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高度干预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模式。
一般来说,施行统制经济的国家对各种核心生产生活资料实行统购统销、专卖、限价,控制金融、外汇,高度插手经济运行,企业为利润生产,受国家影响。政府与资本形成密切的主仆关系,政府指导(影响)资本生产,资本影响(决定)政府决策,经济有高度计划性,往往在战争等非常时期采用。
比如,1915 年颁布德国的《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1916 年颁布《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
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对德国的统制经济有详细的描述。
威廉·夏伊勒 William L. Shirer在《第三帝国的兴亡》和《柏林日记》之中介绍过德国的统制经济,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国家经济委员会与行业协会建立紧密联系,行业协会协调企业生产,全国生产有周密的计划,企业生产要填写大量表单(40份),国家保证企业利润(6%),企业对员工的劳动表现建立档案,劳动者不能随便转换工作,更不能罢工,延长工时,压低计时工资,企业不能随意开除员工,生活品实行配给,凭票供应。如果不考虑货币总量的话,企业获得利润,国家获得基础设施和军火,劳动者获得工作和基本生活用品。
可以讲,一战、二战期间,非社会主义的各主要交战国,基本都实践过统制经济。
比如,《美国战时计划经济》((日)森武夫著;陈文鹭译),讲的是美国一战期间的统制经济,美国政府如何对原材料、劳动力、运输、金融施行统制。民间的生活细节,可以参考《光荣与梦想》。
国民政府也不例外,严格控制外汇;对棉花、棉纱、棉布、煤、石油、纸张、机器、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漂白粉、染料等工业制品、设备和原材料施行统制;对钨、锡、汞、桐油、生丝、茶叶、药材等出口物资实行统销;对盐、糖、卷烟、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施行田赋征实;增加货币供应,弥补财政赤字。
多说一段。
当然,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除了满足对日战争需求,还满足了官僚资本发财的目的,绝大多数人毁家纾国,极少数人财源滚滚。绝大多数人迅速阶级跌落,其中不仅包括小资产阶级和小地主,还包括中等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包括无法利用经济政策发财的中级军官。大批社会成员失去生产资料,陷入贫困,金字塔型社会迅速进化为倒图钉型社会。可以说,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埋下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种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易劳逸的《毁灭的种子》。
言归正传。
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战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有交集。
统治经济与传统意义上计划经济最大的区别是仍然保留利润。生产服从国家计划指令指挥,但是企业保留利润,这些利润往往辗转来自国家财政。计划经济则不同,生产根据计划指令,利润没有存在的意义:利润全部无偿上缴国库,亏损由国家无偿补贴。
比如,苏联虽然也施行了高度计划性的经济,但企业利润无偿上缴,亏损无偿补贴,所以不是统制经济。
统制经济可以在非战争时期采用。战时经济往往以军需品的生产为重点,提高军火生产,压缩民品生产,统制经济则未必。垄断时代以前,也有战时经济,比如增加税收,增加外债,增加军火订单,增加军费支出,削减其他领域的财政支出。但是国家对经济循环插手较少,那样的战时经济不算统制经济。所以,统制经济不是战时经济的子集。
比如,二战前夕,德国即开始采用统制经济,那时的产品结构虽然向国防倾斜,但显然不能达到战时经济的比例,所以不能算战时经济。再比如,日俄大战,日本军费开支暴涨,大量举借外债,增加税收,军品订单增加,军品生产比例提升,民品生产比例下降。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像后来一战期间各国那样具体插手经济循环细节。那时的日本经济是战时经济,但不能算统制经济。
统制经济可以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也可以在非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按照列宁观点,随着生产过程不断集中,国家资本主义必然在资本高度垄断的时代自然而然地出现。但是,统制经济则未必,只要国家控制外汇、金融,对核心生产、生活资料实行统购统销、专卖、限价,就可以实现既保留利润又实现国家高度干预经济。另一方面,当今大多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虽然垄断核心生产生活资料,但是抓大放小,并不插手经济循环的细节,不实行统购统销、专卖、限价,有能力施行计划生产,但是并不施行,这样的国家的经济也不能算统制经济。
比如,国民政府时代,中国显然不是高度垄断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成分中有封建的成分,也有为列强提供原料、市场的半殖民地的成分,就是缺少本土的垄断资本,民族资产阶级高度分散。但是,这并不妨碍国民政府施行统制经济。再比如,今天美国华尔街虽然控制核心生产生活资料,但并并不插手经济循环细节。所以,今天的美国经济不是统制经济。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战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四者有不同的标准,把四者混淆,很容易产生误解。
统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主义扩张,列强争夺势力范围,必然兵戎相见,垄断时代的战时经济,必然是统制经济。即使没有战争威胁,随着垄断巩固和国家内部社会矛盾的加剧,迟早也会出现统制经济。
抛开国民政府因为战争原因,在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那样,落后国因为战争等原因实施统制经济不说,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垄断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基础日益集中在数量有限的垄断集团手中,这些垄断集团的生产必然对全国各行业的生产产生高度影响。这些垄断集团的董事会的会议决议和据此产生的生产计划,以及上下游垄断集团之间达成的合作协议,类似计划经济中计划委员会制订的生产计划,对所有产业网之中的其他企业的生产都有强烈影响力。
此时,国家密切插手经济循环的内在条件已经具备。
政府与资本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一方面,垄断大资本控制经济基础,把持经济命脉,控制社会资源,迟早插手政治,高层领导人的产生必然受其影响。一方面,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必然通过垄断大资本落实,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实现,既取决于垄断大资本的能力,也取决于垄断大资本的意愿。国家经济政策对垄断大资本产生影响,并受其反作用。
社会顶层人物高度重合,有些是直接的,比如:今天是大企业董事长,明天是部长,今天是部长,明天是大企业董事会成员;有些是间接的,比如:总统、总理、部长、董事长都是世交、故交、校友、熟人,甚至亲友,彼此沾亲带故,有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政治运动需要符合经济逻辑,巨大的财富都是国家财政抚育大的。政治人物需要资本家的财源,资本家需要政治人物的财政补贴、法律支持。富、贵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双方合作互惠共赢,联合只是时间的问题。
理论上,政府与资本之间,或者说富、贵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斗争也可能是合作:不是资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政府,或者政府施行大规模国有化剥夺资本,就是政府与资本建立同盟关系。
现实之中,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由资产阶级委员会控制,当选政客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政府为资本服务,资本选择周期型政府,政府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只有形成同盟一种可能,或者说,双方的关系之中,合作是主流,斗争是支流。
社会顶层就这么点儿人,你手里有枪,我手里有钱,枪可以抢钱,钱可以买枪,与其斗争,不如合作。枪可以强迫他人,钱可以收买他人。双方合作,共同统治天下。
双方形成的主仆关系,可能是鲁登道夫描述的,纳粹德国实践的,国家为主,资本为仆,也可能是美国一战二战期间实践的,资本为主、国家为仆。不论双方谁主、谁仆,双方作为一个整体,都是高高位于农奴一样的劳动者之上的。
雨伞公司迟早和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不过,不论是雨伞公司国家化,还是国家雨伞公司化,对劳动者来说,大同小异。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政府与资本之间的联系必然愈发紧密。一方面,垄断资本需要国家的暴力机关镇压革命,国家需要垄断资本提供经济支持。一方面,国家需要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掩盖、拖延危机需要资本配合而不是趁机煽动骚乱,资本需要在国家实施对其有利的经济政策而不是从本源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搞均贫富。
正常情况下,国家资本主义即可实现这些目标。但是,在非常时期,由于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国家资本主义已经不能保证经济和和社会的稳定——比如滞涨沫崩的后期,经济随时可能面临暴跌或恶性通货膨,不刺激经济可能大萧条,刺激经济可能恶性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就很容易施行统制经济。
比如1930年代的德国,刚刚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正在经历严重的大萧条。无论是恶性通货膨胀还是大萧条,都可能导致革命。这时,由于经济极度恶化,社会矛盾尖锐,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国家有必要把手伸到更精准、更细微的环节,对物价进行控制,对生产进行规划。作为交换条件,大资产阶级要求国家镇压革命,维持社会基本稳定,保证巨额财产的安全。
相比一般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统制经济的国家,政权和资本的关系更加紧密,资本即国家,国家即资本,国家顺应资本的需求,资本服从国家的指导。双方一体两面,国家的利益即资本的利益,资本的利益即国家的利益。双方合作,对内保证私有产权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镇压革命,维护社会稳定,对外扩张谋求利润,寻求廉价原材料、商品倾销地,输出商品、资本和剩余劳动力,建立经济殖民地。无论是对内、对外,都离不开暴力,也都是为了利润。
统制是手段,不是目的。施行统制经济的目的是:把实际产能扩张到极限与潜在产能吻合,增加资本的利润,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战时,采取统制经济,是为了夺取资本主义国家争霸战的胜利;和平时期,采取统制经济,是为了达到既不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固有内在矛盾,又创造所谓的经济奇迹的目的。
统制经济具有国家垄断资本常见的特点,比如生产效率更高,资本利润更丰厚。不仅如此,由于国家和资本高度融合,整个国家的所有资本被整合为一个超级垄断资本,能最大限度地按照国家意志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生产潜能推高到极限。这也是各国在战争期间普遍采取统制经济的原因。
这个超级垄断资本,在国家统一协调下,在生产过程中,既避免了结构、比例不合理导致的投资失败和生产浪费,又避免了产能低于最高利润所需的产能导致的潜在浪费。对资本来说,国家协调,稳赚不赔,而且利润达到潜在最高利润量。有人说统制经济生产效率低,这是胡说八道的。不要说手机这样的小儿科,就是战车、战斗机、航母这些代表时代最高科技水平的产品都能以最高的效率生产出来。不生产民用消费品的原因,使国家对内镇压,对外战争不需要这些民品而已。
多说一些。对抗战中的旧中国那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来说,通过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官僚资本同样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统购统销、专卖和限价的各种物资,转手就能在黑市上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卖出去。普通国民很难在官方渠道买到的各种物资,在黑市上应有尽有。这些物资大多是国民党政府以平价强行收购来的,至于为什么流到黑市上,委员长心知肚明。
言归正传。扩张产能必然意味着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所谓产能扩张到极限,就是所有劳动力都按照合理的比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这时,社会上几乎没有闲散人员,如果有的话,也很快会被送到工作岗位或者强制羁押。大规模失业引起的社会动荡的威胁烟消云散。所有愿意老实工作的人,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当奴工,所有不听话的人,都被送去国家暴力机关认为他们该去的地方(比如纳粹的集中营)。
显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效率更高,资本利润更丰厚,也就意味着社会矛盾更尖锐。
统制经济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高度的相似性。两者最关键的区别。是统制经济生产过程仍然保留利润,资本为利润而生产,不是为计划指令而生产。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不能覆盖所有产品的矛盾更加尖锐。工人工资不能覆盖的产品,主要是军工产品和基础设施(比如纳粹出于战备目的,在德国境内大规模修筑高速公路),由国家采购。国家的财政来源,除了税收、强制国债,就是印钞。
由于垄断金融和外汇,限制商品价格,对生活必需品采取配给制,施行强制储蓄,货币流通受到限制,结合疯狂印钞的综合效果是,即使货币供应总量暴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常见的滞涨沫崩中的涨和沫,本币汇率也能基本保持稳定。所以,纳粹党上台后,在德国本来已经应该进入崩滞和涨沫的两难选择的情况下,又维持了若干年的繁荣,创造了所谓的纳粹初期的经济奇迹。
但是,这种奇迹维持不了多久。几何级数增长的货币,迟早会溢出到经济循环之中。
虽然政府对生活必需品施行配给制,对外汇施行管制,但是很快就会出现黑市。黑市的之中,商品和外汇价格会随着货币供应总量的上涨而迅速上涨。黑市商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官方渠道销售的紧缺——要么是生产商有意囤积居奇,要么是有实权的官僚倒买倒卖。官方渠道的紧缺,会进一步加剧黑市价格的暴涨。最终,难免价格回归,爆发恶性通货膨胀。
对此,当年纳粹党的解决方案是对外发动战争。一是可以让帝国马克在占领区流通,无偿掠夺占领区的物资,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可以在战争的紧急状态下,镇压任何公开表达不满或者可能对政权造成威胁的本国人群。
发动战争的第三个原因,是与国家高度融合的资本要求更多的利润,这些利润既来自军需(武器、弹药、交通工具、各种零部件、燃料、口粮、被服……),也来自被无偿剥夺的占领区的土地、工厂、设备、房屋以及各种资源,还来自工资更低的占领区劳动力——只要给他们能简单维持生命的最低限度的口粮即可,任何反抗者可以被当即处决,杀一儆百。
施行统制经济的国家,如同一个被整合的垄断资本野兽,有极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这种本性,既来自资本主义不治之症的绝望,也来自对利润的贪婪。
统制经济的第三个风险是很容易培养出超级垄断资本。举全国之力,扶植某一家或某几家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施行统治经济的国家来说,制造三星那样的能够左右一国经济的企业易如反掌。这些企业反过来,必然控制政权,影响国家决策。艾森豪威尔曾经警告过军企联合体对美国的威胁。这些军工企业,追本溯源的话,大多在二战期间,也就是美国施行统治经济的时期,膨胀壮大。这种超级垄断资本很容易垄断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一手控制金钱,一手控制暴力,对内施行高压统治,对外蠢蠢欲动。
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统制经济,很容易制造超级垄断资本,在旧中国那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施行统治经济,很容易为极少数人聚敛惊人的财富创造条件。无论是垄断资本的膨胀,还是极少数人迅速聚敛财富,对应的都是绝大多数其他社会成员阶级跌落。他们或者沦为超级垄断资本的奴工,或者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无论那种情况,都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的解决方案,如果不是内战镇压,还是对外战争。
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由于资本追求利润,所以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国家暴力支持资本追求利润,必然使资本获得利润的效率更高,危机更加严重。
统制经济,是短期内效果明显,长期看极其危险的经济模式。一般国家,除了战时,不敢轻易采用。
和平时期采用统制经济的国家,比如当年的纳粹德国,往往在经济上已经走上绝路,面临滞涨沫崩的艰难选择,不想采用社会主义制度,主动缓解贫富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政治矛盾,不得不孤注一掷。
从长远看,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必然无法持续。抛开希特勒本人及其领导的纳粹党徒的侵略性不谈,当年的德国如果不想立即面对经济危机全面爆发,迟早还是不可避免孤注一掷发动对外战争的命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