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波
在说游牧族的来源时,先要交代一下人类文明发祥、中华并人类众多民族的来源。人类早期以采集、渔猎为主,到原始农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发祥阶段;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采集、渔猎退为其次,家禽、家畜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畜牧业;人类就是进入到非常成熟的农耕文明阶段,也因各种地理环境而伴随着一定的渔猎、畜牧一直到今天;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加,被分散挤压到不能进行有效农耕的地方如草原、半荒漠地带的人类则逐步游牧化。
一、人类文明的发祥(编撰于流波《文明发祥三要素》)
我在新文明文化史观理论中论述人类文明发祥时阐述:作为人类文明的总发源地,必然有着最早的文明基因、环环相扣的文明积淀、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具体说,要确认人类文明起源最早的问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备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环境;二是所发现文明遗存相对年代为最早;三是文明从年代序列上具有连续性从地域上向周边具有扩散性。而按西方中心论,认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最早文明,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但西方研究者同时发现,这个文明是突然出现的,苏美尔人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他们从遥远的东方来,其语言与汉语相似。这样看来,苏美尔人可能是从中国去的中华人。
那么根据三要素分析,从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环境来说,人类四大古文明发生地都具备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从距今年代来说,从公元前3000~6000间,四大文明古国遗址各有发现,时间各有千秋,很难有个相对优势。然随着中国考古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古文明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这个相对难以判断的格局——长江流域上万年农耕文明遗址的逐步发现及向周边年代的连续性空间的扩散性,突显人类文明发祥地的特征已成不争事实。换句话说,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同时具备文明发祥三要素。
长江流域上万年文明生生不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万~1.85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发现了目前人类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陶器等。以玉蟾岩农耕稻作文明为起点向四周延续扩散:向东向南产生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广东英德牛栏洞、浙江浦江上山等上万年的水稻农耕文明;长江流域一带水稻农耕文明星罗棋布,如距今9000年之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距今80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5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年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等等。长江流域水稻农耕文明向北向西黄河流域高纬度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宜稻则稻,因地制宜发展栗、黍、麦等其它作物,如河南、陕西、甘肃的部分地方适合水稻的生长,于是形成裴李岗文化河南舞阳贾湖、仰韶文化甘肃庆阳、龙山文化陕西扶风案板等稻粟混作农业文明。这个文明向印度半岛延续扩散发展有距今7000年的阿萨姆邦水稻文明,向东亚、东南亚延续扩散形成距今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是比比皆是。
由此科学论断,即使是其它三大文明发现了年代较久远的文明遗址,也缺少周边相应遗址的延续性扩散性相佐证,更何况上万年前的印度、两河流域、埃及都还基本处于蛮荒阶段,至于其它支系文明,则更无从比起。因此,长江流域成为中华并人类不二的文明发祥之地已铁板钉钉无可争辩。
二、中华并人类民族的最早来源
在上古,也就是伏羲神农炎帝大九洲时代,从今天的研究看,确实是同一人种、语言、宗教、风俗、生计的的糯民(最早种植水稻——糯稻的人)从中华长江流域走来又向世界其它地方扩散,不管你从什么的角度下定义都是一个民族,这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上古时代的全球民族,也就是人类文明的主体民族。真正民族的分化,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也就是说,从轩辕族系入主中央帝代表男性向女性夺权,上古中华大九洲以伏羲神糯炎帝族群文明文化为基奠的全球一体族母女性传承体制开始打破,各地糯民开始各行其事,炎黄蚩尤及后来的颛顼、共工之战都是这一历史大变故后的政治延续。而当4000年左右随着中华本部流放“四凶”的过程,白民、黑民也从青藏高原、南部沿海“振荡”出来,人种上也相继融合分解成中华黄种、欧罗巴白种(由中华黄种在牛高马大多毛阶段衍生支)、奥格罗黑种(由中华黄种在相对猿人阶段衍生支)时,整个人类民族大风化时代就到来了;白糯去西亚成为阿拉伯人再西去昆仑(雅兮雅即亚细亚大陆)西半角——后来称欧洲成欧罗巴人,黑民赶往海外昆仑——非洲到今天。(编辑自流波《与中尉同志谈中华并世界文明文化》)
今天西方学术界、日本学者共同认识到上古时候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文明体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他们叫埃斯特拉特语言。“埃斯特拉特”其实是日本语(古汉语的遗存)的读音,即ョルバ,“ョル”就是夜,“バ”就是坝、场所、地方,联起来的意思就是夜晚、日落的地方,正是印欧语的“阿拉巴”、“欧罗巴”。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中华文明与美洲、澳洲、地中海古文明的相通相似。而越来越多的考古证表明,这个人类的文明发祥之地是中华,是中华的长江流域。而无论“阿拉巴”、“欧罗巴”还是“埃斯特拉特”,其实正是古长江流域糯民对西方太阳落山之地并引伸为夜晚的古读。而中华古史论述的神糯前的大九洲时代,就是伏羲神糯时代糯民创造的全球文明文化大一统时代,这个文明文化大统一的形成发展承载人类历史约万年之久,而这个文明文化的主体力量就是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种植糯粳水稻的部众——糯民或粳民或江(古粳又读缸)民;到了神糯时代晚期,进入炎帝时期,这时社会开始由族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到轩辕部族势力的壮大,入主中央传承帝系,炎帝势力进一步削弱,部族部分向海外迁移,长江流域本部和从北方退回的部众开始分化,逐步由糯变夷,边缘地方的糯由于地理环境变化,如迁至北部蒙古高原、西北带的糯民逐步游牧化;夷的进一步分化,黄帝中央帝系进一步打压,到尧舜时的“流放三凶并殛鲧”、流放“四凶”等,形成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概念;长江流域及以南是传统的水稻农(糯)耕区域,糯夷甚众、部族甚众,进一步分化成百越、百濮等。今天广布于中华大地尤其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和东南亚、大洋洲,在中国拥有壮、侗、土、苗、瑶、水、傣、黎、彝、满、蒙、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高山、德昂、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赫哲、拉祜、东乡、佤、布依、毛南、仫佬、珞巴等庞大的族群,在国外许多与国内相同的族系外还有不少同源族系如泰、掸、石家、侬、岱、坎梯、阿含、拉、毛利等庞大的族群。中华白民、黑民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流放“三凶”、“四凶”中也在黄帝势力追赶神糯炎帝势力的过程中从中华西北、西南“震荡”出来,随着向海外的新一轮迁徙来到地中海沿岸,白民成为后来的阿拉伯人,黑民成为海外昆仑——非洲大陆的住民 ,阿拉伯人再向西成为欧罗巴人,人类人种的地域分布由此形成。(以上文字编辑于流波《中华文明上万年 文明源头是长江》一文)
我们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全球三大人种:自古中华黄种在亚洲,欧罗巴白种在欧洲,奥格罗黑种在非洲;其实,在距今五千年前,欧洲也是中华黄种,白民、黑民大多为中华尧舜时代因流放从中华西部、西北、南部、东南亚驱赶往地中海流域,形成后来三大人种地理布局。改变印度糯民文明进程的雅利安人就是从四川雅砻江流域走出的古糯民与中华西南、西北、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上的原始中华衍生白民混血后一支又于3800年前左右向南进入印度半岛,从而彻底改变了身毒(粳糯)——印度半岛原始糯民的历史。白民、雅利安人大部分向西迁徙形成今天的阿拉伯人和欧罗巴人,留下的原始白民在中华西北一带繁衍并逐步布满从天山、阿尔泰山一直到高加索、黑海、里海沿岸的广大地区。今天欧洲人以为白种人来源于高加索一带就是个误解了,这就不难解释希特勒三次上青藏高原寻找雅利安人的缘由了。(编辑于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第五章:中华及世界族群渊源谈)
由于雅利安人终究是来自中华炎黄的后代,中华古史的记载又是怎样的呢?《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西,有(先)(天)民之国,食谷,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这段记录所说的,地点是“西北海之外,赤水西”,就是今天的地中海之外,红海之西,显然是今天的西欧北非一带了。时间上,狄(民)是黄帝的后裔,大约是黄帝时代晚期的尧舜时代,后来才有雅利安人距今3800年左右南下印度的举动。(同上)
狄,又叫“氐、翟”,有白狄、赤狄、墨狄等。狄之先辈就是黄帝儿子“昌意”,其音顺读为“狄”,昌意降居弱水,即雅砻江。北狄始均部在西北黄河河套一带流动,后来去了“西北海”——地中海,部分南下印度。后来欧洲的“德意志”、印度的“德里”等历史地名就是“狄”音的承传。《海外西经》对当时欧洲、东北非一带方国的记述有: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轩辕国,白民国等;《大荒西经》对当时欧洲、东北非一带方国的记述有:淑士国、白氏国、长胫国、先民国、北狄国、沃国、女子国、丈夫国、弇州国、轩辕国、寒荒国、寿麻国、盖山国(一臂民)、互人之国等。(同上)
这些记录中的“三身国”的裔民——萨克森人(撒克逊人),英语Saxon,德语Sachsen,今天部分分布在德国、奥地利。一臂民的后裔伊比利(糯)亚人,他们早先居住在比利牛斯半岛,后又去了大不列颠,创造了巨石文化。轩辕国,正是黄帝家族海外封地,海外有熊之国,今阿尔卑斯山一带,过去多人熊,又叫罴,芈氏,“卑斯”即由此而来。淑士国,今瑞士国名所承传。弇州国、寒荒国、寿麻国、盖山国、互人之国等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弇州”就是“奄兹”、“英吉”,英吉利、英格兰与之相关;“寒荒国”,在今北欧、北极圈等地方;“寿麻国”,今索马里一带;互人之国,“互人”,腓尼基人所建之国。(同上)
至于女儿国、丈夫国的记载,正反映了古代群婚制的状况,在规定时间内,女儿国、丈夫国的男女相会,生下的是女的就归女儿国,男的则归丈夫国。中国古史记载的西王母正是管理这一婚姻大事的首领,也是职称,西方后来叫示芭女王。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反映这一历史背景的事件,把七月七日称为“七夕”节。希腊古史记载女儿国为爱琴海东部的卡尔帕索斯岛,其岛在克里特岛以北。(同上)
三、具体说说中华三大游牧族——匈奴、突獗、蒙古族
历史上荒漠地带的游牧族也是从中原地带挤压过去,都是中华伏羲炎黄子孙。匈奴、突厥、蒙古三族都是在与中原中央政权周旋下成长起来,又向地球的其他地方猛烈进击,从而给同时代的世界造成强大的震荡。匈奴在当时强大的汉政权打击下只得西退,执“上帝之鞭”一路向西扫荡过去,从东到西形成连锁反应,造成“大近代”(流波在新文明文化史观中阐述的从夏、商、周至近代称为中华的“大近代”)历史上少有的族群迁徙运动,犹如多米诺骨牌直捣罗马,在欧洲建立起大匈奴帝国。
突厥同样也在与相应时代强大的隋唐朝政权的较量失败后西退,虽然再没了其前辈匈奴的威风,但也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终成大业——建立起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切断中西陆上丝绸之路,引起欧洲封建主的恐慌,不得不寻求从海上到达中华之路,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给中华美洲印第安人带来灭顶之灾。
蒙古族比起前两者来是幸运的,因中原宋朝的政治理念问题,本来同样是世界最发达的经济、科技、军事,但因实行打仗的没兵有兵的不能指挥打仗的制度,结果是边陲的几个游牧地方政权都没应付过来,这就是当时形成壮大起来的北方地方游牧蒙兀窒韦有了机会,成为不是被中央政权击溃还是主动打向西边的游牧族。顺便说说后来的满族,也因为李自成农民起义打乱了明朝 中央政权而又没立稳的情况下激发了边将吴三桂和努尔卡赤的反叛,反击农民军过程中顺势建立了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
从人种上说,匈奴多为中华黄种,在西去过程中融化了流放“四凶”的中华白民后裔;突厥、蒙古族又是由匈奴胡族历史演变分化而来,突厥部分与扩散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由中华尧舜时代流放“四凶”而来的白民在人种上有同化现象,而后由鲜卑分解而来的蒙古族多在蒙古高原少与白民同化基本保持中华黄种模样。三大民族都信仰昆仑神和月亮崇拜,其首领都称可汗、单于,都是黄帝轩辕的后裔。黄帝又称大可汗天鼋。匈奴、突厥、蒙古并中亚、西亚及欧洲、非洲早期首领称可汗的部族、方国者无一不是黄帝轩辕族的后裔。
●匈奴。“匈奴”是糯民发展到北方后演变成游牧胡族的主族群,在西北昆仑一带形成气候,故把昆仑提高到神来崇拜。《山海经·大荒东经》卷十四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这段记载表明,匈奴与黄帝杀蚩尤和夸父有着密切的关联,黄帝时代,匈奴已成为黄帝战胜蚩尤和夸父的一支重要力量。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司马迁据《左传》编入《史记·五帝本纪》中谓:“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正义》:“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所封也。字书云缙,赤缯也。”又:“谓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这告诉我们,在尧舜以前,北方一带的白狄匈奴族系山戎、猃狁、荤粥等萨姆游牧族。“匈奴”、“缙云”、“淳维”、“猃狁”、“獯粥”、“荤粥(鬻)”等从读音上相近相似。“匈奴”也与历史人物“昆夷”、“昆吾”有关,与“昆仑”、“喀喇”、“混沌”等相关联。综合这些信史分析,缙云氏时的炎帝部族被黄帝势力作为“三凶”、“四凶”流放“边陲苦寒之地,形成游牧族。殷周时代,北方游牧化的鬼方、荤粥、猃狁等匈奴胡族活跃,秦汉之际强盛起来,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开始与中央政权发生冲突。
中华匈奴游牧族系从公元前二世纪与中央秦汉政权摩擦加剧逐步受到两汉中央政权的强力打击,于公元一世纪从中国北方向西撤退,一路过中亚、西亚、欧洲各地,近400年来从中华西北到欧洲腹地不断掀起游牧民族向西迁逃的多米诺效应,终于于5世纪中期在首领阿提拉时建立起东到里海、南到阿尔卑斯山、西到莱茵河、北到北海的匈奴大帝国。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少妃却神秘死在新婚之夜,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内战。454年,欧洲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匈奴人被迫退回到南俄罗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之战失败;468年,又发动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战死沙场,从此匈奴逐渐沉寂下去。作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5世纪中叶后逐步消失,渐渐同化到其他民族的肌体中去了。
●突厥。突厥人是散落在西部、西北部、亚欧平原的匈奴胡人后裔,崇尚狼图腾,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发展起来。突厥在西域崛起时,也正是中华中央政权由北朝西魏又将走向强大统一中央政权隋唐时期,隋文帝相机利用东西突厥及周边游牧族矛盾取得了对突厥的主动权,隋文帝被尊为突厥的保护者和“天可汗”。到唐李世民时,通过对东突厥几次反叛战争的反击,使之臣服。
630年,唐策动西突厥葛逻禄部反叛并杀害可汗统叶护,西突厥分裂为葛逻禄部和咄陆部两部。642年,咄陆部可汗进攻唐朝在哈密地区的屯军而败,逃往巴克特里亚,唐朝获得了对西突厥汗国的宗主权。651年,咄陆部贺鲁可汗得到葛逻禄部的承认,恢复了西突厥汗国,发动了反叛中原中央宗主权的叛乱,唐高宗派遣大将苏定方直入准噶尔艾比湖击败贺鲁,在楚河流域再次击败贺鲁。657年,唐朝任命忠于中原王朝的突厥人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659年,立另一位依附于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为葛逻禄部的可汗,西突厥臣服于唐,唐成为整个中亚地区的保护者。
10世纪,伊斯兰教从阿拉伯传播到突厥部族,突厥族进入伊斯兰化时代,各部族在《古兰经》面前宣誓皈依伊斯兰教,西突厥人开始西迁。13世纪,突厥后裔在奥斯曼时期独立建国,史称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经过几十年扩张,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又逐渐渗入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并于1453年攻占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改圣索菲亚教堂为清真寺,至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存在了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最终寿终正寝。奥斯曼土耳其继续扩张,到16世纪,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陆地丝绸之路通往欧洲的隘口。正是在这样的前景下,哥伦布拿着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从海上寻求到达中国之路,才有了后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蒙古。来到北方的古糯民有的进入了大漠森林,形成北狄匈奴游牧族群;在西进的过程中白民、混血加入进来,如突厥、回鹘中就有不少散布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匈奴后裔 、白民人种混杂后的混血裔民。而大部向北亚、东北亚的糯民却并没有受到人种的感染,今天的爱斯基摩人、蒙古族就是散布于中华西北、北极圈、东北区域的匈奴后裔,保持着黄帝以来的黄种古老血统,属中华东胡族系。而保持糯民农耕色彩的高丽(糯)即今南北朝鲜、大和(糯)即今日本民族从古到今还是水稻农(糯)耕民族。
蒙古部由鲜卑室韦的一支发展而来,到8世纪人口有了一定发展,不得不分支外迁。西迁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最后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在辽朝时以萌古或被称袜劫子为号,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到金末发展为拥有16个部落的蒙古族。“鲜卑”、“室韦”从读音看其实是“缙云”、“淳维”或“猃狁”的历史绵延,这也再次逻辑地解读了游牧匈奴由黄帝系“缙云”流放成匈奴“猃狁”、“犬戎”历史流变为“鲜卑”、“室韦”再到蒙古族的过程。
相对于其祖辈中华游牧匈奴或突厥族,蒙古族是幸运的,因为当蒙古高原诸部走向一统时期,正当中华宋金辽西夏分裂纷争局面,两宋对边陲实行的绥靖政策、军事自肘管理政策让封建中央政权在对付边境游牧军事政权方面完全没了两汉、隋唐的后期发力和坚决打击,相反,在反复较量中败给边境游牧军事政权。
铁木真经过数十年征战,终于统一了蒙古草原,于1206年春在斡难河边举行即位仪式,号称成吉思汗。1211~1218年,成吉思汗对西辽契丹人展开攻势,西辽灭亡。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1234年,蒙古和南宋联军攻入蔡州城内(今河南汝阳),金朝皇帝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金朝自此灭亡。1231~1237年,蒙古军队对高丽进行征伐,最后高丽王降。1271年,蒙古军队打垮南宋王朝,忽必烈昭告天下,定国号为“大元”。
如果说匈奴、突厥都是在中央强力政权打击下被动向西退却形成西征奇观的话,蒙古族则是赶上了历史机缘:因两宋完全放弃秦汉、隋唐强硬打击边患政策相反采取绥靖政策导致中华历史上第一次边疆游牧少族入主中原并主动向西方进击的中华游牧族。从1219年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开始到1260年4月占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近40年时间,蒙古军发动了三次西征,一路马蹋花剌子模、俄罗斯、波斯、波兰、匈牙利、小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地区。
2012年2月16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