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ARM CPU当前的CPU产品,IPC仅酷睿11代的1/2,频率也只有1/2,单核性能也就是1/4。
某ARM CPU下一代新核心,2019年就已经存在于PPT上,每年都把PPT拿出来讲至少一次。
在某ARM CPU最近的PPT上,新核心已经迭代了三次,每一次数据都有提升,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实物产品。
某ARM CPU2015年的PPT上,SPEC CPU 2006的整数测试成绩就已经是9.6/GHz,但有产品的最新型号仍然是6.6x/GHz。
目前的国产CPU已有的产品中,单核性能最高的是海光。次之是龙芯和KP,IPC与Zen1基本相等,但CPU频率要比海光低一些。主要因为频率的问题,其次是ipc,龙芯和KP单核性能约是11代酷睿桌面CPU的1/2,也就是接近某ARM CPU 单核性能的2倍。
桌面、服务器CPU的市场,特点是赢家通吃。
当KP存在的时候,纯粹由市场选择产品的话,就不会有用户选择某ARM CPU。同样,市场上出现与 KP类似或更好的ARM服务器CPU之后,比如阿里的5nm arm cpu,正常的市场竞争某ARM CPU也不会赢。
现在某ARM CPU缺少竞争者的原因,是因为ARM的桌面和服务器生态还非常不完善。阿里、亚马逊、谷歌等等做的服务器CPU主要用来满足自己的业务需求,而没有对外公开销售。
他们自己做ARM服务器CPU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批量很大,购买ARM的IP攒个CPU再自己找代工厂生产,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成本比买别人的CPU要低得多。
他们没有公开销售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国产替代市场他们进不来,而外部市场很少有对ARM服务器的需求。有大量需求的就自己做ARM CPU了,也不需要买。
只要某ARM CPU继续努力,借助国产化替代的力量,做好ARM桌面和服务器软件生态。使普通用户和企业也产生对ARM桌面和服务器的需求,竞争者就会很快出现。事实上,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ARM初创企业。
国内的ARM桌面和服务器CPU企业,有能力把ARM桌面和服务器的市场培育成熟,然后再拱手相让给国外的竞争对手。比如某ARM CPU,如果他不能自主研发性能高于国际主流的产品,也不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ARM高性能IP,不能以更便宜的价格流片生产,那就以后就只能蜷缩在国产替代的特殊市场里苟延残喘。
如果要强调自主研发,那么ARM架构授权就是制约国产CPU竞争力的手段。当国外的竞争对手都支持ARMv9或者更高的版本时,国内还在使用ARMv8架构的产品,就必然与主流的软件生态脱节,竞争力被削弱。
也不能幻想基于ARM扩展扩展自己的指令,形成独立的软件生态。因为ARM不允许对指令集的私有扩展,只有部分嵌入式CPU的IP允许通过挂载dsp等形式扩展功能。
某ARM CPUCPU之所以支持国密sm3、sm4扩展指令集,是因为ARM在v8.2中增加了sm3、sm4的扩展指令。是ARM增加了指令后某ARM CPU才能用,而不是某ARM CPU先做了,ARM再把它收入v8.2版。顺序必须要搞清楚,未经ARM同意,谁都别想分裂ARM生态。
最后,从ARM起诉高通的例子来看,即便不考虑政治因素,ARM授权的商业风险依旧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何况从高通公开的诉讼材料来看,ARM正打算改变授权模式,这对于国内ARM阵营公司而言,不是好消息。
国内ARM CPU公司就法律团队和在美国的人脉、影响力方面都和高通有差距,高通尚且如此,国内企业很难在法律纠纷中比高通表现的更好。可以说,ARM路线的风险很高,对于那些对自主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不适合推广ARM CPU。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