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防外交

“欧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吗

张志坤 · 2014-06-17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中国药科大学 张志坤

  中国崛起所面临最大的外部挑战是什么?如何化解这一挑战?这大概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具要害意义的重大问题,上至圣贤智囊,下逮凡夫俗子,莫不为此而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说实话,对此任何人都不会简单地给出答案,哪怕孙武重生、孔明再世,也不敢遽然就下结论。

  但是,一贯能给出“妙计”《环球时报》对此却有高招。6月16日,该报题为《欧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前哨》宣告说,“‘西方’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战略挑战,而欧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这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找到化解西方战略阻力的突破口并正在实行突破,因为李克强总理即将访问英国并且还要签署300亿美元的大单,这证明,中国的战略突破是现在进行时。

  为了强化“欧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这一立论,该社评着重举出了几下几个方面的论据。

  其一,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相对最好”

  该社评认为,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中,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关系是“相对最好关系”,具体表述是,“中国同欧洲主要国家的关系也的确是迄今中国同西方的‘相对最好关系’”。显然,这是欧洲成为中国战略突破口的基础条件之一。

  其二,欧洲尽管不喜欢中国,但是它“识时务”

  欧洲能让中国的突破得逞吗?中国人都知道,欧洲国家虽都不大,但心眼却都不小,可谓老谋深算,很难对付。对此,《环球时报》的社评很有信心,原因是“欧洲人现在不太可能‘喜欢’中国,但他们是识时务的,会追求更符合欧洲利益的中欧关系,而在抒发情绪上适可而止”。这样一来,中国的突破就具备了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欧洲是能够予以配合的。

  其三,中国可以塑造欧洲了

  欧洲将怎样被中国所突破呢?具体的办法就是现在中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欧洲,用该社评的话说就是“今天的中欧在相互塑造”;凭什么说中国可以塑造欧洲呢?因为在中欧关系中,中国的“主导性逐渐增强”,并且还能对欧洲的执政者“产生一定的强制性”,更重要的是,“就国家关系来说,中国应当说获得了主动”,已经有了“威慑力”,等等。这样一来,欧洲就不得不不被中国牵着鼻子走,被中国所“突破”了。

  中国崛起的战略阻力就要如此这般地被化解、被突破吗?

  坦率地说,笔者以为,“西方”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战略挑战这一战略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把西方的一部分欧洲说成是中国“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则大谬不然。

  第一,欧洲与中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所谓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相对最好”,彼此已经“互相塑造”之类,这等乐观的判断,实际上在所难言。

  第二,即或《欧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前哨》一文所开列的乐观的判断都是真的,但也并不能因此得出欧洲就是中国“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这样的结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退一步说,即使欧洲果然因为上述原因成为中国“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但中国能否因此就得以“化解”来自西方的战略挑战,也在所难言。或者直白地说,中国崛起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不会因为欧洲这个“突破口”而归于湮灭。

  正因为如此,所以笔者以为,所谓“欧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一说,纯属胡说八道。这种胡说所体现的,不过是一些中国人始终脱离不了西方的窠臼,始终在西方战略体系内徘徊的灵魂悲哀,不过是从“波音”到“空客”来回摇摆的一种反映,是一种“得病乱投医”式的战略盲目。

  但是,如果以为这种胡说一点意义都没有,也是有失公允的。笔者以为,这样的胡说也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它至少有这样一种积极意义,就是它能够促使人们去认真思考,在当前的战略环境下中国化解西方挑战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这也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一件大事。

  

  附:欧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前哨

  李克强总理今天前往欧洲,参加中英总理年度会晤,并正式访问英国希腊。与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访欧相呼应,李克强此行再次彰显了中国对欧洲的高度重视。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大约占了“西方”这一政治文化概念的一半内容,这一切让欧洲不言自重。

  中国社会对欧洲的态度相对于国家战略,显得更加分散。一方面,中国人对欧洲文化的崇尚根深蒂固,常把欧洲老牌资本主义社会的风貌看成“贵族文化”的典范。另一方面,国人中“俯视欧洲”的情绪开始有针对性地出现,它往往是因为受到欧洲对华不当行为的刺激,并且受到因中国崛起中欧力量对比持续变化的鼓舞。

  总体看,中国公众对欧洲的关注度近年有所下降,对欧兴趣在向文化和消费领域集中,中国同欧洲大国无论关系顺利或是龃龉,后者对中国的直接政治影响或冲击都不再像过去那样强烈。这或许会让一些欧洲人感到失落,但这也为双方长期“君子之交”创造了稳定条件。

  中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国家之间的确“远有远的好处”。中国崛起引发的地缘政治矛盾大多集中在周边,在世界主要力量中,中欧相处应是相对轻松的。相对于中欧那些临时性争吵,双方各自都面临更加急迫且长期的挑战。

  中美关系受到政治分歧和地缘政治竞争的混合扰乱,其中地缘因素越来越突出。中日关系就更不用说了。欧洲人也会把欧洲衰落的一部分原因记在中国头上,但这种“怨恨”对塑造中欧关系的实际参与并不多,欧洲人现在不太可能“喜欢”中国,但他们是识时务的,会追求更符合欧洲利益的中欧关系,而在抒发情绪上适可而止。

  中国更应跳出“情绪”。要看到,“西方”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战略挑战,而欧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现实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西方的前哨。尽管这种合作的内在结构和评价环境很容易受到临时性因素的冲击。

  20世纪的世界大国之间或者抱团或者敌对,21世纪新兴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过于简单的模式,中国同每一个大国的交往都同20世纪人们熟悉的大国关系有所不同。同欧洲大国我们有时候很“亲密”,有时又因具体摩擦急剧转冷,这种摇摆很可能是某种战略关系定型的前期过渡。

  中欧的合作和摩擦虽然长期交织,但前者的主导性逐渐增强,对于经常交替变换的欧洲执政者来说,它会产生一定的强制性。中国和欧洲互搏实力,也在“斗心眼”,但中国如今的战略高度和视野都超越了欧洲国家,我们应能把中欧合作和冲突的性质都看得更清楚,也做得更加游刃有余。

  中国在同英法德“轮盘转”的摩擦中,逐渐练就了外交层面的成熟。就国家关系来说,中国应当说获得了主动。但中欧价值观冲突的根源依旧,今后仍有可能发作。

  中国还很难在一个具体对欧冲突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但我们的执著已经产生威慑力,欧洲人渐渐清楚了同中国闹别扭的代价大于他们的收益。中国人或许不应太着急,欧洲仍有点“轴”,我们需坦然处之。中欧关系是充满历史刻度的,它再清楚不过地记录了这个世界的变迁。而且,今天的中欧在相互塑造,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施加影响的时代结束了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