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http://www.baiyimin.com/出处:《环球财经》杂志
:白益民,著名产业经济学家 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 著有《三井帝国在行动》、瞄准日本财团》等
暴跌•暗幕
“出大事了!” 北京时间4月16日晚11时多,一位身处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突然在MSN上对《环球财经》记者说到。
“高盛暴跌,5分钟跌掉了10美元,哦,15美元了,10%就这么没了??”
“跌掉20美元了??”
“最高跌掉30美元??”
大洋那边,关于高盛的消息接连传来。路透社抢发的关于高盛股价暴跌的消息,未经翻译,便登上了国内财经网站新闻频道。
“这一定是出大丑闻了,暗幕丑闻,连金融危机时都没这么跌过。”上述对冲基金经理对《环球财经》记者说。
其实,4月16日下午2时左右,一则关于高盛的消息已经引起了财经人士的广泛关注:
知情人士称,高盛集团董事拉贾特•古普塔(Rajat Gupta)已于3月告知高盛,他将不再参选董事,此前检方通知说正在审查其与帆船集团(Galleon Group)创始人拉杰•拉贾拉特南(Raj Rajaratnam)之间的谈话录音。
古普塔通过发言人表示,他决定卸任是由于“有其它事情”。古普塔从2006年开始担任高盛董事。
《华尔街日报》周四报道,检方正在调查古普塔是否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期间向拉贾拉特南透露了高盛的内幕消息。
现年61岁的古普塔和其他一些人接到政府信函,说他们的电话谈话已被截获,截获手段是通过窃听或该案证人自愿录音。
古普塔曾在董事会的审计、薪资、公司治理以及任命等多个委员会任职。他在高盛的董事任期将于5月到期。
“高盛的暴跌与这个消息有关吗?”《环球财经》记者向上述对冲基金经理询问道。
“有关,但不仅此。这样的跌幅,只能说明大机构在疯狂出货。刚听到消息,GE也有麻烦了,与信息披露有关,似乎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有涉。”他回答道。
保尔森,高盛前CEO。就在那一时刻,“高盛”一词仿佛瘟疫,谁沾上,谁倒霉??
“政商勾结就是罪恶的渊薮。”他进一步补充道,“高盛就是典型案例。”
灾难•报应
10分钟后,确切消息传来,美国证券行业的最高机构、直属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准司法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高盛,罪名是欺诈。
消息称,SEC指控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Fabrice Tourre)在设计和销售与次优抵押贷款相关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时有欺诈行为。SEC认为,高盛和托尔雷触犯了美国证券法,SEC正谋求向高盛及托尔雷施加剥夺非法获利、罚款等处罚。
在4月16日向联邦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中,SEC指控高盛集团在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隐瞒与第三方的关系,放出错误信息,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指出,这些交易可能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SEC在随后发布的一项声明中指出,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种基于住宅次贷证券(RMBS)表现的抵押债务债券(CDO),高盛没有向投资者透露该CDO的重要信息,特别是一家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对冲基金Paulson & C在资产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被透露,也没有透露该基金已对这一CDO做空。保尔森公司参与并帮助高盛集团选择了投资组合,并通过对抵押债务债券的卖空交易在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跌时期获得了大量的利润。但高盛没有向投资者透露该对冲基金公司参与了该交易,以及其在该交易中扮演的角色。
SEC执法部门的主管罗伯特•库萨米(Robert Khuzami)认为:“这种产品是新的且很复杂,但其中的骗术和利益冲突并不新鲜。高盛错误地允许这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为了这项交易,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2007年4月向高盛支付了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而以ACA资产管理公司和德国IKB银行为代表的投资者,因此蒙受的损失可能会超过10亿美元。
该CDO的营销材料名为ABACUS 2007-AC1,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托尔雷(Fabrice Tourre)应对ABACUS 2007-AC1存在的问题负主要责任。托尔雷设计了这一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托尔雷知晓Paulson对外隐瞒的卖空部位,也知晓该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扮演的角色。此外,托尔雷误导了ACA,让ACA误以为Paulson的投资与ACA的利益存在密切关联。实际上,它们的理由存在严重冲突。
“欺诈门”案件令高盛陷入史无前例的危机,分析估计相关诉讼潮或导致该行损失7.1亿美元,高盛现任CEO布兰克•费恩更可能被迫下台。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高盛一度作为“金融黑手”推向舆论的前台,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士认为,这只是“阴谋论”的一家之言。
一年多后,SEC的起诉,为当初舆论对高盛的鞭挞落下了坚实的注脚。SEC对高盛指控的时间点十分敏感。去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全面改革金融体系的议案。目前,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提出的提案正在作最后修改,参议院全院辩论即将开始。奥巴马总统近日再次敦促立法者:金融监管改革应在数周内完成。奥巴马4月17日表示,正在国会推进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将终结对金融机构的救助,转而向华尔街问责,以保护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利益,避免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再次引发危机、危害经济。
分析人士称,如果白宫只是针对高盛一家,那么对华尔街不会造成太大冲击;如果打击面加宽,将对美国银行业带来更多的变数。
这一次,备受挞伐的高盛会得到它应有的惩罚吗?
答案并不清晰。因为,该案于去年开始进行调查,但据Bloomberg报道, 2009年9月履任SEC执行起诉部门负责人罗伯特•库萨米,此前任职于高盛,职位是“高级经理”,报道称,29岁的罗伯特•库萨米没有任何法律方面的经验。
有网友据此揣摩:“现在你知道高盛这招棋的妙了吧,美国证交会在周五公布该消息,黄金一时间掉了28美元,高盛的股票一时间下降23美元。我猜高盛的trading desk(交易室)早就布好做空黄金和高盛股票的局了。”
另据英国《泰晤士报》4月21日报道,在高盛欺诈事件爆发以后,一些资深共和党人针对此事件展开调查,认为美国白宫可能与华尔街监管机构进行勾结,从而做出起诉高盛欺诈行为的决定。这使高盛成为政治风暴的中心。
不过,白宫方面否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出于政府授意,在参议院辩论前起诉高盛。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强调,证交会是独立机构,事先没有通知白宫。
虱子•渊薮
在美国,高盛32000名员工被看作高登•格科(大导演奥利弗•斯通1987年执导的电影《华尔街》中主角,由麦克尔•道格拉斯演)式的商业恶魔军团,制造住宅泡沫的贪婪操纵者,以及致使其商业伙伴美国国际集团(AIG)高额负债近乎崩溃的机会主义者。
“贪婪是个好东西”,是高登•格科的名言。20年后,2008年,这句台词再度风行华尔街,不过变身成为了“贪婪不是个好东西”。
是的,在高盛的贪婪大白于天下时,那袭华丽长袍下隐藏的虱子,触目惊心地爬上人们眼前。人们意识到,金玉其外的高盛,不值得拥有以往给予的尊重。在2010年4月5日由国际知名调研机构Harris Interactive发布的2010美国最受尊重企业排行榜,高盛集团被评为信誉最差的5家美国公司之一。4月9日以高盛为首的美18家银行被曝虚报债务数据。4月12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指出,现在的高盛在华盛顿几乎没有朋友。败絮其外——在美国公众眼里,高盛就是华尔街罪恶的渊薮。
以下试数高盛近年来作恶的一二。
操纵石油
2003年,美国通过一项规定,放开了对大宗商品交易的监管,而放松监管就意味了高盛等投行有不公布其持仓报告的特权,他们拥有了无限持仓规模的豁免权,这使得对冲基金可以通过与投行达成互换协议来绕过持仓规模的限制,从而间接介入期货市场进行投机。这是自此以后基金变得活跃、投机行为增多、油价上涨的起因。
2008年伊始,因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老百姓已经不愿意把钱投到任何感觉不靠谱的领域。华尔街便把赌局设在了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商品市场领域:粮食、咖啡等粮食资源,以及原料资源和能源资源,特别是石油。美元贬值、信贷和地产危机,这一切都造成所谓“飞向商品实物”的局面。石油期货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向上攀升,从2007年中的60美元一桶飙升到2008年夏天的峰值147美元一桶。
在那个总统选战如火如荼的时期,对于油价攀升到4.11美元一加仑的合理解释是“全球石油供应问题”。但是全球石油供应紧张是在撒谎,虽说全球石油供应最终会耗尽,但是短期石油供应量其实在增加。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报告,在石油价格达到峰值的前6个月,世界原油供应量从每天8524万桶上升到8607万桶,而同期世界原油需求量则从每天8682万桶降低到每天8607万桶。也就是说不仅短期原油供应量上升,而且需求量在下降,这种情况按照经典经济学的理论,本应该带来原油价格的下跌。
那么,实际是什么导致了油价的飙升呢?没错,价格上涨的不是真实石油消费,而是纸面石油交易。
高盛通过说服养老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人投资于原油期货,几个大玩家竭尽全力把一度稳定的大宗实物商品市场搞成一个投机的赌场,也就是在固定的某一天可以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原油。这种做法一举将严格按照供需情况定价的原油,从实实在在的商品变成了一个像股票一样可以投机的东西。投机到实物商品市场的热钱从130亿美元增长到3170亿美元,增长了2300%。到2008年,大约有800只基金集结在原油期货市场,油价波动的60%到70%是投机和操纵市场引起,而平均一桶原油在最终储运和消费掉以前,要倒手27次。
在半公开的政府豁免权武装下,高盛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赌场的首席设计师。高盛商品指数跟踪24种主要商品价格,其中原油价格的权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各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投资人进行大规模长期赌博的主要场所。
在2008年7月以前,高盛的投资组合是做空美元、做多石油,因而在2007年至2008年美元的下跌和石油的暴涨以及次贷衍生品的崩盘中,获得了丰厚利润。
高盛做空石油是在2008年,在2008年初,被誉为“油价预言家”的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在《纽约时报》撰文预测由于尼日利亚供应中断、俄罗斯产量下降、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失控性的增长,石油价格将“急速飙升”到200美元一桶。2008年7月,时任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声称:“从原油需求、工业技术、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考虑,国际原油价格依然会上涨”,他还提出高盛有关“未来6到24个月油价愈来愈可能升至每桶150-200美元”的预测并非危言耸听。
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实际上这是圈内人做空石油的信号,而做空的前奏就是吸引“最后一棒”接手原油仓位。原油价格于去年7月见顶每桶147美元,随后一路狂泻,到2008年12月触及2004年初来最低点每桶32美元。不幸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石油消费国,就真的成为了这“最后一棒”。他们在130、140美元的价位上大量接手。
2008年10月,当众多国家接手后,高盛出手了。高盛另人咋舌地兀然多翻空,在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时,把此前看多石油至150美元、200美元一桶,改为看空50美元一桶,这显然难以让人信服。被玩于股掌之中的人们早已失去了理智,更没有想到做空确实是由高盛说了算。
当然,高盛随之的策略调整就是做空石油、做多美元,随着这一策略的实施,石油从最高147美元/桶跌到33美元/桶,77%的跌幅,以及美元指数同期30%的涨幅所验证,全世界傻眼。
据《中国经济安全透视:猎杀“中国龙”》一书指出,高盛因为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突出地位,在中国大型骨干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扮演关键角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石油(9.67,-0.01,-0.10%)巨头,在股份配售承销、账簿管理、海外并购等各方面都得到高盛等相关美国金融机构的“周密服务”。因此美国高盛对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布局了如指掌,这也是为什么高盛为首的金融炒家总能轻易利用“中国因素”进行成功炒作。2009年以来,油价反弹,在每桶60美元徘徊。高盛却开始公开唱空油价,在5月初又发布研究报告,称美国原油期货价格将在未来两个月跌至45美元/桶,事实是,截止5月底,美国原油期货价格涨至65美元/桶,高盛唱空和唱多油价,都是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当然,高盛介入的中国战略行业远不止石油。
涉嫌助希腊瞒赤字,并试图嫁祸中国
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曾写道:“在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总暗藏着金钱的秘密。”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刚好印证了这句话。
希腊为了能够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寻求高盛等投行帮助降低财政赤字。因此,高盛帮希腊政府悄悄贷进了数十亿美元。因为被视为货币交易而非贷款,而没有对外发布。这笔交易帮助希腊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仅达到欧洲赤字的规定获得加入欧元集团资格,还得以继续挥霍,但也埋下了隐患。2009年,希腊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2009年12月,国际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希腊主权信贷评级,引爆希腊政府债务危机。
多项记录显示,在华尔街的协助下,希腊过去10年来一直努力躲避欧洲负债的限制。由高盛制造的一笔交易,让希腊数十亿美元的债务,得以躲过布鲁塞尔预算监督人员的审查。希腊为此支付了高盛大约3亿美元的费用。
掌握了高盛及一些华尔街交易文件的雅典经济学家Gikas Hardouvelis表示:“这类交易因为没有以贷款的方式记录,常会误导投资者以及金融监管人员对一国负债深度的了解。”
此外,这些“秘密”交易,除了通过欺骗投资者,更诱导政府采取错误的政策,以避免采取严格措施,来控制他们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如,高盛曾一度要向中国推销250亿欧元希腊债券,想假借中国之助,进一步帮希腊来掩饰现在的债务。高盛此举有转移危机,嫁祸中国之嫌。
在财经作家李德林所撰《做空希腊下一步高盛的终极是中国》一文中,有如下描述:
在这场危机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中国”的“身影”。去年(2009年,编者注)11月,高盛投行总裁亲自前往希腊首都雅典,提出了一项帮助希腊还债套现的计划建议,并建议希腊方面由高盛搭桥,将高达250亿欧元的国债推销给中国。当一月底希腊成功拿到80亿欧元的新贷款时,市场一度便认为希腊已经没有支付危机。然而这正是某些人需要造成的效果。这时高盛高层再度游说希腊方面。然而希腊新政府显然已经认识到,高盛的建议是饮鸩止渴。在希腊的拒绝下,很快,市场上便出现了新的谣传:中国拒绝购买由高盛投行安排的一项“私人投资”25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也就是说,希腊委托高盛出面来替其安排寻找投资者,这明确显示希腊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个国家的国债无人问津的话,就是该国金融信誉出现问题的最为明确的标识。而中国的拒绝将使市场要求雅典提供更高的风险保险。在这种背景下,高盛就成为一个大赢家:一方面替希腊推销国债能够得到更多的收益,而另一方面高盛手中的“信用违约互换”保险CDS则大幅上涨。
法国分析家认为,透露出中国拒购希腊国债是令人吃惊的。这种消息按惯例是绝对处于保密状态的。对投资者或推销者来说,这种消息的泄露对两者都是不利的。然而《金融时报》却发现,消息透露者居然是高盛投行的第二把手凯利•科恩。他于去年11月和今年1月两次前往雅典,试图游说希腊当局让高盛将高达250亿欧元的国债推销给中国,但遭到希腊的拒绝。于是消息便蹊跷地走漏出来,对希腊和欧元造成巨大冲击。
整垮贝尔斯登和雷曼
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认为,是高盛操纵股价导致它们垮台和陷入困境。据2008年《华尔街日报》英文版文章《Goldman Is Queried About Bear’s Fall》披露,高盛操纵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股价的问题已经被美联储调查。雷曼兄弟CEO Richard Fuld指控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认为高盛交易员在恶意散播关于雷曼兄弟的谣言,造成雷曼兄弟股价暴跌,最终雷曼只得以破产收场。在美国,操纵股价是一项非常严重的指控。
事实上,高盛的一封电子邮件确实对贝尔斯登造成了重大打击。
《财富》杂志曾报道,2008年3月11日,高盛的信贷衍生产品业务部在向其客户发送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称,高盛将不再就贝尔斯登的衍生产品交易为他们提供担保。
而在此前几周,高盛等银行都还在积极开展业务,同意对担心贝尔斯登这样无力履行其利率互换交易义务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并从中收取不菲的佣金。
尽管高盛发言人当时声称该邮件不构成全面的拒绝,但资金管理公司Hayman Capital首席执行官Kyle Bass收到这邮件时还是感到异常震惊。Bass让同事给高盛打电话确认一下,问是不是搞错了。
“没有错,”Bass说,“高盛告知华尔街说,他们和贝尔斯登的关系完了,风险太大了。这是他们关系的终结。”
高盛的这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泄露以后,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其他客户开始撤资,最后撤资者多达上百家,加速了贝尔斯登的崩溃。
制造“全球化模式”陷阱
在过去25年里,华尔街制造了一系列的丑闻,能忽悠出去的东西也没剩下啥了。垃圾债券、IPO、次级房贷以及其他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产品,在公众心目中都成了诈骗的陷阱。信贷市场正陷入危机当中,房地产泡沫经济破灭,逼得华尔街不得不去找一个新的圈套诱人上钩——全球化模式。
为什么全世界都要统一成“全球化模式”呢?1984年即在高盛任职的日本人神谷秀树在他所著《贪婪的资本主义》一书中这样写道:“推进全球化模式的中心人物无疑都是美国巨大投资银行的顶层人物。简单地说,证券世界的销售体系是由不到十家高盛这种巨大投资银行(包括储蓄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部门)掌握的。他们为了让自己更方便,要把所有的证券都做成“定性化的商品”。也就是说,他们使交易条件规格化以便于自己更好买卖。不仅仅限于证券,原油、玉米、大豆、咖啡豆等等,他们建立起的商品交易系统中,交易的种类越多,他们的利益和市场支配能力就越强。
他们在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商业圈和支配能力都增强了,以至于市场都要采取他们的游戏规则。像他们这样追求数字的人最忌讳的就是“个性”。当证券、商品都失去自己个性的时候,世界就掌握在了这些人的手里。
高盛等投资银行致力于用微薄的手续费来操作具有统一性(专家称商品化)的大规模商品,只要数量庞大,那么即使很小的价格差也能够带来巨额收益。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银行就是“贪婪资本主义”的产物,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需要“全球化模式”,推行全球化,就掌握了世界。
高盛的野心,不过如此。
全球化模式陷阱,贪婪的资本主义,高盛的罪孽。
书籍下载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0aggn.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0kgn8.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