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能走多远,走多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勇气与魄力。
中国总理李克强日前访问莫斯科期间,跟俄罗斯签订了涉及能源、高铁、货币互换、卫星导航以及金融等领域的38份协议。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晤李克强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俄中是天然的盟友。”
中俄再次接近,令外界高度关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3日发表一篇题为《为什么中俄关系在升温》的文章说,这次访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标志着中俄关系出现了“真正的转折”,“(制裁)实际上把普京推向了中国的怀抱。”
如何理解普京这句话,如何看待当前日益接近的中俄关系?下面,将主要阐述一下中国对俄关系的三个需求层次。
第一是一个非敌对的俄罗斯。这是中国对发展与俄罗斯关系最基本的需求层次。
俄罗斯国土横跨亚欧,尽管其经济中心、传统外交重心以及文化身份认同上都在欧洲,但其国土的大部分则处于亚洲,俄罗斯离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很近,离东亚地区潜在冲突点亦很近。历史上,俄罗斯每每在欧洲受挫时,它都会掉转头来在亚洲寻找机会,不管是经济机会,还是领土扩张机会。对于在地缘身份上海陆兼备的中国,一直要兼顾大陆与海洋两个方向。在陆权主导的古代时期,中央政权多应付来自关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袭扰。近代时期,随着海洋列强入侵以及北方俄罗斯不时东顾,中国面临着陆地与海洋两个方向列强夹击的境地,孱弱的中国因此沦为西洋、东洋与“北方熊”的殖民地。
“海陆夹击”是中国在海权主导时代的地缘战略困境。这一困境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与苏联结成互助同盟后才有了缓解,中国有了来自北方大陆的支撑后,亦无后顾之忧,才能有机会向海洋方向迈出步伐,尽管这打着反美反帝的旗号。但是,中国的“北方困境”在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后再次发作,中国不得不耗费大量的资源应付来自北方苏联的威胁,“三线建设”、“广积粮、深挖洞”大大滞缓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打乱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正是出于这一历史教训与认知,中国战略决策界才有了稳定北方陆地、面向海洋寻找发展机会的地缘战略调整。趁着苏联解体后的战略机遇,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谈判解决了边界划定问题,从而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最大隐患。上海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战略定位就是通过政治、安全与经济多方面的合作构建一个稳定的北方大陆,防止北方动荡威胁中国陆上大后方的安全。中国这一稳定陆上、向海洋寻找发展机会的地缘战略自然是俄罗斯所乐见的,毕竟被削弱后的俄罗斯面临跟中国类似的地缘困境,一个不友好的中国同样会成为悬挂在俄罗斯后背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对俄罗斯关系需求的第二个层次,是原材料供应国与产品输出国。客观说,这一关系层次并非中国与俄罗斯的主观愿望,但是却很大程度上符合当前两国关系在经济层面上的现状。俄罗斯拥有广阔的国土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当前中俄关系的重头戏就是能源领域。今年5月份亚信峰会召开期间,中俄两国相关机构签署了价值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被认为是中俄两国结成战略同盟的“转折点”与最佳印证。今年两国双边贸易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俄罗斯的最大贸易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第一大经济体,能源需求一直快速上升,从市场需求规模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与俄罗斯都是天然的能源合作伙伴。对中国而言,俄罗斯能成为稳定的能源提供者是最好的事情了。对如何利用好“能源牌”,在卖出好价钱的同时,还能收获政治安全利益,则是俄罗斯重点考虑的问题。相对而言,俄罗斯的动机与考虑要比中国的要复杂一点,将能源作为“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博弈手段”一直是俄罗斯的偏爱。另外,俄罗斯远东广阔的土地资源,亦是能实现两国更深更广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拥有的劳动力、技术与资金都是俄罗斯开发远东所不能缺少的,俄罗斯精英开始意识到,要实现“俄国梦”,就必须舍弃对远东荒茫原始美的留恋。因此,中俄合作能走多远,走多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勇气与魄力。
中国对俄罗斯关系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政治安全上形成相互拱卫之势,在基框架下,加大在战略军工领域的合作力度与深度。在军事技术上借助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需求。俄罗斯有消息说,中国与俄罗斯最快将在明年就俄罗斯向中国出售苏-35高性能战斗机以及S-400区域导弹防御系统达成最终协议。如果该消息得到证实,那无疑可以认为中俄关系达到了结盟程度。战略军工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的关键合作领域。在中苏结盟的冷战时期,中国正是借助苏联的支援才得以实现核弹、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可以说,没有冷战时期苏联的支援以及冷战后跟俄罗斯的军工合作,中国的武器库建设会大大滞后,远远达不到如今的威慑力。尽管随着中国工业实力日益精进,自主研发能力成倍增长,但在军工领域的一些关键领域还是需要借力俄罗斯,比如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区域导弹防御系统、战略打击系统等方面。相比能源、金融、经贸等领域的合作,高精尖军工合作才是决定两国关系紧密程度的硬指标。
如上,中国对俄罗斯关系三个层面的需求,并非单向,而是双向的。两国战略需求的互补性极高,也就是说,中国对俄罗斯的战略需求,亦同样是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每一个层面的战略需求,两国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并未有质的差异。比如,俄罗斯同样需要中国“不敌对”、俄罗斯能源需要中国市场、俄罗斯发展需求中国技术与资金、甚至中国资金是俄罗斯确保战略武器升级的关键。这也是普京所说的“天然盟友”的题中之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