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习时报》刊出了人民大学周姓教授的长文,题目是“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以下简称“选择改革开放”)。文章题目之大、篇幅之长、使用的数字之多,给人的印象貌似权威发布。其内容,是通过恶贬前三十年,来为改革开放提供正当性依据。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改革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理论工发出自己的声音,赞颂之或反思之,既在情理之中,也是学者为国家和民族“立言”的责任所在。但是,“立言”需要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像样的立法。如此严肃和重大的论题,立论必须合乎真实的历史与实践,论据更需确凿和具有可信度。然而,在读了“选择改革开放”一文后,让人感到是震惊和气愤。周教授在文中罗列了大量的数字和事例,这里不可能一一地加以检证和评点。笔者注意到的,是文中有这样一段关键的话:“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 2 / 3。”这段话,把建国后前的三十年贬低到了一钱不值。
周教授对于他的断言和数字,并未解释资料来源,也没有提供注释。他说的是真话吗?他提供的数字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呢?
首先,因为涉及到不少数字,需要提一下资料的问题。在国际上,汇集了长时段的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数据,尤其覆盖到1950年以前的数据,据我所知,目前只有麦迪森教授的一种(例如,”Angus Maddison: Historical Statistics for the World Economy: 1-2003 AD”)。麦迪森的数据,覆盖了从公元1年起直至21世纪,前后2千年的时间跨度,提供了有关购买力平价GDP(PPP-GDP)、人均PPP-GDP和人口等方面的详尽的信息,是学术研究的主要资料源。此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两家也提供类似的发布,但分别只限于提供1960年以来与1980年以来的数据。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如CIA)都可说是上述麦迪森、世银和IMF资料的衍生物。“选择改革开放”的断言“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如果他真有依据,这个依据只可能是麦迪森,而不可能是其它版本。
接下来的问题,麦迪森的数据是怎样言说的呢?麦迪森版本只提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PPP-GDP)数据,计量单位是1990年国际元(1990 International Geary-Khamis dollars)。1948年,有51个国家的人均PPP-GDP数据在列,其中没有来自中国的数据。为了能够比较,选择了抗日战争爆发前1936年的数字(597国际元),这一年被公认为民国经济最好的年份,来作为中国1948年的数字。不幸的是,对所有52个国家的数据排序后的结果显示,当时的中华民国即使拿出了顶尖的数字,也还是敬陪末座,亦即排在了第52位(印度排第51位)。何来的“排世界各国第40位”?周教授应拿出他的数字来源来。
事实上,按照麦迪森的数据,不仅中华民国1948年是倒数第一,在中国有数据的1890年(37国)、1900年(40国)、1913年(64国)、1929年(52国)和1936年(51国)这些年份,中国的人均PPP-GDP的排名全都是地地道道的世界各国倒数第一!有关的情况见以下的图表。
很清楚,周教授玩了个小把戏,试图给读者制造错觉:民国1948年的人均GDP都能“排世界各国第40位”,蛮不错嘛,我们现在不也才排到了百位左右?周教授以为读者不会追问,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参加排名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周教授不幸一下就被踩住了尾巴。玩这种拙劣的小把戏来试图抬高民国和贬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的心理是阴暗的。
其次,关于“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这里提供若干具有确凿来源的信息。
按照麦迪森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PPP-GDP在139个有数据的国家中以人均978国际元排名第112位,印度以965.6元排名114位,中国高于印度2个位次。读者注意,这是中国自1870年被印度超越以来,108年间第一次超越了印度。(见图)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05”提供的数据,1980年,在148个有人均GDP数据的国家中,中国以311.63美元(市价值)排在第130位,高出印度的262.44美元约15.8%。印度排名138位,比中国落后8个位次。遗憾的是,IMF只提供了1980年以后的数据。也无妨,因为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在全中国运作,做为1978年的邻居拿做比较,并不失一般性。
按照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发行的World Factbook和世界银行发表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仅有154美元(市价值),是印度的3/4,在206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四;印度以203.78美元排193位,比中国高10个位次。不过,CIA和世行这个“154美元”是一个严重低估的结果,是当年冷战思维的产物。“选择改革开放”的肯定不知道CIA提供过如此低的一个数,否则的话他一定会采用的。他没有。他在文章中提到,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按汇率换算是254美元。
为什么说CIA和世行严重低估了呢?中国官方公布的1978年GNP是3645.2亿元。此外,麦迪森等人在关于中国的最新论文“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How Fast Has GDP Grown; How Big Is It Compared with the USA?”(Angus Maddison and Harry X. Wu,2007)中提出了一个见解,这就是中国官方的GDP数字,前三十年过低,而后三十年过高,为此他们提出了修正。修正的结果,中国1978年的GNP为6551.33亿元,比官方的相应值(5170.55亿元)高出26.7%,这是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结果。那么折回到官方多年来采用的1978年不变价公布的数字,对1978年按低估26.7%进行调整,得出实际的数字应为 3645.2亿元 × 1.267 = 4517.8亿元。将这一高一低两个GNP值按1978年的美元汇率1:1.684进行换算,分别得出225美元和285美元。比世行的154美元高出很多来,则在1978年的世行人均GDP(市价法)的排名单上,中国的位置当处在第189位(倒数第18位)与第180位(倒数第27位)之间,分别高出印度5个位次和14个位次。
此外,按国家统计局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源提供的数字,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国际上188个国家中排名175位。
何来的“倒数第2”?以上大量事实说明,“选择改革开放”一文的是在信口开河。
换算成美元,不过是为了给实际的生产物或产值寻找一个“当量物”,说难听点,也属一种把戏。由于美元汇率及其真实价值经过若干年就变得面目全非,也由于难以准确地把握一国货币在对象国的真实购买力,因此,不论是用市价法还是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一国GDP的美元当量,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结果充其量只能拿来做参考,而不能作为确凿的评判标准。像周教授那样,通过障眼法和捏造事实(所谓民国1948年“排世界第40位”和所谓“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来美化最差的、来丑化较好的,实在匪夷所思。这不是中国的最高学府里为人师表的学者应有的行为。
不要忘记,按本币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会被汇率的把戏绕昏头。周教授把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贬得一文不值,然而事实是,从1950年到1978年,中国的GNP从575.5亿增长到了3645.2亿元,年平均增长6.81%。更值得注意的,如果前述麦迪森等的说法能够成立,即1978年的官方GDP数字被低估了26.7%,则1950-1978年间的年增长率还要快些,达到7.72%。这样的发展速度,放到战后的全球视野下也是毫不逊色的。根据程恩富教授对1950-1980年社会主义阵营(苏东和中国8国)和资本主义阵营(16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所作的比较,中国的表现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是最好的:1950-1980年间,GNP年平均增长6.44%,在进行比较的24个国家中仅次于日本(8.04%)居第2位;人均GNP年平均增长4.18%,次于日本、希腊、西班牙和罗马尼亚居第5位。由于同期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只有2%,而GNP的增长率高达6.44%到7.72%,因此人均GNP的年增长率大概在4-6%之间,这个事实说明,前三十年绩效不是好、而是很好,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麦迪森还认为,官方公布的1978-2003年的平减指数系列有问题,导致了GDP增长率高达9.59%。他们测算的结果,平均增长率只有7.85%,就是说,改革前后中国的GDP发展速度大体上旗鼓相当。这个意见,值得学术界探讨和研究。
最后,周教授所谓“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这里不再一一归纳结果。下面这张图“公元以来人均PPP-GDP的中、印之比”显示的是根据麦迪森数据算出的2千年来中国与印度的人均PPP-GDP之比。公元1年,两国的人均 PPP-GDP都是450国际元,即两国的起点是相同的(图上纵坐标等于1的线)。读者可以从这张图并结合本文前述的各个事实,自行加以检证。有关中印比较方面,帖文“邋遢道人:《学习时报》显然不是一份严肃的刊物”,极有说服力。
周教授如果以为,以他那种拙劣的、胡编乱造式的恶劣手法能够为改革开放运动的正当性提供立证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不是在为改革开放唱赞歌,而是在以一个反面教员的角色帮倒忙。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