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的高小毕业底子好
哈哈,别看孔夫子是咱们国家的,但中国近代教育还是落后的。就以我家为例,祖父祖母几乎都是文盲,祖母还算念过两年私塾,祖父没有进过学堂。父亲抗战八年中,由于战乱,读了八年小学,抗战胜利后才完成高小毕业。母亲没有上过学。旧时小学还分高低的,小学4年级毕业,称初小毕业,小学6年级毕业,称高小毕业,请注意哦,不是高校毕业,是高小毕业。
我到1966年,高小毕业了。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两年后复课闹革命,算又读了几年书,以后就屯垦戍边了,改革开放时候,国家不认在文革时期所读书账,所以,咱们这帮人还是享受高小毕业的待遇,不服气可以参加初中与高中的考试,考试通过才能承认新的文凭。我们这些人就是高小毕业,当然还包括,初中68届和70届的。
我是很幸运的,逃过了这个学历重新认定的过程,因为我是工农兵学员,最后被认定与相当大专学历,现在大学水平不济,才允许我们填写“大学毕业”。作为文化整体水平考核,还只能是高小毕业。我也乐意接受高小毕业这个称号。因为从多方面反映,这些年“高小毕业”口碑越来越好了。
你看我一个高小毕业生,带着工资上了大学,通过半年的中学知识(数理化)补习,后两年半就开始所谓的“大学”专业的学习。两年后,咱还留校当了大学的老师了。哈!就那个“大专”衔头,咱心满意足!所以之后的职称难评,咱都认定了,20多年的讲师,咱没什么怨言,坚持到退休嚎。所以连申报高级职称的想法都不存在。俗话说得好,知足者长乐。
最近有博士毕业的同事(老师),说我们这代人文化“底子好”。哈哈,这比咱们评上教授都快乐!原因是什么呢?我喜欢有空写个帖子,然后贴到网站上,他们见着后,跟我聊天,说我文化底子厚。我说,这怎么能黑白颠倒呢?论文化我只是高小毕业,你可是一步一步科班上来的,现在不到是博士毕业,而且还是博士后呢?当然他这个说法不单单是他一个人,几乎教研室的高学历青年教师都有相同的看法。那么“高小毕业底子好!”也算是时代给予的。
我记得,上小学是很轻松的,比现在的小学生有足够玩的时间,下午早早就下课了,没有课外作业,下午的多半时间都是玩。晚上也还是玩,怎么哪来的底子好呢?课程非常简单,有些课文直到现在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正赶上我母亲扫盲,我还认真辅导过母亲,也就是说我还念过扫盲课本。扫盲课本都是日用文字,百家姓、日用工具、农作物名字等等,我到是多认不少的字。其实像我母亲那样的文盲很多,基层也通过多次扫盲,许多的文盲也摘了帽子,我母亲就是其中一位。我母亲能够看报和看信,当然还有些字不认得,但大概的意思是可以读到的,写还是很有欠缺的,主要是读的机会相对多,写的机会少。扫盲主要目的是认字,以读为特征。起码大街上的告示、通知能看懂。
所以,想当年称我们实际高小毕业为知识青年还是相对合适的,但是,说高小毕业底子好是不合适的。在自己下乡后,我们就感觉到那些高中老三届就比咱们强得多,与他们在一起,顶多就是个“跟屁虫”,就是写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或者年终小结也强得多,不服不行。
唉?这光阴似箭,咱们这批高小毕业却在大学生遍地有,研究生到处走的今天,突然却冒出来,“高小毕业底子好”的美誉?这是时代到底怎么了?倒是不像笑话,却耐人寻味。问题在哪儿呢?也许是对学习知识的认同问题。社会只承认正规学校的正规学习过程,不承认其他的学习过程,而且发展到只认文凭的风气。
我以为,除了学校学习,伴随人生一辈子的学习知识就更多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社会轻视过程学习那倒是及其悲哀的,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高小毕业”的人,在他们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学习也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在学识方面不可能止步不前的。还是毛泽东所得实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最好的学习是带着问题的学习与思考。也许正是因为他们“高小毕业”,问题比高学历的人更多,只要重视生活的过程学习,他们也不可能只停留在“高小毕业”这个水平上的。
当然,知道自己是“高小毕业”,更懂得奋起直追。追赶时代也有两种效应,一种是追赶文凭,一种是以获得知识,我是属于后一种的。我“工农兵学员”毕业留校后,没有放弃学习,有两三年时间,除完成教学工作之外,有空就骑着车到复旦大学旁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几年来旁听的课程近20门。虽然得不到承认,但不能说没有进步。不但学习本专业的数学课,还有物理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语言、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原理、鲁棒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等也都是通过自学而得的……随后开始“浪荡江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思考。另外在“文、史、哲”方面上山下乡那会儿也喜欢,不少是在读马列和读毛选的外围学习时附带学习一些的。现在上网发帖和辩论什么的,还真少不了咱的“高小水平”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