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丧家狗”的出典我已经写在这本书的正文里面了,我对它的一点发挥,就是上面这句“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我书题下面的话是夫子自嘲,不是骂孔子,我之所以笃定地、不愿放弃这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这三个字一是夫子之道,二是它最深刻地概括了孔子悲剧性的一生。
Tag: 李零 今天这个讲座的主题是《论语》,但是《论语》对于我自己来说,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我的观点大部分都在我那两本书——《丧家狗》和《去圣乃得真孔子》里面讲过了。近些年来,我更喜欢“跑路”而不喜欢“讲话”,所以我没有怎么讲这个问题。今天是我第一次来跟大家交流,有什么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同学们批评。
题目“孔迹”是模仿古代大禹治水走过的线路“禹迹”而来。我除了读书以外,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沿着孔子走过的地方走一圈,看看孔子曾经生活过的、旅行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关于怎么读《论语》的问题,我首先要谈的是,我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来读论语的?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经常让我有一种荒诞感,所以我有这么一句话,“中国就是798”,到处都是现代艺术。我们现在碰到的复古艺术中,有三个文化符号被大家反复使用:第一个符号就是龙。大家都会唱《龙的传人》,以为龙是中华图腾。但是我突然感到很稀奇,这种说法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我不太清楚,也许应该查考一下。第二个符号就是炎黄。祭祀五帝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所谓“五帝”就是当时的五大祖宗。在我们的帝系传说中还有其他很多祖宗,比如伏羲,而炎黄只代表我们汉族的祖宗。第三个符号就是孔子。传统文化热基本上是1989年以后才变得蔚为壮观,从此文化保守主义才大行其道。从前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现在是“天大地大不如传统文化大,爹亲娘亲不如孔夫子亲”。所以符号已经被代替了,传统已经替代了过去革命的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
宋《鲁国之图》碑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17×112cm 石刻;现藏于湖北省阳新县一中(南宋兴国州学原址)。
全国各地的公祭是很多的,为什么现在传统文化突然这样红火?这据说是由于一种认同的危机。耶稣基督是外国人、马恩列斯也是外国人,中国人不能认同外国人,中国人要认同中国人。蒋介石呢,大陆不认同,毛泽东呢,台湾也不认同。只有炎黄、孔子、孙中山,海峡两岸皆大欢喜。
现在这个传统文化热,最极端的表现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立教,这也是我们阅读时的重要背景。回顾一下中国近代的历史,孔学立教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1911年南方革命党把满清的政权推翻,著名的保皇党梁启超和陈焕章就开始提出要建立一个孔教会,最后是占领中国东三省的日本人最热心扶植孔教。所以1936年,民国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孔教,改孔教会为孔学会。第二次浪潮就是现在,1989年以后孔学立教呼声甚高,但从未获得国家的批准。
美国学者詹启华写过一本《制造儒家》,书的封面很有意思。封面上孔子的面部被遮住,脸上有很多颜色块,好像魔方一样,让人觉得千变万化。詹启华说西方人眼中的孔教是一种“人造”孔教,就是由传教士和汉学家们按照他们的想法所设想出来的孔子。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孔子也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政治符号。
这是我们阅读《论语》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下,我写了《丧家狗》这本书。“丧家狗”的出典我已经写在这本书的正文里面了,我对它的一点发挥,就是上面这句“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我书题下面的话是夫子自嘲,不是骂孔子,我之所以笃定地、不愿放弃这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这三个字一是夫子之道,二是它最深刻地概括了孔子悲剧性的一生。
写完那本书以后,我就写了《去圣乃得真孔子》。这个书的封面假孔子放在画面的右边,那个大成殿里、冠带冕旒的孔子有一大堆弟子朝拜。左边的小木头人,是孔府里收藏的一个孔子像,感觉像是一个卡通人物。有人现在说,“哪有什么真孔子!”历史都是不可复原的,这是没错,但是不能说连孔子这个人都没有。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孔子是一回事,有没有孔子又是一回事。那个真实存在的孔子肯定就是活着的孔子,而人们对他的追忆、描述、各种各样的利用、评价,那是后人对他的想象。但是不管我们离开他有多么远,了解多么不足,我们并不允许以此为借口信口雌黄。这些信口雌黄的想象都有可能遭遇“考古”,被无情揭穿,不要以为历史是一个完全死无对证的东西。我说历史上毕竟有过一个孔子,一个真实存在的孔子,我就把这样的孔子叫做“活孔子”。我说的“假孔子”是孔子死后被冠冕堂皇地封为圣人的孔子,是被各种各样的人当作工具、道具的一种想象。所以封面上的两个人物,我更喜欢的是左边那个“布衣孔子”,他当过一段官,但他一辈子还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知识分子。我觉得左边的小像憨态可掬,当然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自由,你更喜欢哪一个孔子?
我读《论语》的方法是追随司马迁,把《论语》当作一个历史性的东西来读,通过这个书来了解孔子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的是立德立功的那个人,而记住的是他的书。古人读书的方法属于“知人论事”,他们认为人其实比书还要重要,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司马迁也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现代人读《论语》的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空谈性理,对《论语》里面的人物故事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论语》其实是文学性很强的书,可惜是一个破碎的故事,它最大特点就是人多、话多、故事多、文学性强,而《老子》中空无一人,读者如入无人之境。
除去读书以外,我今天讲“大地上的《论语》”是指通过走路来认识孔子。我大概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孔子走过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孔子是从山东曲阜先到河南濮阳(卫国),到曹国(山东曹县),到河南商丘,到郑(河南新郑),到陈(河南淮阳),再到上蔡,最后到河南叶县。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其实他一辈子去过的国家不超过十个,范围不超过河南和山东两个省。他这个路线是锯齿形的,除了他早年还去过一趟洛阳,传说是去拜访老子,还有一次是到临淄去“找工作”,他总共只去过这些地方。
在这个路线上,我看到了很多孔子时代的古城。没有想到的是,孔子所生活、走过的几乎每一座古城都还在地面上有所保留。你站在上面的时候,就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心灵的震颤。这些古迹其实就是真正的古迹,他们是和孔子同时代的,甚至是比孔子还早的古迹。孔子确实就曾站在那样的城墙前面!
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到曲阜去“朝圣”,有一个重要的地图要学习,就是宋朝的《鲁国之图》碑。在这个地图上,有些东西我们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像“三孔”的孔庙。所以大家到曲阜去,不光有“三孔”,还有很多的古迹都值得看,大家可以按图索骥,但是我在这里不能一一给大家介绍。
曲阜鲁故城是一个真正的古迹,这是西周时候就有的古城,城墙还都保存在地面上。这是孔子居住的鲁城,这些古城残垣断壁,不是埋没于荒草之间,就是被现在的建筑所切割和包围,他们和金碧辉煌的“三孔”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是真孔子时代的遗物,后者是宋以来历代统治者和征服者的杰作。
孔庙大成殿中孔门弟子的排列保留着明朝以来的顺序,座次的变化反映着儒门评价的变化。孔庙中曾开除过三个人,第一个是公伯缭,他是儒门犹大。第二个是孟子,因讲“民贵君轻”而被朱元璋开除,后来又恢复名誉搬回来了。最后一个是荀子,因李斯而遭受株连,直到近代才重新回去。
在大成殿后面还有一个殿,叫“圣迹殿”。南宋以来人们仿效佛教传统,把孔子的一生画成连环画,叫做《圣迹图》。现在我们所见最早的《圣迹图》据说是藏在日本,留下来大约十几幅,其它有多达百余幅的,但任何一部《圣迹图》都有一幅是讲“丧家狗”的故事。孔庙中藏的明代图的名字叫做《累累说圣图》,什么叫做“累累”,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狗”。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侮辱孔子的话,而是最最尊敬孔子的司马迁所讲的话。
我们举一个孔子到过的地方吧,就是发生“丧家狗”故事的地方,位于现在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保存极好,现存于地面高度达十八米。我发现东周时期的城后来还在使用,比汉唐古城还要大。2007年的时候,我站在孔子站过的地方,心情很激动,因为孔子从东门进去的这一年,正好六十岁,那年我也正好六十岁。我在想,什么叫做“六十而耳顺”,我想是把荣誉置之度外,什么都不在乎了。所以孔子这一路颠沛流离、忍饥挨饿、路遇狂人,他不但不生气还很礼遇。我猜“耳顺”大概就是这个境界吧!
整个这样走过,我觉得收获很大。我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钱云 摘录整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