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了很多人一个深刻的教训,无论家庭还是企业,财务安排不能太激进。一二线城市有大批新兴产业的新中产阶层,譬如疫情前每月有四五万/五六万的收入,住着月供两三万的好房子,同时保有较高的生活品质。有一定积蓄但现金比例不高,通常攒够一定数目便会投资到另一套房产之上,作为养老及子女的预备,而不会提前清偿第一套的贷款。在一二线城市房价坚挺,地块稀缺,这样的资产安排被视为最稳妥最抗通胀远期收益也最大的。
这群人是一二线城市繁荣昌盛的中坚力量,支撑起了楼市、车市和中高端消费,也是银行业的生命线,几大支柱行业共同撑起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切看似完美但稍微有些激进,一环扣一环,就是不能停。疫情改变了一切,一些环节突然暂停了,同时引发连锁效应,有些高收入行业开始裁员。
新中产阶层的高负债、高消费模式完全依托于稳定持续的高收入,突然它失稳了。而且它的失稳不是逐渐降薪而是突然断供,零。在五六万月薪面前两三万贷款不算什么,但一旦前端变成零,便立即成为沉重的负担。程序员转行开滴滴、送外卖也是绝对无法继续支撑的。过于偏向房产而缺少现金储蓄的理财模式,也严重制约了变现过渡的能力。疫情期间,想出手一套多余房子都很难,最稳妥的资产成了最烫手的山芋,每个月都在大量烧钱。疫情是中产阶层的收割机。
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次清零与共存之争如此激烈和持续,因为大量中产的美好生活也在被清零。坦率来说,躺平对中国来说也是很残酷的,虽然致死率下降了,但庞大的基数下天量的感染者必定会把医院冲垮。就算大人可以居家自愈但是孩子,没有家长能坐视孩子发高烧,想想以前每年冬天的流感季儿童医院都人满为患,远比流感数量翻几倍的发烧儿童试试。还有老人,在传统理念上也不应成为被牺牲的人群。这些隐含的前提都没变,大家也都知道,但还是忍不了了,当一个曾经的中产眼看着房子断供、法拍、上失信名单的黯然前途时,39度的儿童和八九十岁的老人不再是他有能力去考虑的了。
这一批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技能和雄心,在高新产业领域大展宏图,在纳税消费方面贡献多多,他们自身的高速进迁几乎与国家的高速发展同步,也是即将把中国带入中等发达国家的主力军。高速都不可避免自带一定风险,就是遇到突发状况它很难像低速交通工具那样减速避让,而很可能会人仰马翻,一切归零。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专家这样描述疫情对高速经济的冲击,它不是地上的车而是天上的飞机,并非停下来慢下来,而是直接掉下来。待风波过后重新起飞,也不是一脚油门那么简单,而需要长长的跑道和缓慢的爬升。
经历这一波劫难之后,包括中产甚至部分企业主阶层在内的中坚群体会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前太激进了。他们100%会为下一次疫情的反复而做出充分预备,现金积蓄与保守理财将重受青睐,而房产、汽车等高消费等支出会被严重抑制。
统计部门与地方财政显然已经感受到了严峻的信号,近期一批城市对限购松绑,包括苏州杭州这样的新一线在内,有借三胎的,有借改善的,有借出租的,以种种名目突破成规……土地财政又回来救急了。但这一次,可能真的救不了了。飞机因为挂载量太重摔下来一次了,死里逃生勉强修复重飞之后,它还会重蹈覆辙吗?
最回不去的是信心。2020年经历第一波,信心修复是很快的,经济呈现V型反转,在国际社会的羡慕眼光中一飞冲天。当时人们众志成城困死病毒,生产口罩,研发疫苗,开发特效药,相信未来一定可以战胜病毒,或者说,一定能在封城封控的老办法之外战胜病毒。但今天,奥密克戎冲破了所有防线,我们回到了封城封控的老路,一点新元素的话,就是一轮接一轮的全员核酸。
近期卫健委安排了永久性的方舱医院规划和15分钟常态化核酸检测圈等长期措施,这意味着我们不会很快走出现有的抗疫模式了。大规模轮番核酸肯定可以压制传播,但与之配套的,只能是轮番的封控隔离措施。你无法预测何时会轮到自己不能上班,不能开门做生意。企业也无法预测何时停工停产,何时居家办公,何时中断跨省物流,何时销量锐减等等。在这种常态化预期之下,死里逃生的中产阶层一定不会再回到从前的激进财务模式之中,由他们组合起来的经济总量,也失去了地板油门模式。
争议归争议,现行的抗疫模式也是无奈之举,谁也不敢断言躺平或共存会更好。公众对大势也无力左右,只能改变自己以提高抗风险能力,整体性的保守思维将主导今后数年。
宏观经济不会很好看,但心急不解决任何问题。复飞先修跑道,树林里不可能给油门,大水漫灌的经典刺激方式只能带来灾害,而不会浸润到任何需要耐心修复的经济领域。放松限购就能刺激买房的老套路也会失效,当年是兜里钱多一松就上天,现在是不敢花钱不敢贷款,楼市对信心的依赖高于所有产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