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钢数百亿贷款全面逾期”的传闻和广发证券研究团队一句“中钢集团二度逼近破产并不超预期”研判惹尽眼球。但事实上,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下称“中钢集团”)贷款并未“全面逾期”且目前仍在正常经营。
《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从事件核心消息人士处了解了来龙去脉,与市场上盛传的数百亿本息逾期的传闻不同,截止到7月底,中钢集团的逾期金额为6.9亿元,也正是这6.9亿元引发了当前的市场风波。
至于市场上盛传的“国务院涉入调节,并注资200亿”的说法,一位接近中钢集团的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完全莫须有,国务院没有涉入,银行也没有减免债务,由中钢自己解决目前的问题。”
另据上述人士称,目前几家相关银行的行长都已经与中钢接洽过,中钢也已经在研究几种可行的融资方案,但并未确定。
据知情人士透露,事件“祸端”始于6月份。中钢集团彼时在某国有银行的一笔贷款到期,这个银行并非目前传闻中的工行或交行。因受到山西海鑫事件持续发酵带来的综合影响、以及一些政策调整方面因素,也包括集团在2011年前激进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影响,让中钢在年中的流动性遇困,中钢集团没能按时全数还上这笔国有银行贷款。
据一位核心银行人士援引银监会内部网站的数据向本报记者透露,截止7月底,中钢集团旗下的中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钢股份”)发生了6.9亿的不良贷款,当时中钢股份的贷款余额为187亿。
“其实就是这6.9亿的逾期,而不是传闻中的数百亿本息逾期。”一位接近中钢集团的人士向本报记者独家透露,不过上述人士也透露,中钢集团整体的贷款余额绝对不止187亿。
中钢方面9月23日面对市场传言的回应中也承认“资金面紧张”。
下面的剧情就有些戏剧性了。当中钢遇到了流动性挑战,其选择了与其余有授信的银行沟通,要求银行们支持,其中可能包括给予合理的展期。可谁知,由于中钢“坦白”了几个亿逾期的发生,一众银行中反而有不少家,按照行业一般风控规定,将中钢的贷款列入了“关注类”。
“既然贷款都进了‘关注类’,有的银行就开始适当收缩授信额度,有些银行拒绝了中钢的展期要求。”上述核心消息人士说。
他分析,其实银行们从个体来看也没做错,商业银行不少也是自负盈亏的上市公司,管理好风险是保护利润和对股东负责。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已经资金面紧张的中钢集团,银行此后的反应,反而使其小难关变成了一个资金链危机,而这反而会使更多银行贷款出现问题。
之后,中钢集团向几个相关国家管理部门请求协调,情况才又被扭转回来。“后来管理部门就开始了对中钢债务问题的协调,银行现在也都基本采取合作态度。”上述核心消息人士告诉本报,也表示请市场不用过度惊慌,“中钢还在正常经营,并没有走到破产边缘”。
一位核心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几个银行的行长都已经跟中钢沟通过了,他们对情况很了解。”
亦有市场传言称,有银行减免了中钢贷款利息,授信银行们形成了一个可以互相通气的类似联系组机制。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