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旗渠主干渠通水54周年,也是河南省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去世一周年。我与杨贵同志相识、相知多年,始终是我敬重和学习的榜样,在他的忌日来临之际,闻知他的骨灰归葬林州,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此文寄以深切的缅怀。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人们称他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毛主席曾经称赞他“治水很有一套”。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在奋勇前进的新时代,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深切缅怀杨贵书记,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贵是一位好同志、好党员,始终忠诚于党,热爱群众,心中无我。他从15岁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决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战斗,出生入死,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战绩。1954年,他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面对当地严重缺水,小旱薄产,大旱绝产的严酷自然条件,下定决心带领群众铲掉导致生活困难的“病根子”。他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动群众建起一批水利工程,缓解了缺水的问题。然而1959年发生的特大旱灾,使杨贵认识到,不能靠天赐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找到稳定的水源才行。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他大胆提出了从临近的山西省平顺县内的浊漳河引水的方案。然而,要完成这一工程,需要修建1520多公里的各种水渠,削平1250个山头,打通200多个隧道,挖土石方1800多万立方米。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以杨贵为代表的县委下定决心,“与其苦熬不如苦干”“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一代人吃再大的苦也要干。十年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凭借自身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凯歌,创造了罕见的人间奇迹。当杨贵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每人端着一碗清水,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在建渠的十年中,没有发生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任何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建渠质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考验,多么令人赞叹!
杨贵始终牢记使命,注重县党委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把每位班子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他以身作则,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议事、共同解决难题。注重调动和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修建红旗渠的重大意义,自觉成为宣传员、工作员、战斗员。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吃苦在前,艰巨任务在前,危险在前。建渠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党员先锋队、铁姑娘队、青年突击队等战斗团队;涌现出任羊成、吴祖太、王师存、常根虎、李改云、郭秋英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地鼓舞和带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十年间,参加建设的民工约30万人。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人民直接感受到了什么是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杨贵等一大批党员干部身上看到:只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干成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杨贵不仅敢于担当,而且还善于担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他在调研水源地过程中发现,地处深山区的桑耳庄和马家山劈山修渠解决了人畜用水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修建的爱民渠,解决了几个村用水问题。在许多典型经验的启发下,他初步形成了“引漳入林”的思路。但当提出这个设想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怀疑动摇,有人坚决反对。有人提出“渠通了,水流不过来怎么办?”杨贵的回答是:“如果是那样的结果,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他坚决的态度鼓舞了大家,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最终,县委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水渠建起来。红旗渠开工不久就遇到了麻烦。战线太长,力量分散,3万多人分散在70多公里的主干渠上,各自为战,工效很低。杨贵随即与民工、技术人员座谈,听取意见,及时调整了原定施工方案,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先修建山西境内20公里长的渠道,这样不仅能尽快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同时还可以减轻山西人民的负担。作出这样的调整后,只用3个多月就把20公里渠道建好了,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好事做好并不容易,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但杨贵始终从有利于人民群众、有利于党的事业出发,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任何一项事业,其成就都是与艰难成正比的。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在看似不具备条件、不可能实现时创造出来的。红旗渠开工时,新中国成立只有十年,科学技术落后,没有现代化施工手段,缺少专业人才和相应的技术支撑,而且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宏大工程,困难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红旗渠就是精神变物质的有力证明。有了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条件再艰苦也能创造出奇迹,两弹一星、大庆油田等等都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无论现在、将来条件有了怎样的改善,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不能丢,这是支撑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
杨贵从26岁到林县工作开始,他的一生便与林县这片土地难以分离,他的感情跟这里的人民群众难以割舍。当地群众把杨贵当作亲人一般,每次闻听他回到林州,山里的乡亲们都纷纷提着鸡蛋,带着手工纳的鞋垫一起去看望。杨贵还清楚地记得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与林州老百姓朴实真挚的感情多年未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他去世后,林州市委和当地群众以各种方式寄托哀思,缅怀他的功绩。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这是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很好思考的问题,杨贵书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魂兮归来!杨贵去世一周年后,他骨灰从北京八宝山公墓回到了林州,回到他魂牵梦绕,播撒过青春与汗水的热土,实现了他的心愿。没有任何官方仪式,没有新闻媒体报道,甚至没有惊动任何一个人,这正是他的风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的,斯人已逝,但杨贵同志的精神已化作了这巍巍的太行山脉,融入到了这一渠清水,泽被后世,千古流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