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宇宙观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它统领全局。而通过对人性的深入追究,也明确得出:人性=劳动性,由此而形成了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根据宇宙观和人类观以及其认识论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原来“易”=(能量)运动,“阴阳”= 对立统一的绝对运动,而“八卦”=“现实存在”在绝对运动基础上相互之间的相对运动。根据这些考察结果再考察我们的传统社会科学,从而弥补了其理论空挡,得出了我国的特色理论就是期待已久的劳动文化。这种文化更加合理地解释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不但会使我国的科学与文化建设更快速发展,也必将会进一步提高人性,有力促使人类进化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宇宙本原和其性质,一般都是由“据说”(如教材)或“之乎者也”而来,而如果对自然科学进行深入考察,会发现宇宙本原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能量的[1]。由此,在物质与精神持续了数百年的论争后,能量与物质又发生了冲突,并将引发另一场深刻而激烈的宇宙本原之争,也会将科学引入一个新的阶段。
宇宙本原由物质向能量的转变,意味着自然科学、哲学或思想体系的一次革命,意味着科学大厦根基的重建。而在这一重建过程中,社会科学自然也不例外。
从自然科学所反映的情况看,其问题的实质发生在最基础最简单的方面。那么,社会科学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考察的重点。
人类社会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能量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发展是否同步,是否可根据自然科学来厘清人类社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本文将根据自然科学的本质和规律对其予以初步的尝试。
1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没能解决,致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一直各行其道,没能统一起来。虽然说“社会规律的本原是自然规律”,但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内在联系,这一问题目前还没能得出具体的答案。
想要研究人类社会,必然需要研究宇宙和地球,因为它们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人类社会,它是依托于宇宙和地球而存在和运动的,若舍弃这一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将无以依托。
1.1 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
宇宙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能量的,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根本看法,也关系到对其具体运动和发展趋势的根本看法。
宇宙观的基本问题,在《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1]一文中已得出了明确的结论,即宇宙的本原是能量,而不是物质,物质是由能量凝聚而成的。尤其是物质的运动,只能是由能量运动所推动。所以,人类的诞生、存在和运动,都属于能量运动的结果,人类的本原也必然属于能量。
虽然人类的本原属于能量,但人类主要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它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在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时,我们既要承认物质的存在,也要承认能量的存在,不可能离开物质而奢谈能量,也不能离开能量而空谈物质,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只有把能量运动与物质运动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运动。但究竟是能量从属于物质还是物质从属于能量,导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物质观和能量观。
1.2 社会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中,有机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实质上已包含其中,现借用《化学的能量观考察》中的图1说明问题如下:
图1 无机界与有机界统一示意图[2]
根据太阳能能够决定地表物质与能量运动的原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它们都受同一规律所支配。但有机化学[2]和图1告诉我们,有机界属于无机界的“叛逆”,它与无机界的能量运动方向完全相反,在宇宙能量扩散的普遍规律中形成了一种聚集上升的能量,从而成为自然界中分外独特而又无比珍贵的一个分支,也使我们的世界五彩纷呈,演绎出诸多的历史故事和现实。而这个分支是非常客观的一种存在,它使我们再也不能随意抹杀无机与有机的界限,也为我们进行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考察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由此,社会科学的两大基本问题也就明确如下:
1.2.1 社会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宇宙诞生后,随着时空的拓展,由大爆炸能量派生的超高密度热能(即暗物质)经冷却产生了物质[3]。随着环境的进一步冷却,物质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了星体和星系,也由此产生了我们的太阳系。
宇宙能量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正负能的对立统一和正能向负能扩散。相对于冷能(即暗能量),宇宙中的普通物质都属于正物质[3]。但在太阳系中,相对于太阳能,地球物质则属于负物质[4]。而就地球物质而言,在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较中曾得出,地球无机物所含能量为负值,而有机物所含能量为正值,并根据能量与物质的关联性,得出无机物所含能量为无机能,而有机物所含能量为有机能(即生物能)[1]。由此,有机物诞生和运动所需的正能必然来自于太阳能。如果没有太阳能催化地表物质生成有机能,CO2还是CO2,H2O还是H2O,不可能变成有机物,不可能构成有机界和人类社会。所以,人类社会只是有机能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一种反映,它必然统一于自然界的能量运动。
太阳能既是地球物质的正能,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正能,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所需的能量,最终都要归结于太阳能(现在已开启了利用核能的时代)。由此,便确定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能量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从而消除了社会科学的一些模糊性。
1.2.2 社会运动的能量从属于有机能
根据图1所示,人类归属于有机界,而有机界所运行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根据有机能诞生[2]和增生[5]的机理,是太阳能催化地球物质产生了有机能,从而诞生了有机界,所以,人类社会运动的能量必然从属于有机能运动规律,见下图:
图2 无机界与有机界关系示意图
由于人类社会运动的能量归结于太阳能或有机能,所以,社会科学也就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或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从属于有机能的运动。
由于人类本身就是有机能的产物,人体所需能量也属于有机能,那么,人类社会的行为也就体现出有机能运动特征,人类在改造自然中所发挥出来的能量也就属于自然界所赋予的一种自然能量。
1.3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间的0值
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人们感性地认识到世界似乎普遍受这一规律所支配,人类和普通动物界似乎处于同一层次,它们因生存而竞争似乎是天经地义,都在遵循着统一的优胜劣汰规律。但这样理解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人类已经由动物性中进化产生了人性(即理性)。
关于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分界,请参见《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图1。其实,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0值,请看下图:
注:该图画法易被习惯思维所接受,但其反映的原理,应参考下面图7的双相运动思维。
图3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示意图
通过图3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并告诉了我们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社会来自于自然界;
2)普通动物属于自然界,而人类则属于以自然界为基础,并高于(普通)自然界的一种存在;
3)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界的关键因素是劳动。正是劳动才使人脱离了普通动物界,创生了人类与社会。同时,它也说明人类并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利用和消受自然,而是会主动地改造自然。由此,劳动就属于改造自然的一种运动,它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运动特征;
4)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在0值的两边,存在着正劳动(简称为劳动)与负劳动,劳动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分为劳动的正值和负值;
5)劳动具有有机性,而负劳动具有无机性,这反映出它与自然界的能量运动存在着统一性。由于有机能是逆宇宙能量扩散的普遍规律而运动的,所以,物质的有机性意味着它属于正能,而劳动的有机性也意味着其属于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正能;
6)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中劳动能量的积累,人类的人性和有机性在不断上升,而其动物性和无机性在不断下降。由此,在靠近0值处,即人类刚脱离动物界而诞生的时期,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较多的无机性和动物性;
7)随着整个有机界正能的积累上升,人类的劳动能力也在增长,其大脑会不断进化(意味着人类大脑储存的能量在上升),社会的有序性也在增强,即熵值呈负向运动(信息性增强)。这如同物质吸收有机能[2]一样,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劳动能量越多,社会会越加有序。
劳动的有机性与物质的有机性不同,物质的有机性源于有机能的诞生,而劳动的有机性则源于劳动的诞生,它是建立在物质有机性基础上的,其起点必然晚于物质的有机性。由于它是以劳动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划分,尽管有些非劳动物质属于有机物,它也属于劳动无机性,因为它还没有被附加劳动。同样,如果无机物被附加了劳动,它也就被赋予了劳动有机性。
由于人类具有有机性,所以,探讨人类社会的运动应主要依物质的有机化为线索,其区别是,物质的有机化是以有机能为基础,而人类的有机化则是以劳动为基础。由此,就解决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和统一性问题。
1.3.1 劳动的原始性与劳动者
本文所考查的劳动,属于纯粹抽象化的劳动,具有原始性,并不是指浮在社会运动表面的具体劳动(它被包括在抽象化劳动之中)。
在目前一些文献中,劳动的概念有时是抽象的,但有时又是具体的,产生了人格化,比如它一般被蕴含在劳动者、无产者、人民或劳动人民中。这样,很容易导致理论探讨带有不可避免的笼统性或模糊性,使探索局限于“以人为本”层面而无法深入(这属于目前社会科学探索的一大瓶颈)。
透过劳动的原始性,也使劳动者概念发生了变化,并能够运用双相思维对其予以深入考察,比如一些资产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社会劳动,也属于劳动者,其对社会劳动的组织、调动和交换作用属于被肯定的范围,而他们的剥削性或寄生性才属于被否定的方面(这也属于资本的两种属性)。同样,无产者,除其劳动性以外,它也含有非劳动性的一面(尤其是马克思所称的“流氓无产者”),后者也应该属于被遏制的范畴。
1.3.2 劳动是人类的最基本属性
在人类的进化中,是劳动使人类在生存中脱离动物性,具有了人性,如果脱离了劳动,也就失去了人性,所以,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人性就是劳动性,劳动才是我们的“上帝”。而以往对于人性的多重性解释,往往会剔除劳动这一根本内容,使人性与动物性相互混淆而难于区分,甚至把一些动物性理解为人性。从根本上说,一切价值观都应建立在劳动和创造基础上,舍弃这一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根据人类社会诞生和运动的特征,人类观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得很清楚,它就是劳动或人性(经结合社会实际,目前中国提出了更具体的24字价值观),不允许在这一问题上偷梁换柱。在此情况下,如果脱离劳动创造而大谈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无疑会助长寄生性,等于在人类社会中助长了动物性,会导致人性和社会的退化。
1.3.3 劳动是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不但宇宙存在着“第一推动力”问题,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着“第一推动力”。按照现代语言解释,劳动属于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属于相对运动。而相对运动必然以绝对运动为基础,劳动这一绝对运动决定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要以它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运动。
通过运动来阐释自然和社会,就在思维上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一致并统一起来了。由于这一问题带有根本性,故在此先特别强调一下,下面仍会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1.3.4 劳动属于一种能量
在人类的生存中,她首先是利用自然,这与其它动物没有区别,只不过其利用自然的范围有所扩大,其程度也有所加深。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由于产生了劳动意识和能力,才使得人类从普通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够改造自然的一类高级动物。由此,人类的劳动意识和能量与普通自然界(主要为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是对立存在的,劳动属于一种能量。这在具体的劳动产品形成过程中可以显示出来。
注:1)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分别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称其为“时空”主要是与自然科学中的时空相对应。前者涉及的是如上面所述的太阳能和冷能,而后者涉及的则是文化、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等;
2)劳动能量(含科学技术)和物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劳动产品或社会存在;
3)“劳动”在此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并非可以货币化的“人力资本”,具有更广泛更原始的意义,它所对应的是自然界,即自然资源(劳动原料)。由此,正如该图所示,人类社会的活动就被追究到了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层面。
图4 劳动正能与负能运动示意图
该图可以抽象地概括为由自然资源到劳动产品的最终使用价值,包含第二、三产业,其中间产品的交换和流通环节从略。这样做可以更清楚地反映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的对立统一关系,便于体现人类劳动的运动。由此,图4说明问题如下:
1)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与劳动产品的对立,说明人类在劳动中首先是利用自然;
2)劳动产品的出现,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意识和能量(即劳动)被物化在产品中,它是自然资源和劳动的对立统一;
3)劳动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设施和工具,它们本身也是劳动的一种载体,也属于劳动;
4)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属于社会的基本运动(绝对运动),是第一性的,而阶级、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等则属于社会的特殊运动(相对运动),是第二性的,它们是劳动能量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依附于劳动而产生和存在的;
5)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所指的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与劳动所对立存在的自然事物(一般为物质)。如果劳动原料属于购买或其它方式所得,意味着它本身已经含有劳动,但在新一轮劳动中,它仍然属于有待于进一步附加劳动能量并属于劳动负值的劳动原料;
6)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或发展进步,都属于劳动的结果。
由此,剔除一切辅助条件和派生现象,从最基本和原始的层面讲,是劳动把自然资源或劳动原料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了一起。从图4可以看出,人之所以劳动是为了获取劳动产品,是为了使无用物质变成有用物质。同时,人类把劳动物化(或固化)在了劳动产品中,使产品具有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正能,也从而产生了社会存在。如果没有人类劳动,就不会产生劳动产品,也就没有社会存在。
在劳动原料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中,劳动运动的基本情形如下:
1)A→B→C,这是人类在劳动中改造劳动原料的无用性向其附加劳动能量的过程,即产生产品正能的过程;
2)C→D→A,这是人类劳动有用性经消费和损耗(如粮食过期会腐烂)回归无用性的过程,即回归负能的过程。
既然劳动能够被物化在产品中,它就属于与物质对立存在的一种能量,而不是物质。所以,人类的劳动不能简单地用物质加以论述,因为它属于一种能量,属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量。随着劳动的社会化和交换的产生,它的表现形式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积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在社会存在中。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积累过程中,自然会派生出相应的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等。
劳动能量与劳动原料或物质的结合形成劳动产品,也反映着可以量化的生产力。虽然生产力和劳动能量有所区别,但一般情况下,它们大同小异。
劳动能量的来源,明显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者,也包括一些进步的领袖、组织者和科技工等。但根据运动原理,一些资本在劳动中会转化为劳动能量参与再创价值的运动,并且其所释放的能量不可小觑。所以,对于资本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能采取单纯的否定态度。
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出现消极势力,它则不属于劳动能量,因为它不属于正能。由此,劳动便存在着正负之别。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能量会形成正劳动,即生产力,而阻碍或破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能量会形成负劳动,这种劳动不能称之为劳动或生产力。
由于劳动与太阳能的关系和与自然界的对立,它是人类一种有意识的能量释放,那么,人类也就从利用自然进化到改造自然,其社会存在与运动也就与动物界产生了根本性区别。
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社会运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形成社会存在与运动的共性。而社会时空虽然由劳动所派生,对劳动具有反作用,但由于不同社会会产生不同而具体的时空,它会形成不同社会存在与运动的不同个性。让我们先探讨人类社会的共性问题,而对于社会个性时空的问题,则将在下面逐步展开。
1.3.5 劳动原理
既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所以,劳动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原理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根本原理。
1)人类诞生、存在和运动之根是劳动。正如对树木的观察不能只重视其地上的树干和枝叶一样,关键是要找到其地下的根,因为没有根,树干和枝叶就无法存活。通过这一比喻,也可看出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所存在的通病,即重视社会运动的基干和枝叶,而不重视其存活的根。这种情况除资本主义理论学说外,也反映在我们的一些学说中,比如它们多集中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而不是重点探讨研究社会运动之根 - 劳动。
通过研究劳动,抓住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之根,可以省却很多笔墨,不必专设章节长篇大论论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也不必专门去探讨“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因为通过人类社会之根已从根本上反映得非常清楚。
很明显,作为“资本”,它属于社会存在这个树干或枝叶的一部分,如果不从劳动“根”部吸取营养,它就无法存活。所以,吸收劳动能量,这是“资本”存活的唯一途径。
对于资本主义所推崇的“民主自由制度”,其“民主”只是幌子,“自由”才是它们想要的,因为如果不“自由”,它就无法自由地从劳动这个根上吸血,其体制就无法延续。随着经济的国际化,资本主义的根系早已经覆盖全球,在从国内汲取营养的同时,它也在不断地进行殖民掠夺,从世界各国不断地汲取营养用以自肥,反复掠夺各国人民的劳动成果等。
2)劳动原理示意图。人类社会是有形的,而劳动则是无形的(因为它属于一种能量)。由此,正如物质运动受能量运动所推动一样,社会运动也是受无形的劳动能量所推动。
通过上面的图表反映得很清楚,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如果抽去劳动,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由此,一切社会存在,都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就是自然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也是自然与社会之间唯一“活”的因素,社会存在的运动有赖于劳动的运动。同时,社会存在(含资本)也可以在劳动中转化为劳动能量,进一步创造价值。
正如社会存在产生于劳动,但它又可对劳动产生反作用,并影响劳动的运动一样,虽然劳动产生于自然并可以改造自然,但自然更对劳动具有反作用,比如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等,会对劳动产生根本性影响。由此,劳动原理可以图示如下:
图5 劳动原理或社会基本与特殊矛盾示意图
以下的考察,将以社会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矛盾为依据,尤其集中于第一性矛盾层面,它是整个考察的基础。若不从根本上探讨社会科学,必然会出现偏差或不切实际。
1.3.6 人类劳动观及其认识论
不管是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考察,始终都遵循着一个原则,即在考察中既要考察微观和宏观,也要考察宇观,并使三者相互结合;既要考察自然科学,也要考察哲学和社会科学;考察和结论既要来自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否则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是会成为一笔流水账,也会成为一笔糊涂账。所以,本考察并不纠缠于第二性矛盾(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原有套路,而是根据第一性矛盾逐步展开。这样,既避免了与其它理论的重复,也弥补了其不足。
通过以上考察已反映得很清楚,由于人类社会诞生、存在和运动的根是劳动,那么,人类观就属于劳动观,而其认识论就是劳动与负劳动。这实质上已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而人类社会的大量史实,只有从哲学层面才能看得更清楚,也能使问题简单化。
由此,以劳动观及其认识论从“根”上看待人类社会,其运动与发展的基本轮廓反映得非常清晰,比如,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如果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它就属于“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而如果是建立在资本基础上,它就属于以“树干或枝叶”而不是以“根”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由此而看待社会第二性矛盾运动和发展的趋势,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劳动原理和认识论,属于考察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部分,它既是考查深入的突破口,也是考查深入的基本依据。
根据以上考察,劳动原理和认识论涉及到了两大方面的内容: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而使人类从普通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与普通动物界具有严格区别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类在整个动物界的定位,属于目前的生物学及人类学范畴;2)劳动能量的运动特征具有有机性,它是以能量和物质的有机性为基础的,这是人类劳动在自然界能量运动中的定位,属于目前的化学范畴。所以,下面将对劳动的动物属性和能量属性分别予以进一步考察。
2 全新的人类观与进化论(社会哲学新思维)
以上所述“人类劳动观及其认识论”,事实上得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就像宇宙观决定自然科学全盘一样,全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的确定,事实上它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科学的全盘,也将改写社会科学基础理论。
人性和人的本质,事实上就属于人类观的最基本问题。
人性和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虽然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将其与人性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而是将其解释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定性是很关键的,它不但没能将劳动作为立论基础,而是将立论基础落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人与自然的矛盾混同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阶级”划分源出于此)。
但庆幸的是,恩格斯在后来的著述中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这为我们在考察中确定人性和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依据(参见《人性=劳动性》)。
人类改造自然属于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运动,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则属于基本运动基础上的相对运动,涉及的是怎样生存的问题,所以说劳动属于人类社会的绝对运动。
对于劳动的根本作用,马克思也是非常清楚的,但由于西方的辩证法属于一种“大箱体”结构,其思维空间属于三维时空。而不管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将定性与定量分析化为一谈),想通过辩证法解释这一切是无法做到的,由此而限制了其劳动基本功能的伸展。只有通过中国的太极阴阳思维才能将其挖掘出来,并在思维的四维时空中将其置于合理的位置,从而形成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所以我们说,人类劳动观和全新的人类进化论属于中国哲学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原理深度结合的产物。
基础理论属于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粗线条,偏重于定性分析,而应用理论才属于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细线条,偏重于定量分析,希望大家也对此引起注意。
2.1 劳动的动物属性
在人类脱离普通动物以后,她自身体内的动物性与人性便相互消长,从而产生人类社会动物性与人性的相互消长。
人属于高级动物,她来自于普通动物,所以,人类本身就属于人性与动物性的有机统一。至于人为什么能够劳动,这应该属于人脑能量积累的问题(上面已基本概括出,劳动应该是由自然界能量催生的),需进一步通过生物学慢慢解决,在此不予深入探讨。
2.1.1 中西方对于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
在中国和西方,对于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是不同的,西方侧重于动物性,而东方则侧重于人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和思维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不同,由此也导致社会意识的不同。
1)西方对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与人类进化)。关于社会科学理论,以物质观自然科学为基础,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进化论,但它与人类社会的进化并不相符。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自然物种的进化规律,尤其是生物进化的客观表象(并非实质),肯定了自然选择学说,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学说的理论依据。普通动物寄生于自然,资本寄生于劳动,它们在原理上处于同一个层级。但进化论所揭示的是普通动物界的进化情况,并不属于人类的进化历史。
按照进化论逻辑,人类社会就像原始森林,在食肉动物出现后,牠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更多的森林,以便圈划和培养更多的食草动物供牠们享用。牠们把森林(自然资源)据为己有,而栖息在森林中的食草动物也被它们视为己有(请对照目前的世界局势,是否与某些国家的战略或意识形态相符?)。
所以,一直以来,许多人也把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始终理解和解释为“丛林法则”,并且永远不会改变。但“丛林法则”理论家们可能忘了,根据达尔文的学说,西方理论所崇尚的并不是食草动物的动物性,而是食肉动物的动物性,而人类除食草(五谷杂粮)外,她也食肉,她属于杂食动物,因为她是建立在食草和食肉动物基础上的,她是令食肉动物也要生畏的一个物种。
根据客观现实,人类是在普通动物基础上进化产生的高级动物,它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动物性而具有了人性,上升到了较丛林法则更高一级的阶段。
所以,剔除人性或劳动性看待人类社会,并把目前的资本主义制度视为“终极的自由民主制度”,其本身已说明了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浅薄性,也说明了其理论的基本属性属于动物性。
正如物质观宇宙学只能反映宇宙的单相存在一样,物质观社会科学也只能反映人类的单相存在(人性+动物性=100%=1),无法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法明确人性与动物性的对立统一,难以准确解释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运动。
2)中国对人性与动物性的认识。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中国从古代就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其实,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都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它们都把人性与动物性当做一种单相存在而看待。看到人具有人性的一面,就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看到人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就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正是由于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才反映出人类这种高级动物存在和运动的基本矛盾。同时,将这两种思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双相思维。
人虽然属于高级动物,但它首先属于动物。“食色性也”,凡是动物都具有这种繁衍生息的本能,任何人都脱离不了这种“性本恶”的动物属性。这是人和动物为保障生存最起码的一种本能。
但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属于高级动物,人性就是脱离动物性(中国百姓称“畜牲”)而存在的一种属性,它是与动物性对立统一的一种概念。一般来讲,我们所称的人性(老百姓也称“人味儿”),指的就是人这种“性本善”的基本属性。可见双相思维反而在民间基础较好。
在对人性的认识问题上,中西方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西方理论认为,人性就是动物性,类属于单相思维,而中国理论认为人性高于动物性,类属于双相思维(却不甚明确)。但考察的结果则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她具有着双重属性,即人性(由进化产生的属性)和动物性(人的自然或未进化属性),并且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性。
3)中西方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导致其文化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原理,事实上它揭示出一种与达尔文进化论完全不同的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
虽然中西方都没能正确的区分人性与动物性,但由于崇尚圣贤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导向了偏重于人性的发展方向,而西方则导向了动物性的发展方向(见《人性=劳动性》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进化》)。
由此,中国的“民主”也就以人性为主,而西方“民主”则以动物性为主。
2.1.2 劳动促使动物性向人性演化
在原始社会,人类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寄生性或攫取性经济为其主要特征,个别情况下仍存在“食人”现象。随着部落的产生,除逐渐形成部落联盟外,也为争夺领地,相互之间战争不绝,存在着残酷的掠夺、驱赶、征服和杀戮(后来才将俘虏充当奴隶)。这一时期,“生产极不发展”,人类还带有较多的动物性。而随着劳动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在逐渐进入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文明”时代虽然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致使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如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则是掠夺和战争慢慢地有所收敛(如目前),但人类的动物性特征仍大量存在,“攫取”的秉性仍然未眠,它仍不够文明(此含义为“进化”),所以人类会通过理性选择进入劳动或真正的文明时代。通过下面的表格可以反映出这一变化。
表1 动物性向人性演进趋势表
动物界 |
人类社会 |
||
食草和食肉动物 |
蒙昧和野蛮时代 (原始社会) |
“文明”时代 (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
劳动时代 (始于社会主义) |
特征:纯粹动物性 |
特征:人性在缓慢增长,动物性在缓慢降低 |
特征:动物性仍占优,但人性在不断增长,动物性在逐步消退 |
特征:人性已占优,但动物性时有回潮(如贪腐现象) |
直接利用或寄生于自然;弱肉强食,惨食异类和同类。 |
在利用自然基础上开始改造自然,但其能力低下。族群之间存在着掠夺、驱赶、征服和杀戮,还带有较多的动物性。 |
改造自然能力逐步增强,但为扩充势力,掠夺财富、市场和资源,国家对外侵略,对他国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随着生产力的增长,战争和对外侵略处于被逐步遏止中,战争掠夺也渐渐演变为经济掠夺。 |
崇尚劳动创造与合作,反对侵略,遏制寄生和剥削。该阶段生产力会相对大幅增长,掠夺和侵略大幅降低,和平、发展与合作会成为主流。 |
注:按照资本主义的自私性和自由化理论,人类社会应该返祖回到群婚时代和原始时期,但社会的进化却越来越有序,史实是逆资本主义理论而行进的。这种现象反映出,不是人类进化出了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理论解释出了问题。比如劳动时代的出现,这尤其让它无法解释,因为社会进化完全与其理论相悖而行。而劳动理论则把劳动时代以前的人类进化解释为一种量变,而把劳动时代的出现解释为一种质变或突变(目前资本主义理论就是在努力阻止这种突变的发生)。
通过表1 以及图3可以看出,人性是与动物性对立统一并距动物性越来越远的一种属性,它在渐渐的脱离掠夺和战争,由较直接的动物特征(掠夺和战争频仍)转化为间接的动物特征(掠夺和战争被逐步遏止),直到理性的人性特征(和平、发展与合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规模越来越大,社会组织和生产越来越有序,人类的动物性在逐渐减少,人性在逐步增长,文明程度也越来越提升。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在“文明”和劳动社会之间,人类的文明发生了一种根本性质上的突变,由感性的人与动物性混杂特征转向纯粹理性的人性特征,标志着掠夺和战争年代将要结束,和平、发展与合作已成为社会运动的理性需求,意味着社会将要发生更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图表和事实反映出,人类的历史是人性进化的历史,是与自身的动物性不断斗争并不断克服抢掠和战争的历史,是利用并改造自然和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一句话,是不断强化劳动创造而改造自然的历史。
2.1.3 人性与动物性双相运动的量变与质变
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人性与动物性这一对基本矛盾,是以能量的属性为基础的,是顺着能量的有机性和无机性演化而来的,它属于劳动的动物属性。由于人性与动物性这一对基本矛盾属于较直接体现在动物界的一种反映,能够更形象和直接地反映人类社会运动,所以,它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出人类进化的基本轨迹,也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出人类历史研究的两条主线。通过这两条主线来研究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不但符合自然界规律,也能够脉络清晰,使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虽然人性与动物性属于对立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没有动物性,也就不会产生人性,人性与动物性也是统一的。
从人类诞生到“文明”时代,可以说是人性自然进化的一个过程。而随着人类双相存在的明确和人性意识的增强,人类会理性地培植人性而抑制动物性,自觉地跨入劳动时代。在明确了人性与动物性的关系后,社会的发展运动情况,按照目前社会科学界对人类进化阶段的划分,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显示如下:
注:1)虽然将人性与动物性分别画出两条线,但实质上它们起于一点,然后再向分离的方向发展。由于人性在不断增长,而动物性在不断降低,它们两者实质上在越走越远(参见下面的图7);
2)图中的“0”值,属于人类在意识到人性与动物性区别后一种自觉的选择和跨越,属于一种突变。专设此图的目的就在于突出这一突变。
图6 人类人性与动物性运动关系示意图
人性与动物性的关系及其运动,符合“0=E++E-”公式[1]。为与宇宙的双相存在和运动相对照,根据《宇宙本原与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图5,也可将人类社会的双相存在和运动进一步制作成示意图明确如下:
注:1)如果按图将人性和动物性反推回去,使人性降低和动物性上升,人类的人性将消失,将退回到0值,返祖回到普通动物界。由此,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是由动物性分化产生的,它是与动物性相悖而行的一种属性;
2)通过此图可以看出,就像对立统一规律本身反映着宇宙的能量性一样,它也可显示出人类的能量性;
3)将该图置于此处的另一原因,就是即便有些人不熟悉或不习惯于下面所要阐释的有机能与无机能概念,也可以结合上面的劳动原理反映出人类社会的能量性以及基本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可以掌握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
4)为迎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下面将“负劳动性”尽量用“寄生性”予以替代,从而形成劳动与寄生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7 人类人性与动物性或正负能运动示意图
由此,如同宇宙的双相存在或对立统一规律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以双相或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其实,每个人的本性深处也都存在着一个0值,而在0值的上方为人性,0值的下方则栖息着动物性。所以,劳动与寄生(负劳动)、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和平与战争、阳谋与阴谋、统一与分裂等,这些都属于人性与动物性概念的外延,都可以归类于社会的正能与负能,基本能够把人类历史和目前的世界状况反映出来。同时,由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深处,就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运动与发展。
由此,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个人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从一些贪官污吏和违法者的结局看,他们的失败就在于自身的动物性战胜了自身的人性。
通过这一规律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虽然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目前的资本主义理论(劳动理论除外)和社会还没有完全摆脱损人利己的动物性,还没有完全发展到真正的理性。不过,从目前全球事务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动物性对人性的压制已变得非常吃力,它们之间正在积累着一种量变,这种量变将要演变为一种质变。
由于人类的大脑较其它动物储存了更高的能量,所以,这种能量就越需要释放,劳动也就成为人类的一种本能,它具有一定的外放或奉献性,也具有一定的和平性。如果人劳动的本能不能够得以释放,脱离劳动和创造,过于自私、安闲、纵乐和享受,放纵自己的动物性或寄生性(如掠夺、索取、贪腐等),也便不可能获得满足与幸福,更不可能取得进步或进化。
2.2 劳动的能量属性
(劳动的能量属性,可供专业人士参考,它事实上牵涉到整个宇宙能量的普遍运动和有机界能量的特殊运动,需要大家的补充完善)
人类社会运动的能量属于有机能,所以,人类社会的运动也就会沿着有机能的运动方向而运动。由此,劳动的能量属性就与自然科学规律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2.2.1 有机性与无机性属于劳动的能量属性
正如人性与动物性属于劳动的动物属性一样,有机性与无机性则属于劳动的能量属性,它们分别承继着有机界和无机界的运动特征,也是人性和动物性所归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人性与动物性属于从劳动与非劳动衍生出的一对概念,那么,有机性与无机性则是从有机能与无机能衍生出的一对概念,它与自然科学的衔接性更强一些。通过对它们的考察,会有助于研究动物性向人性的演进,有助于了解劳动或社会的运动。
如果按照能量的无机性和有机性的本质含义来阐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最接近的含义,无机性体现为人的自私性,而有机性则体现为人的无私或文明性。要不人们怎么说越无知的人越自私,而越有学问的人越文明(多读几本书不见得有学问,而是能否多掌握和接受些人类真正的文明),其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人类诞生之初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无机性,仍然留有相互掠夺和残杀的痕迹,但随着劳动能力的提高,人类会逐步减少自身的无机性。而这种演进是缓慢的,它必然经历一个由无机性占优到有机性占优的过程。
参考上面的图表,无机性的增长和有机性的减退,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并且是缓慢的。而正是以这种缓慢的量变为基础,外加人类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自觉行为,才产生了由无机性占优到有机性占优的突变,并产生了由“文明”时代向劳动时代的质变或跨越(参考图6中的0值)。
由于这种社会制度的质变目前只是发生在少数国家,所以在此主要探讨社会由无机性向有机性演进的量变问题。
2.2.2 社会无机性向有机性的转化
物质经过几个阶段的聚合后,其环境变成了相对冷却的状态。在这个相对冷却的空间中,由于太阳能和水的关系,导致地球产生了有机物。而有机物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无机物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2]。
无机与有机的分类,主要存在于能量层面。物质分为无机与有机是由其所含能量决定的,所以,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便看不透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本质。这一状况,其实也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物质和能量的认识,实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并不是横向比较的问题,而是纵向比较的问题。这不但是自然科学的一种进步,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进步。所以,按能量对物质进行无机与有机的划分,已将这一纵向进步包含其中。由此,一提到物质,主要指无机物质,类属于物质观科学,而一提到能量,则主要指正能或有机能,类属于能量观科学。
物质的本性是内敛或自私,而能量(劳动属于正能)的本性则是外放或奉献。正如自然科学从不同层面所反映的现实一样,人类历史也证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物质观念运行,而是按照能量解释而运动,
根据自然科学的结论和上面的图3,人类社会是有机的。随着劳动能量的不断积累,人类所遗留的动物性或无机性在慢慢消退,越来越体现出其人性或有机性。说得通俗一点,这种无机性向有机性的转化,就是由动物性自私转向顾及他人,或由血腥利己转化为文明利己,由单纯的利己转向既利己又利人(有机性对无机性的抵抗也必然促生这种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有机性会越来越高,其与普通动物的区别也就越来越大。
在自然与社会科学中,物质与社会的无机性和有机性反映如下:
表2 物质与社会的无机性和有机性对照表
项 目 |
相互作用 |
属 性 |
意 义 |
结 局 |
|
自然 物质 |
无机性 |
由失能导致聚合 |
无机或不平等性 |
无机聚合 |
物质最终难于聚合,或由聚合演化为爆炸。 |
有机性 |
由吸能导致聚合 |
有机或能量性 |
有机聚合 |
生机勃勃。 |
|
人类 社会 |
无机性 |
由剥削形成社会 |
物质性或自私性 |
无机社会 |
无机性将受到制约。 |
有机性 |
由共享形成社会 |
能量性或合作性 |
有机社会 |
繁荣昌盛。 |
注:1)中国古代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概括,它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人类社会这种由无机性向有机性的转化;
2)根据表中所列物质和社会的属性,按老百姓的理解,“无机社会”就是无人味儿的社会,而“有机社会”就是有人味儿的社会。
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运动特征是,前者是因为缺少能量而聚合,后者是因为富含能量而聚合;前者发生聚合的原因是因一方的失能产生相互吸引(或驱迫),而后者发生聚合的原因则是因吸能而产生能量共享和相互合作 [2]。如现在正在举行的杭州G20峰会,也能说明这一共享与合作原理。
自人类诞生以来,劳动的有机性和无机性一直混合存在着。从历史角度看,随着劳动能量的增长或社会有机性的上升,推动生产关系发生了数次变革,普通劳动者由奴隶逐渐转化成了农民和工人,其生存状态逐步改善。但从横截面看,普通劳动者因丧失生产资料而不得不依附于生产资料所有者,反映着主要由生产资料(无机能)在主导着社会运动,从表面看似乎是生产资料才是社会运动的动力。但生产资料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若无“生产”,何谈“资料”?若没有劳动能量的推动,“资料”又何以运动?
随着劳动能量的进一步累积,人类生产力一旦达到或超过某种程度,促使社会进入劳动时代,则社会主要将按照能量的有机性而运动,促使劳动与劳动之间或社会各组织(尤其是各国间)间产生共享合作,人类社会也会由弱肉强食转化为合作共存。
根据表1所示,在蒙昧和野蛮时代以及“文明”时代,劳动能量的积累是缓慢的,社会有机化的进程也是缓慢的,而在“文明”时代晚期的资本主义阶段,随着生产的工业化,劳动能量的积累是快速的,其累积一直呈线性上升,并且其斜率在增大,由此会促使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突变的发生。
3 人类社会的基本和特殊矛盾
全新的人类观和进化论,有助于分清人类社会的基本和特殊矛盾,从而使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向纵深发展。
能量的正向(即扩散)与反向(即聚合)运动,是无机界与有机界对立统一的最基本问题,它不但使无机与有机和动物性与人性界限分明,杜绝了在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问题时那种杂乱无章的弊端,也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的原始性和社会运动的原动力(第一推动力),并让我们理解和认识自然与社会具备了最基本依据。
但人类社会存在着基本和特殊矛盾,搞清它们两者的关系,有助于看清社会的运动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与现代理论相互衔接。
3.1 劳动的根本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真正的社会科学是怎样引导和鼓励社会多创造财富,并合理地管理这些财富,而不仅仅是怎样争夺财富。
3.1.1 劳动的根本价值
根据上面的图表所示,劳动的原始性在于其改造自然,它是劳动的根本价值所在,由此而解决人类社会的最基本需求。这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立足点,社会科学理论也要以其为基础,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3.1.2 人类社会的基本(第一性)矛盾
以上的考察,都是基于劳动而展开的,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劳动,社会便不会诞生、存在和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因此,劳动便成为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基本内容。同时,这一基本内容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其反映在人的自身便是劳动与寄生(人的自然属性)。而作为劳动与寄生,其能量属性分别为有机性和无机性,分属于有机能和无机能,并合于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基本运动规律,而其动物属性,则具体表现为人性与动物性,分属于人类和动物界。
3.2 人类社会的特殊(第二性)矛盾(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统一)
请参考上面的图4,既然劳动才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和其运动的基本内容,那么,阶级和生产关系等则属于第二性的了,它集中体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而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阶级关系”(虽然本人并不赞同“阶级”划分,但这已成为大家的一种认知习惯)。
就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能消灭劳动一样,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也不能消灭资本。就“阶级”来说,如果没有了资产阶级,也就没有了无产阶级。虽然它们属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在两种社会中它们两者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则会发生翻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既含有一般或特殊矛盾内容,也含有特殊或第二性矛盾内容。
3.2.1 商品交换与资本的本质
1)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内容。自从劳动产品产生了剩余,它就萌生了交换。而这种交换,从基本面上讲,它是劳动与劳动之间产生的交换。
交换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物物交换、货币与货币交换、物与货币交换、劳动力与货币交换等等。在交换中,虽然劳动被隐藏了其改造自然的原始性,表现为充当商品的功能,但商品隶属于劳动,这是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由此,交换的本质仍然是劳动与劳动之间产生的交换。劳动不但是社会运动的基本内容,更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内容。
2)资本的本质。资本,其广义为“价值附着物”或“创造价值的价值”,类属于社会存在。但在现代,它主要指狭义的资本,即货币或金融资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的驱使下,人们从事劳动的基本动机是在通过商品追求“利”或“剩余价值”,而通过这种追求,劳动的原始形态便被掩盖了起来,成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或程序,人类社会也就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和市场经济,并有效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在马克思著作中论述得非常透彻。
但“资本属于运动中的价值”,属于在交换中可运动的社会存在,其本质属于前人的劳动成果,属于一种劳动产品。
3)资本的分类。目前,资本的分类很乱,什么“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金融资本”等等,这显然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一种划分。同时也可以看出,在这些分类的上方还缺失着一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分类。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属于人性与动物性或劳动性与寄生性的对立统一,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它会产生不同的变种。而根据对立统一规律,资本也就应该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和寄生资本。
劳动资本:指能与劳动相结合创造价值的资本,基本指目前的工商业资本。
寄生资本:指不与劳动结合,只能寄生于劳动并吸取财富脂膏的资本,大体相当于目前的寄生性金融资本。
寄生资本才属于劳动的真正敌人,因为它纯属于动物性或寄生性。
3.2.2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说到底,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人类社会的相对运动。
说的更通俗一点,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就是劳动与钱的关系。钱来自于劳动,这是最简单明白的事情了。而钱诞生于劳动,还是劳动诞生于钱,以及它们谁支配谁的问题,这也就是目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学说的根本性问题。
资本来自于劳动,它对劳动又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既存在着斗争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吸引、促进、调动以及协作的一面。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这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劳动可以调动资本,而资本对劳动也具有调动和促进的一面,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转化为劳动能量(尽管所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被人攫取)。从这方面讲,资本的正面功能在社会劳动的运动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劳动和资本是一种相依为命的关系,它们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两翼,不可偏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而要实行工业化,资本的利用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承认这一阶段,不激发和调动资本的活力,社会的劳动能量或生产力便不能够有效释放,工业化就只能是镜花水月或非常遥远的一种憧憬。
既然劳动社会属于一种理性社会,那么,对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既需要一种相应的管控,也需要给予它们相应的自由,使其既能够保持自身的活力,又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运动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管控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资本为劳动服务,而市场调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并激发劳动与资本双方的活力。市场管控和调节需要适度,需要因时因地制宜,这里面存在着很深的学问。如果资本和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通过市场调节而是全部由国家管控,不但管不过来,也管不好,我们“文革”期间的社会实验已经给出了答案。
正如劳动存在着正负之别一样,资本的功能也属于双相存在,其对劳动的调动和组织功能属于正能,而其剥削性则属于负能。根据人性(或有机性)与动物性(或无机性)的划分,资本对劳动的调动、组织和促进功能就属于人性或有机性,而其剥削性才属于动物性或无机性。
仅仅运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解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其实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运用劳动与寄生,以及人性与动物性来考察人类社会,是把人类与自然界放在一起来予以考察的,它既包含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包含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而劳动与资本的运动则是偏重于人类社会内部的一种运动,它是在劳动积累到一定基础上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将劳动与资本直接对立起来,似乎它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这容易忽视它们之间的合作性,会有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共、苏共历史上所犯的一些左倾错误,其指导思想应该源出于此。同样,如果让劳动与资本放任自流,也会产生一些弊端。而怎样正确解释或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现实比较中可以找到答案。
3.2.3 劳动与资本关系的两种答案
既然社会主义社会仍属于商品经济,鉴于劳动与资本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阶段不但不应该消灭资本(或“割尾巴”),而且应调节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双方的活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如宇宙间所有事物一样,资本也需要运动。如果资本不与劳动相结合,它就不能创造价值,就不能产生真正有意义的运动。而如果只是货币资本之间相互运动,那就像赌博一样,它只会在赢家和输家之间流动,创造不出任何价值。目前一些西方的炒作或投机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其性质与赌局相似,而某些资本大国所强调的“自由经济”,相当于将其它国家的劳动也拉进了赌局中,而在赌局中处于弱势的这些国家则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剥削或掠夺。而如果资本为劳动服务,它就会有助于激活劳动、扩大生产和搞活流通,并扩大劳动的交换范围,促使劳动能量的更有效释放,增强价值的创造能力。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是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给出了两种不同等级的答案。在劳动与资本这道历史大题的初级答案中,应该说资本主义是成功的,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需求,有效地将劳动组织了起来,也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产生强烈信息性的需求,它的一些弊端却明显的暴露了出来,使劳动的社会化与(私有)资本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因为私有资本发展到垄断阶段,会阻碍劳动的社会化运动。而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答,它不但给出了其初级答案,而且也给出了其高级答案。社会主义的初级答案不但较资本主义更好,在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进的过程中,使生产力上升和发展得更快,而且是与信息化的高级答案一同答出或实施的,两答案一气呵成,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答案的历史纵深和深刻含义。它不但激活了劳动,也激活了资本,利用资本获利的自私性,诱其参与劳动的运动,使劳动与资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限制(而非杜绝)资本的掠夺性和血腥剥削性的同时,也使其正面功能得到了有效释放,通过调动并激活劳动,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应该属于人类社会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甚至信息化的最好答案。虽然资本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它们却始终不能在政治上与劳动分庭抗礼,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始终处于劳动或社会主义政权的调控之下,从而避免了劳动与资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社会的进一步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们再结合现实来考察一下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这些年通过吸纳国际资本,并鼓励劳动生产,使国际资本(尽管有些炒作成分)与中国的劳动相结合,提高了生产力,为我国创造了大量财富或价值,同时中国自己也积累了雄厚的资本。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和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中国的生产力有些过剩,尤其是低端产业的生产力,出现了严重过剩的情况。由此,中国目前正在从事经济结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能并鼓励产业和资本走出去,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参与国际劳动)的同时,也在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其意图就是激活中小资本的活力,并培植高科技产业带动科技创新,促使产业升级和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一规划目前正处于如火如荼地实施中。而美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由于其偏袒资本而漠视劳动,目前其国内的产业已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其科技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其鼓励自私和私有化,目前的私有资本很充足,而国家却债台高筑。私有资本垄断与产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与劳动相分离的必然结果,它除在根本上阻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外,也已严重威胁到了美国政府的安全,曾出现过政府“休克”现象。在遭遇国会对医疗法案的阻止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羡慕过中国的体制。在劳动与资本关系这一历史的高级答卷面前,美国处于难解的困境。
很显然,将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是置于劳动的基础之上还是置于资本的基础之上,这便是意识形态和立场的基本问题。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这道历史大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是以劳动为基础,其答案是两者的统一,而美国等资本主义的立场则是以资本为基础,其答案是两者的对立。虽然资本主义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但其立场、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已经决定了这是其唯一的答案,不可能产生出其它答案。金融资本的私人垄断,已将资本主义体制推上了绝境。
3.3 人类社会基本和特殊矛盾综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都属于人类社会的自然反映,都属于在社会运动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存在。根据以上考察,可将它们综合并列表显示如下:
表3 人类社会基本与特殊矛盾简表
基本矛盾 |
劳动的能量属性 |
劳动的动物属性 |
个人和社会表现 |
劳动 (人) |
有机性 |
人性 |
个人劳动性,含有机性或人性。 |
社会劳动性,含有机性或人性。 |
|||
注:劳动的正能性质涵盖人世间的真善美。 |
|||
自然与社会(对劳动具有反作用) |
|||
寄生 (动物) |
无机性 |
动物性 |
个人寄生性,含无机性或动性物。 |
社会寄生性,含无机性或动性物。 |
|||
注:寄生的负能性质涵盖人世间的假丑恶。 |
|||
人类社会基本与特殊矛盾的注释: 1)劳动(人)与自然的矛盾:这属于社会的最基本或第一性矛盾,它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应该常抓不懈; 2)劳动与资本的矛盾:这属于社会的特殊或第二性矛盾,它决定着劳动如何运动,关系着社会如何发展与进步,可以分阶段分重点予以调整。 |
注:1)劳动的能量属性和动物属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层次区别,其中动物属性最为狭义、直接和显著。同时,它们都在根本上体现为劳动与寄生的基本属性(请参考下面关于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类观的区分);
2)相对于正劳动,自然界和社会存在就属于负值。劳动既要以它为基础并利用它,又要改造和丰富它;而相对于寄生,自然界和社会存在就属于正值,如寄生者除直接利用自然外,也通过索取和掠夺等寄生于社会存在;
3)除直接利用自然外,自然、个人和社会始终处于劳动的改造中;
4)劳动与寄生这一对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基础上的基本矛盾,并不单指阶级社会,其它如原始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着这一基本矛盾,其阶级社会制度的变革发生在第二性矛盾层面。
从表3可以看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改造自身的动物性。在人类社会中,改造自然是第一性的,它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最核心问题,而改造社会则是以改造自然为基础的,是第二性的。如果没有劳动作为基础,何以生存,何以从事斗争,何以改造社会?一般情况下,一些理论基本都“以人为本”,多以人或人类社会为中心,并不把劳动放在第一位,在强调改造社会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改造自然和对个人自身的改造。所以,只有加速改造自然才能更好地改造社会。而如果只纠缠于社会的表面 - 即特殊矛盾 - 的运动,则会影响第一性矛盾的解决,在第二性矛盾中也会出现被动。
在中国,始终对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存在着争议,但可别小看这一举措,它是根据社会实际突破理论禁锢的一种探索。在这一探索中,中国及时地对“阶级斗争”进行了纠偏,使人类社会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矛盾得到了正确处理,从而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它不但得到国内百姓的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历次战争的胜利,也是正确地处理了社会的第一性矛盾,如土地革命和生产,解决了社会绝大多数人 - 工农大众 - 的最基本需求,由此才奠定了在第二性特殊矛盾斗争中胜利的基础。
由此可看出,劳动与资本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本身并不矛盾,而矛盾的是劳动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或私有资本之间的矛盾。私有资本虽然属于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但它的过于发展和膨胀触犯了人类的最基本生存需求,由此,就像社会曾在有限时间段允许奴隶制和封建制存在一样,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寿命也必然是短暂的,社会不会允许其持久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增长,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在越变越快。
从根本的方面说,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是以劳动为基础还是以资本为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固,也关系到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从上面的图示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理论是悬空的,而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基础是扎实的,它可以行稳而致远。这从下面关于中国文化进化一节的考察中还可以更加明显地予以证实。
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同步比较
不管是社会的无机与有机运动,还是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对立统一,它们所反映问题的本质都归属于宇宙观。
宇宙观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仍然是物质与能量的关系问题。认为物质从属于能量,劳动属于有机能量,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属于有机运动,类属于能量观;反之,认为能量从属于物质,社会运动属于无机运动,它属于无机性质,类属于物质观。
4.1 宇宙观与社会运动
根据社会无机性与有机性的区别,以及它们的运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大体勾勒一下人类社会总的运动过程,见下表:
表4 宇宙观与社会运动对照表
宇宙观 |
社会发展阶段 |
劳动与资本关系 |
有机性(含信息性)和无机性升降 |
神创说 |
原始社会 |
无资本或劳动积累 |
有机性(即人性)程度较低,无机性占优。 |
奴隶社会 |
资本占有并统治劳动 |
有机性在逐步增长,无机性在逐步降低,社会相应的信息性也在逐步增长,但无机性仍占上风。 |
|
封建社会 |
土地资本统治劳动 |
||
物质观 |
资本主义社会 |
劳动(工商业)资本统治劳动 |
|
后资本主义社会 |
寄生性金融资本统治劳动 |
||
能量观 (含信息) |
社会主义社会 |
劳动统治资本, 并与资本有机结合 |
有机性已占上风,无机性受到遏制。社会的信息性在进一步增强。 |
共产主义社会 |
劳动与资本高度统一 |
有机性和信息性占据绝对优势,国界将被消除。 |
注:1)在原始社会,人类并不是没有私心,而是没有剩余劳动可供占有,所以,按财产这种表象划分“阶级”并不能反映人类社会的实际;
2)奴隶社会,由于资本刚刚诞生,并未分类,并且这时人类的动物性较强,所以,劳动被资本完全控制,奴隶主拥有一切。而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一直处于弱化中;
3)信息属于能量范畴,它代表能量和物质运动高度的有序化,在社会运动中主要指劳动的组织和社会化;
4)宇宙观与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截然的,比如中国在封建社会早期就产生了(近似的)能量观,但统治者却一直在宣扬“君权神授”,并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目前也都仍然存在着宗教。但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方面看,物质观与能量观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分野则是明显的。
目前,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很难弄清楚。根据自然科学考察的结果,只有将能量与物质运动相结合,才能反映自然的基本运动规律,而根据表4所列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也只有将社会的第一性矛盾与第二性矛盾相结合,即将劳动与资本相结合才能反映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与资本统治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反,实质上就是将社会的第一性矛盾与第二性矛盾相结合,劳动统治资本,并与资本有机结合的一种市场经济或体制,它介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既与它们存在着相互联系,又与它们存在着相互区别,正好处于前者向后者运动与发展的过渡阶段。它不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是允许资本在劳动主导下的运行,从而为激活并调动劳动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很显然,这种体制不但突出了劳动的根本性作用,而且还吸收了资本的长处,限制了其短处,从而在目前阶段的社会运动和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表4可以看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处于同样的发展阶段,世界基本都处于由物质观向能量观转化的前夜,而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则已经提前发生了这种转变。
4.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相通的,把它们截然分开属于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存在着误区,而这种误区的产生就在于对宇宙的根本看法。
4.2.1 物质观与能量观综合比较
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考察,物质观与能量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宇宙观。根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它们的相互比较可以列表显示如下:
表5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种宇宙观对照表
项 目 |
物 质 观 |
能 量 观 |
自然科学 |
1 目前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处于混乱期,但却仍固执地运用物质统一性原理予以解释; 2 宇宙属于物质的单相存在(缺失基本矛盾); 3 宇宙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属于缺乏对立统一的奇怪运动; 4 物质聚合是宇宙运动的普遍规律; 5 面对宇宙的膨胀无法解释; 6 宇宙只有一种时空; 7 物质的有机化是因为含有了碳元素; 8 有机能与无机能不予区分。 |
1 宇宙本原是能量,运用能量统一性原理予以解释; 2 宇宙属于能量的双相存在,基本矛盾为正能与负能; 3 宇宙运动是能量的运动,属于正负能对立统一的双相运动; 4 物质聚合属于宇宙能量运动的特殊规律; 5 宇宙的基本运行态势是正能向负能的扩散; 6 宇宙存在三种时空[3]; 7 物质的有机化是因为有机能的作用; 8 有机能与无机能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 |
社会科学 |
1 人类社会源于自然,本质属于物质。人性就是动物性和自私性,由资产者创造历史; 2 人类社会属于动物性的单相存在; 3 社会运动由资本所主导; 4 寄生者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寄生者而存在的; 5 现代社会由运动中而来,但不再继续运动; 6 不允许社会存在其它发展空间或模式; 7 劳动是无机的; 8 劳动不会突破私有资本的外壳,私有制会持续下去。 |
1 人类社会源于自然,本质属于能量。人性是劳动性和奉献性,由劳动者创造历史; 2 人类社会属于人性与动物性矛盾的双相存在; 3 社会运动由劳动所主导; 4 寄生者是人类社会特殊阶段的产物,它依附于劳动者而存在; 5 现代社会由运动中而来,并将继续运动; 6 允许并包容社会存在不同发展空间或模式; 7 劳动是有机的; 8 劳动必然会突破私有资本的束缚,私有制将慢慢转化为公有制。 |
特征 |
局限性,狭隘性、肤浅性和片面性 |
系统性,旷达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
注:说物质观“目前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处于混乱期”,主要针对目前理论界认为宇宙组分一会儿为“暗能量、暗物质和普通物质”,一会儿为“星际空间、(最小亚原子粒子)、所有物质和能量”,一会儿又为“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这些认知实质上明确了5%的物质并不属于宇宙的全部,它存在着95%的巨大裂隙,已从根本上否定了物质统一性理论,我们的科学再以“物理”理论为基础已经时过境迁。
尽管对自然科学所进行的考察是肤浅的,但却非常明确地反映出,物质观科学或理论仅仅运用“5%物质(甚至有人认为<1%)”去理解和解释整个宇宙,显然已难掩其短。
运用客观存在的两种观点来对照目前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制度和学说,显然资本主义学说属于以物质和资本为核心,属于静止的观点,属于一种无机或无根理论,而社会主义学说则以能量和劳动为中心,属于运动的观点,属于一种有机或有根理论。
在此,不得不强调的一点是,虽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属于一种对立存在,但它们在社会制度的实际进化中则属于近亲,也存在着一种继承性或过渡性,具有某种契合点。在社会或劳动信息化之前,必然经历一个市场化阶段,这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过程,因为没有市场化基础就不会产生信息化,这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适应的,而目前的世界就处于这一阶段。但在劳动市场化的具体运动中,在劳动与资本这一对矛盾的处理方式上,资本主义制度偏向于袒护资本,而社会主义则偏向于袒护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相通和区别。
4.2.2 能量观哲学或思想体系
物质运动的背后是能量的运动,而资本或人类社会表面运动的背后是劳动的运动,这在以上的考察中已明确地反映出来。由此,根据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考察,可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并对目前的科学体系得出大体的结论。
1)科学发展的三个时代。既然已经证实了宇宙的本原属于能量,由此,就确定了科学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清晰的阶段或时代:1)神创说;2)物质观;3)能量观。据此,社会管理权也就顺着这条线索而逐步向下转移:上帝(含君权神授)→资本(老爷)→劳动(人民)。很明显,我们目前的整个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除外)仍处于物质观时代。
2)科学的三大层次。虽然科学早已脱离神创说而进入物质时代,但物质观由于不能反映矛盾和矛盾的运动,从而不能明确地反映对立统一规律,所以,它在一些科学基本概念的划分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比如目前各种出版物都在说,“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在社会科学中,人类观也经常用世界观予以代替。也就是说,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类观基本是混用的。但根据有机与无机界限的明朗[1],它们的含义也随之得以明确:
宇宙观:研究整个宇宙的诞生、存在和运动;
世界观:在其它星球未被发现生命之前,主要研究地球能量和物质的运动,原因是地球存在着无机界和有机界,世界观是随有机能或有机界的产生而形成的,尤其是随人类而产生的,否则,如果不涉及有机能和生命的存在与运动,地球将没有特殊性,它会和其它星球一样,归属于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范畴。上面提到的劳动的有机性和无机性,就属于世界观范畴。
人类观:研究人类的诞生、存在和运动。
正如在自然科学考察中所说明的一样,目前的科学问题从哲学方面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尤其是关于哲学的三大层次,即宇宙观、认识论和万物相通(普遍联系),它们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4],并且三者都处于相互联系的运动中,反映着宇宙的原始、过去和现在。而通过这一联系我们才发现,尽管现在的物质科学仍然透着当初神学对待哥白尼那样的傲慢与霸道,但其对宇宙的认知都没能超出现实具体存在领域,对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认知也是有限的。
根据以上考察,科学三大层次(即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类观)的哲学反映如下:
表6 科学三大层次哲学简表
科学层次 |
本质(原始和全局) |
运动原理(历史) |
现实存在(现在) |
宇宙观 |
始于能量 |
热能(正能) |
宇宙的一切存在 |
冷能(负能) |
|||
世界观 |
始于有机能 |
有机能(正能) |
地球的一切存在 |
无机能(负能) |
|||
人类观 |
始于劳动 |
劳动(正能) |
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 |
寄生(负能) |
注:1)只有确定了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根本属性,并区分出它们对立统一的双相存在,我们才能说“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类观决定着其各自的认识或方法论”。同样,各层次的认识论也分别决定着各层次的本质;
2)人类隶属于世界,而世界隶属于宇宙,它们三者属于隶属关系,并且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的运动中。
为动感和更加明确起见,可将科学的三大层次图示如下:
图8 科学三大层次运动示意图
科学三大层次的明确,它事实上构成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哲学或思想体系,会使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构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系统。透过这个系统可以看出,要想研究人类社会,必须要研究宇宙和世界,因为它们三者是联系在一起而存在和运动的。
4.2.3 自然科学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目前的自然科学理论整个体系都处于物质第一性阶段,而社会科学,除资本主义学说仍僵化地坚持其感性的物质观及“丛林”或动物学说外,马克思主义学说已基本从这种物质观中借助中国思维跃升为理性的能量观,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认知的科学性,使社会科学的发展快于自然科学。从现实反映,目前的科技正处于由工业化或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之中,一些民族主义也正在向国际主义转变,这些也能反映出这种时代变迁。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也快于物质观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理论的解释。
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能量观的明确,使得它们在前沿方面表现出一种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不是偶然的,而是科学自然性的一种反映,它们在结束旧时代的同时,也在开创着一个新时代。同时,它们也反映出目前的物质观学说形成了一块洼地(近似于软件落后于硬件),见下图:
注:期待中国科学界努力。
图9 现代科学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层次示意图
请参考《能量的宇宙》[4]中的图1和上图,不管愿意承认与否,它们很形象地反映出,目前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基础理论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发现和能量观科学的发展,而现代科学发现与能量观学说正在引导并推动自然和社会科学向前迈进。
随着这块洼地的存在和出现,历史的发展要求,能量观学说和体制需要填平这块洼地。尤其是中国这样传统文化重文轻理的国家,在政治体制发生革命并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后,更需要加强对能量和物质的研究,尽快实现科学技术革命,充分调动劳动与资本的双重活力,并进一步调和它们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平衡。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和融会贯通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合作顾全大局的民族。在发展中,我们的确需要向西方学习,把他们对微观事物认知的一些长处结合到我们的科学和社会建设中来,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同样,西方文化中却存在着另一种不足。相比较而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倒是我们的不足较容易弥补,而他们的不足更为严重,弥补起来较为困难,因为在它们的文化和历史中,能量观理论基础较差,文化和思维的单相性也较难矫正,并且其现有社会制度只适用于无机理论的运行,不适宜于有机理论和人性文化的萌生与培养。几十年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借鉴得多一些,而西方向中国学习和借鉴得则很少,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东西方文化在胸怀、兼容并蓄与合作发展问题上的差异。
综合来讲,中国已经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也吸收了资本主义理论的合理部分,目前基本消化完毕,正在尝试确立新型的中华文化。伴随自然科学革命和宇宙观的转变,新型中华文化的确立,不但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世界和人类进化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待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