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诸君读到此句时,是否感到有点凌乱。夫子在说些什么?不仅大家迷茫,就是古人也一样迷茫。我们来看一下前辈们的注解。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论语注疏》坐了三方面的解释。
一是对本句进行总体上的概括,“此章勉人为君子也”。认为“不重章”就是勉励大家要做一位君子的意思。
二是陈述先贤们对“固”的两种解释。一种是孔安国的说法,认为“固,蔽也” ,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另一种解释是说“固,谓坚固”, 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 对于“固”字,选什么意思,是有争议的。
三是对“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的解释。原文如下:“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过则勿惮改”者,勿,无也;惮犹难也。言人谁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故苟有过,无得难於改也。认为“主”是亲近的意思。亲近有“忠信”的人,不要与“忠信不如已”的人交朋友,有错误就要不怕困难,勇于改正。
多么完美的解释。可是,当我们把句子中的双重否定都去掉,“君子,重则威,不学则固,主忠信。友如已者,过则勿惮改”,会发现《 论语注疏》的解释,并没有触及句子的核心。它的解释是那么苍白无力,言语间有一种轻浮,有一种狂傲。这是夫子的境界吗?
大家千万不要理解错了,好像我在鼓动大家不要去读《论语注疏》,正相反,《论语注疏》是先辈们互相交流彼此心中《论语》的成果,不废一家之言,对我们认识《论语》非常有帮助。同时,在其言语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引文,有些都成了逸文,这对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古代文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她好比基石,她好比肩膀,没有她的铺垫,我们哪能走到今天,没有她的顶扛,我们哪能看得高远。入进去,出得来,才能做到“青出去蓝而胜于蓝”呀!总之,读《论语》,必读《论语注疏》。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此句的断法同原文不同。我说一下我的理由:“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的主语都是“君子”,故为一句;“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的主语是“者”,同前句异,故又为一句。
这句话中,夫子到底在说些什么?且听我汩汩道来。
我们先来看"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这句。
一提到“君子”二字,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会想到“松、竹、梅”。在《左传》中,君子更是道德与智慧的化身,“君子”是与“仲尼”平起平坐的。对“君子”的另一面大家可能有点陌生。翻开《诗经》,我们查找一下“君子”,如“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又如“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可见,君子是统治者的代名词。《说文》云:“君,尊也”;《说文解字注》云:“尊,或从寸,有法度者也”;这些都是统治者的主要特征。
《说文》云:“重,厚也。厚,山陵之厚也。”像山脉一样,宽广博大亦高耸入云。《诗经·卫风·淇奥》是这样形容君子的:“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宽兮绰兮,猗(yǐ)重较兮。”君子不仅在外形上要看起来“宽绰”,而且自身要有一定的分量。这种分量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时序上,它将是永恒的。这种分量是什么?我说不出来,但我知道,它是夫子一直在追寻的东西。
《说文》云:“威,姑也。姑,夫母也。”《说文解字》云:“姑也,引申为有威可畏。”像媳妇的婆婆那样,有威严,让人畏惧,让人敬畏。《左传》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们对“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一个国都如果没有君主,人民就会没有敬畏之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君主,就会有战乱的危险。从中可以知道,“威”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君子为什么要这么“重”呢?那是君子想要有“威”,有“威”之后,就可以用之于民,就可以维护本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的安全了。
君子不重则不威,夫子的这句话对统治者来说,真的没留情面。对“敏于事,慎于言”的夫子来说,能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而那层“糊窗纸”,就要由我们来戳破。作为统治阶层的君子,地位俸禄本来就很高了,却从来不知道自重,非要做一些“下贱”的事,来有辱自己的身份。这样,你还怎么样在人民面前树立起诚信和威望呢?这样,你还将怎样统治你的臣民呢?“不重则不威”的傻事,君子是不能做的。君子能做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说文》云:“固,四塞也。塞,隔也;隔,障也。”当一个国家四边都有屏障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安全了。可当一个人的视觉,听觉,心灵与思想都被阻隔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不重则不威”的事来。君子要冲破这种闭塞的环境,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学”,学什么?“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学习周朝的文化,主要是向周文王(一文)、周武王(一质)学习。君子只有学习才会“明”,才会避免做出“不重则不威”的傻事来。君子学习的榜样,会帮助大家理解“君子”的本义。君子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在《论语》中,君子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君子含义的变化也是代表夫子思想的变化。
你我之“不学则固”,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或一辈人,但君子之“不学则固”将会影响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怎么样提高统治阶级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个问题将比“怎么样提高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修养?”这个问题,重要得多得多。历史一次次证明给我们看,一个国家的没落,是先从统治阶级的文化没落开始。过去的,在今天还在愈演。
《说文》云:“鐙中火,主也。”正在燃烧的一盏灯,称为“主”。别小看这盏其貌不扬的灯,它的存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盏容器,二是要有燃烧的芯,三还要不能熄灭。它总是蹲坐在最黑暗的地方,忙碌着;脆弱的,一口气就能熄灭;如豆的灯火,却能驱赶黑暗,给大家带来温暖。这就是“主”,本义是名词;但在此句中是处在谓语位置,做动词使用。“主”的这种动词用法,在《左传》中也有,如“民主偷必死”。
“忠,敬也。信,诚也。”这种解释,可能太平面了。《左传》云:“《风》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苇》、《泂(jiǒng)酌》,昭忠信也。”这四首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理解“忠信”。敬事而信,对上不能不忠,对下不能不信。“忠信”与“德”还有密切的关系。《左传》又云:“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有“德”能做什么?《左传》又云:“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君子主忠信,必有德,说来说去又回到统治者身上来了。
这句话,是对统治者进行约束的,告诫君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勉人为君子”实在不敢苟同。
我们再来看"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
“没有朋友不像我这样,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这样的解释不知是在恭维自己,还是在恭维朋友。人与群分之后,夫子又告诉大家“有教无类”,夫子是在测试我们的智商吗?知错就改,这种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爹妈就教育了,夫子可以休息了。
夫子究竟想说什么?继续往下看。
“无友不如已”是“者”的定语,是修饰和限定“者”的。这种结构常见于《左传》,如“憾而能眕者,鲜矣”;又如“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
《说文》云:“如,從隨也。”“如”字的本意是遵从,依照。这种用法常见于《左传》,如“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又如“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
“无友不如已”的意思是“没有朋友不遵从我”,也就是说大家都听我的。这是什么特征?《谥法》云:“从之成群曰君。”这是统治者的特征。“无友不如已者”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君子”。
《说文》云:“惮,忌难也。忌,憎惡也。”惮的本义不光有惧怕的意思,还含有憎恶之意。所以会有《诗经·绵蛮》云:“岂敢惮行,畏不能趋。”这里为什么要用“惮”呢?你我之辈有错,改就是了,还有什么憎恶,还有什么惧怕的吗?关键看是谁犯错误,这里犯错误的人是“没有朋友不遵从我”的君子,是统治阶级。
把这句话正过来讲,意思是“君子,过则惮改。”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本质,憎恨并害怕更改自身的错误。时间过去很久了,时代也进步了,可是统治阶级的这种本质是一点也没有变。
整句:做一位统治阶级的君子,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不做卑贱而有损自己威信威严的事;二是要学习,就不会愚昧;三是对上天要忠敬,对百姓要诚信。做一位人人都尊崇的统治者,就要勇敢的面对现实,不要憎恨改正过错,也不要惧怕改正过错。
讲到这里,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渐渐清晰。为什么先秦时期,夫子的思想还处九流之末;而汉后,又一跃成为正统思想,并延续二千多年;近代又被打倒?原本是约束统治阶级的“金箍”,经过夫子弟子的不断努力,终于把它送给了被统治阶级,还教会“老统”念“紧箍咒”。经过二千多年的训练,被统治阶级都变成了“君子”, “老统”还是“过则惮改”的“老统”。后来,“君子”觉醒了,把“金箍”给扔了。现在“紧箍咒”还在,可“金箍”没有人再愿意带了。
夫子死后,鲁哀公在悼词中说:“尼父,毋自律!”仲尼师父,不要再遵循法度,自加约束了,快歇一歇吧!你歇一歇,我也好放松放松!
希望我的解释,能对你理解《论语》有所帮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