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
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典范关向应,满族。1902年9月10日出生于奉天府金州厅(金县)大关家屯(现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向应街道大关家屯173号)一个贫困家庭。原名关致(治)祥(1924年5月中旬到上海后正式使用关向应的名字。本文为行文前后统一,统称其为关向应)。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因病英年早逝,年仅44岁。关向应病逝后,毛泽东为其题写的悼念挽词是“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2009年,关向应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22年9月10日是关向应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现把关向应在短暂一生中所担任的职务概述如下,权当纪念之。
去苏联莫斯科学习前担任的职务
1920年4月,关向应离开家乡,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设的商业科读书。此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大连的《泰东日报》不断介绍关内的消息,并经常登载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情况的文章。这份报纸深深地吸引了关向应,使其开始阅读传到大连来的各种进步书刊。
1922年4月,关向应在商业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日本资本家在大连开办的洋行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当职员。他不愿意听从日本人驱使,干了两个月就辞职回家了。8月,关向应为了生计,通过朋友介绍(另一说是通过考试被录取),来到大连《泰东日报》社当印刷工人。在这里,关向应结识了报社从北京聘请来的刘恂(涧)躬和他的妻子石三一(夫妻二人都是今辽宁省铁岭县人,曾在北京参加过五四运动)。为了引导青年人上进,石三一夫妇创办了大连中华三一学校,以教育十几名儿童为掩护,晚间开办工人夜校,组织《泰东日报》社的好学青年学习。在这些好学青年中,关向应是最积极的一个。他在完成报社的本职工作后,就会早早地到中华三一学校办的夜校上课学习,同时还担任夜校的图画教员。石三一对关向应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学校里关向应第一次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第一次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是无法分割的。
1923年秋,石三一夫妇从大连回到老家铁岭,创办《铁岭公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关向应也来到铁岭,参加《铁岭公报》的编辑、印刷事宜,不久出任《铁岭公报》编辑部主任。当时只有21岁的关向应还撰写了一篇9000多字反映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小说,登在《铁岭公报》上。同年末,李震瀛(天津人,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同学。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当选为中共第五届候补中央委员,曾任中共武汉市工委书记等职。1931年7月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同年底或1932年初被释放出狱。此后回天津在绸缎店当店员。1937年病逝于天津家中,年仅41岁)在从哈尔滨返回上海的途中以新闻记者身份来到大连,宣传“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介绍中国革命形势和苏联十月革命情况。在大连,经石三一介绍,李震瀛与关向应相识。几度交谈,关向应就被李震瀛的渊博学识及精辟见解所打动。而李震瀛也感到关向应刻苦好学,积极上进,是一个很有培养前途的青年。
◆关向应作战斗动员。
1924年1月初,李震瀛返回上海。2月,李震瀛再次来到大连,在中华三一学校以英语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李震瀛利用中华三一学校夜校学员中印刷工人多的有利条件,向青年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和马列主义。4月28日,李震瀛介绍关向应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建立了团小组。关向应成为大连地区第一名团员和第一任团小组组长。关向应入团后,李震瀛动员他去上海参加革命工作,关向应当即答应。5月,李震瀛在大连的革命活动受到日本特务的严密监视,只得离开大连。李震瀛离开大连返回上海时,关向应随同前往。从此,22岁的关向应就一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东奔西走,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关向应来到上海后,边在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学习,边在闸北区上海市民协会即国民党第一区党部从事秘密工作,并正式使用关向应(取“响应主义之召唤,为之而奋斗”之意)的名字。当时,关向应主要负责《外交旬刊》的出版工作。他一个人要写稿,要审定稿件、校对。如果找不到印刷门路,就得刻蜡板油印。刊物出版后,还要到街上叫卖。同年年底,在李震瀛的推荐下,关向应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学习。
1925年1月,关向应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经陈乔年(安徽安庆人,陈独秀的次子。后曾当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等职。1928年2月16日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1928年6月6日在上海龙华就义,年仅26岁)、余世颂(后曾在中共鄂北特委工作过,并曾任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党代表。生卒年不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关向应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莫地方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从苏联回国后至去湘鄂西前担任的职务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充实革命力量,党中央从留苏人员中调回关向应等一批干部。关向应奉调回国后,被党中央安排在团中央负责接待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9月,关向应(化名郑勤)被派到山东任共青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同年12月至1926年10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至1926年6月)。1926年10月至1927年2月任共青团山东区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7年5月10日至1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关向应出席了此次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后关向应留在武汉做工运工作。5月下旬,关向应参加了保卫武汉、粉碎夏斗寅叛变的斗争。八七会议后,关向应被党中央派往河南,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白色恐怖中,为整顿恢复党的组织,发动和领导豫南地区的武装起义发挥了作用。年底,关向应从河南回到上海,到团中央组织部工作。
1928年四五月间,关向应离开上海前往苏联,代表共青团参加6月中旬至7月中旬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六大于6月18日正式开始,7月11日结束。关向应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还分别担任大会的政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组织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和湖北问题委员会委员,还是青年委员会的召集人,并在会议上作了青年运动问题的报告。7月10日,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选出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关向应当选为中央委员。7月19日,在六届一中全会上,选出中央政治局委员7人,候补委员7人;关向应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军事部(为执行部门,不是决策机构)委员、常委、副部长。7月15日至21日,在莫斯科召开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选出关向应等12人组成新的中央委员会。关向应任共青团中央执行局书记。会后,关向应暂时留在莫斯科。不久关向应从莫斯科回到上海。
1929年1月3日,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决定在政治局和军事部下设军事委员会:主任:杨殷(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8月30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年仅37岁);委员:周恩来(1929年8月继任主任)、关向应等8人。
1930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军事部与中央军事委员会合并,成立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新组建的中央军委,由周恩来、关向应等9人组成,直属中央政治局领导。周恩来任中央军委书记。3月初,周恩来赴苏联,由关向应继任中央军委书记。8月19日,周恩来回到上海重任中央军委书记,并增设中央军委常委:周恩来、项英、关向应。9月24日至28日,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举行。在会上,关向应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之前的8月,关向应调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同月至9月任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委员、长江总行动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长江局委员、军委书记。11月至12月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行。因看不惯王明那种狐假虎威的作风,王明等人不满意关向应的表现,会后将关向应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月调到上海中央职工部去搞工人运动。4月,因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出卖了党的许多机密,关向应在上海不幸被捕。关向应在狱中虽然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咬牙坚持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泄露党的秘密。关向应在狱中时的11月7日至21日,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简称“中华苏维埃政府”),关向应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1月25日,在瑞金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关向应等12人为委员。同年年底关向应被陈赓等营救出狱后,不久即被党中央派往湘鄂西苏区工作。
到湘鄂西后和在长征中担任的职务
1932年1月,关向应来到以洪湖苏区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包括湘鄂边、洪湖、襄枣宜、巴兴归等),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3军(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军)政委,与红3军军长贺龙并肩作战。到同年夏,湘鄂西苏区发展到包括二十多个县的地区。红军和地方武装约3万人。
1932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贺龙、关向应指挥的红3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9月退出洪湖苏区,转至鄂北大洪山区。随后一路征战,于1933年底进入四川。
◆从左至右:贺龙、关向应、任弼时。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中央政府大礼堂召开,选举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关向应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17日,红3军成立由夏曦(时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后曾任红6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长征途中的1936年2月28日在毕节涉水过河时被卷入漩涡而牺牲,时年35岁)任主席,贺龙、关向应等为委员的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开展创建湘鄂川黔苏区(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边界地区,以湖南的永顺、桑植、大庸为中心)的斗争。5月10日,红3军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向统治力量薄弱的黔东进发。进入黔东后,建立了黔东根据地。6月10日,贺龙、关向应把红3军司令部设立在与黔东接壤的四川省酉阳县(今属重庆市)南腰界的余家桶子大院里。7月21日至22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贵州沿河铅厂坝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成立了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人组成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6军团主力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行程5000余里,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贵州省印江县木黄镇,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3军一部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所属各部队陆续到达与印江县木黄镇接壤的南腰界。10月27日在南腰界的猫洞大田召开了隆重的会师庆祝大会,中央代表任弼时宣读了党中央为两军会师发来的贺电,并同时宣布红3军恢复红2军团的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萧克任红6军团军团长,王震任政委;并成立红2、6军团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任红2、红6军团总指挥部副政委)统一指挥两个军团。11月26日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示,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在湖南省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成立。任弼时任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王震、萧克等任省委委员。
1935年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2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委员,贺龙为主席,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等为委员。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非常严峻。11月19日,为争取主动,关向应同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等率领红2、6军团,从湖南省桑植县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踏上长征路。
1936年7月2日,红2、6军团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辛,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省(今属四川省)甘孜会师。红2、6军团和红32军按党中央命令,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会师后,党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张国焘(时任红军总政委)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委员有朱德(时任红军总司令)、关向应、贺龙、徐向前(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王震等。此时,张国焘虽已取消另立的“中央”,但没有改变与中央对抗的立场,企图拉拢刚刚会师的红二方面军支持他的错误活动和主张,遭到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坚决抵制。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大主力会师之后不久,任弼时调离红二方面军,党中央任命关向应为红二方面军政委。12月7日,关向应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担任的职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二方面军、陕北红军第27军和第28军、陕北红军独立第一师和独立第二师等部,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关向应任政训主任。8月29日,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组成八路军120师军政委员会,贺龙为书记。9月3日,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120师(第718团和部分直属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归八路军总留守处建制)从富平县出征,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0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八路军团以上部队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关向应任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
1938年9月,关向应作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到延安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在会上作了《晋西北工作报告》。11月,关向应被中共中央任命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2月,贺龙、关向应率领120师师部及第358旅715团等共6400余人,分别由大青山(在当时的绥远省武川县境内,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境内)抗日根据地和山西省岚县出发,挺进冀中地区,执行协同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巩固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39年1月25日,八路军120师师部于河北省河间县惠伯口村与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领导机关会合。关向应向冀中党政军领导干部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由贺龙、关向应、吕正操等组成冀中区军政委员会,成立了冀中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委。在冀中,关向应参与指挥了齐会等战斗,粉碎日伪军的多次“围攻”,发展壮大了冀中抗日武装,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2月,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晋绥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几乎动用了全部晋绥军(旧军)进攻山西新军,镇压与新军一体的牺牲救国同盟会,制造了“晋西事变”。为打击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120师主力奉命由冀中平原回师晋西北。
◆1944年,贺龙、彭真、任弼时看望患病的关向应。
194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作为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各项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任副书记。11月7日,为了统一指挥晋绥地区的武装力量,成立晋西北军区,其领导机关由120师领导机关兼。贺龙兼任司令员,关向应兼任政委。辖四个军分区和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同年秋,关向应被重病(肺结核)击倒,党中央和毛泽东闻讯后十分关心,让其速赴延安治疗,但关向应到11月才回延安,1941年初又不顾病痛和医生劝阻返回前线。
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统一陕甘宁、晋西北两区部队的军事指挥,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在延安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委(在关向应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八路军120师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8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根据地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党中央决定撤销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向应、贺龙等9人为委员,关向应任书记,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三个地区的党政军民各项工作。但关向应由于肺病复发,不得不于同年秋返延安治疗休养。回到延安后,关向应开始是在中央医院住院,随后搬到中央医院延安学生疗养院继续疗养。
1945年4月,关向应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代表,但因病未能出席大会,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在大会上,关向应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11日,晋绥野战军成立,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兼任司令员,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关向应兼任政委(因病未到职)。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病逝于延安,年仅44岁。贺龙在关向应的追悼会上泣不成声,任弼时在致悼词中说:“关向应同志对于建党建军有很大的功绩,当湘鄂西红军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下,被迫退出时,由于他和贺龙同志的正确领导,得以保存了红军的实力。在抗日中120师的发展和晋绥解放区的创立,也是他的功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