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道德经》第一段最新的理解和释意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与解释
廖红丁
《道德经》开篇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由于中国古文没有标点,断句上历来就存在很多争议,以上是现在几乎所有对《道德经》这一段的断句。
小星对《道德经》第一段的断句是这样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断句不同,则解释就可能大相径庭!很有可能对的原意做出完全相反的解释,比如,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就是这样,如果按照传统的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解释,孔子就是主张“愚民”的,但这又与孔子的一贯主张不相符,如果将孔子的这句名言作如下断句,则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意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显而易见的。
文若愚编著的《道德经》第一段是这样解释的:
注释: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为解说、表述。“非”即不是的意思。“常”本来写作“恒”,意思是永远、恒有。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和第二个“名”的名词,是人类很据事物之间的各种不同的特征而对某一特定事物所作出的指认。第二个“名”是动词,为说明、命名的意思。
无: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前的莫可名状的混沌状态。名:这里是动词,为说明、命名的意思。
有: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后已经有了形体的初始状态。万物之母:即天地万物的母体。
妙:微妙的意思。
徼:愿意为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
玄:深奥而不可理解的,不可测知的。
众妙之门:指精深奥妙的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由此而出的总门。
译文:
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小星的解读如下:(与上相同的解释略去)
可道——可以说出来,这里引申为:不可妄言(中国古人讲话总是讲隐含意义,对你说,请讲,其实是说,不要乱讲!所以这里的可道是:不可妄言)。
名——这里特指自然之表面现象。这是老子本节的通用。
可名——可以取名、命名。这里引申为:下定义,给……下定义等。
名(应为第二个名)——名字,这里引申为对某一规律的准确定义,定义就是取名,就是命名。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这一句的句型结构;其中间省略了一个转折连词;然而。此句应为“名可名,然而,非常名”。就像易中天介绍李泽厚先生对“有教无类”的研究;就是“有教则无类”。是“有、无”句型结构,这里同样是“可、非”结构。省略了一个转折连词。今用于此真是豁然贯通。
译文:
第一句:
对深藏于现象之内的规律(道),不可妄下断言(可道),而信口之言(转折),定然不是(非)永恒的(常)真理(道)。
对表现于规律之外的现象(名),不可妄下定义(可名),而信口之言(转折),定然不是(非)正确的(常)定理(名)。
我对《老子》第一句的理解:
断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相同者不再赘述)
常——通“恒”,《老子》中本来是写作“恒”的,因避汉文帝刘恒之名讳,原“非恒道”就被改成“非常道”了,如果写成“恒”字,就更好理解了。
常道——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一个词,即:恒道,永恒的、不变的、终极的规律、道理、真理,而第一个“道”则是指人们过去或者现在对事物认识后总结的规律、道理。
常名——在这里也应该理解为一个词,即:恒名,永恒的、不变的某一特定事物,而第一个“名”则是人们对现实中的特定事物所作出的指认。
第一句译文:
(我们)现在所说的(所认为的)道理(规律)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规律、真理(“常道”)。(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看见的、所命名的这些事物都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这些事物的本身(“常名”)。
那么,什么是永恒的、终极的“常道”呢?老子在这里并没有明说,我认为他是从他所经历的充满动荡的东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的年代悟出,不管什么万世一统啦,什么尊卑有序啦,都是可以改变和正在改变的,但这些改变都不是“常道”。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指的就是人们过去和现在认识的、总结的规律(道)都不是真正的最终的规律或者真理(常道);“常名”也是这样,人们过去和现在认识的、命名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事物都是处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即所谓沧海桑田,而绝对永恒存在的事物(常名)是不能叫出来的。
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观察后的总结(道)是逐步推进、演化的,比如,从宏观世界来看,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和广阔的地平线,认为天是园的,地是方的,于是就有了“天圆地方”之说(道);后来又有了“地心说”(道),认为包括太阳在内的所有天体都是在围绕着地球转;再后来,人们通过观察、计算和实际测量又提出了“日心说”(道),认为我们的地球和所有天体都是围绕着太阳转;一直到现在,人们对宇宙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说”(道),并且把我们对宇宙的边界和诞生的时间推到了150亿光年以前!就是如此,还是不能完满地说明宇宙的年龄到底有多大?他诞生(如果有的话)在什么时候?是怎么诞生的?宇宙的运行规律究竟怎样?等等等等,人们即使在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以至于一些科学家又转归“神造宇宙”、是“上帝之手”给了我们这个世界第一次推动的旧巣窠中。那么,什么是“常道”?也即终极的道、真理、规律,人们以前认识的都不是,究竟什么是“常道”,老子也并没有给出答案。
所谓“名”,实际上是人们对事物认识以后所取的、命名的,但为什么老子又说这些可名之名,非“常名”呢?正因为世上万物都是出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宏观上来看,沧海桑田,现在的桑田,以后很可能会变成大海,反之也是如此,又比如从微观世界来看,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比如与老子同时代的墨子在公元前5世纪就提出‘端’是组成物质的最小成分,比外国人提出得早。再比如庄子就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首次提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概念,物质不但是无限可分的,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你看见的水,在一个大气压下温度低于摄氏零度就变成了冰,温度高于摄氏100度又变成了气态,地球上的一切都因为太阳和地球内部的作用力而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这不只是物体的形态在发生着变化,有时甚至还发生这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产生反应而生出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实际上地球上的所有物质还因为物质本身的原因都处在不断的衰减之中,从这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人们今天认识、命名的高山、大海、桑田,明天就有可能变成其他,因此,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无疑是正确的!同“常道”一样,老子同样也没有给出究竟什么是“常名”的答案。
小星,我之友人,对《道德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释、翻译。
2014.1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