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拓荒者
摘要 中医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现代医学大相径庭,同阴阳五行、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追本溯源可知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关键词 中医学术理论 还原 阴阳五行 根
目前,中医学术理论的不少概念歧义横生,语义模糊,内涵与外延均欠清晰。如阴阳、五行、天地、气等术语,其内涵与外延常随语境之变迁而改变,很难用精确的语言,特别是用现代科学的名词术语来表达它们,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范畴,弄清和分解出它们精确的、能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内涵。
现代医学用还原论的方法,将本学科的名词术语进行精确的表达与阐释,中医学难道就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吗?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因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故中医学的还原,绝对不能还原到现代医学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而是应该还原到阴阳五行。因为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等理论与阴阳五行、十干、十二支等密不可分, 如果把中医学术理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阴阳五行就是这棵大树的根。作为“根”的每一行与每一对脏腑及其所属的经络直接对应。如木对应肝、胆;火对应心、小肠;土对应脾、胃;金对应肺、大肠;水对应肾、膀胱(见图)。而“十干”与“十二支”则是诞生于羲黄时期的两套历法。
中医学术理论根系示意图
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这两套历法,与阴阳五行、二十四节气息息相通。中国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这五种属性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节天地之气寒来暑往的现象。四时、五时、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都是以天地之气的根本属性为基础,对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历法,不是我们现在行用的依据月亮的圆缺规律而制订的太阴历。它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月份,每两个节气为一个月,每个月30天左右。这一历法,是将一回归年等分为十二个月,再分为四季,每季分三个月。这十二个月就是《素问》所说的与人体十二正经直接对应的十二个月,即“春季划分寅卯辰,夏季划分巳午未,秋季划分申酉戌,冬季划分亥子丑,总共十二个月。十二脉,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十二脉与气数直接对应,所以与天地之气相互感应。”[1]
十干纪十月的历法,也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的。因为十干纪十月的历法在中原地区的历史上长时期失传,只是在彝族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闭塞的地方,才得以流传下来。
彝族十月历是解放前,一些非常闭塞的地区仍在行用的非常古老的历法。 这种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用土、铜、水、木、火分别配以“公母”纪月。彝族人称这十个月为十个“补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来表示这十个月。这十个月分为五季,夏季为土;秋季为铜;冬季为水;春季为木;春夏之交为火。汉族以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夏秋之交为土。二者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铜、水、木、火即是汉族的阴阳五行,因为汉族所说的“金”最早就是指“铜”。公母、天地和阴阳则是同义语[2]。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还在《天干十日考》中证实了:十干在古代是用来纪十月历的十个月名的[3]。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经陈久金先生考证,彝族十月历就是四千多年前夏王朝曾经行用过的,中国最古老的历法[4]。彝族十月历则是承传了夏代的十月历。而且彝族十月历的五行配公母,与汉族的阴阳五行配属五季基本一致。这个十干所纪的十月历,就是《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长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肾主冬,……其日壬癸。……”其中的甲乙日、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戊己月、庚辛月、壬癸月。
《素问》的主旨就是五脏之气与五季之气相感应。阴阳五行与五季一样,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五;十干纪十月;十二支纪十二月分别是将二十四节气,等分为十和十二。作为中医学的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十干纪十日、十二支纪十二月直接对应,是因为人体气血的运行系于天地之气的运行,二者运行的规律相一致。
以上分析可知,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这“根”深深扎在古代中国传统科学的沃野之中。用现代学术界的习惯用语讲,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中国传统科学取得最高成就的基础之上。而天文学则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领先学科,中医学则是在其他国家的医学都被现代医学取而代之后,世界上唯一能与现代医学相抗衡、相媲美、甚至相超越的学科。尤其是中医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筋骨相连,除了脏腑、经络的命名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制订出来的历法直接对应之外,针灸学中很多穴位比如“璇玑”、“天突”、“太阳”等的命名也是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对天体的命名如出一辙。只有透析中医学术理论的脏腑、经络等学说与阴阳五行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透析建立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原理,才能真正还原中医学术理论,客观全面、令人心服口服地展示出中医学术理论的科学依据。抛开古代中国传统科学而奢谈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就象是去掉古代中国传统科学这片沃土的滋养,只剩下中医学这棵大树就会丧失其勃勃生机一样,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参考文献:
[1]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下)[M].上海:商务馆,1931.4:43
[2]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J].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1986(5):15—30
[3]自然科学史研究(京)[J].1988.2:119-127
[4]陈久金.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自然科学史研究(京)[J].第1卷第2期,1982;夏小正新解•农史研究[J].第1期,198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