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New Normal)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先生提出的一个描述经济状况的概念。埃里安先生意在解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至今),西方发达经济体通缩长期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原本认为,危机后的通货紧缩理应是短期现象,现在却进入了长期化的稳定状态。
就中文而言,常态不新。新常态,则是巨变完成后的稳定状态了。笔者以为,美、欧、日已经过度金融化了,通货膨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理性地看,如此神奇的长期通货紧缩,是不可能成为经济常态的。之所以世界经济会出现反常状况,就意味着一定存在着反常行为。有一个国家,动员了举国之力,逆转了经济规律。否则,西方的通缩长期化(所谓新常态)绝无可能。意即,有一个国家为发达经济体持续提供了双重补贴,一是提供了巨额本币信用(吸纳美元通货膨胀),二是提供了天量廉价商品(跨境转移国民福利)。我国的反周期操作,制造了一个人类经济史的奇迹。这个奇迹,笔者以为是超常态,却被埃里安先生定义为“新常态”。新,就是才开始;常态,就是长期化。
应对经济危机的本能反应就是去杠杆。去杠杆,就是去泡沫化,也就是去金融化,本质上是重新工业化。经济学的最基本定律是,劳动创造价值。没有了制造业,就无法创造价值了,用金融戏法分配别人的价值,早晚有一天会堕入无底深渊的。所以,美、欧、日痛定思痛,陆续开始走上去杠杆的道路(也就是去金融化的道路)。去杠杆,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本来,西方的经济危机应该给他们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因为,去杠杆,意味着调整社会再分配,贫富议价过程往往会很暴力。但是,这一沉重包袱却被另一个国家背走了。国人知道吗?美国的通货增量几乎全部流往了我国,美国的日用消费品几乎全部由我国供给。那么,我国呢?我国在史无前例地增杠杆,我国制造了令人发指的资产泡沫,我国正在进行大跃进式的全面金融化,也就是说我国开始了去工业化的“神奇”历史进程。个别国人心思缜密,将我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经济政策称之为“经济新常态”。
“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算不算新呢?M2长期保持平均14%的增速算不算新常态?滥发货币以保持经济高增长算不算经济新常态?事实上,发钞票,就是发国债,发国债就必须增加税赋,增加税赋也只能依靠超级地租了。好了,请拿出计算器出来,请计算一下四万亿等于预征了几年的税赋。请计算一下,所有新增货币等于多少年的预征税赋?请注意了,你所看到的残酷现实,不是民国县长在提前预征N年税赋的旧故事。至于,这税赋的“新常态”,笔者将之定义为超级地租新常态。当然,你也可以计算一下你正在上缴的超级地租。不计算也可以,反正你知道这几年房价和租金涨了多少倍!有良知的经济学家,不会使用“新常态”一词,特别不会使用“经济新常态”一词。因为,一个人得了癌症,医生不应该说这是身体进入了“新常态”。不去杠杆、专搞泡沫、彻底金融化(混合加流转之类)、甚至去工业化(所谓的产业升级),这一切的一切怎可说成是经济新常态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经济新常态”正在成为褒义的政策词汇。超级地租由此已经是一发而不可收了,人民币台币化或日元化似乎也不可避免了。
为什么我国要将超常态定义为“新常态”呢?笔者不愿意深入解析了!就如同,笔者不愿意解析,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超级地租,为什么“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货膨胀。因为,笔者相信,以我国国民的素质,是能够理解剥削和压迫的。剥削和压迫,更需要华丽的包装,于是就有了一系列崭新的概念。并不有趣的是,这些概念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流行起来了。有好事者,竟然将“新常态”的英文翻译都准备好了,叫做“Pinormal”。据说,危机意识现在属于负能量。那么,不说也罢!
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先生确实聪明。我想,他的灵感或许来自于电视剧。瑞恩·墨菲(Ryan Murphy)制作了新剧《The New Normal》,剧集的名字是《新常态》/《基本正常》("基"本正常——与同志亦凡人同意)。这个单镜头喜剧项目主要讲述了一对同性夫夫和一位为他们代孕的女士之间的故事。或许,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在计算超级地租之余,去看这部喜剧娱乐一下。无论如何,笔者希望,新常态(New Normal),不要变成我国一场悲剧的名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