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的经济:计划与市场并存
市场是什么?不就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嘛。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呢?通过市场交易,无非就是反映出各种商品的供求信息,然后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整或制定新的计划生产任务,随之也就调整了资源的配置情况。这不过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调整加反馈的控制系统而已。
难道说毛泽东时代没有市场吗?其实市场是无所不在的。
比如说粮食的统购统销吧。除了农民交纳部分公粮外,其余部分就都由国家用货币进行购买,然后再由国营的粮店将粮食出售出去。当然,在工业化时期,对粮食根据人口情况进行计划配置是必要的。但保证了人人都有粮食供应,保证国民的基本生存条件,还有什么比这更人道的呢?根据粮食的消费情况,国家就可以有计划地调整粮食生产任务,土地使用,垦荒等工作安排,总之争取基本能够做到粮食的自给自足,这是一个国家能否稳定的重要的底线,“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再比如每户家庭的生活日常用品吧。这些用品也不是国家直接配给到每家每户的,而是各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国营商店商场去购买的。一般每过一段时间,商场还要盘存,也就是清点统计供求数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反馈,有关部分对一些生产任务进行计划。农民要获得用于生产生活的工业产品,也是自己去购买的。
又比如毛泽东时代的工业项目建设吧。国家每年要根据自己的各种物质生产的能力,来计划一些大的项目建设和投资。项目开工建设需要什么材料,那就到相关的生产企业去定购,或直接采购。对于地方来说,有什么项目需要建设,可以向国家争取部分投资,自己在筹措部分资金。有关生产企业根据定购情况来调整计划自己的各项生产任务。
毛泽东时代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从上面人们可以看到市场的确是无所不在的,计划与市场是并存的。
在毛泽东时代,经济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保证粮食分配,维护国民的整体利益。二是处于重工业化时期,资源主要向重工业倾斜,资本积累主要投向用于重工业再生产。资源嘛,用于生产资料的比重大了,自然用于生活资料的比重就要小一些,所以生活资料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而言要慢一些,这是很正常的。三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手段还比较粗放,这是难免的,因为当时并没有象现在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
后来改革开放后,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了,只要把资源向生活资料方面倾斜一下,国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得到很快地提高。重工业就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轻工业只是重工业主干上开出的各式各样的花。重工业没有了,那么,要么轻工业也会凋谢,要么成为其它重工业国家的依附。
能够引起人们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当属计算机、互联网和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功能的延伸。人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的飞跃,为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计划经济的升级提供了必备的技术基础。
有了公有制,有了先进发达的工业技术,又有了计算机技术,那么将整个社会的经济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成为可能。
但市场的功能性手段现在还无法完全抛弃,将来会怎样由将来的人决定。一是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平均使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相当的生活水平,这种生活水平的标准就是所有的人对物质的欲望降到可有可无的程度,对物质的需求不再是大多数人关注的要点。二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由私有观念转为公有观念的转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新陈代谢才能够完成。也就是说,生产力的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两个因素都导致现在还需要利用市场的竞争性功能手段。
在公有制下进行市场经济,打个比方的话,这个时候国家相当于总的资本家,而市场中的各个经济实体的资产所有权都属于国家,国家保障每个经济实体在市场中能够得到自由公正竞争的条件。至于每个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按照郎咸平的观点,就是由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主持日常经营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情况一点看法。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