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四军的首任和第二任军长,叶挺和陈毅发生交集始于南昌起义,叶挺是起义领导者,陈毅是追随者。南昌起义后,陈毅引兵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缔造红军,共同革命;叶挺赴广州再谋起义,遭受错误处理后流浪海外十年并脱党。全面抗战爆发后,叶挺成为唯一被国共双方都能接受的新四军军长,工作中却处处不顺;陈毅为新四军第1支队支队长,支持叶挺,共谋新四军向东、向北发展。皖南事变后,叶挺遭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五年多;陈毅出任新四军代军长,打开华中新局面。1946年叶挺出狱,不幸遇难;陈毅征战鲁苏,沉痛哀悼。
叶挺由信仰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成为北伐名将;陈毅革命之初即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之奋斗终生
叶挺原名叶为询,1896年9月10日生于广东惠阳。他与启蒙老师陈敬如感情深厚,陈敬如取“人要上行、叶要上挺”之意,为他改名为叶挺,寄望其挺身而出、拯救中华。叶挺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信,抒其“振污世,起衰弱”之志。1919年经引荐加入建国粤军,任支队副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
1920年,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在黄皮径战役中,叶挺首度率兵作战便击溃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叶挺在苏联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信仰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
◆青年叶挺。
1926年1月,叶挺在广东肇庆就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团长,该团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实际为共产党控制,又称叶挺独立团。5月上旬,叶挺率领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率先从广东开赴湖南前线,首战渌田,力克平江,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在历时半年的北伐战争中,叶挺多谋善断,指挥能力高超且身先士卒,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由于摧城拔垒,屡建奇功,叶挺独立团和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被称为“铁军”,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
陈毅原名陈世俊,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5岁读私塾,9岁上小学,1916年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结识周恩来、蔡和森、李富春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因参与组织留法学生爱国运动,于10月被遣送回国。1922年秋经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春到重庆,任《新蜀报》文艺副刊主笔,10月赴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法大学中共支部书记。1924年加入茅盾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中法大学学生会主席。1925年任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并经组织批准参加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1926年8月受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委派,回四川从事兵运工作,结识朱德。
◆1923年春,陈毅(右二)应聘担任重庆《新蜀报》主笔期间与同事合影。
在此阶段,陈毅与叶挺各自参加革命,并未发生交集。陈毅开始革命即投身共产主义,在早期历练中积累着经验和力量;叶挺年长陈毅五岁,因在北伐战争中表现突出扬名海内外,陈毅诗赞曰:“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及冠事中山,警卫依朝夕。迨后独建军,驻节珠江湄。策划赖长才,腐朽化神奇。脱颖自北伐,初胜湘江曲。秋风扫落叶,铁军声威立。”
叶挺直接领导南昌起义,陈毅追随起义军,后担任“铁军铁团”指导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叶挺与贺龙所率两支部队是起义主力。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作为党中央代表,成立了以贺龙为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的总指挥部。刘伯承整理了作战方案,送给周恩来看过之后,又给贺龙、叶挺过目。这是几位将领的初次合作,彼此性格都还不大了解。贺龙很爽快地表示同意,叶挺看了什么也没说。刘伯承心里惴惴不安,以为叶挺不同意,便去找熟悉叶挺的周恩来,周恩来微微一笑说:“他就是这种性格。他不作声,就是同意;如果他有意见,会跳起来和你争论的。”
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打响,叶挺亲临战斗第一线,带领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几小时激战,全歼城内守敌,随后根据预定计划,叶挺率部南下广东。12月11日,叶挺又与张太雷等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中,叶挺担任总司令,中国共产党首次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号,因此十年后,毛泽东在延安称叶挺“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因敌众我寡等原因,广州起义失败。此后,叶挺受到错误处分,脱离了党组织,长期留居海外。
南昌起义时,陈毅在武昌。此前5月,陈毅到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7月下旬,军校被张发奎编为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陈毅的主要工作是组织人员应变。8月2日,陈毅随教导团离开武昌“东征讨蒋”。教导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陈毅虽是中共党内主要负责人,但没有兵权。因此,只能趁东行之便,尽量保存革命骨干,相机参加武装起义。
8月4日船到九江,才听到南昌起义的消息。此时张发奎已经动摇,缴了教导团的械,并宣布,叶挺、贺龙不够朋友,带走了他好几个师,差点把第二方面军搞垮,愿意跟叶、贺走的,他“礼送”出境。鉴于身份已经暴露,陈毅决定星夜去南昌。同行的有特务连连长萧劲。8月6日傍晚,陈毅和萧劲赶到南昌时,叶、贺军已南下,俩人决意追赶,终于在抚州追上了起义军,见到了前委书记周恩来和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周、刘商量后,分配陈毅任第25师第73团政治指导员。周恩来说:“派你干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陈毅真诚而喜悦地说:“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使他特别高兴的是,他要去的73团正是由叶挺独立团主力改编发展而成的“铁军铁团”,现有2000多人,战斗力强,是起义军的主力团。
当时,许多官兵对政治工作人员持保留态度,因为某些政工人员的满嘴空话与“五皮主义”(皮带、皮靴、皮包、皮手套、皮马鞭)让人很反感。陈毅自觉塑造共产党的政工干部形象,不高高在上,常到班排谈心。当时盛暑行军,某些地方群众受到欺骗宣传逃避一空,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陈毅和大家一样挨饿走路,还扶助病号,帮士兵背枪。官兵们渐渐相信他的讲话了。打会昌时,敌人炮火浓密,压得抬不起头来,陈毅上到最前线,冒着敌火鼓励部队,和团长站在一起指挥作战。这就赢得了许多老兵的称赞,老行伍出身的团长黄浩声也开始对陈毅另眼相看。
进入广东后,陈毅奉命留守三河坝,归朱德指挥。在南昌起义军主力潮汕地区失败、起义领导人分散撤离、部队处于混乱状态的危急时刻,陈毅挺身而出,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地区,同时对部队进行思想和组织纪律整顿,开展群众工作,建立统战关系,并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加强政治工作,使部队得到休整和稳定,保存了革命力量。1928年4月,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等人会师。
新四军组建,叶挺为首任军长,陈毅为第1支队支队长,都为新四军争取利益,都主张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为新四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合法地位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作为国共两党都能接受的唯一人选,叶挺于1938年1月出任新四军军长。陈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支队长,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
新四军成立之初,国民党当局就进行了种种阻挠和限制。1938年1月8日,军政部长何应钦“核定”新四军编为四个支队,对共产党提出的四个支队司令人选“准予照委”,但对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等项,却未提及;对新四军提出的每月16.6万元预算,只批准了6.5万元;对请发1万套棉军衣,竟批着“新四军打游击,不需要军衣”的荒诞之词。国民党还划定长江以南新四军的活动区域,为京沪铁路以南、东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仅有五六十公里的一小块狭长地带。这个地区河川、水沟纵横交错,铁路、公路密如蛛网,日军据点星罗棋布,军用机场多处建立,敌人凭借机械化部队可以随时出动。加上国民党控制着地方政权,而新四军武器弹药不足,兵员补充被限制,防地又如此狭小,回旋余地十分有限。显然,这是国民党当局的“画地为牢”。为扩大新四军防区,扩充新四军力量,叶挺多次和陈诚、顾祝同、余汉谋等国民党要人交涉,索要军械物资,解决干部任职。2月14日,陈毅就曾和叶挺一起去安徽屯溪,为我军集中驻地及增加经费等事项,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进行交涉。
叶挺就任军长前,曾于1937年11月去延安接受党中央考察,表示人虽不在党内,但一定遵照党的指示,坚持抗战到底。当时,新四军南边是国民党第三战区30万部队的驻地,向南活动会增加同国民党军队的摩擦。向东发展则可直接威胁日伪统治重心,且东进之后再向北发展,将使我苏北、苏南、皖东各部队汇合起来,壮大华中抗日力量。因此1938年4月新四军刚刚集结,叶挺、项英就抽调人员组成先遣队,派往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5月4日,毛泽东电示新四军:“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叶挺坚决执行这一指示,第1支队、第2支队不久就从皖南出发东进苏南,展开于宁芜铁路以东、宁杭公路以西地区。新四军以机动灵活的战术进行伏击、夜袭、奔袭,在江南敌后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叶挺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于1939年5月越过长江日伪军封锁线,在皖中庐江县汤池镇主持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使江北的新四军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有了统一的指挥,从此得以步调一致地行动。
陈毅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认为“寇能往,我亦能往”,初到皖南,就非常支持派出先遣队去苏南敌后作战略侦察的决定,把身边的得力副官和参谋都调了过去。他给先遣队作动员讲话,希望他们“开辟我军主力前进的道路”。1938年4月28日,先遣队出发,陈毅长途相送到日军封锁线才转回军部。5月中旬,陈毅又率第1支队离开皖南,向苏南镇江、句容、丹阳地区挺进,着手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陈毅又派叶飞率第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继续向东发展。
◆1940年11月,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成立,叶挺为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图为1939年初,叶挺与陈毅在濮阳合影。
1939年11月,叶挺奉党中央指示,将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统一领导苏南地区的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指挥部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的方针,组织挺进纵队渡江北上。江南指挥部亦于1940年6月15日动身,7月上旬抵达长江北,改称苏北指挥部。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后,为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1940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叶挺为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未到达江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
在叶挺、陈毅等领导下,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驰名中外。1940年10月12日新四军成立三周年之际,叶挺豪情满怀地著文:“我们已整整打了两年多,大小1265战,基本上完成了变敌人后方为前线的光荣任务”,“我们三年来的胜利……是在给养贫乏、军需贫困、械弹劣少的条件下,依靠我们大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忍受这些艰苦,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得到的”,“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我们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就是正确执行统一战线,坚决实行抗战建国纲领,完全做到军民合作和官兵一致。我们做了三年了,……我们还要一贯地做下去,做得更好。”
皖南事变叶挺被扣押,陈毅强烈谴责,后任新组建的新四军代军长
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令蒋介石坐卧不安,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约9000多人损失惨重,除后续部队及分散部队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战死,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标志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
◆叶挺
事件爆发后,陈毅于1月13日联合彭雪枫、邓子恢、粟裕等新四军江北将领通电华中、华南全体指战员,要求迅速准备行动,准备一切牺牲,救援叶挺、项英及军部。14日,陈毅又与张鼎丞、张云逸、李先念等支队、纵队司令员联名致电蒋介石,抗议围歼皖南新四军,要求立即解除叶挺、项英重围,严惩祸首,保障新四军全部安全。得知皖南部队大部被消灭后,陈毅非常愤怒,于15日写下《皖南事变书愤》:“赢秦无道即今同,血债千重又万重。倒海翻江人呐喊,立将莫邪斩苍龙。”该诗上联对蒋介石再一次大耍流氓手段、破坏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罪行进行血泪的控诉,下联用“倒海翻江”寓指人民群众抗日力量的强大,用“呐喊”去宣泄人民大众对蒋介石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愤慨,揭示人民群众的抗日脚步一定会勇往直前,直至胜利。全诗慷慨激昂,激情四溢,让人们从悲愤里获得正义的力量。17日,陈毅又与张云逸、邓子恢、张鼎丞、粟裕等新四军将领向全国发出通电,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围歼皖南新四军的罪行。
叶挺身陷囹圄不能履行新四军军长职责,但是,他在囚禁中大义凛然,坚持斗争,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浩然正气。叶挺的斗争事迹传到大江南北,对新四军指战员起着极大的教育和激励作用。陈毅在诗中赞誉叶挺:“忆君缧绁中,恶斗五秋冬。对薄仅一字,投降私害公。词严而义正,每战胜群凶。矢志不转移,雪里傲青松。生死等鸿毛,信义泰岳重。于此见叶挺,举世矜雄风。”此后,每逢建军纪念日和皖南事变纪念日,陈毅和新四军将士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叶军长的怀念和崇敬。
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中共给予了强烈抗议和反制。1月18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谈话》,指出“此次惨变,并非偶然,实系亲日派阴谋家及反共顽固派有计划之作品”,并提出四点对策。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着陈代军长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防止亲日派袭击而奋斗。”
◆周恩来在皖南与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合影。右起:叶挺、朱克靖、周恩来、傅秋涛、粟裕、陈毅。
1941年1月24日,陈毅在盐城发表《就职通电》,电云:“毅以庸愚,身处前线,于此危局惨变,按诸抗战职责,断无消极退让之理,……统率全军9万之众,誓与日寇、汉奸、反共投降派奋斗到底!”同日,陈毅在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上发表《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一文,重申新四军对时局的态度及今后的抗日方针,决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对于陈毅在危急关头就任新四军代理军长,我军上下寄以厚望。1月26日,晋察冀军区将领聂荣臻、吕正操、杨成武等电贺陈毅等就职,谓“兄等荣膺重命,望整饬主力,继续抗战,完成我党中央之托付。……边区我党我军,……誓为兄弟后盾。”2月4日,八路军129师将领刘伯承、邓小平等发来贺电,谓“从此领导有人,指挥若定,日寇惊心,秦桧丧胆,民族解放之可期,政局澄清之在望。”5日,抗大总校滕代远校长及全体教职学员电贺陈毅等荣膺新职,谓“从此新四军在陈毅同志等领导下,本中共中央之正确路线,打击日寇,荡平亲日派,索还茂林血债,为我被难同志复仇。我校全体誓以满腔热血,为我阶级兄弟之后盾,专此谨贺,伫候胜利。”
叶挺飞机失事,陈毅沉痛哀悼
叶挺被扣押后,中共中央一再设法营救。1941年1月22日,党中央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办法,其中就包括立即恢复叶挺自由。在1942年10月、1944年5月、1944年11月和国民党的谈判中,也都提出了释放叶挺并继续任新四军军长的要求。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毛泽东于1945年8月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又以释放政治犯尤其是叶挺,作为国内和平的重要条件。经过中共中央的一再交涉和海内外舆论的强烈呼吁,叶挺于1946年3月4日获释。
叶挺出狱,新四军一片欢腾。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率全体将士于3月7日致电慰问,并盼“早日返部”主持工作。9日,山东党政军干部在鲁南临沂举行晚会,庆祝叶挺恢复自由和重新入党,陈毅在大会上致辞。新华社报道说:“与会者一致热盼叶军长早日返部,统率全军,为和平民主事业而奋斗。”
1946年4月8日,叶挺和夫人李秀文带着两个孩子,搭乘飞机赴延安,同机返回的还有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人。因天气恶劣等因素,飞机误入山西省,撞毁在兴县黑茶山,机上人员全部遇难。11日晚,党中央公布了这一讯息。
得知失事消息,担任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并指挥华中野战军的陈毅既吃惊又悲痛,于4月12日写下《初闻“四八”噩耗》:“噩耗传来惊迅雷,空航故旧坠天隈。半信半疑浑似梦,自宽自解更生哀。廿年血战识风骨,一霎松崩化劫灰。八表同昏飞泪雨,人民此际正需才。”当晚,又写下《痛悼与奋勉》一文,说突然得知遇难消息,“震动全身压缩呼吸的沉哀,反使人不敢相信会是事实,反希望这是广播的错误。”文章称赞叶挺等烈士“是手执光明火炬的伟大战士”,他们的牺牲“是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的英勇气概之表现”,“更是一种高度的奋勉和深刻的教育”。面对当前的紧急时局,活着的人“应该勉抑悲凄,不要让这些坏家伙得意,我们要继承诸先烈的遗志,完成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的伟大胜利”。19日,延安和全国各地举行“四八”遇难烈士追悼大会,山东解放区军民一万多人在临沂举行,陈毅担任主祭。他和饶漱石、张云逸、黎玉联名写了一副挽联:“顾现实,国家多事,人民多难,反动多狂,诸先烈在九泉安能瞑目;想当年,富贵未淫,贫贱未移,威武未屈,给同志作一贯无上典型。”下联就是对叶挺高贵品质的高度凝练。
◆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等因飞机失事遇难。图为追悼大会会场。
除了给“四八”烈士集体撰文外,陈毅还写了《哭若飞》《哭博古》《哭邓发》《哀黄齐生先生》等悼诗。其中,用情最深、最为感人的是写给叶挺的长达109行、700多字的《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这也是陈毅生平写的第二长诗。全诗开篇即说,“四月十二日,惨淡天云暮。噩耗突飞来,将星从天堕。磐石压余心,几番疑电错。再四问消息,哀音牢不破。沉痛与追想,对灯长痴坐。”接着,陈毅回忆总结了叶挺在北伐战争时期的所向披靡、大革命失败后的起义抗争,以及全面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东进杀倭寇,挺进复挺进”的救国壮举。再接着,陈毅述说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的丑恶行径、叶挺被囚禁后的顽强斗争及营救出狱后的万众欢腾。通过回忆,陈毅既称赞叶挺的“深沉不露、勇迈绝伦、倜傥不群、光风霁月”,又敬佩叶挺“忠贞不屈,服务人民,不愧革命家的气概”。在诗的最后,陈毅无限期盼但又无限遗憾地喟叹:“我正盼君东来齐鲁,有伟大事业待你参加,待你安排。岂料高空失事,一去悠悠,永不回来。我不信命运,故不言命运之悲惨;我不信天道,故不言天道之不公;我只说斗争需要你贡献雄才,我只说法西斯正待人民去葬埋。你之牺牲是革命长恨,人百其身赎不回。我只望你的遗风长存,化育无数后继之英材。将军之魂魄兮,归去来,归去来!”读罢全诗,陈毅那种对叶挺既无限景仰、无限思念,又无限渴盼他早日出狱、重返沙场,携手御敌、共襄人民解放大业,却因意外事故,故人不可见、壮志不能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能充分感受到陈毅对叶挺的深情厚谊。
作为新四军的两任军长,叶挺、陈毅皆是勇冠三军的著名战将,为民族解放奋斗一生。陈毅梅岭三年矢志不渝,叶挺囹圄五年忠贞向党,他们的品格同样可鉴日月、光照后世。虽然叶挺早逝,未能和陈毅再续传奇,但他们的相识相知、英雄相惜,永远是新四军光辉历史上不断述说的话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