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四皓
张志和《渔父》诗写道: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垂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皇储定是非。
诗的最后二句,涉及张良,因为请四皓出山是张良的主意。
张良是一位有个性的人,他辅佐刘邦取天下,所谓“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就是刘邦对他的赞语,他为创立西汉王朝立了大功。在司马迁《史记》里,他的位置,仅次于肖、曹。《年表》记载张良在高祖六年正月被封为文成侯,而《留侯世家》里称他为留侯,说他死后“谥为文成侯”,《资治通鉴》干脆并记为“留文成侯”。史载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有留城。刘邦要封张良,张良请求封于留,因为他初见刘邦是在留地。司马迁本以为张良魁梧奇伟,见到画象,方知其“状貌如妇人好女”,司马迁所见画象当然是可靠的。
所谓四皓,就是四位八十多岁老头,有关档案如下:
东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夏黄公,隐居夏里修道,姓崔,名广,字少通。角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还有一位绮里季,大约姓季,居绮里。
《史记》所说故事这样:刘邦想废太子(汉惠帝,吕后所生),立赵王如意(戚夫人所生),众臣谏争无用,吕后请张良出力,张良想出一法,让太子写封信,派人带上足够金玉,往请四皓,尊为客,跟着太子出现在朝廷上,刘邦定会改变主意,太子之位就保住了。后来,这一计果然成功,刘邦一见四个老头,就对戚夫人说,太子气候已成,难动摇,吕后是你的主人了。刘邦还悲壮地为戚夫人唱了歌。不久刘邦死去,张良在家练习辟谷,也就是不吃东西,练“道引轻身”的气功,“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但吕后劝他还是吃东西,并且把他利用为保太子的力量,所以张良这条避世的路没有走通。吕后杀了戚夫人及赵王如意,弄得太残酷,汉惠帝被吓得精神颓废,吕后把持皇权,形成吕氏天下,她死后发生刘氏灭吕的宫廷血斗。张良死于吕后主政期间,其时惠帝虽尚未死,但已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不久也驾崩。张良之后,儿子继承侯位十年,犯罪,“国除”。这段历史,《资治通鉴》重写时枯燥地把认为猎奇的部分删去了一些。
我们就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那字里行间是留下许多未尽之意让我们去想的,有这样显然的五点:
一,刘邦想换太子,自有其理,但对追随他打江山的吕后这样绝情绝义,未免犹豫,有此内因,才发生后来变化,见了四皓就说太子不可动摇,不过借口而已。二,戚夫人未必不明白,但对一切无可奈何,只有做牺牲品。三,张良既洞观一切,又身不由己,虽不主张废太子,却要全身远害,尽管本心善良,也不得不面对残酷,难怪他想弃世而去,他死时一定怀着深深遗憾。四,吕后与戚夫人,各有其情,皆可理解,但为什么就非得导致“残酷斗争”不可呢?五,商山四皓,并非高士,乃名利场上老帮闲。
司马迁告诉我们,历史不管多么伟大或怪异,都是人性走过来的路,人性的处境和表现无比复杂以至过于复杂。这个故事,他着笔不多,力透千古,虽有猎奇之嫌,却抓住了历史实质,所猎之奇也自有其生活依据。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第七十七条说,他也不喜欢商山四皓,认为是司马迁好奇附会,而历史上并非真有这四个老头。袁枚不喜欢四皓,与许多人是一致的,不过,说这四个人大约是司马迁“好奇附会”出来的,话就说过头一点了。我们也无法有证据说一定有这四个人,只是从历史的可能性看,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是完全会有的。袁枚所摘杜牧诗“四皓安刘是灭刘”,以及所举“安吕非安刘”的说法,都甚有见解。在元曲《赚蒯通》里,张良的去向是跟四皓进山修道去了,是戏笔,不是历史事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