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博鳌论坛上提出:现在不少国企在国内、国际市场已具有竞争力,没有理由再给它们补贴。
林教授此言可谓典型的“话里有话”。一方面肯定国企“已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却暗示“国企吃大补”,但事实是否如此仍值得商榷。
其实早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就澄清过这个问题,他当时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切断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切断补贴渠道。这个切断实际上在朱镕基总理时代已经做到了,因为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正因为当时改革脱困的时候,把政府补贴的渠道统统切断,所以迫使一直做到现在,我们有5000户国有大中型的困难企业破产,破产是非常难的事情。如果有政府补贴,谁会有兴趣去做这个破产?因为政府补贴切断了。”
由于林教授没有进一步说明他为什么会认为国企在吃补贴,所以笔者也无法对他的说法进一步表示质疑。不过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各类指责国企接受国家补贴的声音,其主要依据都来自天则经济研究所于201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称:从2001年至2008年,国有企业少支付利息2.8469万亿,地租3万余亿,资源租5千余亿,亏损补贴1198亿,总计是6.4767万亿,远大于4万余亿的企业利润总额。而最终上缴国家的6%的利润,95%都回流到了国企本身。
天则所的这份报告,表面上似乎很严谨,但很快就被严肃的经济学家认为是一份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政治文件”,其中很多数据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天则所的报告中说:“2007-2009年,在整体巨额利润情况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依然获得700多亿政府财政补贴。”但实际情况却是当国际油价从2007年初的每桶50美元飙升到2008年的每桶145美元时,国家发改委考虑到国内通胀压力与消费者承受能力,并未按相应的涨幅提高国内成品油价。发改委的这一价格管制措施造成中石油、中石化炼油业务的严重亏损,国家才不得不在年终发放数百亿元的财政补贴,这笔财政补贴实际上是补贴给了各中小企业和私家车主。而更可笑的是,天则所的报告还把国资委对两家航空企业、五家电力集团和两家电网公司的注资也列为财政补贴。
再比如,天则所的报告的认为:“国有及控股企业实际利息率为0.016%,个人及控股企业实际利息率为0.054%。这样如果按照5.4%融资费率进行测算,国有企业在2001-2008年间利息少支付的费用为2.8469万亿元。”这一数据被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大肆引用,但他们却不愿意稍微动脑子想一想,目前国内银行都已经市场化,商业化了,很多还是上市公司,他们如何肯做赔本的买卖,倒贴利息把款贷给国企?其实,有些国企贷款的利息之所以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他们信誉好,还款有保障,是银行的优质客户,这和一些私企老板拿到贷款之后动辄玩“人间蒸发”根本不同,因此银行这么做纯粹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市场行为,全世界的银行都在这么做。把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说成是国家对国企的补贴,这接近信口雌黄。
总之,天则所的这份报告硬伤累累,并不值得严肃的经济学家认真对待。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根据中国经济年鉴的相关数据,国企不仅没有享受到政府的补贴,而且比其他性质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税负。比如国企的销售利税率(利润+税收)就一直远高于私企和外企。销售利税率是企业盈余,就盈余来讲国企始终是最高的。只是国企纳税高于私企和外企,所以利润才显的低。比如在1995年,销售完税率、利润率、利税率这三个数字,国企分别为:8.46%、2.55%、11.01%;私企则分别为6.04%、7.49%、13.53%;外企分别为4.40%、4.92%、9.32%。很明显,国企利润率最低,但完税率最高。到了2004年,这一格局仍然没有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别为7.27%、9.41%、16.68%;私企则分别为3.69%、4.63%、8.32%;外企分别为2.72%、5.27%、7.99%——国企的完税率仍然最高,税负仍然最重。这样一种状况,怎么能说是国企受到政府补贴呢?有这样补贴企业的吗?
总之,所谓“国企靠补贴生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而且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伪命题。国企利润不是靠补贴补出来的,所谓的补贴也是在市场评估之下做出的,并非一味偏袒。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