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知识渊博、智慧非凡,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与毛主席差距在哪里?同是六七岁上学,毛主席当时的学习条件甚至远不如我们现在很多人,而我们最后学下来却不及毛主席的万分之一。这种差距是怎样被一点点拉开的,仅仅是因为时代不同吗? 今天看了《毛泽东的书单》一书,我似乎明白了其中原委。这绝不是一本拉出毛主席一生读书目录,然后简单介绍的书籍,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确切来说,这是一本研究毛主席读书经历,从而使读者更理解毛主席,理解他的思想,理解真理的来之不易,最后使毛主席的读书智慧为我所用的一本书。 毛主席少年时候读过几年《四书五经》,但他却不喜欢这些。直到中年时候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后,才将少年时所读到的“孔孟之道”马克思主义化。就像孔子的《礼记•礼运大同》一文,毛主席表示了相当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领域。”就是在孔子“大同”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把古人天命色彩的唯心史观扭转过来,用唯物史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的例子。 毛主席不喜欢《四书五经》,却喜欢读一些“闲书”,在当时的私塾先生看来,这个就叫做不务正业。但是毛主席的很多智慧,却来源于这些“闲书”! 比如:毛主席几乎用一生来读的《三国演义》,其中就有不少智慧。毛主席领导的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就化用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的庆祝晚会上,有人根据这一战斗的情节,编演了一出京剧《毛泽东空山计》,其中一段唱词为: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还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这大概是最早直接歌颂毛主席的文艺作品了,形象生动,跟诸葛亮的“空城计”一般无二有没有?《三国演义》是十足的闲书,毛主席却读出了革命真理。 还有一本《盛世危言》,毛主席在与斯诺谈话时曾说道:《盛世危言》激起我想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民间劳作了。不用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这就是毛主席给父亲留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背景。 《盛世危言》使毛主席形成了这样的思想:“为了拯救自己的文明,中国必须借鉴西方的东西。为了中国的命运,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大概就是“闲书不闲”的例证吧,我们与毛主席的差距,大概就在这些方面。 走出韶山后,毛主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读到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逐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是他始终不放弃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到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理,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北京,他始终手不释卷。毛泽东思想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因为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了,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借鉴、利用,使马克思主义更贴近中国的实际。这一点不外开毛主席善于从“闲书”中读到革命真理。 比如:毛主席指出,“《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重庆谈判期间,他回击陈立夫:“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等等。这就将马克思的革命斗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了,马克思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个理就是毛主席所说的被“逼上梁山”啊!多么形象的化用。 “闲书不闲”!学习毛主席的这种从书中学习大智慧、大道理的本事,我们是不是就距离毛主席更近了呢?我想是的,这就是读《毛泽东的书单》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记得孔庆东老师曾经说过:“金庸小说是可以读的,关键你得读进去,读到它的核心。”这是孔老师对学生课上看小说的一点意见,这跟毛主席读“闲书”道理差不多。学生从金庸小说中读到才子佳人的故事,那只是常识;读到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那是智慧;读到社会人物的政治斗争,那是本事;读着读着,能够写出几篇颇有见地的文章,那就入了学生的本行了。这跟毛主席读《三国演义》,读《水浒传》,读出革命真理是极其相似的。 所以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毛泽东的书单”,书本不厚,讲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咀嚼!这对我们重新认识读书这件事情,是很有指导、教育意义的! 重读老旧书∣好书都在这!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好书,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红色网站!」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