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这里发射成功。
这里就是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基地概况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又称“东风航天城”,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距甘肃省酒泉市280公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第一座航天发射场,前身是一个导弹实验靶场。195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军委有关选择导弹试验靶场的报告。1958年10月20日,发射场开始建设。苏联曾派出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导弹靶场的设计,1960年年初,靶场建设基本完成,而最初的导弹也是由苏联提供的。数月后,中苏交恶,苏联专家很快撤出。1960年9月10日,就在外援专家撤走的第17天,酒泉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建设过程
1958年2月2日,空某军政委栗在山将军突然接到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的电话,让他马上到北京,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要同他谈话。栗在山立即赶到北京,和朱虚之一起来到肖华家里。
肖华对栗在山说:"我们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即导弹试验基地)。陈锡联、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同孙继先一起负责靶场的筹建。"栗在山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他深感责任重大。
栗在山见到孙继先后,孙继先开玩笑说:"欢迎党代表的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两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领导干部,把靶场的领导班子组建起来。就这样,先后调来了李福泽、林毅、徐明、曾凡有、张雷平等同志。
1958年2月25日,经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
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立即带领工程勘察队奔赴戈壁滩,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公路走向的定点及工程勘察。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由陈士榘任司令员兼政委。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由陈士榘任第一书记,孙继先任书记,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1958年3月6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驻在朝鲜的志愿军某兵团机关立即回国,参加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工作。3月中旬,该兵团陆续秘密撤离朝鲜。3月27日,实验靶场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兵团,靶场筹备处并入兵团。4月,组成了由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兵团党委。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好"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要求。
当月,被称为10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1958年10月,国防部批准,将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训练基地,任命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治委员。
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员。基地党委牵头组成了六个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别到志愿军、齐齐哈尔空军场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军区坐阵督促。栗在山政委对各个组下了严格命令,务必于今冬明春选调人员基本到位,把几个试验部组建起来。
困难最大的是几个试验部需要400多名工程师。当时从全军现职工程师中抽调根本不可能。基地组织人员到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的大学生入伍,来到基地。他们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后来成长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优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到1959年3月,选调干部2000多人,到1959年年底,达到3000多人,基地总实力也达到近万人。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规模。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换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风沙中施工作业,干冈吹裂了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亘古的戈壁荒漠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但各项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政委栗在山归纳了群众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在基地党委常委会上提出了用"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做为战斗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念。从此,这个口号,激励着一代代的航天战士,打造出了一支吃苦耐劳、忠诚祖国,思想、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不久,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
导弹核弹结合试验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给原子弹的使用提供运输工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1966年3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基地为发射首区。这次重大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聂帅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
这次发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导弹携带了原子弹头,危险性极大。在调试和发射过程中,万一出现情况,原子弹提前爆炸,所有人员将会立即化为灰烬,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发射顺利,人员安全,基地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原子弹爆炸的演习。
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全部转移。国防科委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参试人员一起制定了出现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防护措施。铁道部准备了三列火车在距发射场300千米处待命,总后勤部和国防科委派出五百辆汽车在西安待命,空军派出飞机在导弹飞行弹道两侧各200千米的地区进行安全搜索。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下面的数万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
1966年10月27日,发射进入最后的调试准备阶段。9时整,导弹点火起飞,按预定弹道飞行。9时9分14.1秒,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环随蘑菇云袅袅上升。各种测试、试验仪器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成功,是我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国人民进一步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和平与安全,取得的一个新的重大成就。
酒泉基地的别称“东风航天城”很有军工单位特色。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名称。
1992年,江泽民视察基地,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之后,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了。有趣的是,在这里处处可以见到“东风”字样,不论宾馆、街道还是市场、幼儿园,都有叫“东风”的。
从元帅到士兵
东风航天城有两处“圣地”,一处是载人航天发射场,一处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航天城各处皆保密,遂以数字编号。烈士陵园位于9号和10号之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9号半”。这里安息着672位为航天事业贡献了心血和生命的英烈。讲起那些墓碑后可歌可泣的故事,回顾一代代科技工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的无私奉献,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7月27日,星火旅行社独家推出的
追寻红西路军足迹——甘青大环线之旅
将走进东风航天城
带您领略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去了解毛泽东时代航天人的艰苦创业历史
路线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7月27日集合】追寻红西路军足迹——13天12晚甘青大环线之旅
01
报名信息
时间:7月27日—8月8日,13天12晚
集合地点:兰州
散团地点:兰州/西宁
费用:20人成团,5800元/人
报名联系:157 7190 6786(微信相同)
02
活动特色
1、沿着红西路军足迹设计行程,涵盖各大历史事件发生地;
2、精选甘肃青海知名自然、历史和人文景点,大环线游览;
3、包含甘肃省博、山丹军马场、玉门油田、榆林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特色景点;
4、参观虎豹口、红西路军纪念馆等6处红西路军纪念地;
5、餐标30元/餐,住宿经济型酒店标间,精选携程高评分酒店;
6、无购物,专业导游,贴心客服;
想去的朋友赶快联系:
157 7190 6786(微信同)
报名吧!
(详细行程也可咨询)
▲扫码添加客服报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