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俄国革命家小传|钢铁领袖·斯大林》连载之十一
上篇·革命青年斯大林(1878-1912)
10 篇末总结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即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领袖:“一种是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魅力型革命者。他们的一大特点是在革命的准备阶段主要从事的是理论建设与宣传工作,且通常流亡在国外。他们通过笔杆子来参加革命,而在革命的高潮时期,这种革命者中的优秀代表会回到国内,通过自身出色的演讲能力和在群众中的表现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号召力,成为大家拥戴的领袖,并占据政治舞台的核心位置。而第二类则是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地下型革命者,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始终在国内进行艰苦的地下斗争,通常不流亡到国外。繁杂且枯燥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也主要由他们来承担。斯大林早期需要在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中艰难前行,一点一滴地扎实做好革命组织的建设工作,而这些工作通常是不为人所知的。”1
从总体上来说,1917年以前的斯大林是属于“地下型”的——不但他所从事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保密性,连他本人也因长期被警方通缉而不得不更名换姓、东躲西藏。他是布尔什维克的“黑暗骑士”,在俄国国内严峻的白色恐怖里以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用黑色的臂膀托举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在某种意义上,斯大林(1917年以前)的革命功绩是和他在外界的声望成反比的:他做的越成功,功劳越大,他就越不为人所知;如果他出现失误,行事不密,反倒能掀起一阵波澜,在报刊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在他长期战斗的高加索地区,他是工人运动的幕后指挥、武装起义的操盘手、剥夺行动的策划者、党组织的核心人物、杜马党团的运、报刊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以及隐蔽战线(情报工作)的领导者。然而,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才作为新政府的领导人之一(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逐渐为外界所知晓。
但是,1917年以前斯大林又并不完全是“地下型”的,他同样兼有“魅力型”的潜质。作为从小受过系统学校教育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他博览群书,见解深刻,才华横溢。他做的演讲热情而坚毅,总能点燃群众的革命怒火;他写的传单铿锵有力,让他的敌人们害怕畏惧。他的行事隐秘并不妨碍他以周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到一群“铁杆”追随者,而依靠着后者,他完成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壮举。
当然,历史条件的局限和革命形势的要求没有给他成为一个魅力型领袖的机遇,但他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终在1912年,凭着手中的硬实力拿到了进入中央委员会的资格。而他后来的党内对手、真正的魅力型领袖托洛茨基,直到1917年才获任此职,比斯大林足足晚了5年。
历史的看,斯大林的崛起(1898-1912)是必然的。
首先,他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一直都坚定地追随列宁,无愧列宁最忠实的学生(从他1898年正式投身革命开始,就始终是布尔什维克,从未发生动摇。这点也与托洛茨基的长期摇摆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他深耕地方工作十几年,面临过无数困难,战胜过大大小小的各种挫折,从革命的“学徒”开始,一点一滴的成长、历练,最终变为革命的“师傅”。在这个期间,他干过几乎一切类型的革命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并且养成了他贯穿一生的务实作风。
同时,他身上的一种罕见特质使他成为了那个年代里列宁最需要和最倚重的人才:“他曾参加过多种形式的武装剥夺、袭击行动。恰恰是这些事情吸引了列宁对他的瞩目。列宁着力把他往这个方向培养,而在苏联的政治丛林中,他的这些技能被证明具有极高的价值......不过,斯大林之所以能成为列宁的左膀右臂,并不全然是因为他是个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人。他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还是个充满活力的编辑和记者,他从来不惧怕冒犯列宁这位长辈。他的成功至少部分是因为他是个罕见的结合体: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神学院中),却又能执行街头武装行动;他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冷酷的人。在1917年革命胶着之时,斯大林成为了列宁最得力的手下。这几乎是种必然。”2 简言之,斯大林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有强悍的实践能力。他是那个年代理论好的人里面实践最强的,也是实践强的人里面理论最好的。这样的人,不成为领袖才怪。
这里,我们有必要驳斥一些有关斯大林的流言。例如,许多研究者都会引用托洛茨基和苏哈诺夫(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评语,前者说斯大林不过是个“平庸的乡下人”,后者则认为斯大林在1917年之前都是“不显眼的愣头青”。按照他们的观点,斯大林直到1917年都是碌碌无为且籍籍无名的,在1917年以后,他才十分“意外”地、最主要是靠着耍权术和弄阴谋而登上了历史舞台。
显然,通过本篇的介绍,这类流言的荒谬已经非常清楚。这样的历史观不是唯物史观,而是唯心史观,并且是十分无知且武断的主观唯心主义。正如蒙蒂菲奥里所说:“我们怎么可能想象一个在1917年前还如此平庸的人会成为改变20世纪历史的伟人呢?”,“托洛茨基的论断具有偏见,且毫无根据,而我们却以此作为结论。真实的斯大林根本不是如此。托洛茨基的话与其说描述了一个青年斯大林,还不如说显示了他本人的虚荣、势利和缺乏政治技巧。”3
当然,托洛茨基毕竟也是一位真诚的革命家,我们可以假定他对斯大林“平庸的乡下人”的评价也是真诚的。那么,这也只能说明托洛茨基无法理解斯大林、无法理解斯大林的革命方式、无法理解斯大林的工作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托洛茨基从1902年就开始流亡国外,他从来没有像斯大林那样在国内的某一个地区连续工作十几年,他从来没有像斯大林那样面对过各种各样的具体工作以及纷繁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他从来没有像斯大林那样完整的将一个地方党组织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他也从来没有像斯大林那样隐蔽十几年争取不暴露。他没有这些经验。他是活在阳光下的、一言一行受到全世界瞩目的、无法回国的主要靠写书、办报和辩论进行革命的“另一种”革命家。他是革命的浮萍,鲜艳,醒目,但无根漂浮;斯大林则是水下的根茎,在水面上几乎看不到它,却早已深埋在水下的土壤里,不断吸收着养料,壮大自己。托洛茨基无法理解并瞧不起斯大林,那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两种革命家。
就拿托洛茨基引以为傲的参加1905年革命的经历来说吧!1905年革命爆发前,他人在西欧,身份是既非布尔什维克、又非孟什维克的“中派”党员。1905年1月的“流血星期日”后,他临时决定回国参加革命,并于当年10月来到首都彼得堡,恰好赶上彼得堡工人成立了苏维埃,他就加入苏维埃积极活动。11月,彼得堡苏维埃原主席被捕,托洛茨基因演讲才华和号召力大出风头,被工人推举为第二任主席。12月,因发表《财政宣言》名声大噪,但随即遭到警方逮捕,被关押在监狱中,并于第二年流放。也就是说,从1905年10月到12月,托洛茨基参加1905年革命的实际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他如政治明星一般空降革命中心彼得堡,在这里大放异彩、成为更大的明星,然后立刻被警察逮捕,离开了彼得堡,明星又飞走了。4
而斯大林是如何参加1905年革命呢?他没有出国,因而不需要回国。他有高加索工人阶级作为稳固的基本盘,他带领他们迎接了1905年革命的来临。2月,他亲自处理了当局制造的民族仇杀事件,对当局的黑暗进行了更深刻的揭露。3月,高加索部分城市的革命者开始接管市政机关。4月,斯大林亲自领导了奇阿图拉的工人战斗队,并夺取了该城的实际权力,建立无产阶级专政。5月,他写作了《略论党内意见分歧》与孟什维克分子辩论。6到10月,他一边继续领导高加索的革命运动,一边写作了一系列文章进行理论斗争。10月,他领导高加索工人阶级参与了全俄政治罢工,并立刻开始做武装起义的准备。直到12月,他才离开高加索,辗转来到芬兰参加塔墨尔福斯代表会议。1906年1月,他再次回到高加索,并于4月再次离开去瑞典参加“四大”,直到5月返回。1907年4月,动身前往伦敦参加“五大”,5月返回。此后就到了1907年“六三政变”革命彻底失败。也就是说,自1905年1月革命爆发,到1907年6月革命失败,斯大林除了有三次短暂出国开会外,全程参加了整个1905年革命,合计约两年。与托洛茨基“飞来飞去”的两个月相比,谁才是革命的中坚呢?
历史真相是无情的。正确评价斯大林,笔者非常赞同蒙蒂菲奥里的一句话:
“还原斯大林掌权的真实历史过程,既不要受斯大林造神神话的影响,也不要受反斯大林阴谋论的干扰。”
当然,斯大林的缺点在本篇范围内(1912年以前)还没有得到充分暴露。作为青年革命家的斯大林,总体上是合格的、无可挑剔的。他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个杰出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成长历程。他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在往后的岁月里(特别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能够逐渐浮现,其中的一些问题最终还将酿成影响苏联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错误。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
大事年表(0-34岁)
1878年:出生
1888年:进入哥里教会小学
1894年:从哥里教会小学毕业,升入第比利斯神学院
1895年:以“索塞罗”之名创作的诗歌在《伊比利亚报》发表;开始接触神学院的地下读书会
1898年:完成从准神父到革命者的转变;加入“麦撒墨达西社”,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
1899年:从第比利斯神学院肄业;在第比利斯气象台工作;使用化名“柯巴”
1900年:参与有轨马车工人大罢工,第一次被捕(22岁);主持“五一”劳动节集会并演讲;参与第比利斯铁路工人罢工;辞去气象台工作
1901年:组织“五一”劳动节示威集会;与克茨霍韦利、楚卢基泽创办《斗争报》;参加第比利斯全市党代会,当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比利斯委员会委员;来到巴统
1902年:完成创建巴统党组织的任务;写作《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当前任务》,成为革命家(24岁);领导罗斯柴尔德炼油厂罢工、曼塔舍夫工厂工人罢工;组织冲击监狱的事件(“巴统事件”);第二次被捕
1903年:第一次流放
1904年:从流放地逃走,回到第比利斯;与高加索联盟委员会取得联系,与茨哈卡亚会面;在巴库和库塔依斯建立布尔什维克委员会;当选高加索联盟委员会委员;写作《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参与领导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签订俄国工运史上第一个集体合同
1905年:写作《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论党章第一条)》;组织第比利斯群众的示威游行;处理亚美尼亚人和鞑靼人的民族仇杀事件;在奇阿图拉组织工人战斗队并夺取该城行政权力,被称为“山地之王”;写作《略论党内意见分歧》;组织高加索工人阶级参与全俄政治罢工;与邵武勉创办《高加索工人小报》;作为高加索代表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塔墨尔福斯会议)
1906年:写作《两次搏斗(论1月9日事变)》;写作《土地问题》和《论土地问题》;作为高加索代表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在会上就土地问题与列宁等人辩论;呼吁抵制沙皇杜马,为武装起义做准备;写作《<工厂立法>和无产阶级斗争》;写作《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1907年:作为高加索代表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策划和领导抢劫第比利斯国家银行运钞车的行动,夺取约25万卢布现金;被第比利斯委员会开除党籍;前往巴库,主持巴库布尔什维克的工作,创办《巴库无产者报》和《汽笛报》;写作《给第三届国家杜马社会民主党代表的委托书》
1908年:领导多场石油工人罢工;领导成立罢工工人的“自卫司令部”;第三次被捕;第二次流放
1909年:从流放地逃走,回到巴库;恢复《巴库无产者报》;写作《党内危机和我们的任务》;写作《高加索来信》
1910年:第四次被捕;第三次流放
1911年:逃离流放地,到达彼得堡;第五次被捕,第四次流放
1912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成为中央委员会俄国局成员(34岁);从流放地逃走,经莫斯科到达彼得堡;担任《真理报》首任主编,并在创刊号上撰文
注释:
1 这段引文来自B站up主有机社会做制作的介绍斯大林生平事迹的视频,该up主声称这段内容出自蒙蒂菲奥里《青年斯大林》,但也许是笔者疏忽大意,翻遍全书均未找到。在此希望有热心读者能帮忙找到上述内容的具体位置和页码信息,以便笔者在更新版本时进行标注。
附up主“有机社会”的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T4y1j7J8?spm_id_from=333.999.0.0
2 自蒙蒂菲奥里《青年斯大林》。
3 引自蒙蒂菲奥里《青年斯大林》。
4 详情请参考笔者2018年的作品《托洛茨基小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