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新政败局的组织学分析
曾飞
对于人们热议的王莽新政,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二卷第七节王莽的新朝中描述说:
西汉后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矛盾,愈来愈紧张愈尖锐。最基本的问题是在于土地无限制的集中和农民大量转化为奴隶。皇帝和上下层豪强谁也不肯对农民让些步,因而谁也找不出什么办法。这时候:上层豪强的代表王莽,分两步提出他的办法。第一步得到统治阶级的拥护,代西汉做了皇帝。第二步所有办法都失败了,受到农民大起义的惩罚。
王莽建立起新朝,就得解决土地与奴隶两个基本问题。公元九年,下令变法。王莽颁布了两个解决办法:王田——民间田改称为王田,属朝廷所有,私人不得买卖。私属——民间奴婢改称为私属,不得卖买。要多田人分余田给贫民,只是一句十足空虚用来欺骗农民的废话。王莽时南阳豪强樊重家有田三百余顷,阴子方家有田七百余顷,足见当时并无分余田的事实。王莽变法的真实意图是在停止田宅奴隶的卖买,借以停止豪强对土地人身兼并的继续发展。这当然又是十足空虚的幻想。既有兼并者和被兼并者存在,就不能停止兼并,也就不能停止田宅奴婢的卖买。强迫停止的结果,加速爆发了社会大混乱。正在这个时候,王莽又废除行用已久的汉五铢钱,别造货币六类二十八种。王田私属又加一个新货币,使大混乱上再添一个大混乱,迫得农商失业,交易废滞,因卖买田宅、奴婢,铸私钱犯罪被刑罚的人,不可胜数。这一阵骤然来到的社会大混乱,给王莽的打击非常沉重。公元十二年,王莽取消王田私属的禁令,准许置卖王田不算犯罪,卖买奴婢暂不治罪。王莽所谓办法的主要部分完全失败了。
王莽要限制商贾的兼并,主要是要分享商贾的利益,使朝廷取得大量财物。公元十年,下令行五均六管法,一直行到新朝灭亡才停止。王莽说,行五均六管法是想“齐众庶(均贫富),抑并兼”,做到市无二价,贫富相安,强者不得压迫弱者,富人不得要挟贫人。如物价超过市平,均官将所藏货物按市平卖出。如物价比市平低,听卖买双方自由交易。这种做法,似乎是为民谋利,按照王莽的行为,却不免可疑。《汉书·王莽传》说他“令市官收贱卖贵”,从中取利,这倒是可信的记载。事实上五均六管是王莽把持工商业,实行最大限度的剥削。
暂行即废的王田、私属和坚持不废的五均、六管,王莽主观上是想用来抑制某些豪强,避免民众大起义,结果恰恰是加速大起义的爆发。王莽知道这个事实,接连地发动侵略战争,企图对国内民众表示威武,并缓和阶级矛盾。结果又恰恰是更加速大起义的爆发。
王莽用欺骗方法,表示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因此代替失去了统治作用的西汉做皇帝。做皇帝以后,由于王田法的失败,农民实行起义。由于五均六管法的失败,小工商参加起义。五均六管打击了商贾和高利贷商人,这些人也反对王莽了。由于对外侵略战争的频繁,更催促起义的加速爆发。作为王莽统治基础的上层豪强与无市籍的下层豪强,也逐渐在离开王莽。公元十年,王莽废汉诸侯王为民,刘派上层豪强分离了。公元十二年,大封公侯以下二千余人,每人得月钱数千,非常穷困,有些人甚至当雇工度日,王派上层豪强消极了。王莽所用官吏不给俸禄,任令贪暴致富。公元十七年,王莽下令没收官吏家财产五分之四,允许下属告发长官,奴婢告发主人,无市籍的下层豪强怨恨了。王莽统治失去了基础,公元二十三年,在起义军攻击下,长安城破。长安市上小工商响应起义军,攻入王莽宫,屠户杜虞斩王莽头。起义军送王莽头到起义军首领更始帝处,有人割王莽舌切碎分食,因为王莽用那条长舌欺骗了很多人。
著名学者胡适则极力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但胡适也认为:王莽搞五均六筦的初衷是为了“齐众庶,抑兼并”,是为了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兼并活动,使他们不得操纵市场随意盘剥下层人民,以保证人民生活生产所需,同时还能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六筦之设,王莽虽依托于“先圣”,实际上多继承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只不过稍加变通而已。然而,这个好的政策到下面却变了样,因为王莽所用“五均六筦”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张长叔等人,都有家资千万。这些人有了特权,便乘机收贱卖贵,投机倒把,大发横财,同时,他们还同商人勾结,狼狈为奸,使下层人民遭受更惨重的盘剥。(胡适:《王莽是大政治家 魄力与手腕超过王安石》)
莽新政的社会基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层民众不堪压榨苦不堪言,希望新政能减轻他们的痛苦;一是中间层官僚豪强害怕民众起义,希望领导层的新政能消除危机,以便维持他们的特殊利益,并希望通过新政获得更多的特殊利益。
按胡适先生所言,至少王莽搞五均六筦虽然是为了“齐众庶,抑兼并”稳定民众的生活,但他又必须依靠官僚豪绅来推行新政,换取他们的支持。民众利益与官僚豪绅针锋相对,难以调和,结果五均六筦之类的新政反而给予官僚豪绅新的特权,让他们乘机收贱卖贵,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使下层人民遭受更惨重的盘剥。诸如《资治通鉴》汉纪三十(白话)就记载:王莽设置羲和命士,督促实行管理财政的五均、六管制度。每郡有几个名额,都由富豪、大商人担任。这些官员乘坐驿车,谋求奸利,往来全国。乘机与郡县官吏勾结,设立假帐。国库未能充实,而百姓更加穷苦。本年,王莽再下诏,重申肯定六管。每一项管理制度下达,总要为它设置条规禁令,违犯的人罪重的甚至处死。奸猾之徒与贪官污吏同时侵害百姓,百姓不得平安。
显然,治国就是治吏,所谓治吏从组织学角度看,无非就是建立并维持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状态,使社会在这种结构状态之下能够生存与发展。
对于一个组织结构来说,一般可以分成领导层,中间层和基层,以及外部力量等四种力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结构。领导层是极少数的政治集团;中间层是人数较少的政治经济实力派,他们的代表是官僚豪绅;基层是被领导管理的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民众,他们是社会的根基。而外部力量或者是本组织的依附社会,或者是图谋入侵争夺利益的外强。这四种力量的相互关联与利益均衡是社会结构能否达到稳定,并能否起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一旦四种力量失衡,就必然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是社会大破坏。
在王莽新政败局中,王莽依靠通浚井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丹书著石,上面有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之类的迷信手法以及许诺新政惠民的欺骗,骗取基层民众的支持;利用中间层害怕民众暴动而失去既得利益的心理,迫使他们支持新政;与外力的关系则先缓和后征战,转移民众不满情绪的策略。
然而王莽的新政在策划中就脱离实际,违背社会规律,导致各种新政条条失败,彻底搅乱了四种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陷入组织危局。
在与中间层官僚豪绅的关系上,王莽所用大小官吏,不论朝官或地方官,都没有俸禄。地方官和命士相勾结,大获奸利,郡守县令家产多至一千金。地方官获利,送一部分给朝官,得到朝官的庇护,作恶更无所不至。王莽所谓“齐众庶,抑并兼”的五均六管,即使有些办法看来可能是利民的,经过命士地方官吏的污手,也就变成害民的办法了。如此,王莽使用官吏不给俸禄,任令贪暴致富,新政反而成了官僚豪绅特权,由此官吏利用新政所获得的特权进行掠夺而暴富,下损害基层民众的利益,动摇了社会根基。上损害领导集团自身的利益,败坏其信誉,导致民众怨恨。王莽又下令废王姓王侯,没收官吏家财产,导致官僚层不满。王莽满口为民,其实自己就贪得无厌。《汉书•王莽传》说王莽还“令市官收贱卖贵”,渔利百姓,肥饱自己。王莽实行五均赊贷法抑制商人,民众去了一些商贾高利贷商人的盘剥,却换来来了贪暴皇帝和官吏的更残酷的盘剥。王莽新政的六管中害民最显着的是铸钱。王莽大概想破坏商贾的财产,时常改变币制。王莽改币制一次,小工商业、农民大量破产一次。由此,民不聊生,官吏不满,王莽领导集体团彻底搞砸了与中层官僚豪绅和基层民众的关系,社会陷入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王莽开始对外用兵转移视线。王莽发动了对匈奴的侵略战争。其实,自汉宣帝以来,汉边境安静,匈奴逐渐接触汉文化,并不侵犯汉边。王莽改换匈奴单于印绶后,又改名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公元十年,募天下囚徒、丁男、兵卒三十万人,分十二路击匈奴。公元十九年,王莽又大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奴隶击匈奴。王莽两次大发兵,都屯驻在边境上,并不出击。看来似乎是毫无理由的妄动,但是决不能用妄动来说明王莽的行动。王莽用募兵的方法,招集内地不能生存可能起义的穷人,送到边境上战死或饿死,只要这些穷人在边境上逐渐死亡,在王莽就算有理由了。王莽用西域兵击焉耆,被焉耆击败。王莽诱杀高句骊侯,又改高句骊为下句骊,引起高句骊、夫余,濊诸族的不断反抗。王莽发动二十万人击句町,兵士饿死疫死约十分之六、七。西南地区各族纷纷起兵反王莽。王莽每次动兵,便大搜括民间财物。他发动侵略战争把募来的兵士送到边境上,把括来的财物收到自己仓库里,觉得是一举两得的便宜事。他连年这样做,逼得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如《资治通鉴》汉纪三十记载:法令烦苛,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能自别,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临淮瓜田仪依阻会稽长州;琅邪吕母聚党数千人,杀海曲宰,入海中为盗,其众浸多,至万数。荆州饥馑,民众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
至此,王莽领导层的所谓新政,彻底搞乱了领导层与中间层官僚豪绅的关系,搞砸了与民众的关系,破坏了对外的关系,整个社会组织四种力量的均衡彻底受到了破坏,整个社会陷入可怕的混乱状态。王莽新政的败局由此铸定,无可挽回。
《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汉纪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班固赞曰: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及居位辅政,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岂所谓“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推是言之,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窃位南面,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毒流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害遍生民,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皆圣王之驱除云尔。
意思是,班固赞曰:王莽最初以外戚起家,降低身份,勉力而行,以博取名誉。等到他登上高位,辅佐朝政,为国家辛勤工作,本着正直的原则行事。难道他就是孔子所说的“表面上仁义,行动中却违背它”的人吗?王莽本来没有仁义的品德,却有奸佞邪恶的才能,又利用四个伯父、叔父经历了元帝、成帝两代所掌握的权力,遇到汉朝中途衰落,皇位三代没有继承人,而皇太后王政君寿命很长,为他作主,因此得以施逞奸诈邪恶的手段,从而造成篡夺政权,窃取皇位的灾祸。根据这些事实推论起来,这也是天命,不是人力所能作得到的!等到窃取了皇帝的宝座,败亡的趋势比夏桀、商纣的时候还要危险,而王莽却安然地认为自己就是黄帝、虞舜再世复出。于是开始放纵暴戾,滥施威力诈术,流毒全国,灾祸蔓延到外族,还不足以满足他的欲望。因此天下陷于忧愁,人民丧失了乐生的心意,朝廷和地方都怨愤,远近同时反叛,城池失守,躯体分裂,终于使得全国的城市变成废墟,害尽了百姓。根据书籍传述上所记载的乱臣贼子以来,考察他们引起的苦难,与失败的凄惨,从没有一个超过王莽。从前秦朝焚毁《诗经》、《书经》等典籍从而确立自己的一家主张,王莽引用《六经》来装饰谬论,他们走的路不同,而目的完全一样,都由此而导致灭亡,全是为圣明的帝王开道铺路罢了!
作为政治家的王莽,无德无行,人格缺失,唯重权术,也就是滥用所谓的政治智慧,还自以为聪明过人,也由此被一些学者讥为书呆。王莽的胡作非为导致政局失稳,最终遭殃的还是百姓。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国人不可遗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