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他曾在年少时说:“潭秋的意思,就是深潭逢秋、清澈见底,我决心正直为人,为民办事终生。”
陈潭秋终其革命一生践行铮铮誓言,从五四运动中走来,在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在武汉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多地巡视整顿地方党组织、在苏区参与建设、在新疆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的革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1943年,陈潭秋不幸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长眠于天山脚下。
周恩来曾盛赞陈潭秋“顾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每次都能够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正确应对,挽救危局,避免和减少了党的损失”。
陈潭秋的一生可谓丹心献党,他的革命精神是万千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
陈潭秋像。新华社发(新华网)
“是正义的事情,怕什么”
参加五四运动是陈潭秋革命生涯的起点,但他追求和捍卫正义的思想在少年时代已播下种子。
1911年冬天,陈潭秋途经团风镇,当看到恶霸陈大狂正在欺侮卖报老人时,立刻上前制止。面对恶霸的威胁和皮鞭,陈潭秋不惧强权,厉声呵斥:“卖报纸是宣传革命道理,有什么错?”
待陈大狂悻悻离去后,陈潭秋搀扶起卖报老人,帮他一起卖报。他一路沿街喊着:“卖报!卖报!《汉口新闻报》《大江报》!特大新闻!革命军又打胜仗了!”迈着坚定的步伐,陈潭秋响亮的叫卖声传得很远,而他为民抗暴、捍卫正义的故事也不胫而走,在当地传为佳话。
1919年,在学习和阅读中逐渐坚定革命思想的陈潭秋毅然投身五四运动。当时,他是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毕业年级的学生。他积极参与组织武汉学生联合会,领导学生罢课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有同学担心军警镇压,陈潭秋毫不迟疑地回应:“不怕!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向帝国主义列强宣战,是正义的事情,怕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见义勇为,知难而进!”
在学生游行过程中,陈潭秋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沿途散发不忘国耻的传单。陈潭秋等人在路口的演讲台上慷慨陈词,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和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市民听众们深受感染,群情激愤,一位人力车夫情不自禁地高呼:“学生万岁!”
1919年6月,陈潭秋赴上海学习交流学生运动经验,结识了董必武等人。1920年初,他与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开展革命活动的据点,给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同年秋,他与董必武、刘伯垂等人,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分管组织工作,同年底,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担任社长。
1921年初,陈潭秋介绍刘子通、黄负生、张培鑫、董觉生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他们共同创办《武汉星期评论》,大造革命舆论。同年7月,陈潭秋、董必武被推荐代表湖北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会议。
陈潭秋故居北侧的陈策楼,原是陈氏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1920年起,陈策楼成为陈潭秋等人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之一。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中国网)
中共一大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在武汉正式成立,陈潭秋担任组织委员。
1921年11月,陈潭秋在《我对于教职员联合会同人的希望》中写道,社会生活之所以呈现麻木的状态,“都是因组织各分子之无生机”,我们属于知识阶级,就是社会上的中坚人物,“社会不良,我辈之羞”。
陈潭秋认为,社会的麻木是知识分子不作为所致。知识分子接受过教育,是社会的头脑,引领着社会的思想和精神。如果知识阶层不能承担起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那变革社会、救国救民更无从谈起。
作为知识分子的陈潭秋,率先担起责任,积极投入教育实践工作。1922年春天,陈潭秋来到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学子走上革命道路。他利用在学校任教的有利条件,学习管理制度,创新办学理念,致力于“造就改造社会的人才”。他提倡新文学,鼓励使用白话文,注重思想教育;宣传十月革命,培养年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革命意识。
他把五四运动中先进的青年吸纳到党团组织中,并延伸到各个学校中建立宣传阵地。他深入工人阶级,调查汉口苦力状况,领导开展工人运动,谱写“五一歌”鼓舞士气。他注重农村党团组织建设,支持农民运动,驳斥农民运动过火的错误言论……
这一系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党组织在地方上的政治影响力,提高了当地工农阶级的政治觉悟,推动党团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
在陈潭秋等人的领导下,武汉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风起云涌,革命氛围空前浓厚。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这样写道:“全世界都知道,1927年的汉口是‘红色的汉口’。”之所以被称为“红色的”,离不开陈潭秋等早期共产党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披荆斩棘、勇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一个勇于担当历史责任的伟大政党,成立之初就自觉把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扛在肩上。共产党人的担当从来不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身体力行。陈潭秋就是这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杰出代表。
左图为1927年时的陈潭秋故居,被国民党反动派烧得只剩下一个石头门柱。右图为重建后的陈潭秋故居,仍保留着这个石头门柱。中国网记者林伊人摄(中国网)
“我始终是在跟着党前进”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革命陷入低潮。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陈潭秋努力恢复重建党的组织,坚持秘密斗争,先后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山东临时省委负责人、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以及党的五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1933年初,党中央调派陈潭秋到苏区工作。第二年,他被任命为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部长。长征期间,陈潭秋在苏区打游击战,身负重伤,失去了右耳。1935年,陈潭秋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之后4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在共产国际工作期间,他经常到列宁学院学习,参加我党干部学习讨论会,给中国留学生讲授中国革命史。
当陈潭秋在莫斯科得知,中央决定再次派他到苏区工作时,他给湖北黄冈老家的三哥和六弟写了一封家信,“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
在家书中,陈潭秋说道:“生活当然也是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绝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
崇高的理想支持着陈潭秋不断前进,在不同地区开展新的战斗、新的工作。1936年,在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会议上,陈潭秋讲道:“我始终是在跟着党前进,我的错误,一经党指出后即能改正。”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管身在哪里、身担何职,他从不问前程,始终坚定信仰,跟着党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有政治信仰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在艰难困苦中迸发强大的力量。以陈潭秋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上,始终跟党前进、从未退却,高举信仰的火炬,挺起民族的脊梁。
陈潭秋写作的新诗《我来了》和编写的《五一纪念歌》。中国网记者林伊人摄(中国网)
“我是决不怕死的”
1939年5月,陈潭秋从苏联返回中国,其间路过新疆。这一时期,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甚嚣尘上,国内国共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面临挑战,新疆也频繁发生反共、反苏活动,“新疆王”军阀盛世才与当时中共驻新疆代表关系恶化,与中共的关系开始疏远、冷淡。这时,党指示陈潭秋接手新疆的组织工作,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
面对这一异常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陈潭秋坦然接受。他说:“我是决不怕死的。不过,这好像是命中注定了的。在东北,我结束了满洲省委的工作;在莫斯科,我清理了一个学校的摊子;看来,这次新疆的摊子,又轮到我来收了。”
临危受命的陈潭秋根据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为了抗战的胜利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以最大的克制和忍耐,谨慎工作,尽力维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
1942年,新疆的政治斗争形势日益恶化。那年夏天,因情况危急,新疆的共产党员被迫全部撤离,可陈潭秋却说:“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
他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有条不紊地安排同志们的学习和生活,审慎谋划撤退的方案。9月17日,陈潭秋不幸被捕。
在监狱里,他受尽了敌人昼夜连续的种种酷刑审讯,始终坚贞不屈、铁骨铮铮,拒绝在《脱党声明》上签字,并厉声斥骂盛世才,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共产党派我们这些同志来新疆帮助工作,我们没有做危害政府的事,没有违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我们在新疆做事都是光明正大的。”
1943年9月27日,敌人假惺惺地做最后的劝降工作,遭到他的严厉痛斥。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刚喊出口,他就被凶残的敌人用棍棒击昏。当天深夜,陈潭秋被秘密杀害,时年47岁。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陈潭秋被推选为中央委员,因为那时,大家并不知道他在一年多前已被秘密杀害。陈潭秋,这名特殊的“缺席”中共七大的中央委员,虽无缘见证七大召开的盛况,却用生命诠释了忠贞的初心和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陈潭秋的遗骨被安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南郊烈士陵园,墓碑由他的革命引路人兼挚友董必武亲笔题写:陈潭秋烈士之墓。
始终如一,忠贞不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回顾陈潭秋的一生,他是追求正义的学生青年、是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是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是敢于牺牲的革命志士。
他的经历不仅像他的名字一样“深潭逢秋、清澈见底”,鲜明地体现出清晰而又坚定的革命印记,还彰显出共产党人“坚持正义、勇于担当、坚定信仰、不畏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继承先烈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