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二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推选“国花”的动议 ,搅动了大河上下泱泱春水。后来,在梅花与牡丹之间举棋不定,我也撰文主张梅花。在后来,有100多名院士联名,折中提议由梅花和牡丹共享“国花”之美誉。全国人大至今没有正式批准。姑且按下不表。
龙年立春在即,忽悠想起了梅花来。我说过,牡丹是一种很难伺候的富贵花。除了用于厅堂居室的装饰点缀的美化功能而外,没有多少值得赞誉的地方;就像一个美女,除了养养眼,实在是说不出其他好处来了。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与“富贵”联系在一起的:诗词绘画莫不如此。梅花就大不一样了。梅花凌寒傲雪,催人奋进,正气凛然,铁骨铮铮,象征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之浩然正气与大无畏精神,诗词绘画莫不如此!
林逋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写得灵动飘逸;高启之“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又把梅花说的如神似仙;“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擉是天下春”在橱廉夫的眼里,梅花简直就是一个播爱人间的神雕侠侣。王安石写了梅花的二种不同风姿神韵:
梅花在苏东坡的眼里又作挚友别样看待:
李清照从一个有特殊经历的女人视角如此品梅:
宋人
《岭梅》
宋代
半醉临风折,清吟拂晓观。
南朝鲍照之《梅花落》和唐朝齐已的《梅》更是把梅花的风骨写得淋漓尽致:
《梅花落》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这些诗词都是在以花喻人 是再明白清楚不过的了。牡丹就没有这样的福分了。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审美情趣梅花都在牡丹之上。
历代咏梅诗词在写梅的艺术技巧上也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有直写,有喻写,也可以叫“实写”;这二种是比较普遍的写法,前面举的例子都是。也有托物间接摹写的,这种托物间接摹写,我把它叫做“写影”。写“影”是一个难点,挑战。历代佳作屈指寥寥。唯宋人林逋“疏影斜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赞。他是在一联中分写影、实。前一句是水中之梅,影也;后一句是嗅觉之梅,香也,实也。后一句的“浮动”又与前一句的“水清浅”关联、照应。在我的孤陋寡闻中,还有宋人陈与义也用过“写影”技法:
白,是梅花的外在美。由于梅花伴雪而发,古人有常常将梅花与雪比较、相提并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卢梅坡:《雪梅》)是也!“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唐--张渭:《早梅》)。“琼瑶初绽岭头葩,蕊粉新妆姹女家。举世更谁怜洁白,痴心皆尽爱繁华。玄冥借与三冬景,谢氏输他六出花。结实和羹知有日,肯随羌笛落天涯”(唐--徐夤:《梅花》)。
香,是梅花品格之神韵。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自有香如故”;“梅花香自苦寒来”;“冻白雪为伴,寒香风是媒”(唐--韩偓 :《早玩寒梅有怀亲属》);“吟看归不得,醉嗅立如痴”(唐--郑谷:《江梅》);
早,是梅花的又一品格。“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陈亮《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见江楼下腊梅花,香扑金樽醉落霞。独倚东风如梦觉,一枝春色到人家”(宋--洪炎:《腊梅》);“江梅落尽红梅在,百叶缃梅剩欲开。园里无人园外静,暗香引得数蜂来”(宋--曾几《独步小园》);“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落?便是春”(徐渭:《题墨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梅花的这些优秀品格都是令牡丹自惭的。牡丹喜阴,亦少不耐阳。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或砂土壤,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气温低于16C就不会开花;可见牡丹是一种娇生惯养,弱不禁风的“富婆型”花。与中华民族之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称赞牡丹是不足为奇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