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几内亚盖凯杜,科研人员手持埃博拉病毒样本进行检测 新华社发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针对这种病毒的治疗手段没有太大改观,有效药物和疫苗迟迟没有获批上市。为什么埃博拉病毒如此难对付?找到有效治疗方法、制出疫苗真有那么难吗?
据美国广播公司2日报道,对于埃博拉病毒,目前既没有疫苗,也没有有效药物,医生只能采取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支持疗法指医生并不采取任何积极的医疗手段试图医治病患,而是尽可能让病患感到舒适,并补充患者的营养,让病患的免疫系统有能力独自打败入侵的病菌。
缺钱和审核漫长让疫苗“难产”
目前唯一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措施是隔离病患,并迅速埋葬死者。38年的时间,研究者和医生们为何仍对“死神”埃博拉束手无策?为何还没有研发出疫苗?埃博拉病毒属于生物安全四级病原体,世界上拥有这种级别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本来就不多,所以开展研究的难度比较大。此外,埃博拉的暴发丝毫没有规律可循。
目前,疫苗的研发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政府,经费投入有限,而研究花费又相当昂贵,这使得疫苗研发的推进速度也变得很慢。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病毒学家汤姆斯表示:“疫苗上市估计还得2-6年。主要原因是缺钱。埃博拉疫苗的市场很小,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疫苗的研发,因此主要还得靠政府资助。然而,人体试验又相当昂贵,需要很多政府出钱才行。人体试验需要监管部门批准,审核过程十分漫长。由发展动物疫苗到能用于人体需过很多关,有许多官方规定障碍。”另外一个专门研究埃博拉疫苗的美国科学家伤心地表示:“我非常讨厌谈论埃博拉疫苗多久能够做出来这个话题,因为它取决于美国政府给我们多少经费支持。最大障碍其实并不是技术限制,而是研究经费。”
据悉,加拿大药厂研发的TKM-Ebola是治疗埃博拉最有希望的药品之一,但被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在6月下令禁止继续人类临床试用,理由是不符合药品研发的标准程序。英国医学教授法拉尔称:“感染埃博拉的死者没有一人获得任何有意义的救治,医护人员只能给他们一句聊胜于无的安慰:‘我们会好好安葬你。’而有效的治疗产品由于政府不批准,到现在还出不了实验室,简直可笑!”
美苏曾想将埃博拉变成生化武器
据对美国研发生化武器的德特里克堡的研究发现,美国曾在冷战期间考虑将埃博拉病毒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埃博拉因其致命性强而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恐怖袭击武器。其实,苏联在快解体前差点拥有武器化的埃博拉病毒,俄罗斯曾研发出埃博拉的姐妹病毒“马尔堡病毒武器”。1992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领袖麻原彰晃曾带领40名成员赴扎伊尔,希望获得此病毒,作为大屠杀工具,但最后并未成功。后来,麻原彰晃策划了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埃博拉因其致命性被视为生化袭击武器之一,美国等注重反恐国家早已留意并有相关研究。美国不少实验室已从事研究针对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数十年,但发展受市场因素所碍。但对欧美一些大药厂而言,“市场潜力”仍不足以令他们提起劲研发疫苗。美国军方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医生希娜表示:“除了美国政府,我看不出任何人有参与研发疫苗的原因。这其中并没有市场。目前至少有四种疫苗正在研发中,有疫苗已在猴子身上证实可以预防埃博拉病毒,但这些疫苗由于没有市场,难以作进一步发展。大型药厂不会投放资源开发相关疫苗。”
高危病毒得在最高级别实验室试验
传统的病毒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但对于埃博拉病毒而言,这些传统的疫苗制法都无法进行。灭活疫苗通常需要得到大量的病毒。考虑到埃博拉病毒极高的风险性,一旦病毒泄漏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减毒疫苗存在突变恢复毒力的风险,这也使它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为了避免这些风险,科学家们开始了新型疫苗的研发。在这其中,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前景不错的研发方案。这类疫苗选取一些其他类型的病毒作为载体,并将其改装重组制成疫苗。美国病毒学家托马斯表示,目前正在研发的多是病毒载体疫苗,有些在灵长类动物中也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埃博拉属高度危险病毒,进行试验时,研究人员必须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而且设有许多严格的规定,因此所有的试验都是在“生物安全等级4”的实验室里进行,这是最高的级别,这类实验室在全球更是寥寥可数。此外,埃博拉病毒多变,其不可预测性和病毒快速演化让研发疫苗很难进行。不同于伤风甚至艾滋病这类影响大量人的病毒类疾病,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如今已知有5个变种。平时要找到足够的高风险人群做埃博拉试验并非易事,而今日研发的疫苗亦未必对将来的病毒有效用,因此感染埃博拉患者九死一生。
埃博拉病毒虽然致命,但只是偶尔暴发,疾病传播的范围也基本仅限于非洲部分地区。对于埃博拉病毒,学术界的认识和关注度也比较有限。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其引起的疫情主要在西非国家散发,虽然它带来了令人恐惧的高死亡率,但患者总数依然较少,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患者只有两千多人。而在科研和医疗条件更加完善的发达国家,也极少有感染者出现,因此,学术界对埃博拉病毒的关注度也比较低。甚至有一种相当刻薄的说法,“距埃博拉疫苗面世,还有50多个白人受害者的距离”,这听起来对非洲人民相当不公平,但事实确实如此。如今,“埃博拉恐慌”波及美国,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才宣布,最早将于9月开始进行埃博拉疫苗人体试验。
解读埃博拉病毒 美国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把艾滋病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浓缩在一个星期里,这就是埃博拉
如果它感染了某个个体,就会分泌出一种糖蛋白,让免疫系统发生混乱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堪称自然界“完美杀手”,这就是埃博拉
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暴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暴发时,
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这就是埃博拉
“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只见十来个病人躺在草席上,有的痛得打滚,徒劳无功地和一口一口吞噬他们身体的病毒奋战;有的身体僵硬,喉间嘎嘎作响,死亡离他们不远。经过5天的潜伏期加上2~3天的病发期,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喉部就会严重发肿,连口水都无法吞咽。病毒快速且致命,病症包括鼻子、牙床出血,有时其他部位也会大量出血。大部分病人在数天内死亡,所有治疗方法都无效。”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家麦科明克和妻子408;著的纪实小说《第四级病毒》,用这样的片段描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
名字起源于一条河流
约瑟是美国研究出血热的权威之一。
1976年的一天,他听说在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某地,一种神秘的传染病在数日内夺走了近280条人命。这种病使人“迅速感染并且致命,它可造成鼻内及牙龈出血,有时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大量出血。病人有严重的腹泻症状并且马上出现脱水”。
接着,苏丹南部一个棉花加工厂发生了150人死亡的情况,他们死于与扎伊尔相同的病毒,但不是同一型。当时,约瑟和他的CDC小组(CDC: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对于这种疾病还一无所知。
不久,便有由病毒学家组成的小组宣布,已分离出了造成该病的“罪魁祸首”———一种像细绳子状的病毒,它与通常呈圆形的人类病毒有极大不同,CDC将之命名为埃博拉———其名源自一条位于扎伊尔境内的河流。
第二年,病毒再次出现在这里,1979年又出现在苏丹、肯尼亚等处。
宿主是谁至今未知
1994年,在科特迪瓦发现了死亡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经化验及器官分析,它们死于埃博拉。此时,科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它们是如何被感染的?
为了解开谜团,必须确定传染途径,即找出“带原的”动物(埃博拉病毒的健康带原者),是它将病毒传染给猎物或捕食性动物,最终传给了人类。为此,科学家们1996年仅在中非共和国一处,就捕捉并分析了4.8万只动物,但仍未找到确切宿主。研究人员猜测,果蝠是天然宿主的可能性最大。
与艾滋病这种较缓慢死亡并有充裕的时间繁殖及被传播的病毒不同,埃博拉借助了人类至今仍然未知的原始宿主,它传播起来迅如闪电,之所以没有在世界引起严重的大流行,实在是因为它“在能够变成一种媒介以前,被传染者已经死亡”。
直到现在,埃博拉还是个谜。科学家们也仍然没有停止他们的探索。
(单桂志)
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致死率可达90%。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关于埃博拉病毒10问
1问
人类通过哪些渠道感染?
答:埃博拉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包括汗液在内的其他体液传播,传播速度较快。
在非洲,部分感染者曾有野生动物接触史,包括灵长类动物和森林羚羊、豪猪等丛林动物,因此染上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血液、尿液、唾液、粪便乃至精液等将埃博拉病毒传染给他人。同时,感染者用过的床单、脏衣服、注射器等都是潜在的传染源,可传染给皮肤有伤口的接触者。此外,埃博拉病毒会通过黏膜传染他人。从这个角度看,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能力远高于艾滋病毒。
感染者即便侥幸逃脱死亡,仍可能成为传染源。研究证实,感染者在康复后的7个星期内会通过精液将病毒传染给伴侣。
2问
哪些人是高危易感人群?
答:负责医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医务人员;与感染者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比如家人;与病亡者的尸体有过接触的人,比如清洁尸体的宗教人士;与死亡动物尸体有过接触的狩猎者。
3问
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
答:早期症状包括突然高烧,
极度虚弱,伴随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外出血(这正是为什么这种病被称为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为2至21天,一旦感染者出现上述症状,则证明该患者具备传染性,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4问
什么时候应该就医?
答:任何人士若曾经去过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流行地区,或是曾经接触疑似或确定病例,并且已经开始出现症状,就应立即就医。医疗人员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通报,并采取适当感染控制措施。实时治疗可提升病患存活率。
5问
有哪些医治的方法?
答:重症患者需要密切的监护治疗,
急需静脉输液以防止脱水。医护人员严格穿着防护服和面具。到目前为止,埃博拉出血热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些幸运的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后康复。
为什么没有治疗办法?研究发现,人类通常很难战胜源自动物的病毒性疾病,比如流感和艾滋病。尽管埃博拉出血热死亡率高,但埃博拉疫情却不会经常暴发。由于疫区通常位于贫穷的西非国家,再加上疫情的间隔可达十几年,所以大的制药公司缺乏开发相关药物的动力。
6问
实验室如何诊断?
答:权威的检验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与鉴定、聚合酶连锁反应(PCR)、抗体检测等。如具有以下任一个条件则符合病例定义中之检验条件:
(一)临床检体(咽喉擦拭液或有病灶之皮肤切片)分离并鉴定出埃博拉病毒。
(二)临床检体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阳性。
(三)血清学抗体IgG及(或)IgM检测阳性。
(四)组织切片免疫化学染色(IHC)阳性。
7问
可以预防吗?
答:目前还没有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上市销售。但有数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应用。
由于目前还没有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特效药物,所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动物传染源,加强对疫区进口动物的检疫以及防止医源传播是预防埃博拉病毒最为有效的方式。
8问
为何会间歇性地暴发?
答:人群中的埃博拉病毒可以得到控制,但动物体内的病毒依然存在。狩猎者会打死丛林野兽,接触过程中就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9问
其他大洲会被“攻占”吗?
答:理论上讲,
如果一名感染者登上一架航班,他可能将埃博拉病毒传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比如2012年被确认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病毒)就是由一名患者带入伦敦。
10问
非洲闹得凶,我该怎么办?
答:对于我们民众来说,首先,不要恐慌,世卫组织已经派精锐前往抗击疫情。
其次,不要传播谣言,什么世界灭亡,全人类死一半之类的都是鬼扯。
再次,注意个人卫生,不明来历的东西别吃,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去医院,听医生的话。
最后,大家该干吗干吗,好好学习,尽职上班,想知道疫情消息,多上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有中文版,清楚可靠,可以压惊。
(单桂志)
埃博拉轶事
埃博拉与“活死人”
在许多电影作品中,常出现“僵尸”的形象,其实就是“活死人”。
此前,英国的科学家就曾揭秘过“活死人”的真相。因为他们在研究埃博拉病毒时,发现了“活死人”现象的奥秘。
他们称,“活死人”现象就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在连续高烧数个小时后,一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将会陷入昏迷或者昏厥状态,因这一征兆与临床死亡极为相似,所以常被认为这个病人已经死亡。但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后,这个病人忽然苏醒,并且进入一种极具攻击性的状态,撕咬所有运动的物体,包括人类和动物。同时,这种疾病将使得病人分泌大量的唾液,并且引发内出血现象。
但是,在外人看来,这个“忽然复活的死人”嘴角流下了鲜血、眼神变得呆滞,已经变成了一个“僵尸”或者“诈尸”。
在美曾短暂暴发
在五种埃博拉病毒中,雷斯顿埃博拉病毒是在美国分离到的。
雷斯顿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座小城,离首都华盛顿不远。1989年10月,一批由菲律宾运来的食蟹猴来到雷斯顿一个灵长类动物检疫隔离中心,刚刚到达检疫中心的笼子中就有几只猴子死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整栋大楼里有很多猴子出现了发热和精神不振等症状,并且接二连三地死去。随后的检测结果着实让美国人吓了一大跳,这些猴子感染的是埃博拉病毒。科学家对死去的猴子进行了解剖,这些猴子的肠子都已经坏死,里面充满了血液,它们的脾脏肿大,硬如皮球。
在这次事件中,美国人出动了军队对大楼进行了封锁,军人们穿着带有氧气罐的防护服进入饲养中心内部,对所有的猴子实施了安乐死,并充分消毒了整栋大楼。美国记者理查德·普莱斯顿在他记录这次事件的《高危地带》中写道:“在生命能够重新安营扎寨之前的这段短暂的时期中,雷斯顿灵长类动物检疫隔离机构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座没有任何生物的大楼,一片荒凉,了无生机。”即便如此,美国人还是没能彻底地阻止这种可怕病毒的蔓延,仅隔了一个月,这种埃博拉病毒又一次在这个检疫中心暴发,而且这次波及的范围更大。
潜在的生物武器
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因此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的武器。被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
根据美国科学家Fort Detrick和前苏联Biopreparat机构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曾在冷战期间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因其致命性强而考虑作为生物武器,但由于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过结合天花病毒,制造出一种传播范围大、杀伤力强的病毒,作为恐怖袭击武器。
1992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领袖麻原彰晃曾带领40名成员赴扎伊尔,希望获得此病毒,作为大屠杀工具,但最后并未成功。
■发现者说
“不太可能引发西非以外的大规模暴发”
彼得·派尔特教授是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科学家之一。他针对近期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疫情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不太可能引发该区域以外的大规模暴发。派尔特认为,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和对政府信任的缺失,是导致此次疫情如此严重的原因。他敦促这些国家的政府允许测试此前研制出的实验性疫苗。
“不担心它会在人群中传播”
无国界医生组织警告,此次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应对这一危机的统一战略。
即使有人将埃博拉病毒带到欧洲、美国或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我也不认为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疫情大流行。”7月30日,派尔特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
“我并不担心它会在人群中传播。”他说,“即使乘坐火车时,坐在我旁边的人携带埃博拉病毒,只要他不吐在我身上,我也不会担心被传染。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需要非常亲密的接触。”
27岁时发现埃博拉病毒
派尔特的勇气来源于他在该领域丰富的工作经验。派尔特1949年出生于比利时的勒芬。1974年,他从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毕业后获得了医生资格,并于1980年从安特卫普大学获得了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目前,派尔特任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院长。此前,他曾担任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理事。
1976年,派尔特为比利时安特卫普省的热带医学院工作时,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当时一名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死亡的修女的血液样本被送到了派尔特所在的实验室。从这份血液样本中,他们分离出一种此前从没见过的病毒,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不久之后,派尔特亲自前往扎伊尔赤道省的一个小村庄扬布库,那里当时正在暴发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疫情。“哀鸿遍野,在一些村庄,10个人或者8个人里就有一个死于埃博拉病毒。”派尔特说,“我害怕极了,幸亏我当时只有27岁,还处在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年龄。”
应在人体上试验疫苗
派尔特说,近些年来,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已经为预防这种致命病毒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这些国家刚刚走出内战,正处于重建阶段。因此政府在相当程度上缺乏民众的信任。再加上贫穷的社会现状和简陋的医疗环境。我想这也是此次疫情如此猛烈暴发的原因。”派尔特补充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的医护人员也没有配备较好的防护措施,他们也很容易受到感染,这也是疫情持续传播的另一原因。
现在已经有一些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性疫苗和治疗方法在动物身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派尔特说,应该将它们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我认为是时候了,这样埃博拉下次在更大范围内流行时,我们能够做好准备。”
“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新的病毒总是在不断产生,埃博拉也会再次到来,尽管我们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派尔特说。
(张蕾蕾)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综合新华社、《世界临床医学》、《柳叶刀》杂志、央视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