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王丰丰 孙浩 蒋旭峰 谢来发自华盛顿、北京奥巴马又赢了。截至美国时间2012年11月7日凌晨,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已经获得303张选举人票,超过胜选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罗姆尼目前获得206张选举人票。
与四年前的毫无悬念获胜相比,这一次的胜利显得有点艰难。可不管怎样,在2008年以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身份创造历史之后,赢得连任的奥巴马再度创造了历史。
四年一轮回。2008年当奥巴马凭借“希望”和“变革”,毫无悬念地问鼎白宫时,谁会想到四年后依然黯淡的经济形势下,弥漫的失望与无奈代替了曾经的激情。
四年前,本报曾策划专题《十问奥巴马》,解析当年那个“新人”以及他可能给美国以及中美关系带来的“改变”。如今,又一个四年开始,艰难争得第二次机会的奥巴马,又会将美国引向何方?
1、为什么又是奥巴马?
“他是大恶人,但我们已经了解他了,所以还是选他连任吧。”11月3日,《经济学人》继2008年后再度正式“背书”奥巴马,但听起来却显得相当无奈。“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多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美国选民的看法。
几乎没人会否认,本轮总统竞选的头号议题在于经济和就业。奥巴马2008年竞选中猛攻时任总统小布什的经济“老大难”如今也成了自己的最大软肋。甚至,奥巴马在投票当天也承认自己已经准备了败选演讲稿,他说:“你总是要做两篇讲演稿的准备,因为你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想当然。”
尽管如此,美国选民最终还是再次选择了他,或许,“耐心点吧,美国人”的口号,还是说服了不少犹犹豫豫的独立派选民,令奥巴马在经济问题上争取到信任。
几乎贯穿首个任期,奥巴马一直将自己重振经济不力归咎为前任小布什的“遗产”,但在处理经济议题上面对罗姆尼和共和党阵营的挑战总是有些底气不足。为此,民主党阵营特别通过前总统克林顿在9月初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为奥巴马做了最有力的辩护,一方面称没有一个总统能在“大衰退”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中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也称其实经济已经慢慢好转,只是因为滞后效应人们还未切身体会到。
通过这样一位在任期内经济成绩出众的前辈之口,“耐心点”的论点显然更有说服力。此后,奥巴马本人在各地造势活动中、特别是俄亥俄州这类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关键“战场州”更频繁地使用这一论据。
而与此同时,奥巴马竞选团队出色的基层工作再度发挥关键作用。
由于竞选资金更为充沛,奥巴马在2008年就充分发挥了基层工作的能动性,以明显优于对手麦凯恩的优势为自己拉票,在最终问鼎白宫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次,截至今年10月中旬,奥巴马竞选团队通过邮件公布,全美范围内奥巴马竞选办公室累计达798间,大幅超越对手的295间。
拉票工作细到什么程度?据美国媒体报道,以第一大关键战场俄亥俄州为例,当地某镇就有奥巴马阵营的基层工作负责人说,对谁能投票支持奥巴马已了若指掌。至于年轻人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参与,更是奥巴马获胜的另一法宝。此次胜选后,他选择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推特页面,“因为你们这一切得以发生,谢谢你们。”“我们都团结在这里,这是我们竞选的方式,这就是我们。”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角色,就是10月29日登陆美国本土的飓风“桑迪”。其在竞选冲刺阶段演绎了一桩姗姗来迟的“十月惊奇”,搅乱了两大阵营最后一周的部署。各大媒体报道侧重从大选突然转向飓风,不可避免减少了对罗姆尼的关注度。
当然,奥巴马的胜利也离不开对手的自乱阵脚。四年前,罗姆尼曾用一句“我真讨厌输”的饮恨之语结束了追求共和党候选人的努力,四年后,为了扭转共和党保守派对他的将信将疑,素来温和的罗姆尼突然变得极端起来。但问题是,罗姆尼此前做过州长、参与过总统竞选,各种政治立场早就广为人知,也因此在今年预选阶段党内竞争者们就频频抨击他为“变脸王”。而在进入两党对决阶段以来,罗姆尼为了赢取独立派选民的支持,又尝试调整过于保守的立场,也就再度引发了“变脸”争议,甚至前总统克林顿也戏谑称“见到了久违的温和派罗姆尼”。
2、选举给了奥巴马怎样的教训?
对奥巴马而言,这次选举是他最后一次总统选举,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他本不用总结经验教训,但从选举技术层面还是与四年前的支持率相比,他似乎还是有很多教训要吸取。
奥巴马这次选战有两大重要问题,其一为选战信息不够明确,其二为首场辩论太过轻敌。
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美国两党政策研究中心民主项目主任约翰·福捷说,这次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向选民传达的信息更为集中、连贯。他说,罗姆尼所传达的信息其实就两点,一是当前美国的经济存在大问题,奥巴马干了4年,经济情况仍不乐观,恢复不够迅速,选民们可以不用再等下去了。其二就是罗姆尼知道怎样创造就业。
反观奥巴马,在选战一开始就提出“前进”(forward)的口号,但主要精力却都放到了攻击罗姆尼上,没有向选民解释他打算如何发展美国经济。直到在首场辩论后罗姆尼开始追平,奥巴马方面才发布一份20页的小册子,讲述他将在第二任期内如何发展经济。福捷评价说,奥巴马的信息传递一直含含糊糊,不够连贯。
对福捷的这一评价形成注脚的是,在选战初期,奥巴马阵营向支持者发放的“前进”标语上都打着一个句号,而在最后,这个句号却变成了感叹号。
事实上,对奥巴马而言,更重要的教训无关选战策略。到最后一刻才见分晓的胜利本身就足够给他警示,尤其是其中传达出美国民众对于经济和政治现状的不满——投票日当天进行的民调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选民认为,美国正在错误的道路上。
在经济危机的低点入主白宫后,奥巴马面对着一个重振经济,成为“罗斯福第二”的绝好机会,但他却将不少政治精力投入到本身就受到一些争议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并与国会共和党人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耗费掉政治资本不说,医保法案中的一些条款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评价奥巴马的经济政策时,不少学者认为他倾向于高税收、强力监管的做法加剧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性,复苏过程缓慢。在其连任成功后,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在微博上就表示,尽管奥巴马当选、民主党在参议院的席位也增加了,但是如果你投资了国际股市,接下来可能会经受更多的震荡了,参众两院和白宫之间的财政税收谈判会变得更加艰难,因为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不会轻易与白宫、参议院合作。
此外,原本高举两党合作旗帜的奥巴马,四年来依然深陷党派政治泥淖,难以推出有影响力的法案。因此他在下一个四年面对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时,或许真的应当考虑不只把“合作”挂在嘴上,才能打破华盛顿的政治僵局。
分析人士认为,下个四年,奥巴马如果不从过去的步履蹒跚中吸取教训,付出代价的不仅仅是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鸿沟,还将是2016年总统大选时民主党的政治前途。
3、奥巴马下个四年的对华态度?
过去4年来,中美关系被广泛评价为“一条高开低走的弧线”,早已没有奥巴马上任之初的“蜜月”氛围。当下一个四年开始后,这条曲线还将划出怎样的弧度?
“美国是一个大国,面临很多竞争和挑战,必须要与亚太地区国家合作,而中国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合。”这是10月22日奥巴马在第三场总统选举辩论上的对华态度。但是此前的“高开低走”甚至出尔反尔,让人的确无法太过乐观。
四年前刚上任时,奥巴马多次肯定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并表示将和中国共同商讨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此后,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其他美国官员,“同舟共济” “战略再保证”(承诺不遏制中国)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中美外交场合。官方的层面之外,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到奥尔布赖特等美国重量级战略专家在内的学者也纷纷抛出了“G2”、“中美国”之类的乐观设想。
但在此之后,奥巴马却转向了在对华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挑战,包括经贸问题、对台武器销售,以及向亚太倾斜的“战略再平衡”。
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国内对中美贸易逆差和中国产业的崛起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奥巴马在经贸领域作出强硬的对华姿态。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战硝烟弥漫。
奥巴马和罗姆尼就外交政策举行第三场辩论时,中国首次成为辩论中的一个独立辩题。尽管奥巴马开场就否认中国是未来美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但他随后的言语又让人感到不安:“关于中国,它既是敌手,也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前提是它按照规则行事。”奥巴马还提到美国的就业机会被外包以及美国公司面对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然后很自豪地宣称,在他任期内所发起的针对中国不正当贸易的调查要比小布什8年间的总和还要多。
美利坚大学国会及总统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瑟伯预测,奥巴马连任成功后,基本还将延续现任政府的外交政策。而其第一任期的对华政策,是根据美国战略利益、两国实力对比,和地缘政治变化作出的,假如这些要素不变,其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主基调就不会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分析指出,无论是罗姆尼当选还是奥巴马连任,都难改中美之间日益扩大相互依赖的局面,中美关系合作的大方向也很难改变。但他同时表示,未来四年中美关系将呈现更多的复杂性。
4、美国会继续在亚太搅浑水吗?
“重返亚洲”,几乎已经成了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标志性举动之一。从2010年至今,中美在亚太地缘政治上的分歧便日益凸显。伴随着美国的“加强亚太实力”、“重返亚太”的新战略,在澳大利亚增兵并设立新基地,在冲绳部署V—22和无人机,加强关岛的兵力部署,密切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传统盟国关系,同时力图将中国周边更多邻国拉入美国怀抱。
今年6月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对话论坛”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发表了题为《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的演讲,其中的要点备受关注:到2020年将 60%的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不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永久性基地,但将加快美军的轮换;优先将新武器部署到亚太地区,以保持对中国的高科技优势等。这被媒体视为奥巴马政府旨在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圈。
即便奥巴马政府不断澄清“再平衡战略”是一项全面的战略,并不只针对中国,有学者指出,美国的“重返”无形中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在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以及日本“国有化”钓鱼岛闹剧背后,都出现了美国身影。
总统大选辩论中,奥巴马不忘“捍卫”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我们也在发出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那就是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大国。美国要继续在亚太地区维持(军事)存在。太平洋地区会再度崛起,亚洲将成为重要区域。美国要实现亚太地区再平衡,确保该地区通航便利。美国要与其他亚洲国家发展贸易,我们正在与中国之外的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从而让中国感觉到更多的压力在迫使它遵守基本的国家贸易准则。”这也被视为“重返亚太”的进一步阐述。
有观察人士分析,下个四年美国很可能将继续加大在亚洲的战略投入。
5、奥巴马左膀右臂如何大换血?
奥巴马连任成功后,媒体盛传国务卿希拉里将在完成这一任期后“裸退”。谁将接替她成了外界关注点,因为这一人选影响着美国未来对外政策的基调。
分析人士认为,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最有可能代替希拉里出任下届国务卿。克里具备非常大的知名度以及丰富的政治人脉资源。他还与美国现任副总统拜登交情甚笃。
另一位可能接替希拉里的是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苏珊·赖斯,她在外交政策领域有20年的丰富经验,曾经在国务院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要职,并为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担任过外交顾问。但不久前赖斯因美国驻班加西领馆遭袭事件后的不当反应而名誉受损。
事实上,除了希拉里可能卸任外,将离开奥巴马的人还有很多。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已向密友透露,即使奥巴马当选并有意挽留他连任,2014年任期结束后,他可能也不会再次竞争美联储主席一职。外界猜测伯南克卸任后,为了不让宽松政策出乱子,奥巴马可能提升美联储现任副主席珍妮特·耶伦接任,而纽约联储主席威廉·达德利、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劳伦斯·萨默斯也是热门人选。
美国财长盖特纳也可能走人。面对糟糕的美国财政,盖特纳也无法解决“无米之炊”的窘境。他曾透露将于明年年初辞职。接替他的首选是白宫办公厅主任雅各布·卢,他曾两次担任管理及预算办公室主任,在去年债务上限和预算削减谈判中扮演关键角色,不过卢并没有太多国际经验。另一人选是曾为克林顿总统效力的前白宫办公厅主任厄斯金·鲍尔斯。
其他可能换血的重要内阁职位还有国防部长,74岁的现任防长帕内塔年事已高,可能告老还乡。有望接替他的是一位女性,曾担任国防部负责防务政策的前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今年早些时候离开国防部后,她依然在各种场合力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不过,弗卢努瓦能否为美国军队接受还是个问号。
6、面临哪些迫在眉睫的内政议题?
由于不需要再次竞选,连任总统的追求往往是青史留名。对已有医疗保险改革这一民主党人追求近百年的成绩垫底,奥巴马的注意力将集中到另一个多名总统都没有完成的改革:移民改革。
这是奥巴马自己说的。为赢得重要摇摆州艾奥瓦州的《得梅因纪事报》支持,奥巴马10月23日接受了该报发行人劳拉·霍林斯沃思与总编辑里克·格林的专访。专访中,奥巴马说,如果连任,他将推动全面移民改革。他说,乔治·布什、卡尔·罗夫等共和党内“大老”都意识到移民政策不改不行,他相信自己能找到足够多的共和党人支持这一改革。
正如奥巴马所说,这一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多种族、多民族国家,美国白人占总人口比例大约为64%,随后为拉美裔的16.3%、非洲裔的12.6%和亚裔的4.8%。美国人口普查局估算,少数族裔比重今后将继续上升,尤其拉美裔,预计在2050年将达29%。美国正在变成一个少数族裔之和大于多数族裔的国家。
眼下,拥有5000万人口的最大少数族裔拉美裔一直有块心病:美国有上千万非法移民,大多数是拉美裔。这一人群今后怎么办,有没有让他们归化为公民的道路,正是拉美裔最关注的话题。但被称为“梦想法案”的《外来未成年人发展、救济和教育法案》一直在国会受到阻挠。
除了移民问题,奥巴马连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还有2012年底就将来临的“财政悬崖”:前总统布什时期开始的大规模减税在明年1月就将到期,开支削减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的自动减赤机制届时也将启动。在《得梅因纪事报》的专访中,奥巴马说,他连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财政悬崖”这一谁都绕不过去的危机作为“契机”,迫使只肯削减开支、不肯增加政府收入的共和党人同意增税,达成一个“每削减2.5美元开支就增加1美元税收”的全面减赤协议。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布鲁金斯学会的美国政治专家托马斯·曼恩说,与本届国会不同,下届国会参议院中应该会有共和党人愿意与奥巴马和民主党在“财政悬崖”与移民政策上合作,众议院共和党人更难说服一些,但“财政悬崖”将是很具说服力的武器,让奥巴马在谈判中占据上风。他认为,奥巴马已经准备好将与共和党人的斗争升级,迫使他们当中出现“叛变者”,这将不是你情我愿的合作,但足以取得成绩。
7、奥巴马会对富人更严苛?
与更多代表富人立场的罗姆尼相比,奥巴马过去四年一直在倡导公平,并将矛头对准了美国的富人们。
新的考验已经摆在面前。如前文所说,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在今年年底到期后将何去何从,是两党激辩的关键议题之一。根据奥巴马提出的税收主张,美国家庭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率将从当前的35%提高至2001年小布什政府减税前的39.6%,对中低收入者的减税政策维持不变。
但是在税收议题上,白宫只有提议权,决定权在国会。如果美国继续呈现白宫、国会“府会分治”的局面,分析人士认为,在今年底涉及税收和政府减少开支的“财政悬崖”的讨论时,民主与共和两党将继续呈现胶着态势。
当前,美国公共债务总额和GDP的比例已经“破百”,约16.2万亿美元的公共债务总量为全球最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公共债务总额和GDP的比例达到102.9%,该比例尽管低于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意大利,但是远超过欧元区各国88.1%的平均水平。
这是奥巴马必须面对的难题。而他面临的政策症结在于,如果短期内过度减少政府开支和中止减税政策,将减少美国经济的需求,从而降低美国经济的短期增速和就业创造步伐。
8、如何推进医改和经济复苏?
医疗改革,是奥巴马执政前四年中与金融监管改革并列的两大政绩,但是自从2010年3月23日由奥巴马签署成为法律之后,奥巴马医改一直命运波折。
在通过医改之前,仍有约占美国人口15%的47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这些既未得到国立医保项目荫泽,也没有购买个人商业医疗保险防火墙的民众,成为奥巴马医改力图覆盖的对象。奥巴马医改试图将美国的医保覆盖率在2014年提高到95%,即要增加约3000万人享受医保。
现存的医疗体制不仅是美国债务高攀的重要推手,也是两党反复互相开火的导火索。以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摊成本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补助计划”为例,该项支出2011年占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比例为7.6%,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10%,奥巴马医改要求继续扩大医疗补助计划覆盖面的条款会增加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将奥巴马政府告上美国高法。共和党阵营要求削减医疗开支,让“市场之手”发挥更大作用,而民主党阵营则强调政府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赢得连任后,根据现有法律,奥巴马政府将会从2014年开始加大医改法案的实施进度。
对于美国而言,有一个比奥巴马医改实施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主打“公平牌”的奥巴马医改并没有彻底解决美国医疗体系的低效率问题。根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统计数据,美国2010年医疗总支出达到2.6万亿美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9%,折合人均8402美元。这一人均医疗开支占GDP的比重也高居全球之首。
在财政政策方面,如果奥巴马连任,较有可能延续其承诺的“大政府”财政主张,他所提出的在未来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是要通过增加聘用教师和消防员、促进制造业发展、帮助小企业发展等途径来实现。但是专家认为,如果目前共和党掌握国会众议院、民主党掌握参议院的局面延续,下届奥巴马政府若想通过类似2009年约8000亿美元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的难度很大。
因而,有专家指出,奥巴马进入第二任期后,美国经济面临的基本面问题不变,美国经济暂时将延续低速增长局面。
9、美国人还对奥巴马寄予幻想吗?
“变革”的竞选口号,在2008年愁云惨淡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令美国选民眼前一亮,为奥巴马赢得选战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4年过后,奥巴马最初高达六七成的民意支持率一直迅速下滑。到这个大选年,民众对他的工作认可度最多不过在50%上下浮动。
已经承认败选的罗姆尼,此前对奥巴马所发起的最有力进攻莫过于提醒民众:接近4年了,你觉得自己生活变得更好了吗?
这个疑问的确在不少地方引起共鸣。10月16日晚,20岁的美国大学生杰里米·爱泼斯坦在可以首次行使投票权之际,也拥有了在本年度第二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现场提出首个问题的机会。
“教授、邻居和其他人都在告诉我,当我大学毕业时,就业机会将更渺茫,而你们该如何让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父母放心,我有能力在毕业后养活得起自己?”这正是爱泼斯坦的问题。
对不少美国观众来说,这问题听来或许耳熟。4年前的10月15日晚,同在霍夫斯特拉大学内,当时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在最后一场电视辩论中就经济及内政议题交锋,主持人所提出的首个问题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创造就业?
4年之间,美国经济缓慢脱离金融危机深渊,但经济复苏脚步依然赶不上民众期望。
过去4年来更令人无奈的变化或许是,美国民众在经济遽然变化下所受的“急性创伤”已演变为“慢性悲观”。盖洛普机构8月底民调显示,43%的美国人认为当今美国经济形势差劲,59%的人认为还会更糟——这也是奥巴马在今后4年内必须直面的难题。
10、奥巴马还可能成为“肯尼迪第二”吗?
4年前,以“黑马”身份入主白宫的奥巴马曾大声宣布:肯尼迪是自己的偶像。一片狂热的“希望”和“变革”口号中,更有媒体将他和肯尼迪、罗斯福这些美国名字相提并论。而今,竞选演说和口号中的华丽辞藻未能兑现,新的时代并没有到来。
2011年,在肯尼迪就任总统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发表演讲时,奥巴马再次提及了他的偶像,却似乎在谈一个遥不可及的黄金时代:“约翰·肯尼迪激发了美国精神,这一精神使人类登上月球,把一个大陆从暴政下拯救出来,战胜了大萧条,还从13个殖民地开始,缔造了世界迄今最美好的希望……”
或许是意识到肯尼迪时代的辉煌已无法企及,他坦言:“当今世界与1961年相比已经全然不同。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的政治运作常常显得偏于狭隘。因此,应对这些考验并非易事。”
显然,奥巴马的再次入主白宫之路验证了这一点。即便拥有经验丰富的竞选团队,赢得了飓风的“总统时刻”,面对一个不善言辞,一路磕磕绊绊的对手罗姆尼,奥巴马的连任之旅直到最后一刻才柳暗花明,在各方民调中,他的领先优势仅有0.4%。
当奥巴马和他的团队热烈庆贺得来不易的胜利时,即便是力挺奥巴马的左翼媒体,也鲜有因此而为美国的未来欢呼。《华盛顿邮报》甚至评价说,这次胜利是靠着“渴求连任的强烈信念和一点点运气”得来的,奥巴马必须向美国人民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珍惜他艰难获得的第二次机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