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圳——这是数字时代的最佳投资之一。
2001年6月,南非传媒公司Naspers用34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举步维艰的中国初创公司的大量股份。今天,这家名为腾讯的初创公司已经成了互联网巨擘,市值接近1200亿美元,远超eBay或雅虎(Yahoo)等互联网先驱。由于这笔时机精准的投资,Naspers获得了400亿美元的收益。
在炙手可热的中国互联网市场,Naspers等外国投资机构已经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周二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的方案,雅虎和日本软银(SoftBank)凭借在该公司的持股可能赢得共750亿美元的收益。当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2005年上市时,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持有其三分之一的股权;上市首日,百度的股价就上涨了354%。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京东也将于今年启动上市,一大批外国投资机构将因此大赚一笔,包括美国的投资公司老虎环球(Tiger Global),俄罗斯的DST全球(DST Global),和沙特阿拉伯王子瓦利德·本·塔拉勒(Alwaleed bin Talal)。
私募公司鼎晖投资(CDH Investments)专注于中国业务,公司合伙人司徒山客(Stuart Schonberger)说,“这就是大数定律,就中国而言,如果进展顺利,结果就会妙不可言。”
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外国投资规模之庞大、利润之丰厚,已经令一些分析人士担心,中国政府可能进一步收紧已有的限制,确保对中国经济中这个最富活力和敏感性的领域实施掌控,就像它对银行业、电信业和航空业所做的一样。
但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尚未表现出过多担忧。监管机构没有对外国股东施压,要求其减少持股,也没有试图阻止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分析人士说,这也许是因为北京对这一领域的影响力更加隐蔽。管理着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中国企业家允许政府密切监控它们的网站,任意进行审查——外国投资者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
关注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北京分析人士洪波说,“如果政府想要监管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是否由外国公司持有无关紧要。”
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曾经称赞阿里巴巴和腾讯是中国创新企业的典范。中国官方的新闻机构几周前甚至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盛赞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丝毫没有提到几乎所有的大型公司都从外国投资者那里获得了大量资金的事。
新华社的这篇文章说,“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接触互联网20年之后,中国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但却不是某些西方人士预测的那样。中国的互联网不仅没有带来崩溃,反而在商业上更加强劲,更加具有创新性。”
外国投资机构拥有控股权的做法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中国企业家正在不顾一切地为自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寻找资本,其中的许多公司以硅谷的企业为榜样。由于中国几乎没有风险投资公司,许多初创公司转向了外国资本。
只有一个问题:在一些被认为敏感的领域,中国政府限制外国投资。
不过,聪明的银行家和律师们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他们提议,注册一家离岸控股公司,用它来控制初创公司的资本。这家控股公司会与中国公民拥有的国内实体挂钩,而这些中国公民将持有互联网营业执照。
这个复杂的投资结构——即所谓的可变权益实体——成了一个让中国网络企业家得以利用外国资本的监管漏洞。它还为这些公司在海外上市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没有可行的出口,”拥有在华业务的启明创投(Qiming Ventures)的联合创始人盖理·瑞斯彻(Gary Rieschel)说。“要在上海上市,他们必须证明公司连续三年盈利。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外国风投公司迅速抓住了机遇。除了德丰杰投资,硅谷公司Integrity Partners、纪源资本(GGV Capital)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都购买了中国最热门的一些初创公司的早期股权,包括新浪、搜狐、百度和网易。
一批从事长线投资的战略投资者也购买了这些公司的大量股权。1999年,软银对刚成立不久的中国B2B电子商务网站Alibaba.com投资了2000万美元,后来又几次投资该公司。软银主席孙正义(Masayoshi Son)当时告诉同事,他打算长期持股,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获得立足点。
软银旗下的软银中国资本(SBChina Venture Capital)执行主管合伙人薛村禾(Chauncey Shey)说,“孙正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是一个拥有战略眼光的运营高管。他通常不需要退出。他考虑的是长期回报。”
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校友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创办的雅虎公司也因为对阿里巴巴的投资而大赚。2005年,雅虎的中国网站渐渐被本土的竞争者超越。因此,雅虎高层当年宣布,将把旗下中文网站的控制权转交给阿里巴巴。作为交易的一部分,雅虎同意向已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这家公司投资10亿美元,以换取40%的股份。
这项投资如今看来相当英明。双方签订协议后不久,雅虎就开始在美国市场上表现不佳,与此同时,随着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和天猫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雅虎的这笔投资一飞冲天。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目前的估值为350亿美元,这还是在两年前以70亿美元的价格卖出大量股份之后。
分析人士称,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上取得了成功——而且避开了北京当局的严厉审查——一个原因在于,它们在这些初创企业中扮演了大体低调的角色。它们会在董事会中占据席位,但放手让企业的中国创始人进行日常管理,并发展自身的经营策略。
Naspers与腾讯之间的关系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
Naspers于1915年成立于约翰内斯堡,以发行报纸起家,后来扩展到付费电视和互联网服务领域,并且开始寻找在中国做交易的机会。这家公司一贯低调,于上世纪末进入了中国市场。到2001年,Naspers进行了第一笔大交易,购入了腾讯的股份。后者由一群痴迷于传呼机和即时通讯的工程师创立。
那时候,总部位于中国南方城市深圳的腾讯前景颇为黯淡,苦于旗下的免费即时通讯工具OICQ赚不到钱。而且,收购了即时通讯企业ICQ的美国在线(AOL),刚刚在美国发起了针对腾讯的诉讼,指控其侵犯商标权。
接下来,就在腾讯与Naspers进行谈判的过程中,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大幅压低了这些中国年轻企业家的期望值。
尽管挑战重重,Naspers还是将腾讯的估值定在了8000万美元上下,并且同意向其注入更多的资金。腾讯很快将旗下的即时通讯工具改名为QQ。Naspers从腾讯的两大投资商手中收购了公司近一半的股份。这两家投资商分别是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IDG资本,以及电讯盈科(PCCW)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盈科由香港亿万富豪李嘉诚(Li Ka-shing)的儿子掌控。这两家公司于1999年向腾讯注入了区区220万美元,它们将股份出售给了Naspers的子公司MIH,获得了巨额利润。
“IDG和盈科喜欢投资初创企业。不过我们当需要资金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他们就帮不上忙了,”腾讯的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马化腾曾接受采访称。“MIH实力雄厚,因此更有保障。”
完成这笔投资后,Naspers退居幕后,放手让腾讯的创始人掌握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即时通讯业务的基础上,腾讯变身为在线游戏与社交网络巨头,如今已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风投企业很少能通过长期投资互联网初创企业赚到100亿美元以上。然而,几乎从未就其在中国的投资接受采访的Naspers公司,多年来按兵不动,而其手中持有的股份目前的价值达400亿美元左右。
当年牵头投资腾讯的Naspers高管之一查尔斯·瑟尔(Charles Searle)本周通过电子邮件接受本报采访称,“我们一股也没卖。”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