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互联网金融观察之七:大数据技术应用与透明国家的形成)
互联网技术革新推动“大数据”形成与应用
云计算、SN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数据的生成与传递变成现实;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收集的要求大大降低;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数据存储得以实现;并行处理计算,使得数据可以得到高速处理,更快获得结果、应用;各种算法、机器智能化学习的成熟等等又进一步促进大数据的应用发展。
目前对大数据技术应用比较成功的领域之一是气象预报。在此之前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天气,因为变量太多,大到日月星展,中到洋流大气,小到人的环境行为的偶然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气象学家通过气象大数据的分析,加上并行的处理技术,人们做到了从大量的看似不相关的数据中找到它们的联系,实现更准确的气象预测。
因为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社会分析提供了基础。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在信用上的应用,我们可以还原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信用轮廓,让以往无法描述和定性的个人或者群体的信用诸方面的特征变得清晰起来,触手可及。个人的信用评估和信誉调查和实现气象预测有非常类似之处,一个人或者群体的信誉好坏取决于很多的变量,而且信用程度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行为特征的体现——资产、收入、消费、个性、习惯、社交网络等等都是会对信用产生影响。个体信用的诸方面特征是通过这个个体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的。通过大数据,可以通过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大量守信或者爽约的行为进行观察,将以往无法收集或者认为无意义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现个体价值观的构成的诸方面细致特征,并使得个体信用特征多维展现并且立体化,从而实现对市场中的个体或群体的未来行为的预计或者估计。这个改变对人的社会性研究而言是革命性的。
社会在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据BBC公司统计,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每天为2.7EB,全球新产生的数据年增40%,每两年就可以翻番。宽带化以及信息化应用的深入推动了云计算发展。大数据是信息化新阶段的特征,大数据的挖掘可应用到经济、政治、国防、文化等各领域;个人的云存储、企业的云制造以及云政务等在近年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15年全球数据中心的一半都会基于云计算技术。与全球云计算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23.5%相比,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长更快,年增长率超过40%。而根据思科公司统计,2013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增长了81%,预计到2018年还将较2013年增长11倍,其中半数流量卸载到Wifi(无线保真)。2013年底我国4G牌照的发放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按照工信部统计,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7.8%,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46.9%,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65.1MB,其中手机上网流量占比提升至80.8%。
大数据技术在金融业应用
而这种些数据和信息一旦落入资本手中,也就使得资本有可能在更充分地研究人的社会性特点和人性的弱点的基础上,琢磨它们的市场对手人群或者羊群,通过市场将钱财从这些人夺过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深度挖掘积累下来的数据信息,构建自己的资本循环与增殖模式(赢利模式),搭建出不同于银行传统模式的线上业务平台,使得大数据技术在支付结算及信贷这两项银行核心业务中得到成功应用。
企业是资本的载体,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在运用大数据技术同时必然将其资本化,从而形成新的细分产业及其资本循环,这种产业资本循环,推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新型的产业资本循环,一般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信息收集、存储和积累。其二,借助自己长期积累的海量的用户数据和技术手段,对具有不同数据特征的人群进行细分,从而改造这些人群在市场的行为模式或者创造一个特定的市场。其三,将这些人群或者中小资本与自身掌握的技术相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先导优势的赢利模式,从这些人群身上聚敛财富。
阿里巴巴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走在行业的潮头。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完全是构建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通过数据分析,号称是以自主服务模式为主的、面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工厂;24小时开放、随时申请、随时审批、随时发放的网上小额信贷服务。以阿里云开放数据处理服务ODPS(Open Data Processing Service)为支撑,汇集来自淘宝、天猫、B2B、支付宝的交易数据、日志、聊天记录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数据,经过确定的调度、系统监控、数据分析、算法优化等流程,最终形成了310模式:3分钟填写申请表、1分钟完成资格审查、通过审查的马上将申请信贷额度打入客户账户。目前,淘宝贷款已经实现自动化程序处理。
国外的银行业对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尝试也不乏例子。比如花旗银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数据就包括:客户提供的信息(申请、表格等)、社交网络和公共网页得到客户的信用记录以及信用历史、和目标客户有类似行为模式的客户数据、金融以及经济数据(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招股章程、过往贷款记录)、新闻(以衡量公众意见以及信心)、Facebook在内的来自社交网络的数据(个人、家庭计划等)与应用、信用风险评估(贷款)、针对性营销方案等等(包括客户统一视图(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细分客户,按照客户行为进行分类、为客户提供质量一致的客户体验)。西太平洋银行则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社交媒体数据仅仅是当今多种数据来源之一,该银行目前侧重于将情感分析作为其大数据分析挑战的一部分。
国内的银行同样注意到大数据的应用问题,并且开始探索。建设银行对善融商务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都有记录并且能鉴别真伪,可作为客户授信评级的重要依据。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比如点击量、跨店铺点击,订单流转量甚至聊天信息的收集和综合分析。并且意识到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源配置的特点是: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甚至不需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直接匹配完成信评级的重要依据。光大银行的大数据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和敏捷数据、系统日志数据、GIS地理信息数据、在线交易数据等等。
大数据应用所导致的经济数据信息向互联网上转移
很显然,大数据技术的资本化,针对不同数据特征人群的市场而形成的资本赢利模式的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数据在线。既然是大数据,必须要有足够大量的数据来源与生成,这是一切分析和预测的大前提。如何在预测之前收集足够多的信息,就成了预测成功与否的关键。几十年来 IT 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大量数据量化。一切皆可“数量化”已经成为趋势,并且这个趋势还在加速。现在太多系统都是孤立的,比如很多公共事业数据。银行本身的很多业务,比如对公业务、对私业务、卡业务等,都相互分离,难以形成联动效应。决定信用本身的不单是金融数据,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数据,它们交互影响。但这些数据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收集、存储、交流、分析和应用,信息也就开始向互联网上集中和流动。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因为阿里巴巴在这个产业中具有先导优势,所以阿里巴巴的支付与金融业务迅速成长。4月底阿里正式入股新浪微博。双方将在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并探索基于数亿的微博用户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的数亿消费者有效互动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根据新浪微博内部人士透露,双方的用户重合度超过40%。也就是说,“双方用户账户互通”后,阿里巴巴平台上的用户最少扩大3亿。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后,使其平台上具有了8亿可供挖掘的用户,这么多的用户基础,随便在平台上卖点什么都能赚大钱。另外据支付宝公司今年发布数据称,截至2013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近3亿,其中超过1亿的手机支付用户在过去一年完成了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的支付,支付宝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自2010年四月成立以来,截止2014年一月,阿里小微信贷的客户数已经达到64万,放贷的总金额累计达到1500多亿元,而坏账率不到1%。其中以80后、90后创业者成为阿里小微信贷的主要客户群。
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迅速成长相对照的是支付与银行存款业务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从2012年后半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电商购物业务呈现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增速,互联网支付业务紧跟其后也呈现出同样速度的增长。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业务异军突起,2013年竟然出现了支付金额317.56%的增速。据央行数据显示,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2013年,除了移动支付业务翻番外,支付机构累计发生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9.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06%和48.57%。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处理业务4.76亿笔,金额6.45万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02%和81.30%。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最大的特点是“一升一降”。互联网支付和移动互联网支付业务大幅度飙升,传统线下落地支付业务几乎是全面下降。2013年,票据业务量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1.61%和2.93%。其中,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业务均下降。银行卡发卡量增速放缓0.57个百分点。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较上年末减少4.71%;每台POS对应的银行卡数量较上年末减少20.25%。商业银行力推的电话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也分别下降6.59%和8.92%。
2013年支付系统上的格局变化说明,传统商业银行三大业务支柱之一的支付结算系统的地盘正在被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以几何乘数速度蚕食。支付结算系统包括银行卡在内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平台;互联网支付系统不仅削弱了银行盈利能力,蚕食其利润来源,而且直接占领银行支付系统平台,重构市场的交易关系和信用关系体系,并且挖掘银行的生存根基。
经济信息主导权悄然转移
我们知道,因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必然发生相应的经济数据信息向互联网上归集和通过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平台存储和流动。由此必然引发的问题是,依赖于互联网的某个商业平台的个人或者企业的身份信息以及行为过后所生成的信息,在这些个人或企业与搭建平台的互联网企业之间,信息分享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但是这种开放性和透明性却是单向的,也就是对搭建平台的互联网企业集中开放和透明。
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56.43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4.93%,增速放缓4.53个百分点。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3558.06万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0.63% ,较上年末增长12.26%,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个人银行结算账户56.07亿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99.37%,较上年末增长14.95%,增速放缓4.56个百分点。显而易见,占整个银行结算账户99.37% 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增速放缓幅度最大。这些数据表明,互联网企业的支付业务主要挖角的是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其中包括大量的储蓄账户,也就是所有我国工资劳动者的积存收入账户。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从来就没有承认过工资劳动者积存收入的资本化问题。因为实行市场经济的体制,这个观念转变被官方意识形态所阻碍,而在民间大行其道。实际上,工资劳动者的积存收入也是社会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金融过程,比如储蓄存款方式,这部分收入因为获取利息而资本化;不仅如此,这部分收入通过投入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同样开始了自身的增殖与牟利过程,虽然它们一贯地在市场中处于非主导地位和从属地位,成为市场垄断资本或者主导资本剥夺的对象。
我们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工资劳动者或者小资本所有者将它们的资本的运用途径向互联网上的结算平台转移,意味着我们的最基本的市场主体人群的经济数据信息也就被这些互联网企业所掌控。因为这些中小资本所有者一方面要维持他们未来的的基本消费,所以这些互联网企业实际上掌控了我国经济或者产业体系中的市场最终消费环节;比如以此为基础开展客户营销,制定在线营销方案和微博营销方案,采用中文分析引擎,进行客户行为分析,包括电话语音、网络的监控录像、客户走动线路的重叠分析、风险控制与管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整合等等;重构我们的消费文化,进而改变带动我们的产业体系转向或者重心转移。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资本通过市场金融过程向产业体系配置,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社会资本积累过程,比如余额宝对银行存款策动搬家,带动贷款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整个信用或者金融体系的震荡;存款户的的基础数据被日资背景的互联网企业掌控,自身也就成为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市场中觊觎的目标。
随着新型量子计算机的出现,量子计算机将会轻易地穷举出大部分私匙,RSA加密算法也不再安全,以及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质的跃升,我国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家庭、企业、银行、政府也就变得透明,而且这种对互联网企业的集中开放与单向透明程度将越来越高,就如同高倍显微镜下被观察的样本一般。因此,如果假以时日,这些互联网企业完全掌控我们社会最广大的市场人群和企业的经济基础数据信息,我国经济、文化和政治对互联网企业再也毫无秘密可言。长此以往,结果不仅是中国国有银行业被它们边缘化,而且因为它们控制了最终消费市场和金融,我国人民的社会生存与经济也就任它们搅风搅雨和予取予求。
参考文献:
《产业形成的一般过程》,清湖渔夫;
《信用、信用市场和信用资本循环》,清湖渔夫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