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思想雄踞人类军事思想高峰
谢德
中国自古以来军事典籍浩如烟海,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围绕如何认识中国军事学在世界军事中的独特地位,梳理与传承其思想精华,展望未来军事学的发展,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
雄踞人类军事思想高峰的有两个顶级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报》:1990年6月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兵书总目》一书,计收上古至1911年的兵书4221种。而由解放军出版社与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兵书集成》,选刊中国兵书要籍计50册,约1800万字。从这个数量规模来看,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吗?中国军事学在世界上应当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刘精松: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认为在世界上都是独占鳌头的。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我们这么多的军事典籍。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当然更多的是精华,是军事思想的精华。从这些古代军事典籍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军事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军事学发展的高峰,或者说中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您认为最集中体现在哪里?
刘精松:无疑雄踞人类军事思想高峰的有两个顶级人物,一个是孙子,一个是毛泽东。《孙子兵法》我们都不知道学了多少遍了。《孙子兵法》虽然只有6000多字,但是它把军事学说的精粹、战争的基本规律,解释得清清楚楚。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是学者还是将军,都奉之为圭臬、兵经。迄今,《孙子兵法》早已经翻译成不下30种文字流传海外,久盛不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国的军事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再说毛泽东军事思想。这里我要强调指出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指引我们党、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内外一切强大敌人,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是我们今后建军、指挥作战不可替代的法宝。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率领共产党、解放军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打的是人民战争,以人民为核心;而蒋介石恰恰是背离人民,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深深根植于人民当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人民当中。
刘精松:正是。毛泽东一辈子只有两次出访苏联,并没有到其他国家去过。这恰恰是毛泽东的优势所在。他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之中,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把古往今来人民的向往、人民的渴求研究得最透;把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怎样才能求得解放研究得最透。毛泽东有一篇文章,叫《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其一,红色政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红色政权的根基在于人民,红色政权的力量源泉来源于人民。可以说只要人民存在,红色政权就能存在,这是一个闪光点。其二,红色政权充分利用了反动力量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形势,积极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其产生、运用与发展,是以人民为核心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创建军队,为了人民的利益指挥我军战争实践,是充分地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组织人民、武装人民来从事战争的。毛泽东战略战术的基础就在于人民,毛泽东军事思想深深植根于人民当中,其力量源泉在于人民,所以是永远战无不胜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活”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讲话中,我能感觉到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情有独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您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刘精松:我的成长应该说最得益于毛泽东军事思想。过去,毛泽东军事文选,包括他指挥打仗的那几百篇电报,我几乎都背得下来。我反复地学,深入地研究,从字里行间探索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艺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可以概括为一个字——“活”!
毛泽东指挥打仗从来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他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从实际出发。他指挥中国革命战争,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等,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墨守成规。他讲究的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比如红军长征前,他曾成功地组织过四次反“围剿”;长征的时候,又成功地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用兵艺术的高妙所在。
要坚持前瞻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军事学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精松:在中国军事学的发展中,我们既要反对厚古薄今,又要反对厚今薄古,特别要反对崇洋媚外。外国的军事学术都是好的和先进的吗?我不这么看。扬我军事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宣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永远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综合国力的强盛、军事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是常说在提高国家硬实力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国家软实力吗?其中军事学术的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军事学说,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坚持前瞻性。要将中国军事学术发扬光大,就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体系思维。掌握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定要有前瞻性,准确把握学术动向,要以敏锐眼光捕捉到影响军事学术发展的新的技术、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体系。如果把握不住前瞻性,那是不会有光明前景的。
二是要坚持实践性。军事学说的实践性非常强。军事学说的发展,来源于实践,军事学也是用来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接受血与火检验的学科。通过实践检验来不断地修整和扬弃军事学说。所以,军事学要反对空谈,反对把军事学说束之高阁,反对纸上谈兵。今天也要防止“网上谈兵”,误了军事理论发展的实践性问题。
三是要坚持理论性。军事学说不上升到理论,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军事学说,包括我们的战争经验、实践经验,都必须上升到理论高度方能传承和弘扬。我们在军事学说研究当中,既要反对机械论、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也要反对浮躁,特别要反对崇洋媚外。现在一谈到现代军事学说、现代军事思想,必谈美国。美国是有些东西值得参考,但是不能将其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更不能让美国的军事思想束缚我们的军事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中国未来军事学发展有何冀望?
刘精松:探讨未来军事学发展,毛泽东同志有句箴言: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这句箴言可以作为我们预测未来的一把钥匙。我想这中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历史地、辩证地、唯物地看问题。中国的军事典籍浩如烟海,而中国的军事学必然要经历一个传承、创新的过程。我希望我们的有志青年以及关心国防建设的仁人志士,都来关心军事学的发展,把中国军事学发展好,运用好,使其在实践领域更加方兴未艾,越来越强盛。
东西方战争观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于《孙子兵法》推崇有加,是否也可以简单概括《孙子兵法》的灵魂?
刘精松:《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它能够辩证地看问题,辩证地审视战争。如奇正、虚实、分合、疾缓等等,孙武自觉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来全面分析研究战争,强调从辩证当中抓住战争命脉。如《孙子•虚实篇》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唐李问对》说:“千章万句,无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可见,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即争取战争主动权,实为历代作战思想的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兵学,与以《战争论》为代表的西方战争理论,根本的不同在什么地方?从这些不同,能否折射出东西方战争观存在着巨大差异?
刘精松:反观西方的一些军事理论著作,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其与东方兵学最大的不同点在哪?西方兵学是以暴力对付暴力,就是暴力至上;以暴制暴,其战争是以杀戮为目的,要置对手于死地。而我们东方兵学,首先是讲究战争的正义性,道义居首;讲究以柔克刚,上兵伐谋,尽可能地“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从这种人本思想出发,其战争目的就仅仅是让对手屈服于我的意志而已。所以,这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观。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89期,摘自2011年8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