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聊《礼运篇》的“大同”和“小康”
阿 南
一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礼记·礼运篇》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这一段著名的记叙里,仲尼先生以严谨的逻辑,简洁而具体、全面地描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同社会”:
一、决定大同社会本质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天下人所公有,包括社会财富的全民公有和社会管理权力的全民公有。社会财富的全民公有,是社会管理权
力全民公有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管理权力的全民公有,是社会财富全民公有的政治保障。
二、在大同社会里,确保社会管理权力全民公有的,是全民公选制。全民公选,才能选出真正的贤能人才;全民信得过的贤能人才,才会不负全民的重托,管理好社会。作为贤能的社会管理者,“讲信”是其基本修养,对天下百姓不欺骗,不隐瞒,言必信,行必果;“修睦”是其根本职责,推动天下百姓友爱相处,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社会管理者自己首先“讲信修睦”了,天下百姓也都会“讲信修睦”,这便形成全社会讲诚信、讲亲睦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人人为公,是大同社会的道德规范。人人敬老爱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珍惜公有的社会财富,既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厌恶将钱财“藏于己” 的自私自利行为;人们唯恐自己的智力体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这完全是为公,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四、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在大同社会里,人人以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高度自觉地从事各种社会劳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此同时,大同社会又给予人人各得其所的社会保障,“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家庭和谐,人民安康。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公平和谐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自觉的劳动成果,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又互相促进。因此奸诈阴谋的事无以发生,盗窃财物扰乱社会的事情不会出现,故外户而不闭。
天下为公(全民公有)的经济基础,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人为公的道德风尚,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这一切正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高度民主的大同社会图景!
不过,笔者更愿意相信,《礼运篇》中类似的内容,不少是孔门后人伪托于大名人仲尼先生的——古今有异,古人为传播思想观点常伪托大名人,今人为名利双收则喜爱抄袭!
—是仲尼先生一生只顶礼膜拜文、武、周公时期的“小康社会”,明确申述“吾从周。”(《论语·八佾篇》)一贯倡导“克己复礼”,以“礼”治天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而“礼”,就是等级制度。所以上述记录中仲尼先生礼赞大同社会,礼赞大同社会的高度民主管理,恐有违仲尼先生的政治理念和历史真实。二是上述记叙显然是赞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作为大同社会的比照物而言说的。仲尼先生不可能像上述记叙那样,“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同时把绝然对立的“大道之行也”的大同社会与“三代之英”的小康社会,都视为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
那么,中国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各自有什么特色,或者说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在下表中,可以很分明地看出来。
两类社会形态比照
社会类型 |
大同社会 |
小康社会 |
对应时代 |
三皇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
三代之英时期(夏、商、周三代的禹、汤、文武时期) |
社会制度 |
天下为公:社会财富公有制,政治权力公有制 |
天下为家:社会财富私有制,政治权力世袭制 |
政治制度 |
社会管理人员公选制(选贤与能),行政上讲信修睦,倡导自觉、友爱 |
统治权力世袭制,行政上依法治理(以礼为纪),辅以“维稳”力量(城郭沟池以为固) |
价值观念 |
货恶其弃于地而不必藏于;力恶其不出于身而不必为已 |
货力为己,功为己 |
社会状态 |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
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2. 以礼为纪,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 |
治安现实 |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
不管怎么说,上述著名记叙至少说明,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中国已有匿名的“共产主义者”在传播人类的理想社会。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只能说,古代匿名“共产主义者”所赞叹的高度民主的“大同社会”,其实不过是现代人定义的原始社会。
所以第一,表中说的三皇五帝,只是原始社会里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已。即使那时确是用了“皇” 或“帝”的名号,但与后世“皇”、“帝”的内涵,是迥然有别的。同时,那时所谓的“天下”,涵盖面也很有限,仅仅是指本氏族、本部落或本部落联盟。所谓的“全民”,也仅仅只是指本氏族、本部落或本部落联盟里的人们。
第二,那时也没有表中说的“制”、“制度”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是阶级与国家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所以表中说的公有制、公选制、民主的政治制度等,是现代人对原始社会的某种解读,并非当时确有这些制度规范。如果说有,那也是习惯法、自然法罢了。
第三,原始社会实行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在满足人们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需求外,已没有多少剩余的、值得私有的“产”,也因而“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同时,各个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参见《金权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26~29页)为了获得并保持生存与发展的相对优势,也不能不采用财富公有制;不能不采取选贤与能的首领及社会管理人员公选制;不能不倡导“货恶其弃于地而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而不必为已”的价值观念;不能不实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保障体系。
第四,在财富公有制的经济条件下,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们的责任远重于权力,辛劳远大于权利,他们没有迷恋权位的动力和欲望,因而“禅让”成了自然而然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接续方式。
总之,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原始共产主义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的、最优的社会制度选择。或者说,不采取原始共产主义的氏族、部落,都在优胜劣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竞争中自然败落,湮没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
三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伴随而来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为夺取更有利的生存发展环境所进行的争战,导致私有制、家庭、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参见《金权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29~32页。)于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换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了。
说到这里,笔者真的非常惊叹于古人的概括力,他们所记述那个“小康社会”,几近囊括了我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制度:
第一,经济制度是天下为家,实行社会财富私有制。而且权力越大,可霸占的社会财富也越多。最高统治者天子,当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下面各级统治者,也都力争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将社会财富,包括美女的人力资本等等,搜刮到自家名下。
第二,政治制度是统治权力世袭制,权力的宝座,实行父传于子,兄传于弟,“非我族类,不得染指”。行政上“以礼为纪”,依法治理——以统治者制定的“礼”为法则,统治管控老百姓。当然,对于“礼”的制定者也即治人者,那自当别论。再辅以“维稳”力量——城郭沟池以为固。
第三,价值观念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财富生怕不归自己所有,气力则唯恐出于己身。只讲权利和利益,不讲义务和责任。
第四,社会状态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整个社会像一滩沙子,一堆散装的马铃薯。
第五,治安现实呢?谋用是作,勾心斗角,明抢暗夺,甚至一言不合,兵戎相见。
大概是出于儒家门徒的谦虚,《礼运篇》没有点出,“小康社会”的意识形态一定是尊孔崇儒的。这姑且算第六点吧。
四
人类自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国家后,人们有了阶级的分野,有了物质利益的冲突,理想的大同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从此成了历史的反动。而面对天下为家、货力为己、谋用是作、兵祸四起的阶级社会现实,人们又怀念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把它作为孜孜以求的理想。无论是儒家的《礼运篇》、英国莫尔的《乌托邦》,还是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甚至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在历经五、六千年的晨钟暮鼓、沧海桑田之后,再度有力地吹响共产主义号角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而马克思雄辩地证明了的高度民主的共产主义,既不是《礼运篇》那样的倒退复古,也不是《乌托邦》那样的虚无缥缈,更不是像三大宗教那样寄托于死后的天堂。它是科学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
有人说,历史是螺旋形发展的。如果说,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曾经是历史的进步。那么在今天,……晤,不好说,就不说也罢。
2019.11.1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