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稀土换技术是损害国家利益的怪论
邱 林
日前有消息传出,监管部门正在召集业界研究者讨论一项新政策:以开放稀土资源为代价,吸引国际电子产品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在内的企业在中国建立稀土加工厂,并由此汲取最新的技术。有业内人士表示,稀土高利润的应用环节是中国所欠缺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先进的应用技术,这也是“稀土换技术”的由来。(8月23日《国际金融报》)
事实上,“稀土换技术”的典范已经有了,包头稀土高新区作为中国惟一一个以稀土命名的技术开发区,就是为了用“资源换技术”设立的。但这是否是未来的一种新政策,市场还在猜测。据悉,曾有业界人士向国家工业和信息产业部询问此事,答复是以前中国推行的是“市场换技术”策略,即通过向外资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并准其进入迅速成长的大陆市场来实现技术引进,而现在则提倡用“资源换技术”,该项新策略也适用于稀土市场。
中国工程院一位官员表示,中国在稀土下游产业高端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包括一笔总值人民币3至4.5亿元人民币的特别研究基金。发达国家掌控的高端技术也很具有吸引力。目前在包头稀土高新区内运营的外企已有50家,包括法国罗地亚。8月10日,韩国产业银行与包头高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将引导韩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前往包头,自主或与中方合伙建立稀土加工厂。
而刚在中国出席稀土资源研讨会的美国独立稀有金属专家杰克·利夫顿说,中国稀土资源丰厚,但加工技术相对滞后,需要产业更新,增加稀土资源开发的效率。他认为,一些中国稀土公司愿意用稀土作价来支付引进这些技术的费用,现在的谈判主要集中在稀土价格问题上。我正同一些西方公司积极合作,他们希望对中国稀土提炼公司所开发并现在依然在使用的稀土分离和加工技术进行投资,中国稀土公司现在积极性很高。
国内外专家对“稀土换技术”观点的似乎高度一致,这出乎人们意料。然而,用“稀缺换取技术”真的那么有效吗?回答是否定的。中国汽车业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与西方国家技术差距巨大,西方一些已经落伍的技术在中国则成了先进技术。例如早在1978年就在欧洲淘汰的桑塔纳汽车技术,中国当宝贝买过来生产,一度还占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当然,“技术换市场”的确成为当初中国汽车业的引进外资的一种期待,早期以各类手段“换来”的技术的确使中国生产力获得跃进,从而有力地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西方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中国经济需要的不再是一般的适用技术,而是先进技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
但是,跨国公司也不傻,他们与中方合作更看重的是中国市场。其结果是,大多数跨国公司并没有履行“技术换市场”的承诺,带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反而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科技创新造成“挤出”效应,汽车业逐渐演化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工厂,仅靠合资比例限制坐享合资收益,让中国汽车业付出了沉重代价。
尽管“市场换技术”的负面影响已十分明显,再迷恋“市场换技术”,自然也就如刻舟求剑那样滑稽可笑。但仍有一些人大唱赞歌,并试图将其引入到稀土产业中来,只不过改头换面为用“稀土换技术”。
在前一阶段,中国对稀土产业进行整合后,取得了一定的定价权。此时,业界有人急忙站出来说话,称稀土业获得的话语权并不仅仅是定价权,因为我们的目的并非一卖了之,而是希望通过稀土提高自身工业实力。现在中国在应用技术上不具备优势,因此,在控制原料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弥补产业链的缺陷。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稀土换技术”观点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这是一个损害国家利益的怪论。用“稀土换技术”的路线乃是用目的去交换手段,造成的结果是实现了别人的目的,而自己却没有掌握手段。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国内稀土业也像汽车业一样,不仅滋生了境外利益集团,而且也培育了一批买办与掮客,他们游走于外资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翻云覆雨,获取巨额收益。用“稀土换技术”似乎是一个相关者都能得到好处,利益均沾的博弈,而输家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