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学的减肥方法
合理的减肥方法
很明显,对于有严重的科学崇拜心理的现代中国人来说,第一句的魅力远远大于第二句,如果是一个广告策划者,绝不会使用第二种陈述句,因为不能白白浪费了科学二字的宣传功效。在上面的两句陈述中,科学和合理是同义词,而且从语法角度来看,它们都是形容词。请注意,这里的科学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而我们在当下急切的需要仔细辨别的是“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等陈述里头的,以名词的身份出现的科学。
换言之,新文化运动以来非常流行的如“中医不是科学”等陈述里的科学也是形容词,因此它不是真的在平等的对比两种作为名词的体系,而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认为“科学=合理”的立场来使用作为形容词的科学一词。如果我们看出这一点,“中医不科学”这样的描述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这犹如说“男人不是女人”“狗不是大象”这样的废话型陈述,因为中医和科学本来就是两种体系。怎么就不说“科学不是中医”呢?因为我相信科学而不相信中医?您自己不相信不等于您不信的东西不合理。反过来,“我相信”和“我相信的东西合理”,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无法通过逻辑来证明,我相信的东西必定就是合理的东西,这只能是自我循环论证。我相信所以我合理,我合理所以我相信,我不相信,所以你不合理,你不合理所以我不相信…………。
请注意,当某人使用形容词的科学一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带着强烈的情绪在描述一件事物,因为形容词本身就是在描述喜怒美丑之类的个人审美的东西。而君子论道,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在讨论道之理时,必须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内心要有一些定力(不幸的是,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从来没有能够心平气和谈论过这些问题)。
一、科学是什么?
那么,作为名词的科学,到底是什么呢?愚以为这个问题得分两个部分来讨论。实践和理论。
在实践层面上,科学共同体强调可重复性,并宣称不可重复的都不是科学。可这恰恰是科学共同体的诡辩,科学共同体在混淆是非。因为任何技术的基础都是建立在重复性上的,宇宙有因果关系,所以宇宙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压根就没有不可重复的现象(如果无法人为的重现一个现象,只是因为没有掌握重现这个现象的条件和操作过程而已。或者非人为的现象因为我们的生命太短暂而可能看不到一个完整的轮回,比如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错过了一次,很可能等不到下一次的重现)。在器物上,我们能确定的只有一个,我们只能记住在某种条件和某种操作过程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和效果,并不断的重现这种过程而已,除此之外的一切,在技术层面上都是虚假的。所以,西方人在器物上短时间内超过其他地方的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因为科学理论有着真实的指导意义,而是因为西方人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不断的进行各种实验的缘故。
但是,人们不会弄出无用之物,人们进行各种实验是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的。试想,我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发明一种毫无用处的东西吗?显然不可能,除非这个人神志不清,而神志不清的人能发明有用之物亦是无稽之谈。所以一个人或一群人不断的进行某种实验,都是因为内心有某种目的。所以,不讨论器物之功用中的道德问题而只讨论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荒诞的讨论方式。当我们掌握了一种新技术之后,紧接着会面临如何使用这种技术的问题了。一个叫培根的西方人说“知识就是力量”,谁人不知知识就是力量?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有了力量之后你到底要干什么?是为了行善,还是为了行恶?为了天下为公还是为了一己之私?实际上,按孟子的标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是遁辞,其全句应该有两种可能是:“知识就是力量,有了力量我就可以到处欺负别人”。“知识就是力量,有了力量我就可以做某某好事”。培根和牛顿是同时代人,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实践和理论的代表人物,培根代表着科学的实验体系,而牛顿代表着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有了新技能就到处扫杀抢掠是西方近代史的真相,能抢就直接抢,不能直接抢就耍各种阴谋诡计暗算别人。从西方人的行为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西方人是非常卑鄙无耻的人,这个有很多史料可以佐证,贱文不多举例)。
在理论上,科学共同体要求定量化,而定量化要求明显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为什么呢?物体的定量化是货币化前提,而且也只有一个东西被定量化了才能方便的进行统计和交易(愚陋见,这个问题和苏联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陷入困境等问题有深层原因,科学理论在不断的暗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揪不出这个潜伏在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奸”,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二、绝对概念
对空间的数学化,科学共同体是以十字坐标来完成的(很明显,十字坐标的来源是基督教的十字架崇拜)。科共体对外宣称说,通过十字坐标可以确定任何质点在空间上的位置,比如可以用(x,y,z)的方式标出一个质点的位置。但很明显,这种标示法的成立必须仰仗于坐标系原点的先定,犹且我们还知之,坐标系的原点只能是(0,0,0)。
那么,(0,0,0)的位置呢?
是故,科共体的十字坐标,即便可按科共体的说法“可用以标示坐标系上所有点位”,却也无以标示坐标系原点本身的位置。而作为坐标系“核心”的原点,自己本身无以标示原点本身的位置,「用坐标系标示质点的位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所以事实上,十字坐标终究是在理论上处于一种绝对静止的东西,但宇宙不存在绝对静止和绝对运动,只有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这一点在科学共同体引入的惯性概念中更为明显。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共同体以「静止与运动」定义了惯性,却并未指出定义里的静止与运动,是参照于何物而规定的。请留意惯性定义的陈述方式: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且不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参照于某某物」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而事实上,脱离了参照物我们将无法判断一个物体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比如,在一辆相对于地面行驶的车上,以窗外的景物做判断则——我们是相对于窗外之物做运动(或窗外之物相对于我们做运动)。若看车体的话——我们相对于车体静止(或车体相对于我们静止)。那么,「我(或单个物)」到底是静止还是运动呢?这就要看选择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了。
换言之,运动与静止其实是「待判断物」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一个物体的独立状态。但是,按照惯性定义的陈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成为了一个物体的独立状态,亦即,惯性定义里的运动与静止,实际上是脱离了参照物的「绝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科学共同体把惯性释义为物体固有之属性,言下之意就是,惯性定义里的运动与静止,不是物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而是一个物体的独立属性,这违背了我们在世间感受到的真实经验。
惯性原理的“无需参照物”而进行的绝对运动或绝对静止,在基督教文化圈的日心地心之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按科学共同体自己的对外宣传,伽利略的惯性原理摧毁了反对哥白尼的,所谓缺乏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的借口,也由此科共体提出了地球的「自转」之说。而「自转」和惯性,所要表达的意谓是同出一辙的,即惯性和自转里的运动都是脱离参照物的,绝对的运动或静止(在不违背惯性原理之整体格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惯性原理转换成如下同义陈述句: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自我静止或自我匀速直线运动。再简化的话可以说,不受力物自静或匀速直自动——因为惯性定义并没有指定参照物)。
请留意「转动」和「自转」的区别。当我们说“一个球体在转动”的时候,是在说这个球体参照于其背景在运动,而在说“一个球体在自传”的时候,是说这个球体在进行与背景无关联的,孤立的,自我转动(更苛刻的讲,在我们接收的视觉信号中,并不存在“球体”,我们只能看到半个球面——对于眼睛来说,不仅是球体且是所有的物体都只露出其一半,所谓立体,只是一种我们脑海中的想象构成物——因此,我们看到的真实情况只是“不断变化着的半个球面”,而不是“在转动着的球体”)。
球体的「自转」之说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哥白尼,哥白尼说“转动是球体的本性(转动是一种运动,遂需要与参照物进行对比,但哥白尼却把运动说成是物体的本性,这种说法和之后伽利略提出的惯性定义异曲同工)”。我们对球体之转动的视觉判断依据,是从球体与「球体所在的背景」之对比中感受的,而不是对独立的球体进行单独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比如,我们望着远处物体看起来小,就是物体与更大范围的背景同时出现在视野中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说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意味着背景在视野中呈现的比例大,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意味着物体在视野中呈现的比例大。事实上,我们也无法隔离出一个脱离宇宙整体的孤立物体,亦即,无法看得见一个完全与背景脱离关系的物体。所以,惯性的绝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以及地球的“自转”等等,是人们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误解,而科学共同体正是利用人们会经常误解动静相对性的弱点,构建了一种绝对化概念体系。
绝对化概念的引入,并不是自然科学独有的现象,实际上它是整体白话文语境的问题。自信,自转,自尊,自卑,自由,自传,自动……。
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宣传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等等,都是借以绝对化概念而展开的论述。不过有一点又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宣传的所谓“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等,并不真是他们进行自由思考,或在一种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他们所谓的独立和自由,是依附于西方人,洗脑于西方人而得到的结论。事实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独立的人格,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认为西方人追求个性,且认为中国人从众心强烈,而实际上,追求个性亦是一种模仿和从众而已。所谓追求个性的人,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追求个性”,因而跟着“追求个性”罢了。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看不到这一点,误认为自己在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精神,殊不知亦是人云亦云而已矣。
有一个非常混淆视听的绝对化概念必须要澄清——“言论自由”:那些所谓的言论自由者,如果像愚这样的人提出“言论必须要管制,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神志不清的人,让这些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过多的发表言论,这个世界将鸡犬不宁”,他们肯定会反对愚,他们绝对不会同意愚可以自由发言。而既然反对“言论管制言论”,他们宣传的言论自由又何在呢?如果他们反对愚的言论管制言论,他们所谓的言论自由是假的,因为他们不打算给“言论管制言论”以言论自由。而同意愚的言论管制言论,他们的言论自由言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因此,不管反对言论管制还是同意言论管制,言论自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三、直线时间轴
而既然空间上不存在绝对静止和绝对静止,那么,惯性原理到底在描述什么呢?如果惯性原理什么都没有描述,人们当然是不可理解和接受的。
通常,我们可以用更简便的方式表达惯性定义——物体不受力则保持「原来状态」——把这里的「原来状态」展开陈述,则即,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请大家留意「原来状态」这个词汇。一个物体的「原来状态」是相对于一个物体的「现在状态」来表述的,并且在时态条件上一个物体只能处于「现在状态」,而不能继续处于「原来状态」。所以,惯性定义所要描述的,并不是物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关系,而是一个物对一个物自身的「时态参照关系」。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直观的理解什么是「时态参照关系」。
①:当我们说「甲人比乙人胖」的时候,我们是对比了两个人,即这里的「胖」,是两个人之间的「同时性相对关系」。
②:当我们说「甲人比“以前”胖了」的时候,是对甲人一个人进行了「跨时期对比」,是把「甲人的现状」和「甲人的原状」进行了跨时期相对对比。
③:当我们说「甲人比“以前的乙人”胖」,这时候,我们是把甲人的现状和乙人的过去状态进行了相对比较。
在上面的一些例子中,虽说都是在进行关于胖瘦的相对对比,但其对比对象以及对比关系是有区别的,需要我们仔细甄别。而贱文中讨论的惯性定义,正是第二种对比关系的一种形式之一(与惯性定义类似的应该如此——甲人比以前没胖没瘦,保持原来状态)。
物物之间相对位置关系,是配置在空间上的,换言之,当我们说“一个汽车相对于地面行驶”时,是关于汽车和地面之间的空间位置变化的描述。而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快”时,是描述这个物体在「直线时间轴」上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加速度」越来越大,并不意味着速度也越来越快的原因。
是故,匀速直线运动的本质,其实就是直线时间轴。我们用简单的例子来只管的理解,为什么匀速直线会是直线时间轴。
例一:
以每秒5米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做惯性运动的质点),每一秒进行统计:
①05米/第一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②10米/第二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③15米/第三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④20米/第四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例二:
未加入市场的资金或银行的无息贷款。5万元,一月一计。
①5万元/第一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②5万元/第二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③5万元/第三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④5万元/第四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提示:
①物理公式=惯性+加速度
②银行核算=本金+利息
请注意,物理世界根本就没有直线以及直线运动,在物理学框架内,惯性原理亦是以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假设身份存在着。说白了,所谓的“物理学”其实就是资产阶级的经济统计学的乔妆打扮,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物理学”。当下,我们必须要尽快的把这个披着羊皮的狼的羊皮揭开才行,不然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保住很难说,说不定那么多先烈真的要白白牺牲了。
四、序号和数字
在原生态现象界,不断的发生着各种现象,我们只是也只能记住各种现象的出现顺序,并遵守现象的顺序而做出各种行为。比如我们知道往滚烫的水里伸进去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因为我们记住了伸手→烫手这个现象的顺序(有小孩的家庭,会把插座的眼儿都用胶布堵上,因为小孩子没有记住现象的顺序,小孩子不知道手指头伸进插座眼儿紧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亦即,小孩儿不知道伸手→触电→死亡这个现象的顺序)。我们为了方便的记录各种现象的发生顺序,创制了计时系统。换言之,计时系统的本然理应是序列号系统,但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共同体在社会上推广的钟表是由数字组成的。亦即,科学共同体在偷换概念,用数字偷换了原先的序列号,于是在人们那里产生了时间是可以计算的幻觉(限于篇幅,止于此。关于时间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www.hongzhongshe.com参考愚的《数字化时间》一文)。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