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毛泽东亲密爱人杨开慧烈士的哥哥杨开智,与主席联系上以后,两次提出工作上的小申请,均被拒绝。而且,还因毛岸英的一封家书,给人留下“还没有觉悟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然而,大量公开的史料显示,杨开智先生不愧英豪至亲,品行很优秀。他向妹夫毛泽东提出的申请,并非不合情理。在为毛泽东及毛岸英“天下为公”之心感动的同时,也应知晓主席其实很“心苦”,更不该误解杨开智先生。
杨开智
可不是吗?
早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前后,杨开智就视年长自己5岁的毛泽东如兄长。在生活上,积极促进两位的恋爱婚姻,帮父亲母亲消除担忧。工作上,积极配合他们的革命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尤其是1921年至1927年,毛泽东四次到长沙板仓县进行革命活动,都得到他及家人的掩护帮助。期间,他尽个人财力支持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还多次自担风险、掩护他们逃脱魔爪。
而且,杨开智本人1921年就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中国农业大学)时,就是该校社会主义研究小组三名创建者之一,妥妥的革命战友。
杨开慧烈士被捕入狱、牺牲前后,杨开智更是承担起了哥哥的责任。全力以赴奔走、呼吁、求情,希望能够解救妹妹。杨开慧烈士牺牲后,杨开智夫妻二人又冒着杀头的危险为杨开慧处理后事,收养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为了三个外甥,他不仅放弃了体面工作,还变成了难民,其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根据地下党传来的指示,杨开智精心安排母亲和妻子出面,费尽心血送三兄弟到上海,交给地下党组织。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的1938年,杨开智又不顾危险,把自己的掌上明珠、独生女杨展放飞延安,投奔姑父毛泽东。1941年,年仅21岁的杨展在晋察冀边区英勇牺牲。
这不,杨开智唯一的妹妹是烈士,唯一的女儿也是烈士。
而且,杨展牺牲后,毛泽东担心老岳母受不了,一直没有把这个信息通知杨家。直到建国前夕的1949年8月,收到杨开智写来联系的家书,毛泽东才回信告知。
信函内容如下: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
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
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
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
无疑,毛泽东写这封信不容易,反复斟酌,力求抚慰杨开智夫妇和老岳母剧痛的心灵。
可以想象,当杨开智一家读到这封回信之时,那是多么悲伤。
随后不久,建国伊始,杨开智给已是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希望给自己在北京安排一份合适的工作。
这就引发问题了。
那么,这么一个小心愿,是杨开智幻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吗?
其实,更像是他为母亲解决思念之情、享受天伦之乐的想法。
可不,母亲年近八十,第三代只有毛岸英、毛岸青,他们都在北京,老母亲经常念叨、满眼是泪。这些情景杨开智躲不开、看得见、会深思,如果自己和妻子带着老母亲去北京工作生活,老母亲的孤单、悲凉不就能减少吗?
烈士的母亲、外婆,渴望一点天伦之乐,这点小心意,毛泽东主席难道不理解吗?政府部门难道不该体恤吗?
何况,出生书香门第的杨开智,父亲是北大著名教授,本人也是少有的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当时五十出头,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在北京也不是包袱,而是求之不得的人才。
不过,毛泽东拒绝了。
没办法,杨开智只好打消带母亲北上的念头。
也许是对眼前的基层工作不满意,想起自己的专业能力,民国时期当过湖南省建设厅所辖常德山森林局局长的经历,再想想主席妹夫的身份。因此感觉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更高的职位,这样才能配得上主席亲戚的身份。
所以,他给在北京工作的表兄弟向三立写了封信,请他代为转告中南海里面的亲戚,希望能在长沙做“厅长方面”位置的工作。
这次,毛泽东不仅拒绝,语气也严肃了。
修书如下:
杨开智先生:
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
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瞧瞧,称呼不是“兄”、是“先生”,语气够冷的。
毛泽东不仅拒绝杨开智的申请,还专门给湖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写信一封:
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不仅是毛泽东拒绝了,毛岸英也给传话的表舅向三立写信,严肃批评舅舅杨开智。
相关内容如下:
来信中提到舅舅“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根本的胜利。而对于这一层,舅舅恐怕还没有觉悟。望他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不成的。我准备写信将这些情形坦白告诉舅舅他们。
......
无论是文采还是思想境界,毛岸英的信都堪称上乘之作,令人佩服和感动。
简而言之,毛泽东父子二人心怀崇高使命,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不为亲友谋取私利,感人至深。同时,主席肯定理解杨开智北上申请中是那份深情,也明白五十出头的专业人士杨开智,在长沙适当的专业单位当一个中层领导,不过分。但是,如果同意了、安排了,别人就有借口了,任人唯亲就难以阻挡了。
假如他们不是这样的亲戚关系,收到这样的请求、了解背后的实情,毛泽东很可能立刻批准。
“亲者严、疏者宽”,关系越亲近越苛刻,这是毛泽东的风格,也是他的“心苦”。
所以,讴歌主席父子二人的同时,对杨开智先生该有一份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