位思考,无私奉献;把己当己’(新的自己,化异为己,异己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才能自觉做到与人为善,海阔天空;与物为善,宇宙无限!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遵循“道”就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心中“无弃人”、“无弃物”的胸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异),并不因其不善(异)而鄙弃他,而是要尊重理解,换位借鉴,要化异为己,求同存异,不断形成异己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其实现实社会的任何矛(己)盾(异)双方,我们既要看到其斗争性,我们更要看到其同一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化盾为矛,化异为己,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任何矛盾化解,把每个人的力量聚合起来,让每个人心中日月合明,灵欲合一,这才是遵循“道”的奥妙!
请记住:
把资源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就叫垃圾,把垃圾放在应该放的地方就叫资源——这就是物无弃物的最好注释!
把人才在不该用的地方就叫庸才,把庸才放在应该放的地方就叫人才——这就是人无弃人的最好注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