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急了,支持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关停并转”
船舶行业的持续低迷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华夏时报》记者获悉,日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在京召集包括江苏在内的9个重点省市的船舶行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座谈,集体会诊后发现,目前各省市船舶企业均面临订单大幅减少、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产能利用率下降等问题。
5月17日,与会的一位工信部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工信部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扶持船舶行业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信贷融资支持、控制新增产能、鼓励兼并重组、支持海洋工程装备等。
订单大缩水
江苏省经信委民爆船舶处处长张志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据他介绍,虽然仍是中国第一造船大省,但江苏首季度造船数据并不好看:造船完工量增速放缓,为103艘共372.1万载重吨,同比增7.4%;手持订单降幅明显,为832艘3791.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7%。5月7日还传来连云港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解散的消息,原因是“连续、严重的亏损”。
更为严峻的情况是,今年第一季度,江苏骨干船舶企业对于价格战的承受能力瓶颈显现,在列入统计的66家企业中有44家企业没有接单,其中包括7家重点企业。目前江苏船企手持订单量若无新订单补充,只够维持一年半生产任务,一些中小船企面临着全面停产的危险。
一位造船企业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诉苦:对于我们来讲,接不接单成了一个问题,不接单就是“等死”,接单同样面临成本高、船价低、交船难、融资受阻等问题,类似“慢性自杀”。
据江苏省经信委统计,江苏船企销售利润率从2010年的22%直线下降,到今年首季度,13家重点船企中有4家企业亏损。
“亏损肯定是越来越多,船价越来越低,原来船价1000万元人民币的,现在是800万元,甚至是500万元,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企业亏损不可避免。”张志强称。
原因是“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三大难题加剧,随着船价持续走低,价格严重偏离价值,造船企业无利润可言。加上人民币升值、财务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的实施等因素影响,造船成本大幅上升。
江苏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据A股上市公司2012年报,去年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公司——中国船舶的净利润仅为2687万元,同比下滑近100%,其余4家大型公司均出现了50%以上的利润下滑。
而这种低迷的行情已经持续多年,2007年,中国造船业经历过30年一遇之“红火”景象,紧接着就掉进“冰窟窿”,低温延续至今。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全国造船完工量9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6%。截至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70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6%。
急诊药方
据了解,面对低迷的航运业形势,中国船舶等一批造船企业已经开始对产品结构作出调整。中国船舶公布将主动减少规模比重大的散货船业务,尝试进入大型集装箱船领域。
当然,更关键的是政府应引导企业升级改造,适应市场。张志强认为,造船业属外向型经济,受大环境影响,都是为人量体裁衣,现在是没有航运市场;过去的管理形式已与当下形势不相适应,怎样渡过难关、挖掘潜力、经济化造船是对每个企业的考验。
在会上,不少地方船舶行业的管理部门负责人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大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等一系列政策力度,帮助企业应对困难局面,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还有一些地方行业管理部门提出,船舶工业已进入扶优扶强、优胜劣汰阶段,应下决心采取措施引导低端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认为,经历了最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之后,船舶工业将进入深度调整和理性发展的轨道,供大于求将成为船舶市场常态。
“要切实提高研发水平,尽快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同时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引导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整合、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张相木表示。
据与会人士介绍,有的地区已经初步形成船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通过确定重点企业名单等具体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工信部正在酝酿船舶工业的扶持政策,在兼并重组方面,国家会以加大融资信贷等方式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其他船舶企业,优先核准其技术改造项目,鼓励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尤其是海洋工程装备这样的新兴产业,国家会加大扶持力度。”上述与会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