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引路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八十一周年
人民日报:1979.03.07 第3版
:国家地震局
今年三月五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敬爱的周总理八十一诞辰。我们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追思周总理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宝贵指示和亲切教导,回顾周总理对地震科学工的热情关怀和殷切期望,我们更加怀念人民的好总理。我国地震工作,从制定方针到组建队伍,从布设台网到判断震情都倾注着周总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所踏下的每一个脚印,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无不凝聚着周总理的沥沥心血。周恩来总理,是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引路人。
一
强烈地震,是破坏性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从历史上第一次地震记载到新中国建立前的三千多年时间里,有据可查的比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就达五、六百次之多,其中,有十五次是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多少良田沃野遭到毁坏,楼台房舍化为废墟,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宝贵生命。征服这个恶魔,实现地震预报预防,是人类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历史上有志的科学家,也曾对地震作过探索。东汉时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一三二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但由于得不到重视,后来便告失传了。由于人类对地壳深部的情况了解太少,“地震不可知论”,紧紧桎梏着人们的精神。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地震一向还被人们看作是“地球的不治之症”,对地震预报仍然不敢问津,甚至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人把设想探索地震预报者,斥之为大胆妄为的“骗子手”和“说谎者”,地震预报成了地球科学的一个不可逾越的禁区。
一九六六年三月,在我国人口较密的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严酷的现实,使要不要搞地震预报的问题更加尖锐了。死难者的斑斑血迹,幸存者发出的“你们能在震前打个招呼就好了”的恳切呼声,沉痛地鞭笞着地震科学工的心灵。邢台地震的当天下午,周总理听取了震情汇报。会上,周总理多次问及搞地震预报问题。当时有的同志说:“这个问题比较难,国际上还没有解决。”周总理斩钉截铁地指出:“国际上还没有解决,我们自己就不能解决吗?”第二天,周总理亲临震区,慰问受灾群众,号召群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同时,多次鼓励地震科学工要探索地震规律。周总理指出:“这次邢台地震,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必须从中吸取经验,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这在外国从未解决的问题,难道我们不可以提前解决吗?我们应当发扬独创精神来努力突破科学难题,向地球开战!”邢台第二次强震发生后,周总理又亲赴现场,来到耿庄桥地震考察队的帐篷里,勉励大家“加强预测研究,做到准确及时。”周总理了解到地震考察队的同志多是一批刚离开大学不久的青年,十分亲切地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周总理的话,解除了地震工的精神枷锁。多少人向震区人民发誓,“不搞出地震预报,决不罢休!”在华北早春的冻土里,地震预报这棵科学幼芽破土而出了。一九七○年,当周总理听到通海地震前曾观测到一些前兆现象,有人在震前采取了预防措施,从而减少伤亡时,又及时指出:“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可以预报的。”“地震预报问题,你们要好好攻,人口这么多的国家,攻不破这点怎么能行啊!要有雄心壮志。”
十多年来,我们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以预报为中心,开展观测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当遇到困难,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周总理的这些教诲,就鞭策我们,成为前进的动力。今天,国际上对地震预报问题日趋关注,我国和一些地震较多的国家已将地震预报作为重要科学课题,关于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和各种前兆方法的探索也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实践证明了周总理关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的,可以预报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科学预见。
二
搞地震预报这门世界科学难题究竟从何着手?是在研究室里,从研究地震成因理论、机制、模式问题入手,还是到地震危险区去,从狠抓确切的地震前兆现象入手?是等到将来地震预报理论过了关之后,再搞预报,还是在目前的探索阶段中就担负起预报任务?这是急需回答的问题。
敬爱的周总理为我们指出了正确道路。邢台地震以后,周总理反复教育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深入现场实践,抓住现场不放。每次听取汇报时,他都强调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的重要性,一再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事情总是要经过实践才能认识,认识才能有一个飞跃。有实践,才能有预见,才能预防。邢台地震给我们很多观察地震的条件,要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扩大观察范围,对地震的各种现象,以至任何微弱的变化,都要记下来,综合起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周总理又指出:群众中智慧很多,专家的作用就是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加工提高成为一门学问。在一次汇报会上,周总理让去过现场的同志坐到前面,并请他们多讲情况,发表意见。还对在座的青年科学工提出殷切希望:“你们要下去,去现场实践,要象蜜蜂采蜜一样,善于把实践中、群众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来,加工提高,做一个好的知识分子。”周总理还亲自实践,三赴邢台地震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总理的指示和深入地震现场的表率行动,打开了我们的心窍。大家把邢台地震现场作为科学研究的实验场,相继开展了测震、地形变、地倾斜、地应力、地电、地磁、重力、地下水、水化学及动物习性等多方面的观测实验工作,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了不少与地震有关的珍贵的前兆现象,揭开了我国地震预报事业的第一章。
地震预报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部门。周总理在强调实践第一的同时,十分重视要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他特别指出:科学就要有数据,必须从各方面来研究,不能由一个方面包了。“研究地震,要把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不仅要有专业队伍,还要有业余群众队伍。环绕在专业队伍的周围,要土洋结合实现预防,广大劳动人民也可以预测”。根据周总理多次指示的精神,制定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防”的地震工作方针,组建了全国统一的地震科学队伍。
地震预报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在积累资料、摸索方法、寻找规律的阶段,要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还要作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在探索地震预报的征途中,周总理不仅教导我们深入现场,面向实践,而且教导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在广泛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研究提高一步。早在邢台地震后,周总理就指示我们:有关研究地震自然现象的各种科学机关,必须加强研究,包括地球物理、地质、大地测量等学科;已经在灾区进行地震研究的科学人员对地震的形成、发展趋势等问题尽量总结规律,找寻经验。以后又反复指示我们:中国地震活动不会停,发生了一个大地震就抓住不放,抓住地震的各种现象,从各个角度研究,总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要孜孜不懈,才能找到规律。”
我们清楚地记得,邢台地震不久,我们在余震的观测中发现有小震密集——平静——发生大震的现象,并据此在内部较为成功地试报了一次破坏性余震。初次尝试的小胜,使我们十分高兴。有些同志似乎觉得地震预报不见得有什么了不起的难度。当总理觉察我们在汇报中流露出这种情绪时,就关切地指出:青年人要大胆设想,但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大地震前,小地震频度增高是一个现象,是不是一条规律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周总理要求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把雄心壮志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一九七○年,在云南通海七点七级强烈地震后的一次汇报会上,我们汇报说,邢台地震以来的四年,我国地震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周总理十分中肯地指出:“我看远远没有过关。”当听到这次地震前观测到一些前兆现象,周总理又指示我们要深入调查,弄清这些现象,在别的大震前或没有地震时是否也出现过。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取得成绩时,周总理已重病在身,不能接见地震科学工,他在医院里仍然牵挂着地震预报事业,亲自批准以国务院通报形式表扬了海城地震预测预报有功单位,同时提醒我们,尽管对海城地震作了较好的预报,但还远远没有取得对地震的规律性认识。希望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科学态度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成功和失败,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多年来,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我们抓住地震现场和地震危险区不放,以预防为目的,以预报为任务,以科研为关键,以监测为基础,广泛实践,多路探索,取得了海城、龙陵、松潘等几次大震预报预防的成果,充分证明了周总理指示的正确。
三
“以预防为主”是我国地震工作方针的核心。周总理多次指示我们要把工作做在地震发生之前,不仅要搞好地震预报,而且要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在防震抗震工作中,周总理总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哪里震情吃紧,他的心就到了哪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亲自过问。早在一九五九年,广东省东江上游的新丰江水库地区发生了小震群,最大的达四点三级。如果震情继续发展,势必影响水库坝体,东江下游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将不堪设想。周总理亲自督促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对水库进行紧急加固,提高建库烈度标准。后来,这个地区发生了六点一级破坏性地震,水库经受住了这场严峻考验,避免了一场浩劫。
四川是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一九七○年通海地震后,周总理及时做出了在四川布设地震预报台站以保卫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指示我们在四川一些重点地区全面布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站。这些台站的布设,为取得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七日四川松潘、平武七点二级大地震的预报和预防,准备了基础条件。
周总理始终把监视京津地区的震情放在第一位。有关京津地区的每一份简报,周总理都要亲自过目;每出现一些异常现象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布置这一地区增设流动观测。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河北省河间六点三级地震后,周总理明确指示:“要密切注视京津地区地震动向”,以后又多次提醒我们:京津地区地震预测预报是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全力以赴。我们永远记得,一九六九年五月的一天,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公社有一口水井水位大幅度上升,周总理一天之内三次询问,并在简报上批示:“要密切注视,有情况及时报告。”当天,八十高龄的李四光同志就赶到张山营,和我们一起伏在井台上测量水位,爬上山坡观察断层,还告诉我们要以周总理为榜样,把人民放在心上。我们还记得,一九七五年三月的一个深夜,叶帅办公室来电话询问震情,值班同志回答说,一切比较正常,只是通县麦庄公社的群众发现一条地裂缝,因为晚上看不清楚,我们打算明天去调查落实。半小时后,周总理办公室就来了电话,详细询问通县地裂缝情况,我们作了答复。不久,周总理办公室又来了第二次电话,传达了周总理指示,要我们连夜去调查,弄清是新出现的还是老的,一定不要等到天亮。他还批评我们,这么紧急的事,为什么非等到明天?晚上看不清,就不能解决照明问题吗?当时,我们只知道他老人家身体不大好,那知此时,周总理已经病情恶化。他在病床上、深夜里,还在一心一意为人民安危操心。周总理心里装了亿万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周总理对京津地区地震工作抓得这样紧这样细,事隔一年,唐山地震发生后,我们才深刻体会到他老人家是多么英明和深谋远虑!
缅怀总理,追思教诲,我们更觉任重道远。当前,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我们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地震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实现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突破地震预报关上来。
在新的长征中,我们一定要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牢记周总理的教诲,努力攀登地震科学高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