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之五:保守防御与开拓进攻
悟实蜃辉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我已经写了几篇文章,包括正道网2013年4月29日发的《中国人的“天下观”需要更新了》,国际战略论坛公众号2017年7月8日发的《中西文化的一个比较:以身作则与双重标准》,7月26日发的《中西文化比较之二:勤劳致富与侵略掠夺致富》,8月31日发的《中西文化比较之三:盲目反抗行为与自动组织侵略行为》,9月7日发的《中西文化比较之四:和谐思维与丛林法则》等。今天谈谈我们的保守防御思想与西方的开拓进攻行为。
我曾经讲过,中国文化可称之为“仁者”文化,西方文化可称之为“智者”文化。阿拉伯文化借鉴了西方文化,也属于“智者”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文化崇尚安稳,和谐,平等相处,崇尚仁义礼智信,是内陆国家的特征;“智者”文化崇尚变化,追求机遇,善于把握全局,实行控制,为此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甚至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是海洋国家的特征。
文化是文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文明可以按生命力的强弱划分为强势文明和弱势文明。很明显,“仁者”文化属于弱势文明,“智者”文化属于强势文明。强势文明擅长开拓进攻,弱势文明缺乏开拓进攻性,会丢掉拓展机会。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仁者”文化,属于弱势文明,缺乏开拓进攻性,这里举个例子说明。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具有欧洲人在一个世纪后才具有的向海外开拓的能力,郑和下西洋(1405到 1433年 )的规模可比欧洲人环球航行的规模大,航海技术高,哥伦布航行美洲(1492到1502年)比郑和晚了将近一个世纪。但中国人没有进行文明开拓,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所去的地方,而把文明开拓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这就显示出中华文明“仁者”文化缺乏开拓进攻性的特征。
这一点,也可以从外国人的评价中得到证明。在中国居住了28年,并死于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 -1610),在其《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在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很不相同,欧洲人……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8年评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中,郑和是东方唯一入选者,而入选的主要原因是他从未公开表达过对殖民主义的期望。所谓征服、侵略、殖民主义,实际是拓展自己文明的另外说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文化的相遇是不可避免的。当“仁者”文化与“仁者”文化相遇的时候,两种文化会互相借鉴,融合,和睦相处;当“智者”文化与“智者”文化相遇的时候,两种文化会互不相让,拼个你死我活。比如,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都是以谦让忍耐为美德的“仁者”文化,两者相遇就能够和睦相处,这也是中国到现在还保留佛教文化的一个原因。而古代埃及文明灭亡后,先后进入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种强势文化,虽然后进入的伊斯兰文化强迫人们信仰,但部分人坚决不从,结果到现在还是两种文化。具体过程是,公元1世纪中期,强势文化基督教传入,埃及人纷纷皈依基督教。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强势文化伊斯兰教进入,加上大量阿拉伯人的移入,和当时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化中的领先地位,大量埃及人开始改奉伊斯兰教。到11世纪,阿拉伯语成为埃及人的通用语言,埃及穆斯林已经融合为阿拉伯人。即便如此,还有一部分原住民坚持保留基督教信仰到现在,这部分称为科普特人。
当“仁者”文化与“智者”文化相遇的时候,“仁者”文化的遭遇可能就惨了。比如印度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相遇。佛教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古印度(今尼泊尔),随后传遍印度次大陆,并远播南亚、东土大唐等地,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在公元8到14世纪间,佛教文化在发源地遇到伊斯兰文化后则被灭绝。为什么?英国学者渥德尔曾说:“佛教教义,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会纲领……对伊斯兰教的残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印度佛教史》第十二章第七节“穆斯林的毁灭精神”)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对佛教在印度地区的灭亡不失为一个有道理的解释。佛教“不杀生”的教义使佛教徒无法拿起武器、组织起来反抗入侵。由于缺乏基本的自卫能力,只能受戮,这就决定了它被强势文明灭亡的命运。这就是弱势文化遇到强势文化的结果。根据渥德尔的引述,“穆斯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就这样,佛教在印度被灭掉了。
再如美洲文明和澳洲文明的消亡。在欧洲强势文化基督教500年前进入美洲之前,印第安人据信有8千万到1.2亿,比当时中国明朝的8500万还多将近一半,整个欧洲的人口也没有印第安人多,而灭绝它的基督教徒盎格鲁撒克逊人当时总数只有400万,即只有印第安人总数的二十到三十分之一,而且去美洲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就把印第安人灭掉了,美洲文明被消灭,印第安人的家园也变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家园,二百多年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200年前,盎格鲁撒克逊人又到了澳大利亚。结果,土著澳大利亚人也惨遭灭绝,文明消失,其家园也变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家园。
大家知道,印度同中国是邻邦,佛教文化在印度被伊斯兰文化灭掉以后,在中国倒发扬光大了。那么,同属于“仁者”文化、弱势文明的中华文明,又是如何幸存下来的?我的回答是,当时处于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还无法让大规模的军队跨越中国西北广袤的沙漠和西南毗邻印度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边界,更不用说浩瀚的海洋了,而小股军事力量的进入无法对地广人众、文化先进的中华文明构成致命威胁。相反,小股力量进入中国后还会被同化,所以中华文明才幸免于难。
但是,随着航海技术和军事技术的进步,热兵器时代到来,浩瀚的海洋已经失去往昔的意义,不再能限制西方强势文化的进攻步伐,于是美洲文明和澳洲文明惨遭毁灭,而中华文明也难以幸免了,这就是导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多次蹂躏、侵略掠夺、被烧杀奸淫掳掠、惨不忍睹,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745个不平等条约、几千年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的根本原因。中华民族的生存资源被掠夺殆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中。幸运的是,在这个危难关头,中国出了个巨人毛泽东,他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以不可抵御之势力挽狂澜,扭转了乾坤。中国人这才摆脱任人蹂躏的悲惨处境,重新站起来,中华文明也浴火重生,重放光芒。
毛泽东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大规模改造了中国传统的弱势文化“仁者”文化,为传统文化添加了许多优秀基因,使之成为能够与西方文化抗衡的强势文化,我称为“智仁兼具”型文化。其中针对西方文化的标志性改造是添加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反抗基因。由于添加了这些优秀基因,中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抵抗强势文化侵略的战争中反败为胜。
然而,由于在西方对我们发动的战争中中国长期处于失败状态,对中国人心理打击太大,已经造成中国人的心理崩溃,结果导致一些人形成了消极被动、保守防御、甚至右倾投降思想,这也是近代出汉奸多的一个原因,汉奸思想实际上就是文化上的右倾投降思想。这些人属于民族中思想比较极端或偏激的部分,他们思想相对简单,直线式惯性思维,在西方文明中表现为民族主义者,鼓吹自己的民族高贵,例如“白人至上”;在中国则是失败主义者,投降主义者,表现为甘做汉奸,主张自己的民族至下,谄媚奉承西方人,看不起自己人。
这里要说的是,中国文化由弱势的“仁者”文化经毛泽东添加优秀基因,改造为“智仁兼具”型文化,虽然已经能够反抗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护自己了,是对中国文化的战略升级,是一个巨大进步。但与西方进攻性文化相比,还处于保守防御的弱势状态。我们应该考虑到,毛泽东是积极前进的,他不可能让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保守防御的弱势状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必然会让中国文化进入强势状态。当时没提出增加积极进攻性基因,是形势没发展到这一步,如果提出跨度太大,没有必要,大家也接受不了。将“智仁兼具”型文化发展为积极进攻型文化,是老人家留给后人的工作。如果这种文化拓展到全世界,就会形成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新文明。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西方文化在对我们强势进攻,另一方面毛泽东为中国文化添加的优秀基因出现了丢失的趋向。其表现就是,在毛泽东去世后汉奸思想回潮,现在又泛滥成灾,中华文明又退回到弱势文明的“仁者”文化境界。
世界的一体化已经成为现实,各种文化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只有敢于进攻的强势文化,才能够与西方文化共处,保持自己文明的存在。中华文明如果想在未来文明中继续存在,就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稳定保持毛泽东为我们打造的“智仁兼具”型文化,深化毛泽东为中国文化添加的优秀基因,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反抗基因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发展成为强势文明,向西方文化阵地开拓进攻,主动成为全球新文化的领导者。否则,中华文明就会像印度佛教、澳洲文明、美洲文明一样被消灭。
具体如何做?大家都可以考虑考虑。需要注意的是,敌人给我们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对中华文明的大绞杀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