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西方体系之内,一些非常知名的哲学家都坚决反对原子论,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赫等西方哲学家,都持有反原子论观点。如果是这样,有一个问题比较奇怪了。这些所谓的西方哲学家是怎么回事?现在的普通学生都能理解的原子论他们都不能接受,不是糊涂蛋吗?如果是糊涂蛋,为什么又那么出名?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会产生很多疑惑,至少我们不能说这些哲学家的思考能力比不上现在的普通学生吧?
这关系到现代教育的产业化问题,也关系到现代人对教育的误解。现代教育体系是从西方资本主义体制中生搬硬套过来的,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体系,是为了给资本家培养打工仔而存在的,绝不是为了搞什么真学问。西方哲学家们的观点不管其理论对错与否,至少他们都是真在搞学问,只是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并不会直接出现在教学课堂上,教学课堂上的东西,是掌握话语权和教育权的阶级从众多观点和学术体系中,经过人为筛选而编制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学院里出来的人,或在学院里讲授课程的人总是误解自己的身份,老是以为自己是搞学问的人。学生从学校里出来,是为了让他们到各种企业打工,但学生们普遍以为自己学的那些是什么宇宙真理之类的东西,特别是对科学的理解。实际上,对自身的误解,也是对世界之误解的开始。
学生不大可能接触非主流的观点,从小到大只能接触已经成型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谓主流与非主流,不是以正确与错误来划分的,而是以人数的多寡来划分的。资产阶级热衷于投票民主也基于此里,让民众投票,民众自然会选择错误路线——人数多一定就是正确的吗?当然,人数少也未必一定是正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就像进了产品加工线,一级一级的深加工,产品成型之后标上产地(哪个大学毕业),编号(学历证书号),产品等级(大专,本科,研究生等),然后让他们自谋生路——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产品说明书去面试,老板们看看产品说明书,问问这个产品一些问题,如问问这个产品,你想一个月以多少钱把自己租出去?原来的企业是多少钱一个月租你的?然后再考虑使不使用这个产品。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虽有些夸张,但也不完全是纯粹杜撰。
当然,原子论和反原子论的矛盾,是西方体系之内的矛盾,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传统文化讲经验,讲观察(观天察地),讲践行,讲望闻问切,从来不讨论抽象客体。原子与上帝一样,是一个超验客体,这种东西,中华文明是不谈论的(所谓超验客体,简单的讲就是脱离了我们的感官经验的抽象假设。原子的味道是怎样的?甜还是苦?原子烫手还是凉手?原子是什么颜色?原子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这些都是没有答案的,亦即,原子是没有任何感性理解渠道的假设体)。中华文明对超验客体的态度是“存而不论”。所谓存而不论,不是说否认道的存在(叫它上帝也行——只是上帝这种称呼极其容易让人把“道”人格化——不过是符号上的区别而已),而是不讨论它本身,因为他超出了我们的经验范畴。或者说,中华文明不讨论“什么是道”或“道是什么”,而是在讲“道是怎么运行的”。
在这里,东西方文化泾渭分明,东方文化排斥一切没有被一个主体(我)的经验确实捕获到的东西,或者说,没有以感性理解为基础而构建的东西,都认为是虚假的东西(假识,亦即现代人非常推崇的理性知识,中华文明是排斥的,一切知识都要建构在实实在在的感性基础之上)。毛主席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至理名言的原因就在于此,调查过程就是建立感性和经验基础的过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一个人即便是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调查,也未必会发现问题的症结)。书生不知此理,以为那些满脑子空想是真实的知识而狂傲,君子以为耻。
一、有无之辨
所谓原子论(粒子论)无非是“有无相对观”,它把有(粒子)和无(真空)相提并论,即原子论认为宇宙是由物质充实的粒子和毫无物质的真空组成,而这些充实的粒子就在真空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做运动,而描述这种规律的学术广义的讲叫科学,狭义的讲叫物理学和化学。然而事实上,“无”是绝对存在,所以它不可能与“有”形成相对关系,所谓道德经里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换言之,只有有和有之间的相对关系,没有有和无之间的相对关系。无者无形,无形者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道者无形故不可言。有者有形,有形者形而下,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有形故可阴阳。简单的说,有形的东西,我们可以讨论他们,讨论他们的相对关系,而无形的东西,我们没法讨论起来。但是,原子论在讨论没法讨论的“真空”。
说到原子论,人们最大的疑问恐怕就是物体能不能继续下分的问题,其实原子论更大的悖论来至于虚空(或真空)概念。所谓真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它也必然是空洞而脱离感性理解的东西。科学共同体会说某某原子的半径是多少多少,而这样的陈述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假如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是虚空,他们之间是不存在距离的——虚空不可能有长度(长度和距离是一回事,都是物体的相对属性,虚空没有物体,因此作为物体属性的距离,亦不可能独存)。新兴的量子学还会使用「真空里的能量涨落(真空里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有能量涨落?)」这样的陈述,这些都是有严重的逻辑悖论的陈述,只不过是空洞的形式符号循环论证罢了。总之,无(真空)者没有了形,因此对它的任何属性描述都是不能成立的,都是诳言诡辩。
单从科学的归纳悖论中也能确证真空是无法确证的东西。对“有(物体)”我们是通过感官器官及作为感官器官之延伸的器具来考察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感官器官及作为感官器官之延伸的器具证实了一个地方不存在物体,那么,如何进一步确定那里一定不会存在“无法通过感官器官及作为感官器官之延伸的器具来观察到的物体”呢?我们无法通过充分必要条件来毫无疑问的证明这件事情。
文章出处:www.hongzhongshe.com
二、虚假视觉信息
原子论是一种典型的模型化体系,它的思路是,通过一种模型,外推世界的本源。这不仅是科学的基本思路(即用数学公式外推物理本源),也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总是以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来外推世界真相。实际上,我们脑子里的那点想法,一切只不过是我自己的主观想法,与事实真相无关,与世界真相无关,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唯科学主义者的最大弊病就在于此,老是把自己脑子里的主观判断等同于客观规律,然后把自己等同于上帝,批评一切非科学体系)。
新华词典对「模型」一词的解释是:按实物比例和结构制成的物品。
我们对「模型」一词进行一下常规逻辑分析。按照字面意义,模型应该是照着实物而仿制的物体,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有一种实物,才能按照实物的样式仿制出这个实物的模型。在这里,实物是本,模型是末。如果有人随便拿出一张图片,说是毛主席的画像,我们可以轻易的分辨真伪,因为有对照物。但如果有人拿出一张图片,说是老子的画像,我们将如何是好呢?老子生活的年代没有图片保存技术,老子的真实模样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这种画像不过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臆测画出来了而已。那么,从来没有人见过微观粒子的实物,我们是以什么样的视觉对照下认为,无对照实物的模型是实物之模型呢?所谓的微观粒子是不是人们脑子里的想象而已?
假如我们认可通过某种图片就可以论证这个世界存在某种实物,我们亦可以证明这个世界存在着孙悟空这样的生物,因为我们可以画出孙悟空的图像(当然,孙悟空是一种隐喻,是在隐喻人心,这是佛学范畴,贱文不深论)。饿了都不需要找饭吃,画饼充饥就可以了。一言以蔽之,图画和实物是两码事,不可随意画上等号。
三、为什么是原子论?
翻看西方科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原子论并不是具有天然优势的学说,实际上它受到来自各种学说的挑战。唯动论、电流体论、热质论、以太论、波动论等,都曾与原子论进行过激烈的斗争,特别是到了马赫一代,原子论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时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倾向了马赫主义。但是为什么后来原子论还是可以死灰复燃呢?
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死光了,而掌握教育权利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体系培养自己的支持者,不需要和自己的反对者直面。现在的一般性教科书都说马赫临死前改信了原子论,实际上这都是死无对证的事情。马赫已经死了,掌握话语权的人说马赫信了就是“信”了,马赫不可能复活过来说“从来没有这回事”。这就涉及到了政治问题,书生是不可能理解这些国家兴衰、文化传承等等问题之玄妙,他们也绝不会认可自己不过是政治工具,他们坚信他们之间的争辩是纯粹的学术之争,其实不过是书生们的幻觉而已。当有很多种学说出现的时候,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培植符合自己利益的学说,或打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学说,进而让符合自己利益的学说蓬勃发展,让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学说日渐凋敝。当然,这种扶植或打压一般来说不会是公开性的,主要通过政策倾斜,传媒监控,以及经济分配等方式完成。
简单的说,如果你发的文章不符合政治利益,就不给你刊登在各种期刊上的机会。如果你发的文章符合政治利益,就让你的文章出现在各种期刊上,扩大你的影响力。对一些特别“优秀”的知识分子,给他举办各种演讲会让他到处演讲,让他上报纸上电视提高他的知名度,通过各种渠道神话他,让大众崇拜他,让人们见到他就赞不绝口。让他出各种书,让他发财,总之,让他活的越来越滋润。反过来,那些竟写不符合政治利益的知识分子,不会给他任何机会,让他举步维艰,让他穷困潦倒,甚至可以编造各种绯闻和污点来污蔑他,让大众对他嗤之以鼻,让他身败名裂,人们见到他就骂不绝口…………等等。更有甚者,可以对顽固分子使用极刑。不过一般来说,极刑是不需要的。所谓书生嘛,不过是死读书,读书死的废物,或者说是长不大的“孩子王”,不需要也不可能和他们谈论宇宙天机、天下苍生,亦不需要和他们动粗——实际上,和他们动粗,书生是不服气的,你气急不过他们的酸腐骂他们两句,他们反而会兴奋,他们觉得有了故作儒雅的机会,反讽你没有修养(刘邦和毛主席这样的人物,不断的被他们污蔑,正是由于假识和真识在这些人身上反差最为强烈)。
文章出处:www.hongzhongshe.com
四、原子论在暗示什么?
孙悟空这样的生物并不存在,人们刻画一个虚构的东西,是为了勾勒出他要隐喻的东西。同理,微观粒子也不存在,科学共同体刻画一个虚构的东西,也是为了勾勒出他要隐喻的东西。那么,原子论向人们隐喻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西方资产阶级选择原子论为现代科学的纲领呢?
愚简要为两点:
其一、定量化。原子论可以非常方便的建立起定量化体系,而定量化是货币化前提,也只有一个东西被定量化了才能方便的进行统计和交易。亦即,科学的定量化要求,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
其二、个体化。原子论暗示出了一种物类的“个体”。比如水,水在原子论的描述下,变成了“水分子们”,任何局部的水,都变成了一个水分子的n倍。而受过这种暗示的人们,会很轻易的接受社会是“个体的组合”这种观点。另言之,在科学主义者看来,国家就是无数个独立的原子化公民组合而成的,并且是由一种法律来维持其运行(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主义者有时又是一种天然的法制主义者,他们对一种固化而僵硬的东西笃信不疑——中华文明是法外化解为主的非僵化体系)。这与科学主义者认为,物体是由无数个独立的粒子组合而成,并且由一种定律来维持其运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注意,在英语里,法律和定律是同一个词〈Law〉(牛顿第一定律——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牛顿第一“(定律)法律”)。
个体化是资本主义合理性的逻辑基础。因为当我们不以一己之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GDP主义就会变的荒诞。比如,假如我身兼两省省长,甲省的一批人来乙省旅游,对于我来说会有旅游创收吗?不就是甲省的一批人来到了乙省,吃了点饭,拉了几泡屎吗?给了钱?那钱是甲省的钱,我自己挣自己的钱?饭也是从乙省拿的,我从自己的乙省拿饭,然后卖给自己,然后从甲省拿钱又付钱给自己,结果我挣到钱了吗?与他融为一体,心中无得失,与他相分二体,心中走得失。
总之,物体的原子化和国家的公民化是一理,到头来还是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私的问题,亦涉及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问题,乃至终究会归结到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体系的天人相分的问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